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頌》
值得一提的是,詩人這里賦以秋的四種化身,均是勞動者的形象。詩人是尊重勞動的,同情勞動者的。他深知,播種的是勞動者,收割的也是勞動者。所以,他在他的畫面上安排這些處在恬靜境地之中的勞動者的形象,以表現他們的辛勞一年而獲得豐收的喜悅心情。
到了第三節,也是最后一節,詩人突然筆鋒一轉,不寫擬人化了的秋,而是直接以具體的環境來表現秋。灑汗收割了一天的農民,這時均已荷鋤還家,田野上闃無一人,惟有:
夕陽透過云層映照暮天,
把收刈后的田野抹得紅艷艷;
好一幅夕陽西下的深秋晚景!真不愧是“詩中有畫”的藝術境界,還把秋天給人的溫暖舒坦的氣氛烘托了出來。面對此情此景,怎不叫人拍手叫絕,但也許有人會因此而感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抑或也有人會說:秋天美是美,可接下去便是蕭瑟的冬天。但是,且慢!詩人要告訴人們,秋天并不是死亡的前奏,你聽──
河柳下的一群小飛蟲
隨風起落,哼哼嗡嗡,
忽而低飛,忽而在空中,
蟋蟀在籬笆下歡唱,
羊羔在山圈里咩叫,
聚飛的燕子在天空喃呢,
紅胸的知更鳥也群起呼哨。
這簡直是一曲秋天的大合唱,是一首動人的田園交響曲,傳出了悅耳動人的音響。在前兩節里,詩人主要在我們面前展現一幅秋天的美景,而在這一節里,他不僅動用了我們的視覺器官,還喚起了我們的聽覺器官,讀過這首詩后,仍感到余音娓娓,綿纏不絕,給人以曲已終而意未盡之感。因為它聲色并茂,情景交融,渾然一體。
這首詩是如此生氣勃勃,還使人不由地聯想起了孕育生命的春天。詩人又何嘗不是這樣,他寫到這兒,也情不自禁地自問起來:
春歌何在?噯,春歌何在?
可是他馬上意識到,這種傷感的情調是沒有必要的。
你自有秋聲,又何必對它們思念?
這個反問十分有力。詩人運用對比的手法,更進一步地深化了他頌秋的主題,一掃世人對秋所抱的傷感、悲涼的情調,給秋注入了生命和陽光,使它煥發出溫暖和煦的光芒。因此,即使是在晚秋時節,我們眼里仍然絲毫沒有那種“秋風秋雨愁煞人”的蕭條景象,就連春來秋往的候鳥──燕子和知更鳥也仍在這兒飛上飛下,忙個不停。這似乎有些不合情理。但讀者在領略了詩人刻意描繪的秋景以后,一定會自然而然地認為,這些候鳥是因為貪戀秋色而遲遲不肯離去。的確,在見了這樣的美景之后,誰還愿意離此他去呢?
這里引證一下詩人自己的感受是很有意思的,就在他寫作這首詩后的第二天,他寫信給他的朋友雷諾茲說:“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喜愛過收刈后的田野。的確,比對冷冷的綠色春郊還要喜愛。不知怎地,收刈后的田野看上去是溫暖的,就像某些圖畫看上去是溫暖的一樣。星期日我去散步時,這種景色給我的印象極深,就拿它作詩材了。”
從這首短短的頌詩,我們可以看出,濟慈不僅是個美的追求者,更是一個積極的樂觀主義者。事實上,濟慈的每篇詩,都充滿了熱愛生活的樂觀情調,正是從熱愛現實,熱愛生活這一點出發,他所追求的美,他所歌頌的美感都是具體的、真實的,因而也是相當健康的。就在寫《秋頌》以前,濟慈還寫過一首著名的頌詩《憂郁頌》。他在詩中告訴我們:
和憂郁同住的是“美”,
還有“喜悅”,“歡笑”也是鄰居;
……
隱蔽的“憂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