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兮辭》教案
4.學生根據詩體“辭”的特點及脈絡線索嘗試背誦,進一步感受陶淵明的歸隱情結! (三)讀:學生悟讀課文, 領悟陶淵明的歸隱情結! 、、指名朗讀第一段 過程:1.創設問題情境一,在封建社會里,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系起來的,陶潛此時卻不愿為官,那么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是什么?請依據文本作答! (“田園將蕪”“心為形役”“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2.教師追問,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請用自己的話作答! (自責、自悔→“田園將蕪”“心為形役”,自恕、自慰→“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3.教師追問,陶潛的這種“心為行役”視入仕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關詩句證明嗎? (幻燈片3 ) 4.設問:結合此詩和本段內容,可看出陶潛有什么樣的情結? 5.小結:鄙棄官場,向往田園的歸隱情結之一。(板書) (解說:學生在回答時,不求答案唯一,意思對即可,下同) 、啤⒑(緩慢的吟誦)第二段 過程:1、創設問題情境二,對一個厭倦官場束縛和世俗條框的人而言,如今終于可以擺脫了,如果你處在這種情景,你有何感受? 2、涵詠本段,要求通過涵詠(緩慢的吟誦)展開想象和聯想陶潛這一隱逸詩人的形象,最后達到當堂成誦! (解說:這一環節要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若學生有困難,教師可作如下指導。先一邊緩緩地吟誦、細細地品味,一邊展開想象與聯想,在腦海中浮現出靈動的畫面——詩人的外貌、神態、言行、心理等,邊讀邊想,便能逐漸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與詩人同樂同嘆,同悲同喜。對語言涵詠品味得漸熟后,便脫離書本,試著背誦,直至能當堂成誦。) 3、師生對話,學生暢談感受! (解說:對話時要求學生依據文本作答,不能大而無邊,可隱含如下思路展開:歸途中的歸心似箭——抵家時的欣喜若狂——室內中的舒適安逸——園中時的流連往返) 4.教師追問,從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潛有什么樣的歸隱情結?提示:與下面的詩句具有相同的心境。(幻燈片4) 5、小結:一詩一賦,表達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閑適自在的歸隱情結之二。(板書) 、、角色朗讀第三段 過程:1.男生朗讀此段,女同學注意聽,男同學的朗讀感情處理恰不恰當? 2.男同學朗讀,女同學評價。評價要點,若好,好在哪里,若不好,糾正,并說說為什么這么處理。 3.創設問題情境三,細讀該段,你讀出了什么?請用“從……中我讀出了……”句式回答 4.師生對話! 5.小結,中國士大夫寫勞動,都是倡導別人去勞動,自己是旁觀者,而陶潛是中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勞動實踐者,此乃其躬耕田園、琴書詩酒的歸隱情結之三。(板書) 、、默讀第四段 過程:1.默讀本段。創設問題情境四,有人認為本文結尾一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包含著悲觀消極的思想,試結合全文內容,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