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離》教學案
【學習目標】
1、 把握意象的內涵,準確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2、 能通過本模塊的學習,掌握閱讀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
3、了解詩歌這種文學體裁的特征和感情表達的基本方法。
【學法建議】
這首詩沒有具體的敘事情節,應從意象入手,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展開想象,進行個性化的解讀。
預習學案
一.熟讀課文,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降生( ) 耘耕( ) 晤面( ) 輪替( )
二、預習思考
(1)預設問題
①詩中描寫了哪些意象?
②這首詩揭示了友情怎樣的內涵?
③這首詩是通過怎樣獨特的視角,來謳歌真摯的友情的?
(2)預習課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問題?
課堂學案
一、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
馮至,中國現代作家、詩人。作品有《昨日之歌》、《山水》等。他的《十四行集》是關于個體與人類的生存狀態、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體驗與思考,由27首詩組成,是中國新詩史上“最集中、最充分地表現生命主題的一部詩集,它是一部生命沉思者的歌”,它使中國現代詩歌第一次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他選擇了“十四行詩體”,完全采用現代白話口語,連關聯詞也很少使用,卻將這種外來的詩體形式運用自如,達到了內在詩情、哲思與外在形式的和諧。其《十四行集》整體風貌中所顯示的莊嚴、單純與從容,以及藝術上的相對完美,使得它在40年代文學,以至整個現代文學之中,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另一方面,馮至《十四行集》的成功是一個重要的征候,它表明中國現代新詩人,已經有足夠的思想藝術力量,消化外來形式,利用它來創造中國自己的民族新詩。
2、資料鏈接
《別離》和其他十四行詩一樣,均作于1941年。原是作者在昆明時送給朋友的。那時,為躲避日寇的飛機轟炸,詩人從昆明來到近郊的一座深山。他雖然離開了鬧市,身居茅屋,但仍關心著天下大事。他的眼睛專注著多難的人生,“擔負著工作的辛苦”。由于有這樣的思想基礎,所以他即便是抒發個人的感受,寫別離這樣的題材,也沒陷入李義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的窠臼,而是道出暫時的別離與永存的友情的辯證關系。作為友情頌歌,它宛如熊熊躍動的火苗,暖人肺腑;作為精神營養品,它又好似澄明晶亮臻于純青的爐火,逗人思索。
二、文本研習
1、“像剛剛降生的兩個嬰兒”這個比喻句的意思是什么?
2、層次結構
全詩共四個小節:
第一節先具體描寫“ ”,詩人感到分別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把世界劈成了兩半。于是,一股悲涼的情緒涌上心頭,渾身驟然感到寒冷起來。但是,詩人并沒有悲觀厭世,分別使他獲得了全新的生命感受。
第二節承上把別離看成是“ ”,看成是新生活的開始,這樣不僅可以排遣別離的痛苦,更可以使友情有新的發展。
第三節,詩人寫友情因分別而有了新的發展,新的內涵。
第四節,詩人的思考進一步升華:只要懷著感恩的心態,保持精神狀態的年輕,那么,友誼常青,人生不老。
3、藝術特色
(1)新穎的形式
這是一首格律嚴謹的十四行詩。十四行詩是西方的一種格律詩。它音韻回旋,有很強的抒情性,善于表現沉思的狀態和歇詠比較永恒的主題。作者借這種形式充分表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