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發展農業(通用7篇)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篇1
一、教學目標設計
1.了解農業的主要部門、農業的重要性、我國農業分布的差異。
2.學會用網絡查閱資料,能夠進行信息的分析與綜合。
3.培養識圖能力。明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增強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同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二、教學內容及重難點分析
八年級學生對地理知識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讀圖能力,在教學中,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其“自主-協作”的學習習慣。
農業是很重要的生產部門,但要受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了解我國的農業分布情況,更重要的是要樹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觀念。
重點:農業在我國地理分布上的差異。
難點:理解農業分布差異的原因。
三、教學模式
這節課是基于局域網絡下的“學”與“教”,上網查閱著力于培養學生自主協作學習和動手動腦的能力。教學過程中通過人機交互、生生交互、師生交互開展教學活動。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如下。
四、教法設計
本節課利用網絡,采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動手動腦,實現知識的落實。
五、教學過程設計
授課
程序
教 師 活 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網絡應
用分析
導課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都和農業有關,說明自古以來,人們都非常重視農業。
回憶。
復述。
創設情境,
引起興趣。
新課
探究
(過渡:農業與我們有怎樣的關系呢?板書課題)我們先來談談農業與我們的關系。
(一)農業與我們
〖明確〗我們的吃、穿、用都來自農業。
什么是農業?農業的主要部門有哪些?發展農業有什么意義?
(教師小結)
學生閱讀課文后舉手回答。
發揮學生的觀察力,培養表達力。
過渡:我國的農業是怎樣分布的呢?
(二)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
1.我國的種植業分布在哪里?以種植什么作物為主?為什么這樣分布,與什么有關系?
2.畜牧業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業的分布與降水有怎樣關系?我國有幾大牧區?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種?
3.我國的林業主要分布在哪里?屬于什么地形區?降水情況怎樣?屬于什么干濕地區?
4.我國漁業是怎樣分布的?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是哪里?
(教師評價、小結)
〖明確〗表現為東部與西部、南方與北方的差異。
上網查詢,把全班分成四個大組,每組查一個問題。
師生互動。
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合作、交流的精神。
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
把范圍大的事物縮小化。
創設視覺平臺。
分析我國的農業為什么這樣分布。
(師生互動共同完成)
學生思考、回答。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反饋
練習
課本活動1
(教師指導并評價)
學生讀圖分析、填圖。
訓練讀圖能力。
課本活動2
(教師指導并評價)
學生思考、分析、作答。
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響農業的因素除了氣候、地形之外還有海拔。
小結
師生共同回顧。
查漏補缺,重申重點,進行愛國教育
課外
作業
設計十年后理想農村的圖畫。
創設學生大膽設想的平臺。
六、板書設計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一)農業與我們 (二)農業的地區分布
1.農業 1.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和漁業的分布
2.農業的主要部門 2.分布特點
3.農業的重要性
七、《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教學流程圖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篇2
第1課時 農業與我們
設計思想
我國人口多,農村人口比重大,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農業仍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我們應該了解我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地理差異、因地制宜發展農業、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以及農業建設的方向。
“農業與我們”標題的學習,如何真正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的最終歸宿。密切聯系生活生產實際,采用討論法和指導探究法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和特色,力圖創造和諧愉快的自主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農業是主要部門以及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提高讀圖、析圖、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會根據資料圖片、鄉土地理知識,說明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注重培養理論聯系實際、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家鄉的“三農”問題,樹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的觀念。
教學重點
了解農業的主要部門,理解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
教學難點
理解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基礎產業。
教學方法
討論法 指導探究法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制作。
學生:在互聯網上收集我國一、二、三產業的構成;“三農”問題的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出示課件、提問]“情系‘三農’謀發展”
[教師提問]同學們,什么是“三農”問題?
(通過提問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現實的意識。)
[資料展示]xx年3月5日,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說,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問題是我們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師生小結]“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
[開放提問]你能通過分析我國的國情,找到造成“三農”問題的原因及解決途徑嗎?
(關注“三農”,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承轉]農業問題是“三農”問題的首要問題。農業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你知道什么是農業?主要農業部門有哪些?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如何?這就是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的內容。
[出示板書]第二節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一 農業與我們
[教師承轉]同學們,那么什么是農業呢?農業主要包括哪幾個部門?
[出示課件]視頻資料:主要農業部門
[學生討論]直觀了解農業,使抽象的變為具體的。
[師生小結]利用動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農業產品各部門,統稱為農業。農業主要包括農、林、牧、副、漁業五個部門。
[出示板書]1.農業:農業(種植業)、林業、牧業、副業、漁業
[補充解釋]農業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農業僅只種植業,而廣義的農業按照勞動對象的不同,則可包括農業(種植業)、林業、牧業、副業、漁業五個部分。
副業是指分別以種植業、牧業、漁業、林業為主的農村,為搞活經濟而發展的輔助產業,因各地的條件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在地區分布上沒有多少規律可循。
(深刻理解農業包括的各個部門。)
[學生活動]結合鄉土地理說明農業與日常生活、工業生產的密切聯系。
(學生在資料收集、交流和展示的過程中,不僅對本節的有關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對能力的培養大有益處,同時獲得成就感,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師生小結]農業為人們的生活提供農產品,為工業生產提供原料和消費市場。
[教師承轉]可見,人們的生活、工業生產的原料和消費市場,都離不開農業。下面是人們對農業地位的看法,你贊成哪一個說法?為什么?
[出示課件]人們對農業地位的看法
──我國人口這么多,糧食生產太重要了。
──只有農村實現了現代化,才能說中國實現了現代化。
──應把農業放在發展國民經濟戰略重點的首位。
[小組討論交流]小組代表發表見解,其他學生質疑補充。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高度看問題。
[教師小結]從我國人口的角度來說,農業是解決人民溫飽的基礎;從中國實現現代化來講,農村實現現代化是瓶頸;對于國家決策者而言,農業是發展國民經濟的重中之重。正因為如此,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基礎產業。
[出示板書]2.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基礎產業
板書設計
評價建議
本標題的知識內容較為簡單,應把評價的重點放在農業概念、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上;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學生在解決問題中表現出來的對資料的收集、分析、語言表達能力;與他人的合作意識;體會地理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對現實生活中“三農”問題的關注態度及對農業地位的體會等各方面表現的總體評價。
教學后記
新地理課堂教學具有更難的預測性,不要使自己的預測和課堂上出現的情況完全吻合,否則地理課堂教學就缺乏創造性了。學生在討論和爭辯中,在愉快地合作交流中,在自主體驗和探究中,學生也在完成一種隱性的任務。在一定意義上講,隱性任務比既定的任務更有意義和價值,一節課結束,為什么要劃一個句號呢?一節課結束沒有問題恰恰是最大的問題。讓學生學會提問,這正是課改的意義所在。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篇3
第2課時 農業的地區分布
設計思想
農業的地區分布是本節學習的重點內容之一,如何突破重點是--的關鍵。地圖是反映地理事物及空間分布的重要信息載體,閱讀和使用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所以充分利用農業分布圖并進行列表比較,讓學生知道從地圖上獲取信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地理問題是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夠運用資料并聯系實際,說明我國農業在地區分布上的差異,理解農業分布出現差異的原因;掌握閱讀使用地圖及圖表資料,學會從圖表中獲取地理信息的技能。
過程與方法
學會用表格比較的方法說明農業在地區分布上的差異;嘗試運用已學過的我國地形、氣候等方面的知識,分析理解我國東西部、南北方農業分布差異的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家鄉山區農業生產的發展,培養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培養學習地理的興趣。
教學重點
運用資料和聯系實際,說明我國農業在地區分布上的差異。
教學難點
理解我國農業分布地區差異的原因。
教學方法
指導探究法 列表比較法
課前準備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農村學生采用實地調查和對長輩進行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城市學生采用對長輩進行調查的方式)調查當地農作物的種類、熟制及主要農作物種植收獲的時間等。
教學過程
[活動引入]上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主要農業部門及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那么,請同學們根據大屏幕上顯示的中國地形圖、中國氣候圖、中國干濕地區分布圖、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圖,在發給你們的中國輪廓圖上大膽設計我國主要農業部門的適宜發展地區。
[學生討論、繪圖、展示、評議]
(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動手能力、合作意識、探究意識、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意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理解農業地區差異的原因奠定基礎。)
[教師承轉板書]第二節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第2課時 農業的地區分布
[出示課件]出示“中國農業的地區分布圖”,請同學們對比并找出各自對“主要農業部門發展地區”的設計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并做解釋。
(通過對比完善自己的知識,也進一步明確影響農業分布的因素。)
[開放式提問、角色扮演]學生通過分析“中國農業的地區分布圖”,獲取相關信息。
(學會提出問題,從地圖上獲取信息能力的培養。)
[教師承轉]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主要表現為東部與西部、南方與北方的差異。你能用列表比較的方法比較東西部和南北方農業分布的地區差異嗎?
[小組討論、展示、評議、完善]
耕地類型
作物熟制
主要農作物
差異原因分析
北方
東北
華北
分界線
南方
(教師盡量引導學生將原因的分析結合到中國的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的已學知識上,加強學生對前后知識的聯系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培養比較歸納的學習方法。)
[出示課件、知識拓展]在我國西南部的山區中,農作物的種類、耕作制度隨海拔高低的不同而不同。請你在圖4.15中的適當部位上填上如下四組內容,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下為什么該地會呈現這樣的分布規律?
a.雙季稻、香蕉,一年三熟 b.適宜發展林業、牧業
c.玉米、蕎麥、燕麥,一年三熟 d.玉米、小麥,一年兩熟
[學生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
農業的地區差異不僅體現在水平方向上的差異,而且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差異。這為山區的農業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各地區農業的發展要受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只有因地制宜才能發展好我國的農業。
(知識拓展: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感情)
[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體會、感想。
(知識鞏固,方法形成。)
板書設計
評價建議
運用所學地理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地理學習評價的重點。“農業的地區分布”這一標題的學習評價,要充分體現這一評價的理念。這就要求我們切實挖掘知識點評價的關鍵。我國南北方農業分布差異的原因、我國西南部山區農作物種類、耕作制度的垂直變化等知識點是很好的評價學生解決地理問題能力的素材。
教學后記
地理圖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教師應重視利用地理圖像。通過閱讀、使用地理圖像和繪制簡易地圖,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發展對地理圖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維能力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在學習“農業的地區分布”這一標題時,可把景觀圖和地圖結合起來使用,引導學生認識、理解農業分布的地區差異。展示反映我國農業生產差異的景觀圖片,如北方的小麥播種、南方的水稻插秧。學生觀察圖片討論影響農業差異的影響因素。學生利用地圖,討論圖片上的農業生產景觀可能出現在哪個地區。這樣充分利用地理圖像進行地理教學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篇4
第4課時 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設計思想
“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這一標題的主要內容是我國農業的發展成就、面臨的挑戰、發展對策以及農業建設方向的有機融合。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統計圖、數據轉化成統計圖的方法和收集的資料直觀了解農業的發展成就;運用收集到的圖片,說明我國農業面臨的嚴峻挑戰;運用地圖、圖片,探究我國農業發展的對策;運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和因地制宜的原則,理解我國東中西部農業的建設方向。通過采取這樣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和多媒體教學手段的輔助,讓學生獲得有用的地理知識和終身受益的地理情感,形成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我國農業取得的成就、面臨的挑戰、發展對策及發展方向;將數據轉化成統計圖的技能,從地理圖表上獲取信息的技能。
過程與方法
將數據轉化成統計圖的方法;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等商品糧基地,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糧食生產是關系我國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的觀念,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及發展對策。
教學難點
理解農業發展對策: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生態農業。
教學方法
討論法 指導探究法
課前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制作,收集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的圖片。
學生:調查長輩小的時候食物的種類、供給量的情況。收集我國農業取得的成就的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需。我國農業經過5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結合p106活動1,說說我國農業的發展成就。
(培養學生將數據轉化成統計圖的能力,加深學生對我國改革開放以后農業迅速發展的狀況的認識。)
[學生回答]主要農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前列,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實現了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
[教師承轉]我國農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還面臨哪些方面的挑戰?農業將怎樣發展?朝什么方向發展?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出示板書]第二節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四 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1.農業發展成就
[教師承轉]我國農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還面臨哪些方面的挑戰?請同學們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收集到的資料。
(學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不僅對本節知識有了初步了解,而且培養了收集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
[出示課件]補充資料展示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水土流失;亂占耕地(“圈地運動”);旱澇災害;我國人口增長圖;水污染對漁業的影響;酸雨的破壞;退耕還林、退耕還湖、退耕還牧;國土資源部關于耕地減少的公告;超載放牧;濫墾濫伐等。
(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說明地理問題的能力。)
[出示板書]2.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
挑戰有人口增加、耕地減少、水土流失、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等。
[教師承轉]面對農業面臨的嚴峻挑戰,發展對策是什么?為什么?你有更好的辦法嗎?
[學生討論]
[出示板書]3.對策
(1)建立商品糧基地
[教師承轉]根據大屏幕展示的課件“我國的主要商品糧基地”,你能說出我國九大商品糧基地的名稱嗎?你有什么好的辦法記住它們?
[學生討論交流]東北: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長江流域:江淮地區、太湖平原、鄱陽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成都平原
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
(記憶方法形成。)
[教師提問]你能分析一下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成為商品糧基地而華北平原沒有成為商品糧基地的原因嗎?
[學生討論交流]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人少地多;華北平原:人口稠密。
(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師引申、師生討論]糧食生產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三江平原、鄱陽湖平原、洞庭湖平原發展糧食生產的潛力巨大,為什么三江平原地區禁止開墾、鄱陽湖平原與洞庭湖平原地區實行退耕還湖,你如何解釋呢?
(關注地理熱點,加強環境保護,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充分體現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
[教師承轉]圖片:無土栽培、現代化養牛場
材料:加入wto對農業結構調整的影響
剛才我們學習了建立商品糧基地是解決農業問題的途徑之一,從上述圖片、材料可以看出,解決農業問題的途徑是什么?
[學生討論、板書]
(2)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
[教師承轉]發展生態農業是提高農業生產技術的一個例證,而基塘生產是生態農業的典型例證,你能據圖描述桑基魚塘的生產過程嗎?你能夠畫出流程圖嗎?
[學生討論]
變廢為寶,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整個生產過程沒有廢物,對環境沒有污染。
(培養學生獲取信息、景觀圖轉化成流程圖的能力。)
[教師承轉]請同學們閱讀材料;p103活動3,說出我國東中西部農業建設的方向并思考(1)(2)兩個問題。
[學生討論](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深對農業發展因地制宜的理解,加強前后知識的聯系。)
[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體會、感想。
(知識鞏固,方法形成。)
板書設計
評價建議
注重評價學生在地理知識的學習中所形成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科學的學習地理知識的方法。評價學生在收集我國農業面臨的嚴峻問題的多少、深度,在表述這些問題時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此基礎上,學生嘗試提出面對挑戰的對策。評價學生在學習九大商品糧基地的知識時關注三江平原的濕地保護,以及對洞庭湖、鄱陽湖平原地區的退耕還湖的認識和樹立環境保護的意識。
教學后記
記憶是人類心理活動的一種基本現象,開發記憶力也是能力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整理記憶法是指通過歸納知識進行分類整理,把知識聯系在一起,形成知識結構,并使知識具有系統性的方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節內容較復雜,頭緒眾多,恰如其分地運用整理記憶方法,能使學生記憶效率大大提高。本節四個標題的內容整理詳見板書設計。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篇5
教學要求1.了解我國的農業發展狀況。2.能夠運用資料并聯系實際,說明我國農業在地區分布上的差異。3.舉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明確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結構分析本節共分四個標題:“農業與我們”“農業的地區分布”“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和“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通過學習,學生會對農業的重要作用、在我國的地區分布狀況、發展農業的策略和原則以及我國農業今后的發展方向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在第一個標題當中,教材首先利用幾張圖片和簡短的文字介紹了農業的簡單分類,接著通過活動讓學生列舉出農業為生活和工業生產提供的農產品,學生在調查和總結的過程中自然體會到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在介紹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時,教材首先利用地圖將我國的東西部地區作了對比,包括它們的自然條件和發展起來的主要農業部門。在此基礎上,又將對我國東部地區南北方農業的對比安排到了活動當中,學生可以結合前面學習過的關于地形、氣候等知識,以及教材前面的分析思路,進一步了解我國農業的地區差異,包括耕地類型、熟制和主要的農作物。最后,教材進一步介紹了山區農業隨海拔高度而出現的差異。這里實際在告訴學生:地區差異不僅包括水平方向上的差異,也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差異。在第三個標題中,教材首先通過兩張圖介紹了影響農業發展與分布的主要自然和社會經濟因素,第104頁的活動3,是對學生是否已經理解上述影響因素的一個驗證。為了使學生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教材還通過正反兩方面的實例說明了這個問題。第四個標題是結合我國的現階段國情而來的。在人口增多、耕地減少、環境日益惡化的形勢下,解決我國的農業問題有幾個基本的途徑;第一是建立穩定的商品糧基地,第二是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例如發展生態農業)。通過努力,我們的農業生產必將會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內容點析1.關于農業的概念。農業的概念有大有小,狹義的農業僅指種植業,而廣義的農業按照勞動對象的不同,則可包括農(種植業)、林、牧、副、漁五大部門。其中,種植業的結構包括糧食作物、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水果和經濟作物等。2.圖4.12中三個人對農業的看法,充分強調了發展農業的重要性:從我國人口的角度來說,農業是解決人民溫飽的基礎;從中國實現現代化來講,農村實現現代化是瓶頸,是關鍵;正因為如此,對于國家決策者而言,農業成為發展國民經濟的重中之重。3.關于我國農業生產的地域差異。在我國領土上,最大的農業地域差異首先是東部和西部。東部地區熱、水、土條件有較為良好的配合,農業發展歷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國絕大部分耕地、農作物、林、漁、副業的集中地區。西部地區氣候干旱,熱、水、土條件的配合上有較大缺陷,絕大部分是少數民族聚居區,農業發展歷史較晚,人口稀少,勞動力不足,農區小而分散,大部分地區是以放牧為主。在東部和西部,又可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在東部,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以旱地作為基本耕地形態,發展了一套旱地農業生產制度,是我國各種旱糧作物的主產區。秦嶺—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以水田作為基本耕地形態,發展了一套水田農業生產制度,是水稻以及各種亞熱帶、熱帶經濟作物的主產區。其實,嚴格地說,在西部也可分為南北兩大部分:祁連山以北的甘新地區,是廣大的干旱氣候區,農業完全依靠灌溉,荒漠及山地放牧業發達,祁連山以南的青藏高原,是以放牧業為主的地區,牲畜、農作物和林木都帶有高寒地區的特點。但上面所說的西部地區的內部差異,從教材的圖上并不能看出來,教師在這里可以先不講,講到青藏高原的時候再補充說明。4.地形與農業生產。第105頁的閱讀材料提到了25°以上的坡耕地。一般情況下,坡度大于18°就不適宜發展種植業,我國政府要求,坡度大于25°的土地不得發展種植業。除了坡度的影響之外,還有垂直自然帶的分布,這一點在第101頁的活動2有所體現。5.教材中提到了發展我國農業的兩個主要對策,一是建立商品糧基地,二是調整農業結構,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多種經營。在介紹幾個商品糧基地時,需要特別向學生強調一下: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陽湖平原盡管有著很大的發展糧食生產的優勢,但由于考慮到三江平原地區濕地的保護,以及兩湖應起的生態作用,于是我國將這些地區變成了生態功能保護區。這一點充分體現了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6.關于“我國的主要農作物的地區分布差異”。糧食、油料和糖料作物的分布可以在教材的圖上找到,但三大棉區只顯示了一個,另外兩個分別在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的中南部。總之,這部分內容一定安排學生落實到圖上。7.關于第106頁活動1。這個活動可以達到兩個教學目的:第一,培養學生將數據轉化為統計圖的能力;第二,加深學生對我國在改革開放后農業迅速發展狀況的認識。8.圖4.23上表示的生態農業實際上包括了兩個類型,除了教材介紹的桑基魚塘之外,還有蔗基魚塘,因此教師應該補充一下,即本圖中還應該有一個制糖廠。塘泥給甘蔗提供養料,甘蔗送到糖廠,甘蔗葉子喂魚。總之,基塘生產的最大好處就是整個過程沒有廢物,對環境沒有危害。9.關于第107頁活動3。活動所給的材料介紹了我國不同地區的農業發展方向。安排此活動可以達到幾個目的:第一,了解我國農業的發展方向;第二,考查學生對農業發展因地制宜的理解,加強前后知識的聯系。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之所以要發展出口創匯農業,從地形條件看,地勢較平坦,多數為平原或丘陵地區;從氣候上看,降水豐富,熱量充足,水熱配合較好;由于臨海,進出口比較方便,適于發展對外農業貿易;同時技術設備比較先進,信息來源廣,居民眾多,市場大。這些都為東部沿海地區發展出口創匯農業奠定了基礎。西部地區之所以要實行退耕還林,主要是從我國面臨的生態環境嚴峻形勢來考慮的。教學建議【課時安排】建議本節安排2~3課時。【農業與我們】1.這部分內容可以這樣引入:請學生想一想,你理解的農業是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教師再結合圖4.11補充說明。為了避免學生概念模糊,可提幾個產業,讓他們判斷是不是農業,例如人工養殖珍珠、打獵、捕魚、采草藥等,最終為學生歸納農業的概念。2.關于農業的重要性也可以讓學生從身邊找實例。可以結合第99頁的活動提問:你平日里衣食住行中涉及到的物品,哪些是農業的產物?并將所舉的例子列在黑板上,最后歸納一下,它們分別屬于哪一類型農業的產物。【農業的地區分布】1.關于圖4.13“中國農業的地區分布圖”。在讀這幅圖時,可安排學生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1)我國農業差異最明顯的地區是哪兩個部分?(2)它們的界線在哪里?(3)東西兩部分各有哪些農業類型?(4)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區,種植業分布在哪些地區?為什么會在這些地區發展種植業?(6)在東部地區,各種類型的農業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區?(7)林業集中在我國的哪些地區?哪些屬于天然林?哪些屬于人工林?(8)我國哪個地區的淡水漁業最發達?2.關于圖4.14“我國南北方農業分布圖”。在學生讀了圖4.13之后,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下農作物的主要類型,在這個基礎上再安排學生進一步分析這幅圖。最終落實到第101頁活動的表格當中:
地區
耕地類型
熟制(一年幾熟)
主要農作物
秦嶺—淮河以北
旱田
一年一熟 小麥、玉米、大豆、甜菜
旱田
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 棉花、小麥、玉米、花生、溫帶水果
秦嶺—淮河以南
水田
一年兩熟或一年三熟 水稻、棉花、油菜、甘蔗等 同時,還要讓學生適當地分析一下造成差異的原因。教師應盡量引導學生將這部分知識與前面所學的中國的氣候、河流、資源、地形等知識緊密結合,以加強學生對前后知識的聯系。3.這部分的知識對于城市的學生來講比較生疏,尤其是農作物的分類、熟制等,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提前對父母或家里的其他長輩進行調查,問問當地的熟制,以及幾種主要作物的種植、收獲時間,以便于理解所學習的內容。4.關于第101頁活動2。安排這個活動主要有以下幾個目的:第一是復習前面的知識,即氣溫、降水隨著海拔的升高是如何改變的;第二是加強對氣候與農作物種類、耕作制度的關系的理解;第三是了解一下在山區應當如何開展農業生產,并熟悉我國西南地區山區的常見農作物。同時,學生還會通過做這個練習注意到,山區的植物是隨著海拔的升高而呈帶狀分布的,這樣就為今后高中學習垂直自然帶打下了基礎。【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1.這部分內容可以根據圖4.16,安排學生做這樣一個活動:給他們幾個地方選擇,決定適合開展哪種類型的農業生產活動。可選擇的地方包括太行山區、華北平原、內蒙古草原、洞庭湖沿岸,可選擇的農業生產部門包括林業、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當然,學生在選擇時可能不會出什么差錯,但重要的是讓學生說出這樣安排的原因。只有真正說出原因,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因地制宜”的含義。在學生說明之后,可以簡單歸納,看看學生在安排農業部門生產時都考慮了哪些因素。同時啟發學生思考:“上面的選擇只是從自然條件方面考慮應該發展哪個大的農業部門,當我們進行具體的生產時,又會考慮到哪些因素呢?”從而引出下面的學習。2.關于圖4.17與第104頁活動3的結合。我們可以將活動3安排在前面,讓學生選擇一種農業生產活動,在圖4.18的b、c兩點進行。當學生敘述完自己的選擇理由時,我們自然就會得到圖4.17的內容。另外,還可引發學生繼續思考:在氣候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如果種果樹,應該安排在什么地方?山區應該進行什么樣的農業生產活動?3.第103頁的活動1和活動2可以結合起來。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從報紙、雜志或互聯網上查找一些關于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進行農業生產的實例,并分析其成功之處和失誤的地方,如果是反例,還應提出一些建議。教師和學生可以一起討論,但教師在討論的最后要落到一點上,即:人類既可以對不利的環境進行改造,使之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同時不合理的行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環境變得不利。人類的生產活動一定要符合自然規律,這樣才可能持續地發展下去。【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1.教師在進行這部分內容的講授之前,可以安排學生課下進行一個小調查,看看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在小的時候都吃什么,供給量怎么樣?然后和自己現在的狀況作一下對比。并且思考:這說明了什么?從而引出新課。2.也可以這樣來引入:找一些我國農業產量的相關數據,再找一些我國耕地狀況、水土流失狀況以及污染狀況的數據,結合第106頁活動1的數據,請學生分析:我們國家的農業現狀如何?原因是什么?同時結合一些實例,讓學生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還可以補充一些實例,例如在長江中上游地區退耕還林,在長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陽湖地區退耕還湖等等。3.對圖4.19的分析。在學生讀出幾個主要的商品糧基地之后,請學生思考這樣幾個問題:(1)這些地區成為主要商品糧基地的原因是什么?(包括氣候、地形、水源、土壤等)(2)為什么華北平原沒有成為主要的商品糧基地?(當地人口稠密,消耗量較大)4.如果可能的話,教師可以結合所講內容帶領學生到附近的生態農業村進行參觀,包括現代化養殖場、無土栽培實驗區等。5.在安排學生將數據轉化為統計圖時,教師先不要給任何提示,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畫出能夠說明問題的統計圖,然后全班可以進行交流評比,看看哪種統計圖最能說明我國在農業方面的成就。6.關于第107頁活動2。首先應當讓學生看圖說話,描述桑基魚塘的整個生產過程,并最好能夠畫出一幅流程圖。接著可以向學生介紹我國農村利用秸稈、牲畜糞便生產沼氣,并將剩下的渣子作肥料的例子,同時也請學生畫出流程圖,并將兩幅圖進行對比,思考:他們存在著哪些一致的地方?(在整個過程中沒有任何廢物,都對環境沒有損害)兩幅流程圖大致如下:
7.關于第107頁活動3。在組織學生討論我國不同地區農業建設方向的原因之后,教師可以找一些實際例子,讓學生來分析,例如長江中上游的植被破壞對長江水文狀況的影響(包括含沙量劇增、易發生洪水等等)。這樣可以加強學生對國家農業發展政策的全面理解。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篇6
第二節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相關課件]
教學要求
1.了解我國的農業發展狀況。
2.能夠運用資料并聯系實際,說明我國農業在地區分布上的差異。
3.舉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明確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
結構分析
本節共分四個標題:“農業與我們”“農業的地區分布”“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和“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通過學習,學生會對農業的重要作用、在我國的地區分布狀況、發展農業的策略和原則以及我國農業今后的發展方向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
在第一個標題當中,教材首先利用幾張圖片和簡短的文字介紹了農業的簡單分類,接著通過活動讓學生列舉出農業為生活和工業生產提供的農產品,學生在調查和總結的過程中自然體會到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在介紹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時,教材首先利用地圖將我國的東西部地區作了對比,包括它們的自然條件和發展起來的主要農業部門。在此基礎上,又將對我國東部地區南北方農業的對比安排到了活動當中,學生可以結合前面學習過的關于地形、氣候等知識,以及教材前面的分析思路,進一步了解我國農業的地區差異,包括耕地類型、熟制和主要的農作物。最后,教材進一步介紹了山區農業隨海拔高度而出現的差異。這里實際在告訴學生:地區差異不僅包括水平方向上的差異,也包括垂直方向上的差異。
在第三個標題中,教材首先通過兩張圖介紹了影響農業發展與分布的主要自然和社會經濟因素,第104頁的活動3,是對學生是否已經理解上述影響因素的一個驗證。為了使學生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教材還通過正反兩方面的實例說明了這個問題。
第四個標題是結合我國的現階段國情而來的。在人口增多、耕地減少、環境日益惡化的形勢下,解決我國的農業問題有幾個基本的途徑;第一是建立穩定的商品糧基地,第二是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例如發展生態農業)。通過努力,我們的農業生產必將會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內容點析
1.關于農業的概念。農業的概念有大有小,狹義的農業僅指種植業,而廣義的農業按照勞動對象的不同,則可包括農(種植業)、林、牧、副、漁五大部門。其中,種植業的結構包括糧食作物、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水果和經濟作物等。
2.圖4.12中三個人對農業的看法,充分強調了發展農業的重要性:從我國人口的角度來說,農業是解決人民溫飽的基礎;從中國實現現代化來講,農村實現現代化是瓶頸,是關鍵;正因為如此,對于國家決策者而言,農業成為發展國民經濟的重中之重。
3.關于我國農業生產的地域差異。在我國領土上,最大的農業地域差異首先是東部和西部。東部地區熱、水、土條件有較為良好的配合,農業發展歷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國絕大部分耕地、農作物、林、漁、副業的集中地區。西部地區氣候干旱,熱、水、土條件的配合上有較大缺陷,絕大部分是少數民族聚居區,農業發展歷史較晚,人口稀少,勞動力不足,農區小而分散,大部分地區是以放牧為主。在東部和西部,又可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在東部,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以旱地作為基本耕地形態,發展了一套旱地農業生產制度,是我國各種旱糧作物的主產區。秦嶺—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以水田作為基本耕地形態,發展了一套水田農業生產制度,是水稻以及各種亞熱帶、熱帶經濟作物的主產區。其實,嚴格地說,在西部也可分為南北兩大部分:祁連山以北的甘新地區,是廣大的干旱氣候區,農業完全依靠灌溉,荒漠及山地放牧業發達,祁連山以南的青藏高原,是以放牧業為主的地區,牲畜、農作物和林木都帶有高寒地區的特點。但上面所說的西部地區的內部差異,從教材的圖上并不能看出來,教師在這里可以先不講,講到青藏高原的時候再補充說明。
4.地形與農業生產。第105頁的閱讀材料提到了25°以上的坡耕地。一般情況下,坡度大于18°就不適宜發展種植業,我國政府要求,坡度大于25°的土地不得發展種植業。除了坡度的影響之外,還有垂直自然帶的分布,這一點在第101頁的活動2有所體現。
5.教材中提到了發展我國農業的兩個主要對策,一是建立商品糧基地,二是調整農業結構,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多種經營。在介紹幾個商品糧基地時,需要特別向學生強調一下: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陽湖平原盡管有著很大的發展糧食生產的優勢,但由于考慮到三江平原地區濕地的保護,以及兩湖應起的生態作用,于是我國將這些地區變成了生態功能保護區。這一點充分體現了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
6.關于“我國的主要農作物的地區分布差異”。糧食、油料和糖料作物的分布可以在教材的圖上找到,但三大棉區只顯示了一個,另外兩個分別在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的中南部。總之,這部分內容一定安排學生落實到圖上。
7.關于第106頁活動1。這個活動可以達到兩個教學目的:第一,培養學生將數據轉化為統計圖的能力;第二,加深學生對我國在改革開放后農業迅速發展狀況的認識。
8.圖4.23上表示的生態農業實際上包括了兩個類型,除了教材介紹的桑基魚塘之外,還有蔗基魚塘,因此教師應該補充一下,即本圖中還應該有一個制糖廠。塘泥給甘蔗提供養料,甘蔗送到糖廠,甘蔗葉子喂魚。總之,基塘生產的最大好處就是整個過程沒有廢物,對環境沒有危害。
9.關于第107頁活動3。活動所給的材料介紹了我國不同地區的農業發展方向。安排此活動可以達到幾個目的:第一,了解我國農業的發展方向;第二,考查學生對農業發展因地制宜的理解,加強前后知識的聯系。
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之所以要發展出口創匯農業,從地形條件看,地勢較平坦,多數為平原或丘陵地區;從氣候上看,降水豐富,熱量充足,水熱配合較好;由于臨海,進出口比較方便,適于發展對外農業貿易;同時技術設備比較先進,信息來源廣,居民眾多,市場大。這些都為東部沿海地區發展出口創匯農業奠定了基礎。西部地區之所以要實行退耕還林,主要是從我國面臨的生態環境嚴峻形勢來考慮的。
教學建議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2~3課時。
【農業與我們】
1.這部分內容可以這樣引入:請學生想一想,你理解的農業是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教師再結合圖4.11補充說明。為了避免學生概念模糊,可提幾個產業,讓他們判斷是不是農業,例如人工養殖珍珠、打獵、捕魚、采草藥等,最終為學生歸納農業的概念。
2.關于農業的重要性也可以讓學生從身邊找實例。可以結合第99頁的活動提問:你平日里衣食住行中涉及到的物品,哪些是農業的產物?并將所舉的例子列在黑板上,最后歸納一下,它們分別屬于哪一類型農業的產物。
【農業的地區分布】
1.關于圖4.13“中國農業的地區分布圖”。在讀這幅圖時,可安排學生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1)我國農業差異最明顯的地區是哪兩個部分?(2)它們的界線在哪里?(3)東西兩部分各有哪些農業類型?(4)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區,種植業分布在哪些地區?為什么會在這些地區發展種植業?(6)在東部地區,各種類型的農業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區?(7)林業集中在我國的哪些地區?哪些屬于天然林?哪些屬于人工林?(8)我國哪個地區的淡水漁業最發達?
2.關于圖4.14“我國南北方農業分布圖”。在學生讀了圖4.13之后,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下農作物的主要類型,在這個基礎上再安排學生進一步分析這幅圖。最終落實到第101頁活動的表格當中:
地區 耕地類型 熟制(一年幾熟) 主要農作物
秦嶺—淮河以北 旱田 一年一熟 小麥、玉米、大豆、甜菜
旱田 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 棉花、小麥、玉米、花生、溫帶水果
秦嶺—淮河以南 水田 一年兩熟或一年三熟 水稻、棉花、油菜、甘蔗等
同時,還要讓學生適當地分析一下造成差異的原因。教師應盡量引導學生將這部分知識與前面所學的中國的氣候、河流、資源、地形等知識緊密結合,以加強學生對前后知識的聯系。
3.這部分的知識對于城市的學生來講比較生疏,尤其是農作物的分類、熟制等,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提前對父母或家里的其他長輩進行調查,問問當地的熟制,以及幾種主要作物的種植、收獲時間,以便于理解所學習的內容。
4.關于第101頁活動2。安排這個活動主要有以下幾個目的:第一是復習前面的知識,即氣溫、降水隨著海拔的升高是如何改變的;第二是加強對氣候與農作物種類、耕作制度的關系的理解;第三是了解一下在山區應當如何開展農業生產,并熟悉我國西南地區山區的常見農作物。同時,學生還會通過做這個練習注意到,山區的植物是隨著海拔的升高而呈帶狀分布的,這樣就為今后高中學習垂直自然帶打下了基礎。
【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
1.這部分內容可以根據圖4.16,安排學生做這樣一個活動:給他們幾個地方選擇,決定適合開展哪種類型的農業生產活動。可選擇的地方包括太行山區、華北平原、內蒙古草原、洞庭湖沿岸,可選擇的農業生產部門包括林業、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當然,學生在選擇時可能不會出什么差錯,但重要的是讓學生說出這樣安排的原因。只有真正說出原因,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因地制宜”的含義。在學生說明之后,可以簡單歸納,看看學生在安排農業部門生產時都考慮了哪些因素。同時啟發學生思考:“上面的選擇只是從自然條件方面考慮應該發展哪個大的農業部門,當我們進行具體的生產時,又會考慮到哪些因素呢?”從而引出下面的學習。
2.關于圖4.17與第104頁活動3的結合。我們可以將活動3安排在前面,讓學生選擇一種農業生產活動,在圖4.18的b、c兩點進行。當學生敘述完自己的選擇理由時,我們自然就會得到圖4.17的內容。另外,還可引發學生繼續思考:在氣候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如果種果樹,應該安排在什么地方?山區應該進行什么樣的農業生產活動?
3.第103頁的活動1和活動2可以結合起來。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從報紙、雜志或互聯網上查找一些關于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進行農業生產的實例,并分析其成功之處和失誤的地方,如果是反例,還應提出一些建議。教師和學生可以一起討論,但教師在討論的最后要落到一點上,即:人類既可以對不利的環境進行改造,使之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同時不合理的行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環境變得不利。人類的生產活動一定要符合自然規律,這樣才可能持續地發展下去。
【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1.教師在進行這部分內容的講授之前,可以安排學生課下進行一個小調查,看看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在小的時候都吃什么,供給量怎么樣?然后和自己現在的狀況作一下對比。并且思考:這說明了什么?從而引出新課。
2.也可以這樣來引入:找一些我國農業產量的相關數據,再找一些我國耕地狀況、水土流失狀況以及污染狀況的數據,結合第106頁活動1的數據,請學生分析:我們國家的農業現狀如何?原因是什么?同時結合一些實例,讓學生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還可以補充一些實例,例如在長江中上游地區退耕還林,在長江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陽湖地區退耕還湖等等。
3.對圖4.19的分析。在學生讀出幾個主要的商品糧基地之后,請學生思考這樣幾個問題:(1)這些地區成為主要商品糧基地的原因是什么?(包括氣候、地形、水源、土壤等)(2)為什么華北平原沒有成為主要的商品糧基地?(當地人口稠密,消耗量較大)
4.如果可能的話,教師可以結合所講內容帶領學生到附近的生態農業村進行參觀,包括現代化養殖場、無土栽培實驗區等。
5.在安排學生將數據轉化為統計圖時,教師先不要給任何提示,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畫出能夠說明問題的統計圖,然后全班可以進行交流評比,看看哪種統計圖最能說明我國在農業方面的成就。
6.關于第107頁活動2。首先應當讓學生看圖說話,描述桑基魚塘的整個生產過程,并最好能夠畫出一幅流程圖。接著可以向學生介紹我國農村利用秸稈、牲畜糞便生產沼氣,并將剩下的渣子作肥料的例子,同時也請學生畫出流程圖,并將兩幅圖進行對比,思考:他們存在著哪些一致的地方?(在整個過程中沒有任何廢物,都對環境沒有損害)
兩幅流程圖大致如下:
7.關于第107頁活動3。在組織學生討論我國不同地區農業建設方向的原因之后,教師可以找一些實際例子,讓學生來分析,例如長江中上游的植被破壞對長江水文狀況的影響(包括含沙量劇增、易發生洪水等等)。這樣可以加強學生對國家農業發展政策的全面理解。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篇7
第3課時 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
設計思想
“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主要介紹了影響農業發展與分布的主要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以及通過正反兩方面的實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學習內容生活化、教學過程活動化的設計思路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明確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影響因素;初步學會從媒體上收集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的實例技能,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初步學會根據收集到的資料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運用所學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的原則,提出解決農業生產中實際問題的看法及設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的理解,使學生明確人類的生產活動一定要符合自然規律,這樣才能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教學重點
理解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對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影響。
教學難點
明確如何才能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教學方法
指導自主探究法
課前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制作。
學生:收集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的實例,調查家鄉農業結構調整以及調整的原因。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請同學們思考:下列四個地區從事的農業生產活動,你能解釋當地從事的農業生產活動的原因嗎?
a.大小興安嶺 b.華北平原 c.內蒙古高原 d.洞庭湖沿岸
[學生討論交流]
a.林業──山地、濕潤 b.種植業──平原、水熱條件較好
c.畜牧業──高原、降水少 d.漁業──河湖多
(本活動的關鍵點是讓學生說出從事該農業生產活動的原因,初步理解“因地制宜”的含義。)
[教師承轉]我國各地自然環境存在很大差異,各個地區發展的農業生產部門不同,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為什么要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呢?因地制宜發展農業要受哪些因素的制約呢?這就是我們要一起來學習的內容。
(通過提問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出示板書]第二節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三 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
[出示課件提問]對照圖“因地制宜發展農業”,說出影響農業生產部門或農作物的主要因素?
[學生搶答]
[出示板書]1.自然條件
[教師提問承轉]因地制宜發展農業,要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的優勢,把要發展的農業生產部門或農作物,布局在適宜作物生長的地區。當我們進行具體的農業生產時還會遇到什么樣的問題呢?請同學們看p104活動3。
[出示課件]p104活動3。
(創設情境,密切聯系實際,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學生討論、交流、小結]
b.種植蔬菜、花卉,發展肉、乳、禽、蛋生產──離城市較近
c.種植小麥、水稻、玉米──離城市較遠
[出示板書]2.社會經濟條件
(1)與城市的距離
[教師承轉引申]與城市的距離是發展農業需要充分考慮的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因素之一。聯系實際(如家鄉農業結構的調整),影響農業生產的社會經濟條件還有哪些?你能舉例說明嗎?
(密切聯系生產實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師小結提問]農業生產因地制宜的發展,主要考慮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你能說一說二者之間的關系嗎?
(深刻理解影響農業因地制宜發展的因素。)
[教師承轉]農業發展要因地制宜。你能從報紙、雜志、電視、互聯網上收集一些關于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的事例嗎?你能分析其成功之處和失誤的地方嗎?如果是反例,你能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嗎?
[學生活動]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收集的資料。
(從正反兩方面加深對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的認識。)
[教師小結]人類既可以對不利的環境進行改造,使之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同時不合理的行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環境變得不利。人類的生產活動一定要符合自然規律,這樣才可能持續地發展下去。
(加強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
[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體會、感想。
(知識鞏固,方法形成。)
板書設計
評價建議
“舉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是本標題教學目標的重點之一,在評價時要充分利用這一知識點的教學,對學生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事例的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資料過程與能力進行評價,還要對這一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和好奇心,體會地理學與現實生產的密切聯系和地理學的應用價值、形成因地制宜的農業可持續發展觀念作出合理的評價。
教學后記
教學內容的處理設計是教學過程設計的重點、關鍵。“農業發展要因地制宜”這一標題的主要內容是“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是影響農業發展與分布的主要因素”。p104活動3如何處理?作為結論的驗證還是作為探究結論的素材,其教學效果差異很大。作為探究結論的素材來處理效果會更好。我們可以將活動3安排在前面,當學生敘述完自己的選擇理由時,我們自然就會得到圖4.17的內容。另外還可引發學生繼續思考:在氣候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如果種植果樹,應該安排在什么地方?山區應該如何進行什么樣的農業生產活動?這樣一個從實例到結論再到實例的思考探究過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此外,學生對這些實例比較感興趣,否則先給結論再去驗證,學生會沒有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