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體系的形成 教案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人教版”,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專題概要
中國以農業立國,中國農業文明最早在黃河和長江流域形成;隨著生產工具、水利灌溉以及生產方式的不斷發展和提高,中國古代精耕細作的農耕經濟漸漸形成規模。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也不斷發展。至春秋戰國時期土地私有制取代周的井田制成為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態。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必然帶來土地兼并和租佃關系的變化,雖然封建國家也曾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總的看來沒有取得突出的效果。作為農耕經濟的有益補充,中國古代的工商業也不斷的發展,并且帶動了一批新興工商業城市的出現。明中葉以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在中國出現,但是這一進步的經濟因素遭到了中國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封鎖和扼殺,中國的經濟發展漸漸遲滯下來。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以農業為主、手工業、商業為輔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第1課,“精耕細作農業生產體系的形成”
★新課標要求:
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農耕經濟是中國古代封建經濟的主體,但是在復習中國古代農業的時候不能把眼光只局限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中國古代的農業在距今80xx年前已經出現。進入1840年以后,小農經濟只是開始解體,就全國而言仍然是占主導地位的所有制經濟,直至目前,我國仍然是一個農業大國。所以學習這一專題應該注意不要把知識環境固定在封建社會,應該更廣泛一些。
一、農業的起源
原始農業怎樣發展來的?存在怎樣的區域差別?
1、一項考古統計表明,我國新石器時代稻谷遺存120余處,其中長江流域90余處,黃河流域12處,另有閩、浙、臺數處。炭化粟粒、粟殼遺存40余處,分布于山東、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區。據此可以推斷 b
①我國已由采集進入種植的時代 ②我國的原始農業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間糧食品種已有交流 ④我國北方種植糧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2、在中國、西亞和東南亞等地,古人喜歡以一種動物作為當年出生的生肖屬相。其中中國的十二生肖中的動物依次為: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和豬等。這種紀年法反映了:
a農業文明 b 草原文明 c 海洋文明 d 儒家文明
二、我國古代耕作方式演變的過程(原始農業、商周時期到春秋戰國)
三、精耕細作
第一, 牛力耕田。牛力耕田解放了一定數量的生產力,為精耕細作奠定了人力基礎。
簡要介紹牛力耕田的發展過程,你牛力的使用有何重大意義?
3、(xx年上海)觀察下圖,圖中的犁耕方式開始于
a春秋戰國 b西漢末年
c三國兩晉 d隋唐時期
.4、圖2為“胡人執犁俑”。該陶俑可能最早制作于
a.漢代
b.唐代
c. 宋代
d.元代
第二, 生產工具和勞動技術的提高。三齒耙、鐮、鋤等不同形狀工具的出現說明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進行不同類別的手工操作和生產工序。曲轅犁可以調整起壟的高低,說明不同農作物對壟臺高低的要求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