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第三課時
第3課時 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
設計思想
“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主要介紹了影響農業發展與分布的主要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通過正反兩方面的實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學習內容生活化、教學過程活動化的設計思路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明確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影響因素;初步學會從媒體上收集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的實例技能,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初步學會根據收集到的資料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運用所學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的原則,提出解決農業生產中實際問題的看法及設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的理解,使學生明確人類的生產活動一定要符合自然規律,這樣才能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教學重點
理解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對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影響。
教學難點
明確如何才能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教學方法
指導自主探究法
課前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制作。
學生:收集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的實例,調查家鄉農業結構調整以及調整的原因。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請同學們思考:下列四個地區從事的農業生產活動,你能解釋當地從事的農業生產活動的原因嗎?
a.大小興安嶺 b.華北平原 c.內蒙古高原 d.洞庭湖沿岸
[學生討論交流]
a.林業──山地、濕潤 b.種植業──平原、水熱條件較好
c.畜牧業──高原、降水少 d.漁業──河湖多
(本活動的關鍵點是讓學生說出從事該農業生產活動的原因,初步理解“因地制宜”的含義。)
[教師承轉]我國各地自然環境存在很大差異,各個地區發展的農業生產部門不同,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為什么要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呢?因地制宜發展農業要受哪些因素的制約呢?這就是我們要一起來學習的內容。
(通過提問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出示板書]第二節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三 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
[出示課件提問]對照圖“因地制宜發展農業”,說出影響農業生產部門或農作物的主要因素?
[學生搶答]
[出示板書]1.自然條件
[教師提問承轉]因地制宜發展農業,要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的優勢,把要發展的農業生產部門或農作物,布局在適宜作物生長的地區。當我們進行具體的農業生產時還會遇到什么樣的問題呢?請同學們看p104活動3。
[出示課件]p104活動3。
(創設情境,密切聯系實際,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學生討論、交流、小結]
b.種植蔬菜、花卉,發展肉、乳、禽、蛋生產──離城市較近
c.種植小麥、水稻、玉米──離城市較遠
[出示板書]2.社會經濟條件
(1)與城市的距離
[教師承轉引申]與城市的距離是發展農業需要充分考慮的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因素之一。聯系實際(如家鄉農業結構的調整),影響農業生產的社會經濟條件還有哪些?你能舉例說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