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 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
自然經濟的三個弱點:一是分散性,是一家一戶的小生產;二是封閉性,相互之間缺少交往和合作;三是落后性,相對簡單的生產工具、長期不變的生產技術和容易滿足的社會心里狀態。自然經濟的這些特征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深刻影響,是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也是近代以來阻礙社會生產的主要因素。
【學海導航•點撥】
從梳理歷史線索入手(如農業生產工具、水利設施、耕作方式),分析演變規律。
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在由采集經濟向種植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就產生了原始農業和農耕經濟,主要有三條線索:一是農業生產工具由原始的耒耜到戰國使用鐵器、牛耕,再到唐代曲轅犁的不斷改進和完善;二是灌溉工具和水利設施的不斷完善;三是農業耕作方式由大規模簡單協作到個體小農經濟的演進。
【走進歷史•感悟】
據估計,宋代耕地面積僅為5.6億畝,明代增加到8.5億畝,清代又增至11—12億畝。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貧瘠沙岡”“陡絕之地”。這些土地被外國人視為很難開發利用的“邊際土地”。
在墾殖和利用這些土地的過程中,既有有利于經濟發展的一面,同時也存在著諸多問題。請你談談開發這些“邊際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對當時和當今的社會經濟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們今天應該吸取什么樣的經驗教訓?
提示 開發這些“邊地”,一方面促進了邊疆的發展,維護了國家統一,促進了民族團結。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不利于今天這些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教訓:要做到開發和保護環境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