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多變的價格
要掌握好供求對價格的影響,需要搞清幾個問題:(1)需求需求是指消費者在某一時點上和某一價格條件下對某種商品或勞務愿意購買并能夠購買的數量。經濟學上所說的需求稱為有效需求,它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消費者愿意購買;第二,消費者能夠購買(有支付能力)。理解需求要注意兩點:第一,把需求與需要區分開來。如果消費者只是愿意購買而沒有能力購買,只是需要而不是需求。第二,需求是一個量的概念。它表示在一定價格條件下消費者對于某種商品所形成的一定的需求量。(2)影響需求的因素。一種商品的需求量是由許多因素決定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有以下幾項:商品本身的價格、相關商品的價格、消費者的個人收入、消費者的個人偏好、消費者的預期。影響需求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在這里,就阿哥和收入主要影響購買力。在這里,價格和收入主要影響購買力。(3)供給供給與需求相對應,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生產者在一定價格條件下愿意并且能夠提供的某種商品或勞務的數量。如果生產者對某種商品只有提供出售的愿望,而沒有提供出售的能力,則不能形成有效供給;同樣,僅具備提供出售的能力,但生產者不愿意生產,也不能形成有效供給。可見,經濟學中的供給,是供給欲望與供給能力的統一。(4)影響供給的因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者的生產的目標是利潤的最大化,即生產者供給的數量取決于他能否獲得最大利潤。除此之外,還有如下幾項:所供給商品的價格、生產要素的價格、其它商品的價格、生產的技術水平、生產者的預期。2、商品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這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問題。(1)商品價值量是指商品價值的大小。(2)商品價值的大小是由生產商品中耗費的勞動量決定的,生產商品的過程中耗費的勞動量越多,商品的價值量越大。 (3)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如果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社會上同一種商品就不可能有統一的價格標準,也就無法進行交換。如果是這樣,商品生產過程中就會鼓勵落后,打擊先進,商品生產者就不會去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商品是一個天生的“平等派”,不管個別生產者耗費的勞動時間多么不同,但在市場上出賣時,同樣的商品的價值量是相同的,只能賣同樣的價格。(4)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3、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這部分內容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在學習中,需要運用抽象思維能力,而不是靠直觀所能把握的。(1)勞動生產率就是勞動者的生產效率。有兩種表示方法:一種是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另一種是生產單位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2)勞動生產率有個別勞動生產率和社會勞動生產率。(3)注意理解和把握幾對關系。①個別勞動時間與個別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它們不決定價值量。個別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總量成正比。②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與單位商品價值量成正比,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與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的價值總量無關。以上幾對關系可以歸納為下面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