【 學案 】 第1課 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體系的形成
3、 古代農業發展與興修水利密切相關。(水利興修的必要性和重大成就)
4、小農經濟
(1)小農經濟的形成和特點(略)
(2)發展的條件:
① 鐵犁牛耕的普及,生產技術的提高,促進了小農經濟的發展。
② 小農經濟之下,農民不同程度地擁有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擁有一定的生產自主權,能支配一部分勞動產品,具有生產積極性。
③ 小農經濟規模小,促使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盡可能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促進精耕細作的農業的發展。
④ 封建政府為保證財源,明智的統治者大都采取重農政策。
(3)影響小農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
① 小農經濟規模小、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抗御天災人禍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小農經濟規模小和條件簡陋,加之封建剝削的沉重,農業始終維持著簡單再生產,頑固地保持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
③封建政府統治的腐朽、剝削的沉重及社會的動蕩。歷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隨著統治的腐朽,每遇災荒疾疫,多數農民家庭就會陷于破產,大規模的農民戰爭醞釀、爆發。隨著封建王朝的更替,部分田地回到農民手中,封建王朝吸取教訓,調整政策,小農經濟又開始了一個新的輪回。
(4)在整個中國古代社會,自然經濟始終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主導地位。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其發展狀況關系到社會經濟的繁榮和古代政權的安危。但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5、小農經濟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是否意味著“小農經濟”等同于“自然經濟”?
所謂自然經濟,就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其生產的目的不是為市場交換需要,而是為了滿足生產者或經濟單位(如氏族、封建莊園、農民家庭)本身需要而生產的經濟形式。這種經濟排斥社會分工,每一個生產者或經濟單位不但生產自己需要的農產品,而且生產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業品,“男耕女織”、“自給自足”是其典型寫照,它是與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社會分工不發達相適應的。曾經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存在。
因此,自然經濟和小農經濟是不相同的概念,但二者又有交集,都是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產物。自然經濟的最本質屬性是物質生產的自足自足,和商品經濟相對立;小農經濟的最本質屬性是農業經營規模狹小,隨著社會屬性的變化,和商品經濟聯系加深。
結論:
(1)中國封建社會的小農經濟等于自然經濟,并延續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在社會發展的特定階段,二者出現了交集。
(2)中國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小農經濟,它們并不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其實質是資本主義富農經濟。它們生產的產品主要不是為了滿足自身需要,而是和市場相聯系。但由于它經營規模小,相對于資本主義大農場而言,故叫小農經濟。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小農經濟被農業合作社所代替。
(3)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把土地長期包給各家各戶使用,農業生產基本上變為分戶經營,自負盈虧。所以,從生產規模和分戶經營看,中國的農民仍然以小規模的一家一戶進行經營和生活,本質上仍然屬于小農經濟。但其性質不同于以往的小農經濟。以前的土地是私有的,而改革開放后所形成的小農經濟土地仍是公有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下的小農經濟。它和傳統意義上處于封閉狀態的小農經濟相比,已是大相徑庭、面目全非。當今的農民已被卷入或融入到一個高度開放的社會化體系中,其社會化程度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正是基于此,在實踐中,我國正在探索社會組織與農戶相結合的經營方式,國家提出了加強對農村的社會化服務的政策和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