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起源
二、課文析讀
1.“導言”的導讀
在緒論(即《〈物種起源〉導言》)中,達爾文介紹了他一生中兩件后來導源出進化學說的最為重大的科學實踐,一是1831年剛剛從劍橋大學基督學院獲得神學學位后便以博物學者身份投身于歷時五年的貝格爾號軍艦環球旅行。廣泛搜集和深入觀察所得來的大量自然界中物種變化的事實,對年輕達爾文頭腦中的自然神學觀念產生了強烈撞擊。此后的三年間(1836年至1839年),他認真思考了由這次環球考察所提出的種種問題,最終放棄了神學信仰。他在回憶錄中記道:“正是在1836年至1839年間,我逐漸認識到,《舊約全書》中有明顯仿造世界歷史的東西……我逐漸不再相信基督是神的化身以至最后完全不信神了。”1837年7月至1838年2月他撰寫了兩篇物種演變的筆記,至此,他已認識到所有物種決非上帝所造,而是由先前存在的其他物種逐漸演變的結果。導致達爾文學說誕生的另一長期實踐是他在作物的人工培植和家養動物人工飼養上直接和間接的工作經驗。我們都知道,達爾文進化論的精髓是自然選擇理論。然而,自然選擇是一個緩慢的自然過程,很難在短促的人生中直接觀察得到。于是,作者從與自然選擇異曲同工的人工選擇入手,先論證家養動植物的微小變異,為了適應人類本身的某種需要而不斷被人為“選擇”和積累,從而產生了新品種,以至新物種。正是達爾文這種廣博而精細的對人工選擇的深入觀察,為科學界接受他的自然選擇理論開啟了半扇大門。
由物種可變或生物演化的觀念到真正創立一個有說服力的進化理論,還必須解決生物演化的機制和驅動力的問題。在達爾文之前,拉馬克等一批早期進化論者也曾試圖探索生物演化的機制,但均未成功。正在這時,馬爾薩斯的《人口論》恰如捅破了一層窗戶紙,給達爾文帶來很大的啟迪,催生了“生存斗爭、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理論的形成。他在回憶錄中寫道:“1838年10月……為了消遣,我偶爾翻閱了馬爾薩斯的《人口論》。按當時對各種動植物生活方式的觀察,我已胸有成竹,完全能夠正確估價這種隨時隨地都在發生著的生存斗爭的意義。于是,我頭腦馬上便形成了這樣一個想法:在這種生存斗爭條件下,有利變異必然趨于保存,而不利變異應該趨于消亡,其結果必然導致新物種的形成。于是,我終于形成了一個能用來指導我工作的理論。”他所說的這個“理論”,就是他本人后來逐步完善的自然選擇理論。
(節選自舒德于等譯的《物種起源》)
2.《〈物種起源〉導言》的語言特點
本文語言準確、嚴密、清晰、周密。如“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與這問題有關的各種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許可得到一些結果。”該句中標出時間,說明了思想的萌發由來已久;“搜集”“整理研究”,指出了開展工作的必備環節;“耐心”“各種材料”,強調了搜集過程的關鍵條件;“也許”“一些”,表達了估計成果的審慎態度。可見,詞語的選擇、意思的表達,相當準確而嚴謹;“我從事本題研究的初期,就覺得要解決這個問題,應當從研究家養動物和栽培植物著手,果然沒有使我失望,我經常獲得動物因由家養而變異的知識,雖然還不夠完備,但總可以為處理這一問題和其他一切復雜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線索。”研究應從人工飼養和栽培入手,立足于實際經驗,言之有據,雖不夠完善,但提供了線索,且這線索對于處理問題(包括“復雜事件”)是最好最有效的。這其中既洋溢著高度的自信,也包含著審慎的求實精神,可見其復雜周密;“雖然許多事實現在還是不清楚,而且在未來長期內也還弄不清楚,但是我們經過精細的研究和冷靜的判斷,可以毫不懷疑地斷言創造論的錯誤。”迄今所取得的結論,雖然還遠不足解釋全部事實,但對于否定創造論都是足夠的了,否定是建立在精細研究和冷靜判斷基礎上的。“精細”表現研究的科學,“冷靜”反映判斷的客觀,因而足可“斷言”。其特色是觀點鮮明、態度堅決、措辭精當、表達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