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像山那樣思考》教案
我們憎惡狼,是因為它傷過過人類,我們對此總是念念不忘,但我們反過來想想,我們人類傷了多少只狼呢,卻不曾有人提起。我們總講人類有情,有憐憫心懷,講求“道德倫理”,但當十余種狼在地球上永遠的消失,當t型臺上的裘皮大衣滿世界的招搖時,我們還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說人類敬天惜物?
2、作者的觀點是如何轉變的?哪一刻,哪一場景觸動了作者的心靈?
明確:“閃爍著的,令人難受的,垂死時的綠光”“在這雙眼睛里,有某種對我來說是新的東西”“看到這垂死時的綠光時,我感到,無論是狼或是山,都不會同意這種觀點。”
3、作者獵殺狼的段落
溫馨的場面,垂死時的綠光——對比
(六)讀出問題。
欣賞之外,還要讀出問題,學生提問,盡量讓學生回答,
1、狼嗥叫的內涵:·對人類捕殺的抗、不滿 ·對險惡環境的不屈服·痛苦、野性的呼喚 ·生命的存在和流逝 ·生態價值、生命的意義
2、為什么只有山能聽懂狼的嗥叫?
客觀的。山的思考是一種具有生態保護的思考。
3、像山那樣思考?給我們的啟示?怎樣思考?
人怎樣處理與自然、自然萬物的關系。
4、如何理解梭羅的名言“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到了這一步作者又是怎樣認識狼的呢?
提示:荒野中的萬物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明確: 荒野中的萬物彼此之間都是平等的,無高低尊卑之分。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萬物,與萬物應和諧相處,這應是我們從荒野中獲得的最大啟示。這樣我們便可明白作者對狼的認識已不再停留在對其生態價值的認識上,而是將其提高到這樣的高度:它與人一樣都是自然的一員,人與狼本質上是平等的。
行文至此水到渠成的把先前的以人類為本位的認識發展到萬物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對自然萬物時所采取的平等態度,而我們也由此提高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即人類只是萬物生靈中的一種,并沒有高高的凌駕于其他萬物之上的權力,人與自然是平等的,應和諧相處。
(七)師總結
1、憂與愛 從“狼的嗥叫”感受到作者對生命(狼、人)深深憂患和深沉的熱愛。
聯想:加拿大政府允許東部沿海獵殺海豹。幾十萬至上百萬頭血跡將大海染紅,冰面上留下長長的血痕,為了獲取巨大的商業利潤。藏羚羊是我國獨有的動物,1986年,3—5頭/公里2,90年代初0.2頭公里2,現在,幾近滅絕,一批批殘忍而貪婪的偷獵者獵殺藏羚羊獲取它的羊絨。
2、危機 人類一直把自己當作高于一切的自然的主宰,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現,征服世界,征服自然,不斷向自然索取,侵占土地、森林、污染天空、海洋,導致了嚴重的生態危機:沙塵暴、土地荒漠化、森林銳減、海洋污染(赤潮)。用犧牲無可挽回的環境惡化為代價換取眼前安全,換取所謂物質文明的進步,<投影圖片>傷害自然也就是傷害自己。
3、人與自然的關系。我們該怎樣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
人在面對自然萬物時并不比一座山高明,學會像山那樣的思考,平等的、客觀的對待自然中的萬物。珍愛自然就是珍愛自己。人屬于大自然中的一份子。
<投影圖片>然而,我們對就在我們身邊的那些不斷絕跡,不斷消失的生命無動于衷。什么時候人類能尊重這同一片星空中的所有的生命和非生命,正視自然的價值,珍視天地生靈。我們也渴望有蒼郁的群山,茂密的樹森,湛藍的天空,清流的水流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