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起源
●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注
1.導言
導言。導言又稱導論、緒論等,它是在書籍開頭部分概要地向讀者介紹有關這本書的主旨、內容、體例等的,但與序言不同。序言的內容寬泛,對原作內容是否具體說明,對內容介紹的多少都沒有明確要求。而導言的主要篇幅必須介紹原作的內容及主旨。序言寫作無定體,或敘事,或抒情,或議論,或說明,或兼而有之,都是可以的。而導言則側重議論、說明。文學作品一般有序言而無導言,學術著作有導言,還可有序言。學術著作再版幾次可以有幾篇序言,但導言只有一篇。
(選自《語文周報•高中版》1997年第46期)
2.《達爾文傳》(摘錄)
《物種起源》一書出版的這一天,不只是在達爾文的個人生活中具有重大的意義,這也是19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大批有學問的人對生物界的觀點和對人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觀點開始轉變的一天,這種轉變就像哥白尼在16世紀因指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而實現的轉變一樣。然而在此以前,為捍衛達爾文主義這一進化論學說,曾不得不進行了十年的尖銳斗爭,在十年的斗爭過程中,達爾文的思想以及達爾文本人,曾經不斷地受到攻擊,這些攻擊常常是粗暴的、惡毒的和不公正的。(第十三章)
那么,《物種起源》一書的風格究竟怎樣呢?整本書就是“一個長的論據”(賴爾語),它被用來論證整個進化論理論,特別是用來論證對這種進化原因給予最完美的說明的自然選擇理論。這部書是根據一個明確的、有邏輯性的提綱寫的,這個提綱大體上也就是1842年和1844年《概要》中所擬定的那個提綱。達爾文是從人的如下實踐活動開始的:人通過對種公畜的人工選擇,或者通過對留作種子用的最接近理想的植物的育種選擇,能夠培育出許許多多家畜的品種或數千種栽培植物的亞種來。他證明,由于變異和遺傳,人們能夠獲得這些結果。由于變異,也就是說,由于一對動物的后代,或者由同一個莢的種子生長出來的植物,彼此之間略有區別這種情況,選擇是可能的;而由于遺傳,即經常看到的親本將特性傳給后代這一情況,通過選擇優良的種公畜或選擇優良的植物種子,就能夠獲得具有這些改良特性的后代。
達爾文以他自己飼養的家鴿為例,證明這樣的人工選擇能夠引起亞種之間多么大的差別。腿的長度,喙的長度和形狀,尾羽的數目,腿部羽毛的差別和頭部羽毛分布的差別是如此之大,以致這些差別如果是屬于野鴿的話,那么它們就足以使人們把家鴿劃分為不同的物種,甚至不同的屬,然而,正如達爾文所出色地證明的那樣,這些家鴿都起源于一個野生種——巖鴿。
達爾文從這種人工選擇(它的意義對人來說是十分明顯的)轉到自然界的選擇,即自然選擇。他證明,自然界也有變異和遺傳,自然界中代替人工選擇的原因是“生存斗爭,或者說是在生物按‘幾何級數’增殖的情況下不可避免的生存競爭”。
赫胥黎的預感很快就得到了證實。所有擁護物種不變論的人都開始激動起來。那些盲目相信莫伊謝也夫的世界創造說的人都不滿起來,那些向人們宣揚關于在生物身上體現著一種抽象思想的自然哲學家們也不滿起來,所有承認超感覺的形而上學的原理(這種原理為了一定的目的而創造了生物)并宣揚所謂的“終極原因”(即創造這些生物的目的)的人都不滿意。但是使人們感到更為不滿的是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僅僅用一句話所涉及到的問題的一個方面。這句話是:“大量光明將投射在人類的起源和他們的歷史上”。在哥白尼時代,要人們放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這一觀點是不可能的,同樣,現在要人們放棄人在生物中處于完全“特殊的”地位這一習慣的看法也是不可思議的。烏莫夫教授在他發表于《紀念達爾文文集》中的一篇文章中說:“無論是在我們這里還是在西方,在那些非專家的人中間,都有一些反對達爾文學說的人,在這些人的感情中甚至現在也還是屈辱感占著上風,他們感到屈辱的是人不是通過奇跡從地球上產生的,而是來自猿或來自和猿同一個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