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走進技術世界--第三節 技術需要綜合知識(地質版)
上述案例告訴我們,技術與科學有著緊密的聯系。技術表現為勞動者的技能、生產過程的物質手段、工藝流程和操作方法等,是生產的組成部分,因而它是直接生產力,具有實踐性。科學則是自然界存在的客觀規律,它與生產不發生直接的關系。只有利用技術這個中介,將科學理論知識轉化為技術原理、技術設計、技術措施,變為勞動者的知識、能力,物化為工具、機器、技術裝備等,科學才能轉化為生產力。所以,科學是技術的基礎,技術是科學的應用;技術發展又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手段。
從上述案例中,我們還可以發現技術與科學兩者的區別:
⑴ 科學與技術的含義不同。科學是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客觀規律的分科知識體系;技術是人類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積累起來,并在生產勞動中體現出來的經驗、知識技巧和物化成果。例如:農業科學屬自然科學的范疇,是衣業生產客觀規律的反映;而具體的農業技術,如大棚蔬菜栽培技術、育秧技術等,則是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實踐經驗的總結。
⑵ 科學與技術的成果形式不同。科學成果一股表現為理論、概念、定律、規則、論文等,此類成果一般不具有商業性;而技術成果一般則以工藝流程、設計圖、操作方法等形式出現,此類成果可以商品化。
⑶ 科學與技術的任務不同。科學的基本任務是認識世界,有所發現,以增加人類的知識財富;技術的基本任務是改造世界,有所發明,以創造人類的物質財富,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科學要回答“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技術則要回答“做什么”和“怎樣做”的問題。例如:農業科學提出,雜種優勢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這是科學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育種專家在這一認識的指導下,開展雜種優勢利用技術研究,分別育出了雜交玉米、雜交水稻、雜交高粱、雜交蔬菜、雜交畜禽等。這些雜交品種就是物化了的技術,是商品,可以直接用于生產,提高農產品產量或改善農產品品質。
⑷ 科學與生產不發生直接的聯系,而技術直接服務于生產,技術離開了實踐,就無法體現其價值。
最后,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科學與技術之間是一種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
l 問題思考
怎樣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l 調查研究
走訪有關科研和生產單位,從實踐中了解科學和技術之間的關系,并寫一篇調查報告。
l 試一試
親歷技術活動
通過親身經歷一次技術活動,體驗技術活動需要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比如制作一個電子產品(如電子門鈴),或者進行一次小型農業技術試驗(如施肥效果對比試驗),看看需要運用哪些學科的知識,并體驗科學與技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