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案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案
能力目標:
1、 了解報告文學的相關知識和文體特點。
2、 學習和掌握本文巧妙設置時間的布局方法。
德育目標:
警醒世人,要樹立全民環保意識,為提高生態保護發出強烈的呼聲。
教學重點:
1、認識生態環境破壞對我們將來生活的影響并提高環保意識。
2、學習報告文學寫作手法的運用;并以此寫作倡導書。
教學難點:
1、真正意義上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
2、認識到環保是我們每個公民的職責;并制止環境破壞者的行為。
過程和方法:
朗讀課文后揣摩文章字里行間充盈的感情和中心的關系,體味文中所設置的懸念。
教學方法:
誦讀法與討論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當我們眼見一個廣闊、美麗、充滿生機的地方變為荒漠;原本牛馬成群,綠林環繞,河流清澈的生命綠洲,現在卻是一片死寂,寸草不生,不見飛鳥,令人恐怖;我們會深思,這種生態的巨變,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一個地方——羅布泊。
二、背景簡介:
古羅布泊誕生于第三紀末、第四紀初,距今已有200萬年,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構造運動影響下,湖的盆地自南向北傾斜抬升,分割成幾塊洼地。現在羅布泊是位于北面最低、最大的一個洼地,曾經是塔里木盆地的積水中心,古代發源于天山、昆侖山和阿爾金山的河流,源源注入羅布泊洼地形成湖泊。
羅布泊曾有過許多名稱,有的因它的特點而命名,如坳澤、鹽澤、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蘭海、孔雀海等。元代以后,稱羅布淖爾。漢代,羅布泊“廣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它的豐盈,使人猜測它“潛行地下,南也積石為中國河也”。這種誤認羅布泊為黃河上源的觀點,由先秦至清末,流傳了多年。到公元4世紀,曾經是“水大波深必訊”的羅布泊西之樓蘭,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據境地。清代末葉,羅布泊水漲時,僅有“東西長八九十里,南北寬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區區一小湖。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東流,注入羅布泊,至50年代,湖的面積又達到多平方公里。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斷流,使羅布泊漸漸干涸,1972年底,徹底干涸。歷史上,羅布泊最大面積為5350平方公里,民國20年(1931),陳宗器等人測得面積為1900平方公里。民國31年(1942),在蘇制1/50萬地形圖上,量得面積為3006平方公里。1958年,我國分省地圖標定面積為2570平方公里。1962年,航測的1/20萬地形圖上,其面積為660平方公里。1972年,最后干涸部分為450平方公里。
羅布泊今昔對比,令人痛惜,羅布泊消亡的原因,令人遺憾。全文的思路大體是這樣的:開頭是今日羅布泊的荒漠景象,接著上溯歷史上的美麗景象,然后著重說明羅布泊消亡的緣故,又具體展現今日羅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廣之,說到清海湖、月牙泉的頹勢,篇末發出拯救生態環境的強烈呼吁。
三、文體常識:
本文是報告文學,它是用文學手段處理新聞題材的一種文體。它敘寫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的先進人物,反映人民群眾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為人們嗤之以鼻的丑惡事物。于是,有人稱它為“用文學形式寫的具有新聞價值的報告”或“藝術的文告”。
(1)報告文學與消息、評論、通訊等的相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