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歲出門遠行
2劃分情節層次
明確:小說情節按照故事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這話不錯,走過去看”):寫“我”出門遠行,在路上心情愉快,有些興奮,但在黃昏找旅店時卻不順心。
第二部分(從“公路高低起伏”至“那就馳過去看吧”):寫“我”搭上了一輛卡車,經過一番周折,“我”感覺與司機“更親近了”,對找旅店也不很在意了。
第三部分(從“可是這汽車拋錨了”至“沒想到旅店你竟在這里”):寫汽車遭搶劫時一系列“不合情理”的事情,“我”遍體鱗傷時感受到“旅店”其實就在自己心窩里。
第四部分(從“我躺在汽車的心窩里”至結束):這是一段倒敘,寫“我”出門前與父親的一段對話,照應開頭。
二、再讀小說,挖掘的主題
1找出小說的“文眼”所在。(即體現作者創作意圖和作品主旨的部分)
明確:小說的文眼是:對“我”遭到搶劫后,躺在汽車里一番感想的描寫。即“我”雖然無限悲傷,但在同樣遍體鱗傷的汽車里,“外面風越來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開始感到暖和一點了。我感到汽車雖然遍體鱗傷,可它心窩還是健全的,還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窩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尋找旅店,沒想到旅店你竟在這里”。
這一段描寫表明“我”在遭受挫折后并沒有失去希望,“我”還能感受到心底的“暖和”,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我”尋找的“旅店”其實就是自己的“心窩”,換句話說,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
2討論:“旅店”在小說中的象征意義。
明確:在課文中,“旅店”本來是“我”一直要尋找的歇息的地方,但當“我”躺在汽車里感到一絲溫暖,并說“我一直在尋找旅店,沒想到旅店你竟在這里”時,“旅店”就被賦予了象征意義,它象征著“我”心底的希望和力量,這是一個人在成長路途中必需的動力。
3要求:歸納小說的主題。
明確:小說選取的故事是一個十八歲男孩初次出門遠行所經歷的生活片段,寫了成長中的挫折與收獲。它告訴讀者:人生是復雜而曲折的,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會遭遇到種種的艱難和挫折。但盡管如此,我們也不應灰心喪氣,而應在心里保存一分希望和勇氣,明白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重新振作起來,這也是成長中的收獲。
三、研讀課文,理解小說中荒誕性描寫及其作用
1小說中有許多“不合情理”的場景描寫,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荒誕色彩。仔細閱讀課文,找出這些描寫,思考“荒誕”性的發展過程。
明確:這些“不合情理”的描寫主要出現在文章的第二、三兩部分。
第二部分中,這篇小說的“荒誕”色彩就開始初露端倪,一些“不合情理”的因素開始出現。首先表現在司機突然轉變的態度上,他“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來”。而且還要“我”在車開得飛快時爬出駕駛室到車廂里去拿蘋果。當“我”問他到哪里去時,他說“開過去看吧”。其次表現在“我”不知目的地旅行上,“我”對找旅店也“根本不在乎”了,“我”似乎和那位司機一樣,“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對我們來說無關緊要,我們只要汽車在馳著,那就馳過去看吧”。
第三部分是小說的重點,種種“不合情理”的場景不斷出現,給整篇小說蒙上一層荒誕的色彩。司機的舉動成為“荒誕”的先兆。他在汽車拋錨后“漫不經心”修了一陣后,又在公路中央“很認真”地做起了廣播體操,做完以后又繞著汽車小跑起來。接著,五個騎自行車的農民到來,他們似乎是毫無理由地搶劫車上的蘋果,并把試圖阻攔的“我”打倒在地。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那個司機卻無動于衷,只對“我”被打破的鼻子感興趣,小說的荒誕色彩越來越濃。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當“我”被第二批來搶蘋果的人打得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來時,司機也參加到搶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背包也搶走了。這個時候,小說的“荒誕”性達到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