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一、說教材
教材地位
從教材體系看,第三課講“企業和經營者”,從微觀的層次描述了國民經濟的細胞,第四課講“產業和勞動者”,則要從宏觀的層次上剖析國民經濟的“經脈”,而本框又是第四課的開篇之作,起到很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看,經濟結構調整和新產業格局形成是關鍵性問題,而結構調整的難點和重點都在農村和農業上,所以學習好本框內容可以得出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深刻體悟。
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三大產業、農業和鄉鎮企業的有關知識;通過對我國農業的地位、現狀的認識,加強學生對農業的憂患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把農業放在國民經濟首位的觀念;并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解決農業問題的有效辦法。
知識和技能目標:引導和幫助學生掌握三大產業、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農業、"兩高一優"、鄉鎮企業。
方法和過程目標:通過指導學生自學,提高學生歸納、觀察、發現問題能力和辨證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引導學生對我國農業目前所面臨的嚴峻形勢的認識,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學生自學,對糧食等農產品供給仍然偏緊的事實進行形象、直觀的認識,幫助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和美德。
教學重點、難點
結合上面的理解,加上學生離農村生活較遠,缺乏感性認識,所以我把本框的重點確定為讓學生體認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引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強烈愿望,難點確立為對如何走高產、優質、高效道路有一定的理解。
二、說教法學法構思
(一)教學設計
根據本框教材理論知識的特點以及學生發展為本的思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展開教學,輔之錄像、投影等多媒體教學手段。
(二)學法設計
引導自學,提出疑問。課前組織學生進行預習,自行歸納出本課應該掌握的知識點,并提出疑問。這一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質疑能力,及抓住重點的學習方法。
三、說教學過程
(一)詩句導入新課:
曹操有兩句名詩:“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憑借著這兩句名人的詩句,杜康酒竟得以千年不衰,名揚天下。(學生思考:酒從生產到出售需要哪些環節呢?輕松開場,激發興趣。)(二)講授新課
對于gdp、gnp部分的教學
展示教材98頁“我國三大產業在gdp中的比重示意圖”,并補充美國三大產業在gdp中的比重示意圖。我先介紹gdp和gnp的相關知識,可以由“姚明在美國nba打球的收入”厘清兩者關系:姚明的收入應計算在中國的gnp中,或者計算在美國的gdp之中。然后結合圖表讓學生進行縱橫比較,并討論兩個問題:①統計gdp或gnp的意義有那些?
②通過比較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得出兩點結論。(這樣便于學生理解,也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很好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