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初探
探究目標:知識目標:鞏固、深化、 “什么是經濟發展方式”、“為什么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怎樣轉變發展方式”的知識;進一步明確轉變發展方式與全面小康目標、科學發展觀的關系的認識;理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性、正確性。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引導學生走出課本\走進生活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組織能力;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了解、調查本地經濟發展過程中,激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增強關注家鄉、建設家鄉的責任感;培養科學發展、綠色生活的環保意識。另外在共同學習的活動中,體會合作探究的愉悅,學會分享與合作。
教學方法:網絡調查法;實踐調查法;分析與歸納相結合;歸納與演繹相結合;小組討論法;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老師的主導作用。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教學活動設計:
1、圍繞經濟發展方式,利用互聯網查閱:經濟發展方式、科學發展觀、循環經濟、邯鄲市生態家園富民工程、農業專業合作社等。
2、設計調查表、調查自己家的農業發展狀況。(詳見調查表)
3、收集調查表---分組、分項目統計調查表---分析統計結果,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方案。
4、小組成員合作,將探究成果制成幻燈片以備課堂展示。
5、課堂交流各組的探究成果。
教學步驟:
教師導入:前期我們以經濟發展方式與建設小康社會為主題,查閱了相關資料;就我們邯鄲農業的發展狀況做了家庭問卷調查,之后我們有分組統計了數據,分析問題,商討對策。今天我們一起交流、展示、分享這些成果。
學生按組依次展示,教師引導、啟發,并板書針對當地農業發展方式粗放的表現所可采取的可行性措施。
學生:
第一組:人均承包土地
據數字顯示,人均耕地少,且不均衡,尤其涉縣、武安耕地資源更為匱乏。說明農業發展受資源限制的現實。對此保護耕地的同時,依靠科技,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主要勞動力的文花程度:小學、初中文化程度共占72.5%,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2.5%,大專占5%。表明農業勞動力的文化素質有待提高。為此,大力發展農村教育,加強職業培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第二組
XX年—XX年農業年收入及原因調查表明,三年來農業收入都在增長,但家庭之間存在差距。從原因看,要提高農業收入,需要繼續改良品種,依靠科技;增加投入,提高土壤肥力,興修農田水利,提高防災抗災能力;完善惠農政策等。
第三組
農業種植品種調查顯示存在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比例失衡,故要調整農業內部結構,經濟作物與糧食作物協調發展,農、林、牧、副、漁協調發展,向結構要效益。
施肥情況較好,70%的被調查農戶能做到因地制宜,這是邯鄲市推廣網站培肥的成果。既減少了盲目施肥造成的資金和土地資源的浪費,又提高了土地的產出率,由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效益。
第四組
灌溉方式粗放,除人工挑水外,90%依然是漫灌,水資源利用率不高。對策中央和當地政府加大投入逐步推廣噴灌、滴灌設備、技術。
“秸稈使用”一項還田占70%,焚燒、廢棄造成環境污染和閑置浪費的占30%。使用秸稈建沼氣的只有2.5%。說明秸稈的變廢為寶有待開發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