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農業和先民的家園
教學目標一、 情感 態度價值觀目標
1、 通過描述新石器時代先民的社會生活變化的基本線索,明 確農耕 、畜牧、定居 是人類在史前時代的巨大進步。
2、 能夠從巖畫、器物等反映人類早期文化成就的實物資料中觀察先民的精神世界。
3、 感悟、思考 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知道歷史上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
二、 能力目標
1、 能初步比較我國黃河流域的半坡遺址和長江流域的河姆渡遺址所體現的不同文化類型。
2、 運用基本概念(例如原始農業、畜牧業等)說出課文所述新石器時代先民社會生活變化的基本線索。
三、 知識目標
1、 舉例說明自然環境因素對歷史進程的影響
2、 列舉環境變化的實例,說明歷史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師:遠古人類比如北京人、山頂洞人為了生存,他們每天都在做什么?
生:采集植物的果實、塊根,獵取動物、捕魚
師:他們拿什么工具去干活?
生:打制的石器、木棒、少量磨制的石器
師:如果環境發生了變化,并且人口也增加了,僅靠采集、狩獵無法滿足人類的生存,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遠古人類將會采取哪些方法來解決食物問題?
生:他們將會種植農作物,飼養 動物。
師:對,也就是原始農業和畜牧業開始出現。請同學們看圖《世界主要農作物和馴化動物的起源》找出中國、西亞、中美洲的主要農作物和動物。并說出水稻、 粟和玉米的故鄉分別在哪兒?
生:水稻和粟的故鄉在中國,玉米在美洲。
師:原始農業和畜牧業開始出現,標志著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但是,遠古人類如果仍拿著打制的石器去從事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行嗎?
生:不行,應該采用磨制的石器。
師:農業的產生、家畜的馴養、陶器的發明,與定居的實現有什么關系?
與到處漂泊相比,定居有什么好處?
生:農業生產的周期性要求農業耕作者較長時間居住在一個地方,有保障的農產品為人類定居提供了物質條件。
師:下面就來看一看中國古代的村落。比較典型的房屋結構有半坡居民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居民的干欄式房屋。 仔細觀察課文上的兩 種房屋復原圖,并思考房屋的結構與自然環境有什么關系?
生:半坡居民生活在黃河流域,氣候干燥,河流較少,土層較厚,風沙較大, 因此造半地穴式有利于防風、防凍,冬暖夏涼。河姆 渡居民生活在長江流域,氣候溫暖濕潤,河網密布,地面潮濕,因此造干欄式的房屋有利于防潮,通風效果好。
師 :這說明我國的先民們會根據自然環境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生活方式,早 期人類因生產力水平的低下,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只能順應自然。
自然環境與人類是息息相關的,我們應該要保護自然,讓自然造福于人類。
師:你和你們的父母在學習工作之余還會有哪些娛樂活動?
生:看電視、打球、看書等
師:你知道先民們在勞動之余還有哪些娛 樂活動嗎?請同學們看書回答。
生:在巖石上繪畫,制作牛角號、項鏈等,還有祭祀活動。
師:古代先民們的精神生活還挺豐富多彩的。在當時那樣惡劣的生活環境下,物質極為短缺、貧乏,但他們仍然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人不能沒有精神世界,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更需要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曾經有人說,我窮得只剩下錢了,說明它擁有豐富的物質生活,但精神生活是極為貧乏的,這是很可悲的,他們不知道人生的價值何在,人生的意義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