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四 像山那樣思考
教學目標1.通過閱讀,體味此篇文章的詩意語言。
2.通過研習,把握作者的生態倫理觀念,加強學生生態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1.對重點語句的理解。
2.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教學難點
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面對大自然,有人諦聽天籟,描寫風景千變萬化美;有人感悟自然,詠懷風物變遷,抒寫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人反思生態環境惡化,思考在物質文明日益進步的今天,人類該如何與自然相處,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這同樣也是值得我們去深切關注的問題。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利奧波德這篇文章《像山那樣思考》,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示和感悟。
二、文本研習。
1.接下來就給大家一些時間,我們可以小聲地快速地閱讀全文。相關字詞可以參見大屏幕,希望大家能夠把它畫出來,標注好。同時帶著這樣一個問題去閱讀,文章題為“像山那樣思考”,那么是什么引發此種思考呢?即引發此種思考的緣由是什么?(是緣于人們對狼群獵殺,緣于那一聲“深沉的、驕傲的嗥叫”。)
附相關字詞:
嗥叫:號叫,大聲叫。
拾遺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樣子。悚,害怕。
堪:可,能。如:堪當重任。
辨:湍急:水勢急。
揣測:猜測,推測。
2.文章開篇就是對狼嗥的特寫,大家先來把這段齊讀一遍,體會此段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感。
我們可以先從文中找出一些反映此種情感的詞語,然后再從這些詞語中體味出這聲狼嗥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深沉的”“驕傲的”“不馴服的”“對抗性的”“悲哀”“蔑視”等,表現出這聲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號,更是它用來反抗的號角。(學生大致談談自己的感受即可。)那么這聲嗥叫中究竟又隱藏著怎樣的內涵呢?我們要學會從情感上升為理性,這個問題先留下來,等課文大致分析完了以后再回過頭來思考。
3.面對這聲狼嗥,留意它的有哪些事物,它們的反應又是怎樣的?(可從文中找出相關詞語作答。)
留意它的事物可以分為兩類:“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獵人”屬于一類,它們的反應是“明顯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懼”;留意的還有“這座山”,它的反應則是“深刻的”“長久的”“客觀的”。
4.文章往下還寫到了一般人,“不能辨別其隱藏的含義的人”對這聲狼嗥的反應,他們其實也屬于第一類事物,他們的理解也是膚淺的,直接的,表面的。那么文章接下來寫到面對這聲狼嗥留意的還有誰呢?
是“我”對這聲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對這一點的認識”。“我”對這聲狼嗥的認識,從文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是經歷了一個過程,那么一開始“我”是怎樣理解的呢?
先是隨波逐流,受社會大環境影響,肆意獵殺與破壞。后來看到一只老狼垂死時眼中的綠光,作者有所啟發,有所意識,有所察覺。(齊讀第6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這種感性認識、一時觸動表述出來的。)有了觸動以后,作者又從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壞和退化中,進一步得到驗證。此時作者意識到要保護環境。作者的認識從肆意獵殺與破壞,發展到有保護環境的意識,應該說已經有了很大進步,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人與自然之間劍拔弩張的矛盾關系,但人類的印跡似乎還很重。這里的保護環境歸根結底還是為人類服務(如第9自然段中所敘述的那樣,不至于使“河水把未來沖刷到大海去”),人類仍然處于一種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駕于自然萬物之上。那么作者最終的認識是不是就僅限于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