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體系的形成 教案
鐵農具何時開始使用?有何意義?
第三, 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的出現。其出現說明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人們正努力克服自然條件的限制,追求農業的高生產。
你能列舉出多少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
5、“水旱從人,不知饑謹,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這主要是對戰國時期哪一現象的評價? ( )
a、經濟恢復 b、交通運輸 c、水利興修 d、邊疆開發
第四,自耕農經濟。這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規模極小的私有經濟。在有限的土地上,靠精細的勞作增加產量成為最低的勞動要求。
第五,耕作方法的進步(簡要了解,《創優設計》)
6、南朝初期,江淮地區“土多稻田”。為了“盡勤地利”,朝廷令“自今悉督種麥,以助闕乏”。這證明該地區在推行
a.壟作法 b.套作制
c.稻麥二熟制 d.一年三熟制
四 經營方式(耕作方式)
(一) 商周時期 耕作方式及原因
7.下列選項中,能反映商朝農耕生產的是
(二) 小農經濟
1、出現時間及原因
2特征(列出)
你能給出小農經濟的概念嗎?
8、讀詩明史
下列詩句反映了宋代太湖流域的農業生產和生活情況:
高田二麥接山青,傍水低田綠未耕。桃杏滿村春似錦,踏歌椎鼓過清明。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租船滿載候開倉,粒粒如珠白似霜。不惜兩鐘輸一斛,尚贏糠覈飽兒郎。①
——宋•范成大
(注釋:①“鐘”:古代以六斛四斗為一鐘;“斛”:古代以十斗為一斛,南宋末年改為五斗;“糠覈(he)”:指米麥的粗屑;這句說的是:農民每年兩鐘糧,就得忍痛另外輸獻一斛,只能把剩下的糠皮碎注給孩子吃。)
讀后問題:
(1)“高田二麥接山青,傍水低田綠未耕”一句反映了農業生產是一種怎樣的情況?
(2)“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一句又反映了我國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3)“不惜兩鐘輸一斛,尚贏糠覈飽兒郎” 一句反映了農民怎樣的生活?
(4)據你看來,作者寫作此詩的用意是什么?
根據小農經濟特征,你認為怎樣做就能使小農經濟瓦解?我國小農經濟何時開始瓦解?
3如何評價?
為什么歷代封建統治者采取重農抑商政策?
9、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 自耕農是封建國家直接剝削的對象。為了保證賦稅、徭役的供求,封建國家歷來關注著這一階層的存在。“穩定小農”是封建王朝長治久安的良策,每一個新王朝建立時,對此尤為關注。他們總是采取鼓勵墾荒等政策,積極培植自耕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