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設計(精選13篇)
八年級語文《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設計 篇1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設計
設計/周凌
【教學目標】
1.了解報告文學的基本特點;
2.了解羅布泊消逝的原因;
3.品讀出文章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新課
1.導語: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吳剛的一篇報告文學《羅布泊 消逝的仙湖》。
屏顯:
本文是一篇報告文學。
報告文學,文學體裁的一種,從新聞報道和紀實散文中生成并獨立出來的一種新聞與文學結合的散文體裁。具有及時性、紀實性、文學性的特征。
2.學生齊讀。
3.過渡:這節(jié)課,我們就從"報告"和"文學"的角度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查預習
三、觀仙湖
1.教師出示問題::快速閱讀介紹羅布泊今昔對比段落(1-8段),勾畫出相關的描寫語句,運用這些語句,仿照畫線句,按照要求完成仿寫。
想過去,
這里是牛馬成群、綠林環(huán)繞、河流清澈的生命綠洲。
(仿寫兩句描繪羅布泊美麗的句子)
這里是羅布泊,
"泊"字左邊三點水啊!
可如今,
(仿寫三句描繪羅布泊現狀的句子)
這里是羅布泊,
"泊"字左邊三點水啊!
2.學生找句子,交流,寫作,展示。
3.教師追問:"這是羅布泊啊/‘泊’字左邊是三點水啊! "出現兩次,應該分別用什么樣的感情朗讀這兩句話?
4.學生回答。(第一句:自豪、贊嘆。第二句:惋惜、遺憾)
5.學生齊讀,要求讀出感情。
6.教師出示屏顯,學生齊讀:
這一部分,作者主要用敘描結合的手法來呈現了羅布泊"今昔對比,具有濃郁的文學性。
四、嘆消逝
1.教師出示問題:快速閱讀介紹羅布泊消亡的段落(9-20),⑴概括羅布泊消亡的原因。⑵找出能夠概括這一部分內容的一句話 .
2.學生黑板展示答案。(原因:⑴①20 世紀 20 年代塔里木河人為改道 , 導致下游干旱缺水;②近 30 多年來 ,濫用塔里木河資源,"四盲 "使羅布泊干涸,周邊生態(tài)環(huán)境徹底破壞。⑵羅布泊消失了。)
3.結合具體語句說說文章所表現出來的 "報告 "
真實性(紀實性)的特點。
4.學生回答。
5.教師總結屏顯,學生齊讀:
這一部分以大量的數據、確鑿的事實來說明羅布泊消逝的過程和原因,具有報告的真實性的特點。
6.教師出示課文語句改編的詩句:
號稱千年不死的胡楊林啊,
在忍受了二十余年的干渴后
終于變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那奇形怪狀的枯枝、
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軀,
似在表明胡楊在生命最后時刻的掙扎與痛苦,
又像是在向誰伸出求救之手!
羅布泊消失了,
"泊"字左邊三點水啊!
7.教師追問:"‘泊’字左邊是三點水啊! "在這里用什么樣的感情朗讀?
8.學生回答。(悲痛、沉重、無奈)
9.學生齊讀整段,要求讀出感情。
8.教師總結:此段中揪心的比喻,逼真的擬人,生動的描繪,恰當的聯想,沉痛的情感,令讀者讀起來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更多的是沉重的痛惜。
五、解憂思
1.教師屏顯課文語句改編的詩句:
站在羅布泊邊緣,
會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
大地在這里已脫盡了外衣,
露出自己的肌膚筋骨。
站在羅布泊邊緣,
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
看到滄海桑田的痕跡,
你會感到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與無奈。
2.男女生分段深情朗讀。
3.教師闡釋:這里把羅布泊擬人化, 一望無際的荒漠是裸露的胸膛,溝溝壑壑是一道道肋骨,讓人仿佛看到了一個毫無生機與活力的死者。 悲痛之情油然而生。
3.教師出示問題:默讀第 23 節(jié)至結束,圈出最觸動自己的語句、詞或者標點,⑴結合這些語句說說文章所表現出來的" 文學 " 的特點(具有形象性、抒情性)。⑵找出最能表現作者對羅布泊消逝根本原因認識的一句話。("這出悲劇的制造者又是人! ")
4.學生找句子,交流,展示。
5.教師屏顯:
這出悲劇的制造者又是人!
"泊"字左邊是三點水啊!
6.教師追問:"‘泊’字左邊是三點水啊! "在這里用怎樣的感情朗讀?
7.學生回答。(譴責、憤怒、悲痛。)
8.學生齊讀整段,要求讀出感情。
9.教師屏顯小結,學生齊讀:
這一部分在生動描寫的基礎上,通過抒情來表現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
六、結全文
1.教師屏顯詩歌
想過去,
這里是牛馬成群、綠林環(huán)繞、河流清澈的生命綠洲
這里是遍地蒼翠、麥浪金黃、延綿不絕的綠色長廊
這里是水平如鏡、陽光和煦、鳥魚嬉戲的美麗仙湖
這里是羅布泊,
"泊"字左邊三點水啊!
可如今,
這里是寸草不生、溪水枯竭、氣候炎熱的戈壁沙漠
這里是飛鳥不歇、候鳥不歸、飛禽不見的寂寞天空
這里是彭加木失蹤、余純順遇難、無人敢獨行的生命禁區(qū)
這里是羅布泊,
"泊"字左邊三點水啊!
號稱千年不死的胡楊林啊,
在忍受了二十余年的干渴后
終于變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那奇形怪狀的枯枝、
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軀,
似在表明胡楊在生命最后時刻的掙扎與痛苦,
又像是在向誰伸出求救之手!
羅布泊消失了,
"泊"字左邊三點水啊!
站在羅布泊邊緣,
會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
大地在這里已脫盡了外衣,
露出自己的肌膚筋骨。
站在羅布泊邊緣,
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
看到滄海桑田的痕跡,
你會感到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與無奈。
這出悲劇的制造者又是人!
"泊"字左邊是三點水啊!
2.學生深情誦讀。
3.教師屏顯課文小結,并闡述內容板書:
"報告文學 "的特點 : 新聞的真實性;文學的形象性、抒情性;綜合運用豐富的表達方式。
4.學生齊讀報告文學的特點。
八年級語文《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設計 篇2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
關于本文
本文的體裁是報告文學,通過學習本文,學會分析此種文體的文章。
缺乏環(huán)境保護意識,濫用自然資源,最終一定是導致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釀成嚴重的生態(tài)惡果。羅布泊之所以變成了一望無際的茫茫戈壁灘,正是因為環(huán)保意識差造成的悲劇。
學習要點
1、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東南部的羅布泊,曾為我國第二大內陸河,因地處塔里木盆地東部的古"絲綢之路"要沖而聞名于世。昔日的羅布泊是牛馬成群、綠林環(huán)繞、河水清澈的生命綠洲,而今卻變成了一片荒漠。是誰造成了這樣的悲劇?通過學習本文,我們了解到:人對自然索取的無度與人的貪婪與盲目是造成這一悲劇的主要原因。通過閱讀和學習本文,感受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
2、學習作比較的方法。前后對比使人感覺變化之巨大,所以稱"滄海桑田"。
3、學習擬人手法的運用。以羅布泊的自我訴說引起人類的內心震動。
4、學習引用數據的方法。以數據客觀說明事件的嚴重性及緊迫性,說明羅布泊的慘狀及對當地居民造成的巨大傷害。
學習本文,快速通讀全文,解決生字生詞,了解大概內容。
一、字詞
1、給下面加紅的字注音
鷺鷥( ) 棲息( ) 蕭瑟( ) 吞噬( )
和煦( ) 干涸( ) 瀕臨( )
2、解釋詞語
滄海桑田:滄海指大海,桑田指農田。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巨大。
近在咫尺:形容距離很近。
渾然一體:渾然:完整不可分的樣子。形容幾個部分融合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3、積累
蕭瑟 和煦 干涸 瀕臨 吞噬 裸露 戈壁灘
二、思考
1、閱讀課文,在文中劃出闡述羅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問題主要出在近30年時間里。塔里木河兩岸人口激增,各種需求也跟著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礦需要水,人們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幾十年間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庫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處,建抽水泵站400多處,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萬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庫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個巨大的吸水鬼,終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斷了水的羅布泊成了一個死湖、干湖。羅布泊干涸以后,周邊生態(tài)環(huán)境馬上惡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衛(wèi)士胡楊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進。羅布泊很快與廣闊無垠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渾然一體。羅布泊消失了。
2、找出課文中運用對比手法的句子。
過去的羅布泊:"在船的不遠處幾只野鴨在湖面上玩耍,魚鷗及其他小鳥歡娛地歌唱著....."
現在的羅布泊:"那奇形怪狀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軀,似在表明胡楊樹在生命最后時刻的掙扎與痛苦,又像是在向誰伸出求救之手!"
"……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這里已脫盡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膚筋骨。"
3、結合課后"研討與練習":"假如你是一位世紀老人,見證了羅布泊的百年滄桑,你將向人們訴說什么?"
(1) 我與羅布泊同齡,共百歲。
(2) 我的成長史就是羅布泊的坎坷史。
(3) 從出生~20歲(從斯文·赫定發(fā)現仙湖,想像要豐富、擬人化、有情調。)
(4) 從20歲~60歲(扣兩次改道、 "四盲"危害,重點講人類對羅布泊的破壞。)
(5) 從60歲~lOO歲(扣我的少年、青年時代的美好記憶,尋找回來的世界,思念、牽掛、魂牽夢繞的故鄉(xiāng)山水。展開聯想,懇求上蒼再賜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羅布泊養(yǎng)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報羅布泊。)
三、課外探索。
1、同學們在學完本文后,對于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2、請同學們自己制定幾條措施,來改善羅布泊,使之恢復先前的"美麗",并和其它同學交流自己的措施。
中考解析
(北京市宣武區(qū))閱讀文言文,完成文后問題
慶歷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有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不用,則以紙?zhí)宽崬橐惶靖褓A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下列句中加點字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每字為一印 B.若印數十百千本
C.每一字皆有數印 D.其印自落
2.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
①持就火煬之( ) 瞬息可就( )
②火燒令堅( ) 用訖再火令藥熔( )
3.寫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及所通的字。
①"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 ________通________
②"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 ________通________
4.請你用自己的話說明"不以木為之者"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請你用盡可能少的字概括本段說明內容的本質特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段中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請寫出其中的兩種舉例說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點】:閱讀文言文的綜合能力。
【分析】:
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一詞多義。通過辨析,明確其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含義。答案為B項。A、C、D三項中的"印"都是指"字印",B項"若印數十百千本"中的"印"是"印刷"的意思。
2.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含義。句中的"就"與"火"的解釋已涉及到文言語法內容的考查。①"持就火煬之"中"就"的意思是"靠近";"瞬息可就"中"就"的意思是"完成"。②"火燒令堅"中的"火"是名詞作狀語,"用火";"用訖再火令藥熔"中的"火"是名詞作動詞,"用火燒"。
3.本題考查通假字。①句中"板"通"版",②句中"止"通"只"。
4.本題考查對選文內容的理解。不用木頭刻活字的原因,①是因為木頭紋理疏密不均,②一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③并且和藥(松脂等)沾在一起,④(拆版時)拿不下來。
5.本題考查對選文內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活板的本質特征是"活"。
6.本題考查對說明方法的辨析能力。本段運用的說明方法有:作比較: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或: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舉例子:如"之也"等字。打比方:字平如砥。(或:薄如錢唇。)列數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
八年級語文《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設計 篇3
葉圣陶在《閱讀與寫作》一文中說:“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上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上站著作者。通過了這一道橋梁,讀者才能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怎樣才能通過文字這道橋梁,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對于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這就告訴我們,語文教學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是師生雙方情感受共鳴的過程。語文教師的職責就是要把課文中蘊含的生命形態(tài)、情感形態(tài)有機地融入自己的個體審美體驗中,再轉化為鮮活的情感的雨露,澆灑到學生的心田,使他們興奮起來,震驚起來,在強烈的情感驅使下,學知識、長智慧,懂道理、明人生。
1.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積極走進文本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這篇課文中生動的描寫、深摯的感情深深地打動了我。但是我面對的是一些對羅布泊一無所知的學生,他們能夠走進文本中嗎?能像我一樣為羅布泊的滄桑巨變震憾嗎?《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的學習情境”。為了鋪設一道學生由現實到文本的橋梁,我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搜集了羅布泊過去和現在的
圖片,用一幅幅生動、直觀的圖片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真實的學習情境。學生初讀課文后,對文本有了一定程度的感知,在這個基礎上,再觀看羅布泊的圖片就仿佛如臨其境,這樣學生就從感情上得到進一步的觸動。接下來學生再由圖片進入文本,通過抒情語句的朗讀感染,真正感受羅布泊如今的蠻荒與凄涼。
2.激發(fā)興趣,讓學生深情對話文本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帶著一種無比高漲的激勵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開的真理感到驚奇和震驚,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樂趣,為人的智慧和偉大感到驕傲。”那便是產生學習上的“高峰體驗”,即處于最歡喜、最幸福、最完善的時候,學習效率自然理想。在本節(jié)課堂教中,我設計了讓學生扮演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組記者給羅布泊之行組織解說,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為學生搭建了一座展示自我的舞臺,大大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自主合作的活動中充分表現自我,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功的歡樂體驗。課文的朗讀聲情并茂,那是學生與作者心靈的溝通;自己組織的解說詞生動流暢、羅布泊之行的感受震撼深刻,那是學生與作者情感的共鳴。己心之悟,最是至深。應該說學生已經通過文字這道橋梁,走進了文本,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并且從中獲得了有益的啟示:環(huán)境破壞觸目驚心,環(huán)境保護刻不容緩!
3.構建橋梁,讓學生主動走向生活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要“關注人類,關注自然”“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也就是說語文學習要關注人類本身的發(fā)展,關注人類社會的存亡,關注自然的變化,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發(fā)展。語文來源于生活,也應該服務于生活。兩耳博聞窗外事,才能讀活教科書。語文教學必須走出象牙之塔,面向生活,關注時代。由羅布泊作者想到了青海湖、月牙泉,學生又想到了遭遇特大旱災的重慶、沙塵飛揚的北京、停噴的趵突泉、斷流的黃河……面對日趨惡化的環(huán)境,人類應怎樣做?我們應怎樣做?這正是作者希望讀者思考的,這是每一個同學應該關注的。
一節(jié)課的閱讀交流,我們的思想跟隨作者筆下的文字進行了一次難忘的羅布泊之旅,一次足以震撼我們生命的心靈之旅。
八年級語文《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設計 篇4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
知識與能力:
1.培養(yǎng)學生搜集數據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
3.培養(yǎng)科學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懷。
過程與方法:
1.利用羅布泊以前的風光圖和現在的沙漠風光圖讓學生引學生進入學習情景。
2.學習運用對比、探究、引用數據的方法和擬人的修辭手法,使羅布泊今昔進行碰撞,體會文章的感情。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觀念,并理解作者借胡楊林來傾訴痛惜之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對比和引用數據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傳達的強烈的憂患意識。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根據你的預習,誰來解釋一下標題的含義,由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進而提出問題:羅布泊曾是怎樣的?什么時候消逝的?為什么會消逝?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羅布泊,聽聽他的訴說。
二、整體感知
昔日羅布泊、今日羅布泊各是怎樣一個地方?有什么可以證明?
1、
三、問題思考
羅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四、研讀賞析
作者的痛惜之情和憂患意識在文中是如何體現的?
五、拓展延伸
課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瀕臨干涸兩個例子說明悲劇仍在繼續(xù),你 還知道哪些悲劇正在上演?
六、小結
羅布泊是一個悲劇,同樣的悲劇還有許多許多!為了不讓悲劇再上演,讓我們大家攜起手來,從現在開始,保護環(huán)境,愛護我們的家園!
八年級語文《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一.了解羅布泊的過去和現在,并歸納變化的原因。
二.理解造成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的深層原因,明確人在與自然相處中該吸取哪些教訓。
三.理清行文思路,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培養(yǎng)學生篩選信息、概括要點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揣摩語言,體會課文語言的真實性、形象性、抒情性,豐富語言積累。
教學過程:
一.趣味導入:
教師朗誦:“羅布泊,一望無際的戈壁灘,沒有一棵小草,一條溪,夏季氣溫高達70度。羅布泊,天空不見一只鳥,沒有任何飛禽敢于穿越。”“1980年,我國著名的科學家彭加木在那里進行科學考察失蹤;XX年后,探險家余純順又在那里遇難。”而20世紀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闖入羅布泊后,在他那著名的《亞洲腹地探險八年》一書中卻這樣寫道:羅布泊使我驚訝,羅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鏡子一樣,在和煦的陽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遠處幾只野鴨在湖面上玩耍,魚鷗及其它小鳥在歡娛地歌唱著……” 同是“羅布泊”,為什么會有如此大反差?到底哪一個是真的?誰能告訴我?
二.直覺感知:
1、讀議標題:
讀: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課題,明確:哀傷、惋惜。請再讀課題。
議:(歸納)羅布泊是西北地區(qū)一個曾經非常美麗的湖泊,現在卻消逝了。
2、讀議“今日羅布泊”
讀: 自讀前三段,哪些情境令你震撼?
“羅布泊,一望無際的戈壁灘,沒有一棵草,一條溪,夏季氣溫高達70℃。羅布泊,天空不見一只鳥,沒有任何飛禽敢于穿越。”
議論:兩個“沒有”、三個“一”和準確的“70℃”描述了羅布泊的荒涼恐怖。
3、讀議“昔日羅布泊”
讀:“在遙遠的過去,那里卻是牛馬成群、綠林環(huán)繞、河流清澈的生命綠洲。”
議:用“牛馬成群”“綠林環(huán)繞”“河流清澈”這些詞語描繪出一個美麗寧靜、令人向往的“生命綠洲”,與前面荒涼的羅布泊形成鮮明的對比,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也更激起人們的好奇心。
小結:羅布泊今昔對比,師播放羅布泊昔日和今日的圖片,進行強烈的對比,給人的心靈以強烈的震撼。一組是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一組是大漠沙如浪,寂寞無人家。一邊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邊是戈壁灘,狂風卷,不見飛鳥馬不前。你們可曾想,這天壤之別的兩處景,竟是同一地方——神秘的羅布泊。
4、讀議“造成悲劇誰的原因”
讀1:羅布泊消逝的直接原因:改道、“四盲”
讀2:融情感于景物的含蓄表達:
“號稱千年不死的胡楊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終于變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狀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軀,似在表明胡楊在生命最后時刻的掙扎與痛苦,又像是向誰伸出求救之手!”
議:作者將胡楊擬人化,寫出了他們生命最后時刻的掙扎與痛苦,并為人類自己盲目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而痛惜不已。
讀3:“站在羅布泊邊緣,會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這里已脫盡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膚筋骨。站在羅布泊邊緣,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滄海桑田的痕跡,你會感到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與無奈。”
議:擬人手法,形象地賦予羅布泊以人的感情,羅布泊向世人流露了“痛苦與無奈”,怎不令人痛心!
讀4:“這出悲劇的制造者又是人”
議:此句的“又”字有力地指出了羅布泊的消失是人為破壞生態(tài)的惡果,具有強烈的譴責意味,指責悲劇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這樣人為造成環(huán)境問題的悲劇不是一個兩個,而是不勝枚舉。
學生品讀評析過的語句,仔細體味其形象性、抒情性。
5、讀議“作者的呼喚和吶喊”
讀:“世界著名的內陸湖——青海湖,50年間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陸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數千年風沙未能掩埋的甘肅敦煌月牙泉,近年來卻因當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積從50年代的1.1652萬平方米縮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
議:用具體數字表明,更加令人不寒而栗! 羅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傷害.由此及彼,以此類推,在文末發(fā)出的呼吁也就理所當然,順理成章了。
讀: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將成為荒漠的地方!
議:連用三個“救救”,構成了排比,以強烈的語氣發(fā)出了拯救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呼聲,表達了強烈的環(huán)保意識、憂患意識,振聾發(fā)聵。
三.規(guī)律感知:
1.閱讀全文,了解羅布泊的過去和現在及變化原因。
羅布泊的過去是廣闊、美麗、充滿生機的湖泊,羅布泊周邊是牛馬成群、綠樹環(huán)繞、河流清澈的生命綠洲。
現在變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楊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見飛鳥,令人恐怖。
變化的原因,一是20世紀20年代塔里木河曾人為改道,導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濫用塔里木河水資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羅布泊斷水,生態(tài)環(huán)境徹底破壞。
2.小結板書
變之昔——仙湖。
今之變——戈壁灘、荒漠。
變之故——改道;盲目
變之過——沙化
四.評品初得:語言品味,互動探究:
(一)品平實說明性語言:可能涉及以下內容:
文章敘述事實、列舉數據真實可靠。
敘述事實如:“《漢書•西域傳》記載了……”;“另據史書記載……”
列舉數據如:“幾十年間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庫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處,建抽水泵站400多處,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一萬多立方米”。一系列數據具體、確鑿,充分說明人們是怎樣盲目地拼命地濫用塔里木河水資源的。正是這種盲目行為,造成了羅布泊的荒漠化。
“青海湖,50年間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陸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數千年風沙未能掩埋的甘肅敦煌月牙泉,近年來卻因當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積從50年代的1.1652萬平方米縮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勢”,作者引用具體數據,告訴人們同樣的悲劇仍在繼續(xù),呼吁人們行動起來,制止生態(tài)惡化。
(二)品描寫抒情性語言:可能涉及以下內容:
①對比手法
羅布泊的今昔的對比。作者將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鮮明而具體的描寫,顯示了巨大的反差,造成了文勢的跌宕,產生了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②擬人手法
如寫胡楊林,“那奇形怪狀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軀,似在表明胡楊在生命最后時刻的掙扎與痛苦,又像在向誰伸出求救之手!”賦予胡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蕩,為人類自身盲目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而痛惜不已。如果替換為“一棵棵胡楊樹,只剩下奇形怪狀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寫羅布泊,“站在羅布泊邊緣,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滄海桑田的痕跡,你會感到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與無奈。”同樣賦予羅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換成“站在羅布泊的邊緣,你會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滄海桑田的痕跡”,那就遜色多了。
③排比
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庫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連用四個“盲目”,遺憾之情,譴責之意呼之欲出。
(三)體會下列句子的思想情感。
①此時此刻,我們停止了說笑。那一片巨大的黃色沙地深深地刺痛著我們的心,使我們個個心情沉重。
——直抒內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這樣的抒情讓人共鳴,讓讀者也深深的痛心,深切地意識到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嚴重后果,覺悟到只有保護環(huán)境,才能保護人類。
②這出悲劇的制造者又是人!
——針見血地指出羅布泊的消失是人為地破壞生態(tài)的惡果,具有強烈的譴責意味,指責悲劇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③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將成為荒漠的地方!
——發(fā)出了拯救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強烈呼聲,表達了強烈的環(huán)保意識、憂患意識,振聾發(fā)聵。
學生齊讀評析過的語句,仔細體味其形象性、抒情性。
學生聽記。
五.用練習得:
(一)語言運用:暢想表達:
1、你能讓羅布泊重現昔日的美麗嗎?請展示你的智慧。
教師注意總結:引水入湖;退耕還林;生態(tài)移民;珍惜水資源
2、運用描寫、對比、列數字等方法說明巢湖或某地區(qū)的環(huán)境變化,再借用擬人的方法抒情警示人們。
(二)識記、理解生字詞。
蕭瑟(xiāo sè):形容冷落、凄涼。
和煦(hé xù):溫暖。
干涸(hé):(河道、池塘等)沒有水。
吞噬(shì):吞食;并吞。
裸露(luǒ lù):沒有東西遮蓋。
滄海桑田: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三)達標測試
1、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蕭瑟( ) 清澈( ) 歡娛( ) 羅布泊( )
滋潤( ) 和煦( ) 干涸( ) 庇護( )
2、 改正下列句子的錯別字。
塔里木河下游河水豐盈,璧波蕩漾,岸邊胡楊叢生,林木茁狀。( )
原來費棄的耕地長出了青草,這里變成了牧廠。( )
3、 根據下列畫線句子的意思寫出相應的成語。
羅布泊,一眼望不到邊際的戈壁灘,沒有一棵草,一條溪。( )
羅布泊很快與廣闊無垠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融合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
4、 下面兩個句子哪一個表達好?為什么?
那奇形怪狀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軀,似在表明胡楊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的掙扎與痛苦,又像是向誰伸出求救之手。
棵棵胡楊樹,只剩下奇形怪狀的枯枝。
5、“這出悲劇的制造者又是人!”結合上下文,說說人制造了一出怎樣的悲劇?
6、“站在羅布泊的邊緣……”一段,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運用的是什么方法?從中可以看出本文什么特點?
7、“世界著名的內陸湖——青海湖……”段,介紹青海湖、月牙泉的目的是什么?青海湖、月牙泉的近況怎樣?運用了什么樣的方法?從中可以看出本文什么特點?
8、結尾的呼吁給你怎樣的心靈震顫?
【參考答案】
1、 sè chè yú pō rùn xù hè bì
2、 璧----碧 狀----壯 費----廢 廠——場
3、 一望無際 渾然一體
4、 第一句的表達效果好。用擬人的手法,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表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5、 30年前那片胡楊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這瞬間從我們的眼前消失了。
6、 抒發(fā)了作者對羅布泊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的痛惜之情。 將羅布泊擬人化,賦予羅布泊以人的感情,展現了羅布泊令人痛心的現狀。形象的描寫,擬人手法的運用體現了形象性、生動性的寫作特點。
7、 目的是說明悲劇并沒有止住。 水域面積縮小,大有干涸之勢。運用列舉數據的方法。敘述事實、列舉數據真實可靠,體現真實性的特點。
8、略。
八年級語文《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設計 篇6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課是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篇幅較長,但內容淺顯易懂。按照我原定教學設計,一節(jié)課上下來,受益匪淺。
一、注重朗讀,以讀觀“變”,以讀悟情。在本節(jié)課中,我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讓他們自由讀課文,根據提供的畫面,在文中找恰當文字配解說詞,使畫面與文本巧妙融合,學生自主靈活地選擇畫面解說,又讓學生互相進行解說評價,不斷地讀、評、讀,最終得到真實的情感體驗。在讀的過程中,多種形式交互進行,個人展示讀、齊讀相結合,朗讀文本與靜觀畫面結合,朗讀文本與體驗修辭效果結合,于朗讀中進行無痕的知識傳授,于朗讀中進行震撼人心的心靈之旅。
二、教學流程清晰,結構嚴謹。為讓學生掌握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我設置了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即課題質疑,看圖說話,拓展延伸三方面,我又將重點的三個方面(對比了解羅布泊前后的狀況,明確其變化的原因。)同時,我將板書和教學流程充分的結合起來,很好的呈現了課文主要內容及教學結構。
八年級語文《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設計 篇7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以前我教過兩遍,也聽過一次公開課,教學的大致思路主要是課堂大量展示、解說羅布泊古今對照圖片,讓學生感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生態(tài)意識、環(huán)保意識,可持續(xù)發(fā)展意識,過多強調文章主旨的領會。之后發(fā)現學生領會文章主旨很容易,但探究的興趣不夠,缺少激情;語文課缺少了應有的“語文味”好像變成了政治課。
最近,我又重新修改了原有的教學設計,在激活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增強“語文味”方面,作了一些改進。我認為這是我本課教學的成功之處。
為了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我做一個優(yōu)美的課件:生物學家法布樂關于毛毛蟲的實驗。大自然中,有一種奇怪的蟲子,叫列隊毛毛蟲。顧名思義,這種毛毛蟲喜歡列成隊伍行走。最前面的一個負責方向,后面的只管跟從。法布樂誘使領頭毛毛蟲圍繞一個大花盆繞圈,結果其他的毛毛蟲跟著領頭的毛毛蟲,在花盆邊沿首尾相連,形成一個圈。這樣,整個毛毛蟲隊伍就無始無終,每個毛毛蟲都跟著它前面的毛毛蟲爬呀爬,周而復始。直到幾天后,毛毛蟲被餓暈了,從花盆邊沿掉了下來。這一精美的畫面告訴學生毛毛蟲的失誤在于失去了自己的判斷,盲目跟從,進入了一個循環(huán)的怪圈。由此導入本文:人在有些時候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這一設計確實有列于豐富學生的見識,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除了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還應立足語文本位,語文意識,強化教學本文。為此,我在讓學生很快的領會文章主旨的同時,緊扣文本,強調字、詞的學習,揣摩語言,要求學生探究作者在寫法上的四大技巧:1、對比手法;2、擬人手法;3、排比手法;4、直接抒情。學完之后,配以鞏固練習,以使學生真正將知識轉化為技能。
八年級語文《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設計 篇8
亮點:語文教學面對的是一篇篇感懷抒情的文學作品,處處流動著豐富的情感,教師的教學語言也應當充滿感情色彩,沒有感情的語文教學是蒼白無力的。所以在教學《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時,我把重點放在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自身情感上。
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情感的前提當然是教師要有充分的課前準備,應該認真地去看、去體會,只有教師的語言投入了感情,學生的感情才能被真正激發(fā)。這種想法在上課時也得到了充分的證明,在朗讀到描寫胡楊樹這部分文字時,我用了三個“一千年”(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來形容胡楊樹,把它原本那種堅強、倔強的性格充分表現出來,并與文中的“20年”加以對比,強烈的反差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感情,并讓學生在自己朗讀后交流讀文的感受,說自己想說的話,暢所欲言。
不足:在部分問題的理解上也不比學生高明,有時候點撥的也不夠到位。
改進措施:在以后的教學中,在課前還要更加充分準備,在課堂上要做出恰當的點撥和評價。
八年級語文《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設計 篇9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報告文學,也是臺州學院鄭友霄教授定位的實用文。所謂實用文,“大致相當于與文學對舉時所稱的‘說明性’文章”,因此,實用文閱讀的性質也根本區(qū)別與文學閱讀,“文學閱讀著于作品的藝術性,閱讀是鑒賞,重點放在語言的品味和感悟。實用文閱讀是為了獲取文章的意思,閱讀是理解,就像我們讀報紙、讀信、百科知識那樣。”一句話,實用文閱讀的任務就是簡簡單單的四個字——“獲取意思”,知道它“說了什么”,直接汲取知識營養(yǎng)!實用文教學就是幫助學生“獲取意思”、提取知識信息以及掌握提取知識信息的方法。
但我并不十分贊同這樣的說法。一方面,這類文章的意思都比較簡單的,學生通過預習就能基本把握住的。另一方面,就算以掌握意思為任務,我們完全可以向學生提供一個說明性的材料,也許可讀性不強,但對意思的.把握還是比大段抒情描寫要來得快捷而有效的,那我們何必要多余的去化時間刪除信息呢?再則,將一篇文筆優(yōu)美的報告文學就只發(fā)揮獲取意思的作用是不是有點可惜啊?
因此,我在教學《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的時候,就設計了兼顧兩者的方式。課前預習的時候,我布置了幾個任務:一、積累字詞字音,包括四個字的詞語。二、句子積累。一些比喻句,一些自己覺得好的句子。三、文章分段,梳理大意。四、寫100字以上的感悟。目的是通過這四個方面,學生能夠對羅布泊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并能做好一定的積累。從學生的作業(yè)來看,他們對文章的意思已經有所把握了,并且也形成了自己的感悟。
那么,我課堂上講授什么呢?
如果只是讓學生重復書上的信息,記住幾個數據或者分析破壞的原因,最后呼吁環(huán)保,學生興趣是沒了的。于是,我嘗試從學生不知道的地方入手,那就是這篇文章的寫作手法了。在教學設計中,第一步亮出題目,問學生假如這個題目我們來寫會怎么寫?學生提到了羅布泊的過去美景和現實的丑陋,那就順勢亮出羅布泊過去的圖片和未來的圖片,讓學生針對每一幅圖片說上幾句,做句子接龍的游戲,最后將所有的句子連成一段文字,成了學生當場寫作的《羅布泊,消逝的仙湖》。緊接著跟課文進行比較,先找出課文中有,而我們自己沒有寫到的,找出來讀一讀,加入這些有什么好處?比如文章中有作者的抒情、有對比描寫、有排比句的運用,有歷史資料的引用,有許多數據的說明。順便有許多的字詞進行正音、分析。
最后出示羅布泊世紀老人的照片,設置情境,假如你是這樣一位老人會對后備子孫說什么呢?
縱觀整節(jié)課,自我感覺課堂氣氛還是不錯的,主要的遺憾在于兩篇文章進行比較的時候,沒有很好的講透。再則如果能夠再出示一段平實的文章,讓學生運用課文中的手法進行改寫的話,效果會更好,這樣就是從外進入文本,又從文本走向外面,在比較中完成文本的解讀。
八年級語文《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學設計意圖
本文教學可結合現實生活,進行拓展性學習,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保護環(huán)境的主人翁意識。這節(jié)課的設計主要是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讓學生在讀、說、感中探究出羅布泊消逝的深層原因,從而體會人類從中應吸取的教訓,感受作者字里行間流露的強烈的憂患意識。所以,這節(jié)課的目標定位為: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對比和引用數據的方法;增強環(huán)保意識。同時平時所說的研究性學習方式在本節(jié)課中得以充分體現。
二、激活課堂的方法和手段
課前預習要求學生通過報紙、網絡等媒體先對羅布泊加以了解。導入新課時借助優(yōu)美的ppt圖片和教師反差強烈的語言表述,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對羅布泊消逝的深層原因的探究主要是通過課上對重點語段的品讀中探究解決。同時也能從整體上感知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的強烈的憂患意識。隨后,聯系我國的西部大開發(fā),請學生小組討論從羅布泊消失的深層原因中應吸取什么教訓?以此拓展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而接下來的說話練習則能引導學生在感悟后自己發(fā)出“救救仙湖”,“救救人類自己”的吶喊。
三、成功和欠缺
整堂課流程順暢,基本做到教師引導,學生主導,使學生在讀、說、寫、感中實現教學目標。學生能融入文本,體會作者的遺憾、痛心和呼吁。課后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也有提高。
主要的欠缺在于相關的朗讀不到位,感染力不夠,影響了最后的高潮“悲劇的制造者又是人”這一文章主旨的表現。
同時通過教學本文以及平時的教學,發(fā)現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探究性學習方式還需要思考、解決以下問題。
第一,這種方式更適合于小班額和開展小組討論,目前由于班額較大難以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同一個教學內容的全部探究過程;同時,因教師的時間、精力有限,學生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得不到充分的指導,有時甚至不知從何下手去研究,以致影響探究熱情。
第二,由于考試制度的制約,探究性學習方法,推行阻力很大。低年級學生因考試壓力小,所以老師也能放開手腳,同學們的探究熱情也很高,但一到高年級,學生用了比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應付繁重的作業(yè)以及考試,課前預習不到位,盡管老師一再增加課內探究時間,但效果仍不理想。
另外探究性學習還要求比較充足的教學設備和課外教育資源,在目前情況下,這些資源還有待進一步開發(fā)。
所以探究性學習對語文教師及教育管理者都是一個挑戰(zhàn),教育者不斷更新觀念、提高自身修養(yǎng)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八年級語文《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設計 篇11
這節(jié)課的設計主要是通過學生針對文章內容和生活現實,讓學生在讀、說、看、感中探究出羅布泊消逝的深層原因,體會人類應從中汲取的歷史教訓,通過殘酷的事實,感受作者字里行間所流露出的強烈的憂患意識。所以,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朗讀課文,理解內容;學習對比和引用數據的方法;聯系實際,尋找根源;增強環(huán)保意識。
由于課堂只有45分鐘時間,加上語文的學科性質,要求重在熟讀,因而時間緊迫,不能在課堂反復熟讀,所以課前預習要求學生全文至少讀3遍并通過報紙、網絡等媒體先對羅布泊加以了解。導入新課時借助多媒體,展示羅布過去和現在的圖片,通過教師前后反差強烈的語言表述和圖片展示,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對羅布泊消逝的深層原因的探究,主要是通過課上展示的古今對照的圖片和對重點語段的品讀中探究解決。同時也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強烈的憂患意識。在整體感悟并分析羅布泊消逝的深層原因后,聯系現在的生活環(huán)境,學生展開討論,并談談人類對現實環(huán)境的破壞,以及人類面臨如此的悲劇應如何去做,從而樹立環(huán)保意識,達到了教學目標。
八年級語文《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設計 篇12
新課程教學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有著許多我們無法預見的教學情境,比如設計導語時我本沒有想到用吳剛來導入課文,可學生都首先想到了神話中的吳剛,我因勢利導找出兩個吳剛的共同點導入課文。這說明在教學過程中應善于發(fā)現學生感興趣而又有價值的東西并打破計劃因勢利導,讓他們感到交流的快樂和發(fā)現問題的興奮,才能讓整個課堂靈動起來。另外語文的學習說到底是語言的學習,只要肯引導,學生對語言的品讀、感悟以及表達能都會得到提高,甚至讓你有想象不到的驚喜。
八年級語文《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設計 篇13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以前也上過,也聽過一次公開課,教學的大致思路主要是課堂大量展示、解說羅布泊古今對照圖片,讓學生感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生態(tài)意識、環(huán)保意識,可持續(xù)發(fā)展意識,過多強調文章主旨的領會。之后發(fā)現學生領會文章主旨很容易,但探究的興趣不夠,缺少激情;語文課缺少了應有的“語文味”好像變成了政治課。
最近,我又重新修改了原有的教學設計,在激活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增強“語文味”方面,作了一些改進。我認為這是我本課教學的成功之處。
為了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導語我做了精心的設計:生物學家法布樂關于毛毛蟲的實驗。大自然中,有一種奇怪的蟲子,叫列隊毛毛蟲。顧名思義,這種毛毛蟲喜歡列成隊伍行走。最前面的一個負責方向,后面的只管跟從。法布樂誘使領頭毛毛蟲圍繞一個大花盆繞圈,結果其他的毛毛蟲跟著領頭的毛毛蟲,在花盆邊沿首尾相連,形成一個圈。這樣,整個毛毛蟲隊伍就無始無終,每個毛毛蟲都跟著它前面的毛毛蟲爬呀爬,周而復始。直到幾天后,毛毛蟲被餓暈了,從花盆邊沿掉了下來。這一精美的畫面告訴學生毛毛蟲的失誤在于失去了自己的判斷,盲目跟從,進入了一個循環(huán)的怪圈。由此導入本文:人在有些時候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這一設計確實有列于豐富學生的見識,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除了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還應立足語文本位,語文意識,強化教學本文。為此,我在讓學生很快的領會文章主旨的同時,緊扣文本,強調字、詞的學習,揣摩語言,要求學生探究作者在寫法上的四大技巧:1、對比手法;2、擬人手法;3、排比手法;4、直接抒情。學完之后,配以鞏固練習,以使學生真正將知識轉化為技能。課堂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與人交流的機會。在語文課堂中能夠真正的為學生著想,單純的讓學生交流讀文的感受,說自己想說的話。他們才可以敞開心扉,暢所欲言,說出他們的真性情。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這說明通情才能達理,達理必先通情,情理交融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在理解文學作品所要傳遞的情感之后,教師應以富有情感的生動語言,再現作品所要表達的情境。使師生雙方在情感上產生強烈的共鳴。
當然我在課堂上還留下了太多的遺憾。由于自身的原因,總覺得自己不能給學生太多,不能給學生精確的引導,在部分問題的理解上也不解的比學生高明,點撥的也不夠到位。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我要特別注意培養(yǎng)自己,首先,在課前充分準備,其次,在課堂上要做出恰當的點撥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