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教案
3.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對項羽的評價
杜牧《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王安石《烏江亭》: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李清照《詠項羽》: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4. 毛澤東在《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1949.4)這首七律中也寫出了對項羽的看法: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5. 周恩來“一”字評價項羽
1960年,周恩來總理在北京審查出國節(jié)目。在審查京劇《霸王別姬》時,他對該戲的每一個場景都做了評論。有意思的是,他說的每句話只有三、四個字而且都是用“一”字打頭的。當戲演到項羽不顧形勢,不聽勸阻,執(zhí)意出戰(zhàn)時,周總理評道:“一言堂。”項羽回宮后,虞姬規(guī)勸再三,要他千萬不可發(fā)兵,以免中劉邦奸計。但項羽不容分說,回拒到:“孤意已決,明日發(fā)兵。”周總理評道:“一家之長。”項羽被困垓下,周總理評道:“一籌莫展。”戲演到虞姬備酒,項羽吟唱“力撥山兮”時,周總理再評道:“一曲挽歌。”項羽四面楚歌,漢兵將至,虞姬自刎。周總理評道:“一敗涂地。”
6. 項羽詩《垓下歌》賞析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是楚霸王項羽在進行必死戰(zhàn)斗的前夕所作的絕命詞。在這首詩中,既洋溢著無與倫比的豪氣,又蘊含著滿腔深情;既顯示出罕見的自信,卻又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嘆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現(xiàn)出如此豐富的內容和復雜的感情,真可說是個奇跡。項羽是在秦末與叔父項梁一起舉兵反秦的。由于其輝煌的戰(zhàn)功、無雙的勇力、杰出的才能,實際上成為反秦群雄的領袖,在推翻暴秦的統(tǒng)治中起了主要的作用。但在秦亡以后,曾經是項羽盟軍的另一支反秦部隊的首領劉邦為了統(tǒng)治全國,與項羽之間又展開了殘酷的戰(zhàn)爭。它以項羽的失敗而告終。作這首詩時,項羽被包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壁縣南沱河北岸),糧盡援絕,他自知敗局已定;作詩之后,他率部突圍,雖曾殺傷敵軍多人,終因兵力單薄,自刎于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詩歌的第一句,就使讀者看到了一個舉世無匹的英雄形象。在我國古代,“氣”既源于人的先天稟賦,又依賴于后天的培養(yǎng);人的品德、能力、風度等等均取決于“氣”。所謂“氣蓋世”,是說他在這些方面超過了任何一個人。盡管這是一種極其概括的敘述,但“力拔山”三字卻給讀者一種具體、生動的感受,所以在這一句中,通過虛實結合的手法,他把自己叱咤風云的氣概生動地顯現(xiàn)了出來。然而,在第二、三句里,這位蓋世英雄卻突然變得極其蒼白無力。這兩句是說:由于天時不利,他所騎的那匹名馬——“騅”——不能向前行進了,這使他陷入了失敗的絕境而無法自拔,只好徒喚“奈何”。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是:騅的“不逝”為什么會引起那樣嚴重的后果?對此恐怕只能這樣回答:他之得以建立如此偉大的功績,最主要的依靠說是這匹名馬;有了它的配合,他就可以所向無敵。換言之,他幾乎是單人獨騎地打天下的,因此他的最主要的戰(zhàn)友就是騅,至于別人,對他的事業(yè)所起的作用實在微乎其微,他們的和與背對他的成敗起不了多少作用,從而他只要注意騅就夠了。這也就意味著:他的強大使得任何人對他的幫助都沒有多大意義,沒有一個人配作他的主要戰(zhàn)友,這是何等的傲岸,真可謂天地間唯我獨尊!不過,無論他如何英勇無敵,舉世無雙,一旦天時不利,除了滅亡以外,他就沒有別的選擇。在神秘的“天”的面前,人是多么渺小;即使是人中間的最了不起的英雄,也經不起“天”的輕微的一擊。項羽知道自己的滅亡已經無可避免,他的事業(yè)就要煙消云散,但他沒有留戀,沒有悔恨,甚至也沒有嘆息。他所唯一憂慮的,是他所摯愛的、經常陪伴他東征西討的美人“虞姬”的前途;毫無疑問,在他死后,虞的命運將會十分悲慘。于是,尖銳的、難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嚙著他的心,他無限哀傷地唱出了這首歌的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譯成白話,就是:“虞啊,虞啊,我把你怎么辦呢?”在這簡短的語句里包含著何等深沉的、刻骨銘心的愛!是的,相對于永恒的自然界來說,個體的人確實極其脆弱,即使是英雄豪杰,在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里也不過像一朵大的浪花,轉瞬即逝,令人感喟不已。但愛卻是長存的,它一直是人類使自己奮發(fā)和純凈的有力精神支柱之一,縱或是殺人不眨眼的魔頭,在愛的面前也不免有匍伏拜倒的一日,使人歡喜贊嘆。《垓下歌》雖然篇幅短小,但卻深刻地表現(xiàn)了人生的這兩個方面。千百年來,它曾經打動過無數(shù)讀者的心;其魅力大概就在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