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歲出門遠行
2討論:這些“荒誕”性描寫,在小說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提示:可以從對情節的發展和對主題的揭示角度思考)
明確:第二部分中,司機態度的突然轉變,預示著后面將有不同尋常的事情發生,而“我”同樣不知目的地旅行,總有些讓人擔心,這也為下文的突變作了一定的鋪墊。第三部分中,“荒誕”性的描寫給讀者呈現的是一個強烈的沖突:“我”與搶劫者和司機的沖突,這是“我”與成人世界的沖突,更是“我”與外部世界的沖突,司機與其他人一起形成了“我”不能理解、給予“我”狠狠打擊的“世界圖景”。正因為其“荒誕”,從某一方面把“真相”濃縮了,使之更醒目地展現在“我”的眼前,寓示著“我”出門遠行遇到的挫折是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
3比較閱讀
余華寫小說曾受到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的影響,卡夫卡的小說中有很多“不合情理”的荒誕色彩,比如《變形記》中那個人一早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只大甲蟲。可以課后閱讀《變形記》,比較一下余華與卡夫卡“荒誕”小說的異同。
四、拓展探究:這篇小說的敘事語言很有新意,揣摩文中的精彩語言,試舉幾例,體會其中描寫的新奇之處和蘊藏的內涵。(提示:可結合課后練習五進行)
例1:柏油馬路起伏不止,馬路像貼在海浪上。我走在這條山區公路上,我像一條船。
明確:把走路比作航海,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我”出門時內心的激動喜悅和幾分不安,也暗示著出門遠行并不會一帆風順。
例2:我就這樣從早晨里穿過,現在走進了下午的尾聲,而且還看到了黃昏的頭發。
明確:這句話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來寫“我”出門遠行一天的奔波。“從早晨里穿過”,好像早晨是一片樹林,“下午的尾聲”則是把下午當成一首歌或一出戲,“黃昏的頭發”則會出現一個人的形象。這樣寫顯得歡快,充分抒發了“我”出門遠行的興奮心情。
例3:我看到那個司機高高翹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司機的腦袋我看不見,他的腦袋正塞在車頭里。那車頭的蓋子斜斜翹起,像是翻起的嘴唇。
明確:這句話有兩個地方顯得新奇可笑。一是說司機“屁股上有晚霞”,把一俗一雅結合在一起,讓人覺得好笑。二是說車頭的蓋子“像是翻起的嘴唇”,也很新鮮,會讓人有一點擔心,就是司機會被“嘴唇”吞進去。這種感受也充分表達了少年初次出門遠行對外部世界的好奇。
例4:那個時候太陽要落山了,晚霞則像蒸氣似的在升騰。旅店就這樣重又來到我腦中,并且逐漸膨脹,不一會便把我的腦袋塞滿了。那時我的腦袋沒有了,腦袋的地方長出了一個旅店。
明確:這句話的有趣之處在于說“我的腦袋沒有了,腦袋的地方長出了一個旅店”。這樣突出了“我”急于找到旅店的心理,這時候“我”滿腦子想的都是旅店。
例5:我坐在地上爬不起來,我只能讓目光走來走去。
明確:這句話寫出了“我”被打倒在地的無奈,“只能讓目光走來走去”。這也說明“我”心里不甘被打敗,這是少年典型的不服輸的精神。
五、全文總結
《十八歲出門遠行》的故事和主題都是很常見的,但在作者筆下卻呈現出另一種面貌,這主要源于小說那些悖于常情可又合乎常理的情節,正如余華自己曾說:“人類自身的膚淺來自經驗的局限和對精神本質的疏遠,只有脫離常識,背棄現狀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邏輯,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實。”這段闡述無疑可以作為對《十八歲出門遠行》的恰切注釋。而小說所剖示的“我”在青春初旅中的種種微妙的心情,則藝術地幫助小說完成了主題的揭示,小說中青春初旅的明朗歡快與荒誕人生的陰暗丑陋構成鮮明的審美反差和劇烈的碰撞,使小說具有很強的審美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