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四 像山那樣思考
我們先來補充作者個人的經歷:奧爾多•利奧波德從小就有著對大自然濃厚的興趣,在他近50歲時,購買了美國威斯康星河畔一個被人類榨取殆盡而遺棄的沙鄉農場,從此開始了在沙鄉長達XX年恢復生態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觀察與思考結晶成了《沙鄉年鑒》,我們這篇課文就選自其中。應該說作者這些實踐活動對他認識的發展更有啟發。
下面我們就把文章最后一自然段一起來讀一遍,結合作者的人生經歷,思考上面提出的問題,看看作者在不斷實踐探索的過程中,認識有了怎樣的發展。
此段中一些語句很有哲理,我們來細細體味一下。比如“太多的安全似乎產生的僅僅是長遠的危險”,這就要求我們能夠更長遠地來思考問題,不能只顧眼前的暫時利益。還如“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提問:如何理解?)這是梭羅的名言,作者對此也是完全贊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荒野中萬物之間的關系都是怎樣的?應該說荒野中各種事物都是自由自在地生長著的,他們彼此之間都是平等、和諧的。從這些語句中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問題的答案。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以人類為本位、為中心的認識,發展成了萬物之間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對自然萬物所有一切時所采取的平等態度。人類只是自然萬物生靈中的一種,并沒有高高凌駕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權力。
5.文章末節在引出梭羅的名言后,又提到“大概,這也是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這就與首段前后呼應,也回到了我們開始留下的問題了。我們再來把第1自然段齊讀一遍,這段其實也是此文的文眼。通過文章的講解,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領會一下,這聲狼嗥中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內涵?
聯系上面對作者思想與主張的分析,我們可以聽出這聲狼嗥中包含著生命意義和生態價值(萬物之間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則就會引發生態危機。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類對此不能領悟,“驕傲”就是它自己領悟到了,同時這座山也領悟到了)。
6.通過我們先前反復的朗讀,我們感覺到這篇文章在形式上,特別是在語言文字上有何特色呢?比如同樣是介紹自然、介紹生態倫理觀念,它與我們地理課本的語言,與我們一些生物學理論在文字表達上有何區別呢?
后者是一種科學語體,而利奧波德身為一位生態倫理學家,他的文學素養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語言文學性較強,是一種詩化語言,充溢著詩意美。這就與他自然萬物平等的生態倫理思想融為一體,使全文熔詩意美與思辨色彩于一爐。
7.結合文章內容我們再看文章的標題“像山那樣思考”,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像山那樣思考,是作者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處理方式的良好建議,是這種建議的詩的表達方式。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從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倫理的角度來看,我們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們與自然萬物的關系和一座山同自然萬物的關系并無二致。我們要像山那樣處理好人與動物、人與環境等等一切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關系。
三、課堂小結。
自私的人類在付出了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代價后,換取了所謂的物質文明進步,卻留下了一個傷痕累累的地球。通過這堂課的學習,我們要自覺地樹立起生態保護意識,樹立起平等對待一切生物的思想,學會像山那樣去思考,使這原本已很脆弱傷痕累累的地球不再繼續受到傷害。
四、布置作業。
寫一篇關于環境保護的倡議書,優秀的作品可以張貼在學校、住宅區等場所。
板書設計
像山那樣思考
利奧波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