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案(通用3篇)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案 篇1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 :(1)實踐的含義 (2)實踐的構成要素 (3)實踐的特點
◇理解: (1)實踐具有三個基本特征 (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3)實踐活動的三種形式
◇運用:
(1)根據所學知識,結合相關原理,分析說明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的活動。
(2)依據相關原理,說明實踐出檢驗認識的唯一標準。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原理,使學生初步確立科學的實踐觀,切實認識到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觀點,確立實踐是檢驗認識的唯一標準的觀點。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牢固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一切知識來源于實踐,一切認識要服務于實踐。
二、【重點、難點】:
1、實踐的基本特點 2、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三、【教學方法】:討論探究、講授法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人有主觀能動性,人能夠通過意識認識世界,那么人對世界的正確認識從哪里來?
一、人的認識論從何而來
(一)、實踐及其特點
1.實踐的含義。
◇課堂探究:(1)談談你對實踐的理解。
(2)簡要分析辯證唯物主義所說的實踐與上述觀點的不同。
◇探究提示:(1)同學們可以談出自己對“實踐”概念的感性認識,不必苛求準確,如實踐就是人們做事情,譬如農民種田、工人做工、教師教學、演員表演、科學家做實驗等。但這里提前告訴同學們,實踐是指人們認識活動以外的活動。
(2)①辯證唯物主義所說的實踐是人們有意識的活動,與動物的本能活動具有本質區別。②上述觀點認為實踐是“利己主義”活動,而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具有社會性,不是孤立的、單個人的活動。③上述觀點認為實踐是人的精神、觀念的活動,而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客觀物質性的活動。
◇在把握實踐的含義這一知識點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實踐以人為主體,這意味著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
(2)實踐的對象是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是發生在人與自然界、社會之間的活動。而停留在人的頭腦或口頭上的活動——如思考、修行、辯論等不是實踐,實踐不是純粹的思維活動。實踐中的“改造”是使客觀事物發生變化,這意味著實踐不是物質的具體形態,它是一種直接的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成現實的存在。
2、實踐的特點。
(1)實踐具有客觀性。①實踐的構成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實踐的手段和實踐的對象都是客觀的。②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也受到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也具有客觀性。
(2)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人們在行動之前就已有了明確的目的,并通過實踐創造出自然界中原來沒有的東西,實踐給客觀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動的烙記,這也是和動物的本能活動所不同的。在改造社會的過程中,人們創造出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
討論:盲目的實踐是否存在。
(3)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①實踐的社會性是指任何實踐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的,離開了他人和社會的純粹的個人的實踐活動是根本不存在的。②實踐的歷史性是指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的發展著的。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人類實踐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
【例題1】(單項)馬克思說:“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為了實現理想,就要有使用實踐的人。”這句話的含義是( c )
a、思想不重要,實踐才是最重要的 b、實踐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思想
c、思想變為現實需要人的實踐 d、思想聯系實踐才能真正變為人的現實
【例題2】(單項)一位科學家說:“我們今天生活著的世界,與其說是自然界,還不如說是人造或人為的世界。在我們的周圍,幾乎每樣東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跡。” “人造或人為的世界”的事實說明(a)
a、實踐是有目的、有意識的能動性活動 b、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c、馬克思主義誕生后才有人類實踐活動 d、實踐是人們改造自然界的活動
【例題3】(單項)從“神一”到“神六”載人航天試驗的過程中,直接參加的單位有近200個,涉及到的單位近4000家,參加試驗的工程科技人員超過15萬人。這說明(a )
a、實踐具有社會性特點 b、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
c、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 d、實踐是人類應對環境的一種活動
3.實踐的基本形式。
教材“專家點評”闡述了實踐活動的三種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二是變革社會的實踐;三是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 實踐活動的形式問題也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內容之一,理解這一內容應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要明確實踐的具體形式是無限多樣的,每一種實踐活動都有它的表現形式。尤其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實踐的內容日益廣泛,實踐的形式更加復雜。
第二,“基本”不是“全部”,人們難以窮盡實踐的所有形式,這里只研究實踐的“基本”形式,即上述三種。這三種基本形式只是人類基本的實踐活動。
第三,在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中,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生產實踐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因為生產實踐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實踐中結成的生產關系決定著其他社會關系,生產實踐也是人們進行其他社會活動的前提,所以,不能把三種基本形式并列起來。
(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課堂探究:(1)西紅柿等的食用之謎是如何揭開的?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2)想一想,人的正確認識是從哪里來的?
◇探究提示:(1)西紅柿的食用之謎是通過“品嘗”揭開的,這啟示我們,對萬事萬物,我們只有勇于去“嘗試”“做一做”“試一試”,才能獲得對它的認識。
(2)敢于“品嘗西紅柿”,敢于“吃螃蟹”,這些事例都告訴我們,人的正確認識只能從實踐中來。
討論:老者和農夫的對話。老者“不會耕地,怎樣下田”。 農夫:“不讓下田,怎會耕田”
討論:“秀才不出門,可知天下事”,說明認識的來源可以多樣。
【哲理故事】唐代名畫家戴嵩善于畫牛。他有一幅斗牛圖,畫得十分生動,被人們視為珍品。有一次收藏家把這幅畫那出來曬,一個牧童看到了,不禁大笑。藏主問他何故,他說:“牛在角斗時,尾巴夾在兩條后腿中間,絕不會翹起來。這幅畫的牛尾巴翹得象根豎起來的棍,叫人不由得發笑。” 還中國畫作者,到船廠去體驗生活。他畫了幾幅有位當代的草圖,征求工人意見,在其中的一幅畫面上,一位工人正在冒雨焊接鋼板,另一位工人為他打著雨傘。工人看后提出意見說:“雨傘的位置不對。應該一到前面,遮住電焊。我們打傘是要保證焊接質量,不是為了自己躲雨。你畫得和我們的實際情況不一樣。”這兩位畫家的失誤說明,實踐在認識的過程中何等重要,任何人的認識都只能來源于實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例題4】(單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淵,不知地之厚也。”這段話說明了 (d)
a、人的一切知識都是從實踐中獲得的 b、人的意識具有創造性
c、認識有時是獨立于實踐之外的 d、實踐在認識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例題5】(單項)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這句話告訴我們 (a )
a、認識來源于實踐 b、認識對實踐有指導作用
c、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d、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教材中引用了毛澤東同志的兩句名言.以樸實的語言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一認識來源于實踐。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是主體(即人)對客體(即客觀事物)的能動的反映,這種反映只有在實踐中、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為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使客觀對象發生某種改變,并從中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
【例題6】(單項)有人認為“個人的淵博知識,一是來源于親身實踐,二是來源于書本知識”。這一觀點( b )
①肯定認識來源于實踐和書本 ②否定了實踐是認識的惟一來源
③承認了只有正確的認識,才來源于實踐 ④否定了實踐是認識的重要來源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教材此處的“相關鏈接”欄目告訴我們兩點: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②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條:一是直接經驗,二是間接經驗。無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都來源于實踐。
【例題7】(單項)在給一位國務院參事回信中說:“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意思是(d)
a、人的經驗是判斷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書本知識比社會實踐更重要
c、實踐就是每件事都親歷親為 d、人民群眾的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例題8】(單項)毛澤東說:“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這告訴我。們( a )
a、認識只能在變革對象的實踐中產生 b、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實踐
c、實踐是認識的一個來源 d、實踐不斷給認識提出新課題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課堂探究:是什么力量推動了科學的發展?想一一想,古代的天文學、力學和數學都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探究提示:正如恩格斯所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實踐的需要,尤其是生產實踐的需要推動了科學的發展。古代天文學的發展是由于農業發展需要知“農時”,力學的發展是由于制作生產工具的需要(如水車),數學的發展則是計數的需要,如丈量土地促進了幾何學的產生和發展,此方面的古籍如《周髀算經》和明代徐光啟翻譯的《幾何原本》等。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對此,我們可從以下三方面理解:
(1)人們在實踐中不斷遇到的新問題、產生的新要求,推動著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
(3)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因為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提高自己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從而推動認識的不斷深化。
【例題9】(單項)“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這說明( a )
a、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b、科學技術在實驗室不如在實踐中發展快
c、一切真知都來源于實踐 d、發展科學有功的主要不是知識分子,而是人民群眾
【例題10】(不定項)50年前,毛主席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1978年,鄧小平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思想,1995年5月,提出了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XX年1月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從“向科學進軍”、“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到“科教興國戰略”,再到“建設創新型國家”說明了( ab )
a、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b、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c、認識推動了實踐的發展 d、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唯一動力
【例題11】(單項)隨著信息技的發展,包括核試驗在內的許多科學研究都可以用計算機進行模擬實驗,這樣既可以達到實驗效果,又可以節省實驗費用,降低實驗風險。從認識論角度看,上述事實說明 (c )
a、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 b、有些認識不需要通過實踐即可獲得
c、實踐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認識工具和手段 d、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決定作用
【例題12】(單項)“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學會改造自然界而發展的”,這句話說明 (b)
a、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b,實踐是認識的動力
c人的認識具有主觀能動性 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課堂探究:(1)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對以上說法的理解。
(2)你認為是非能夠說清楚嗎?怎樣才能說清楚?
◇探究提示:(1)莊子在這里陷入了不可知論,認為找不到一個標準判斷是非。
(2)是非是能夠說清楚的,俗話說:“事實勝于雄辯。”判斷是非的標準也看事,實際看實踐的結果。
教材設置這一欄目,旨在引導我們深入探究是非或真理的標準問題。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對此,可從以下三方面理解:
(1)一種認識是否是真理,不能由這一認識本身來回答。要檢驗一種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就必須超出認識的范圍,從認識之外尋找判斷認識是否與客觀事物相符合的標準。
(2)客觀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它。
(3)主觀認識和客觀事物自身都不能作為判斷真理的標準,只有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的東西,才能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夠滿足這一要求的,就是處在主觀和客觀交匯點上的實踐。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在這一過程中,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
此時,我們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一個結論: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教材此處引用的恩格斯、列寧的名言,也正闡述了這一道理。
教材“相關鏈接”引用了哥白尼的太陽系學說論證了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今天,我們之所以說哥白尼的太陽系學說是真理,就是因為它經過了勒維烈科學實驗(實踐的基本形式之一)的證明。這一欄目再次以實例強調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這一道理,同時激發我們努力學習,將來檢驗和證實一系列科學假說。
【例題13】(單項)愛因斯坦說:“誰要是把自己標榜為真理和知識領域的裁判官,他就會被神的笑聲所覆滅。”這表明( a )
a、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b、人類永遠不能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c、神或上帝永遠是絕對真理的擁有者 d、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例題14】(單項)對火星的種種猜測,只到今日終于有了結果。美國宇航局于XX年3月2日公布“機遇”號火星探測車對火星進行探測的詳細資料,現有明確的證據表明,火星過去曾有豐富的水資源;這個紅色星球上可能存在過生命。這段材料表明 (d )
a、猜測都是符合規律的 b、認識是實踐發展的根本動力
c、客觀是主觀研究的對象與結果 d、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課堂探究:這位歸國博士為什么要來到草原?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探究提示:這位歸國博士來到草原,就是為了把自己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改變草原的面貌,造福于草原人民。這啟示我們,知識只有應用于實踐才能真正實現其價值,才能實現認識的目的。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如果有了正確的認識,卻脫離實踐,不為實踐服務,那么這種認識就失去了它的實際意義。所謂學以致用,也正是強調這一道理。
教材引用毛澤東和陸游的名言論證了認識的目的在于實踐,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
在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目的問題上,歷來有兩種態度:一種是把學來的理論用于解決實際問題,這是正確的態度。另一種是把學來的理論束之高閣,或空談一陣,并不實行,這是錯誤的行為。我們應該堅持正確的態度。
教材“相關鏈接”提供的故事告訴我們,實踐和認識的關系應該表示為:行——知——行或實踐——認識——實踐(包括創新),這一公式從實踐出發,又落腳于實踐和創新,表明了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的道理。
【例題15】(單項)“造燭為照明,求知為運用。學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種,終無收獲。”這一論斷是在強調
a.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b.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c. 認識是實踐的惟一來源 d. 認識對實踐有促進作用
【例題16】(單項)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共識。其中“探究性”學習正在成為教師與學生教和學的新理念。“學會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這句話強調的是(b )
a、間接經驗的重要性 b、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c、離開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 d、思考是認識深化的推動力
【例題17】(單項)毛澤東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束之高閣,并不實行,那么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這段話說明( c )
a、認識是實踐的目的和歸宿 b、人們認識世界的根本目的是豐富認識、發展認識
c、人們認識世界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回到實踐中去,為實踐服務
d、人類不是為了實踐而認識,而是為認識去實踐
【例題18】(不定項)下列成語或短句能夠體現實踐對認識起決定作用的有(ac)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c、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d、活到老,學到老
19、(簡答題1)阿房宮一直被視為我國古代宮殿建筑的杰作,唐代杜牧的《阿房宮賦》曾生動地描繪了它的恢弘壯觀;一些史籍和歷史教科書也記載了項羽火燒阿房宮事件。根據國家文物局要求,阿房宮考古隊于XX年10月開始對阿房宮遺址開展了多學科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發現當年阿房宮工程只完成了前殿建筑基礎和部分宮墻建設,由于宮殿建筑基址以上部分并未營建,也就不存在被大火燒毀的事實。
從上述材料可以得到哪些實踐的觀點?
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人們對歷史的認識隨著考古實踐的發展而深化,阿房宮遺址的考古發現深化了我們對阿房宮的歷史狀況和項羽火燒阿房宮史料的認識
②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歷史記載是基于當時條件對歷史的一種認識,其正確與否要經受考古實踐的檢驗,阿房宮遺址的考古發現證明了有些史籍和歷史教科書對阿房宮及項羽火燒阿房宮的記載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③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人們對阿房宮所進行的科學考察,推動了人們認識的發展。
20、(簡答題2)20世紀50年代中期,經濟學家馬寅初經過三年的調查研究發現,中國人口的增長率是每年增長千分之而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達到了千分之三十,這實在是太高了.如此發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國將有二十六億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連吃飯都成問題.于是,他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控制人口與科學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觀點在當時卻遭到批判.從1962到1972年,十年里我國累積出生了3億人.由于人口增長過快,20世紀70年代我國開始大規模提倡計劃生育.進入21世紀,我國已成功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由"高出生、高增長"向“低出生、低增長”低出生、低增長的歷史性轉變.
上述材料是如何體現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
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馬寅初經過調查研究,提出我國要實行計劃生育,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隨著人口形勢的發展,實現計劃生育的觀點由原來受到批判到作為我國的基本政策,表明了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我國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證明了計劃生育的正確性,說明了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識記:實踐的含義;人類實踐活動的三種形式
②理解:實踐的三個基本特征,并能用具體實例給予闡釋。
③運用:列舉生活中與實踐相關的例子或名言。
2.能力目標:
①分析理解能力:通過對實踐概念的學習,學會對實踐概念含義進行分層理解的方法,培養和提高分析能力;
②通過研究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結合案例培養分析和綜合的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牢固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一切知識源于實踐,一切知識都要服務于實踐。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2.難點:實踐的特點
三、教學過程
㈠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觀點一:不會游泳,怎能下水。觀點二:不下水,怎能學會游泳。提出疑問:你贊同那個觀點?為什么?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人的認識來源于實踐,從而導入新課。
㈡講授新課
1.實踐的含義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它的兩層基本含義:
a.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
b.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
教師:展示材料,讓學生判斷下列哪些屬于實踐活動?
①蜜蜂筑巢。②構想美好生活 ③建設小康社會④成功舉辦奧運會
2.實踐的特點
⑴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
原因:
a、構成實踐的要素都是客觀的物質的。
b、實踐過程和結果要受客觀事物和客觀規律的制約。08奧運獎牌制作的難度說明。
⑵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
播放神七中航天員出艙的模擬動畫說明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特點,實踐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
⑶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①實踐具有社會性
提出疑問:航天員翟志剛在太空中成功出艙,是單靠他個人力量可以完成的嗎?
學生回答
教師: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離開了他人和社會的純粹個人的實踐活動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實踐具有歷史性
展示從神五到神七的三次突破說明: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人類實踐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是不同的,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
⒊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展示案例判斷)
⑴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
⑵變革社會的實踐
⑶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
4.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主要通過學生閱讀課本p44-46的內容,小組研究以下的材料,主動探究該內容,具體材料如下)
研究材料:
材料一:“你要有知識,你就得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毛澤東
材料二:李時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羅,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覺,終于認識到這種植物的入藥麻醉作用。
這說明實踐是:
你能舉出關于這個觀點的名言或實例嗎:
如:近山知鳥音,近水識魚性。
走進科學:XX年8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投票,通過新的行星定義,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而將其列入“矮行星”,自此,太陽系行星數量將由九顆減為八顆。有關專家認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級”,一是科學家通過探測活動,在外太陽系發現越來越多的天體,使人們對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質疑;二是由于科技和現代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射電望遠鏡、電子顯微鏡、人造衛星等先進的探測工具,使得人們對冥王星的認識越來越全面。三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自身的認識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這說明實踐是: (為什么: 在背后補充 )
你能舉出關于這個觀點的名言或實例嗎:
如:吃一塹,長一智。
走進實驗:亞里士多德:不同重量的物體下落速度不同
而伽利略認為:不同重量的物體下落速度相同。
1590年,出生在比薩城的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曾在比薩斜塔上做自由落體實驗,將兩個重量不同的球體從相同的高度同時扔下,結果兩個鉛球同時落地,由此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推翻了此前亞里士多德認為的重的物體會先到達地面,落體的速度同它的質量成正比的觀點。
這說明實踐是:
你能舉出關于這個觀點的名言或實例嗎:
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走進生活:人們根據法拉第、麥克斯韋和赫茲等科學家創立的電磁理論發明了無線電報、電話、電視、衛星搖撼技術及現代互聯網技術等,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又如,人們根據萬有引力規律和宇宙速度將人造地球衛星、宇宙飛船、航天飛機等送上了太空,為人類探索宇宙的奧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這說明實踐是:
你能舉出關于這個觀點的名言或實例嗎:
如:學以致用
㈢本課收獲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總結本課的知識。
1.實踐及其特點
①實踐的含義
②實踐的特點
③實踐的基本形式
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案 篇3
《生活與哲學》第二單元第六課第1框《人的認識從何而來》學案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識記實踐的含義、實踐的構成要素、實踐的特點。理解實踐具有三個基本特征、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從而自覺投入到實踐之中去。
【學習重難點】實踐的基本特點、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課前預習 自主探究】
一、實踐的含義及其特點
1. 實踐的含義
閱讀課本42頁虛框及正文第一段,分析:
(1)談談你對實踐的理解。
(2)簡要分析辯證唯物主義所說的實踐與上述觀點的不同。
點撥:在把握實踐的含義這一知識點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實踐以人為主體,這意味著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
(2)實踐的對象是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是發生在人與自然界、社會之間的活動。而停留在人的頭腦或口頭上的活動——如思考、修行、辯論等不是實踐,實踐不是純粹的思維活動。實踐中的“改造”是使客觀事物發生變化,這意味著實踐不是物質的具體形態,它是一種直接的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成現實的存在。
2、實踐的特點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42—43頁,分析:
(1)實踐的特點有 、 、
(2)實踐為什么具有客觀物質性?
(3)如何理解物質具有主觀能動性?
(4)如何理解實踐的社會歷史性?
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哲理故事】唐代名畫家戴嵩善于畫牛。他有一幅斗牛圖,畫得十分生動,被人們視為珍品。有一次收藏家把這幅畫那出來曬,一個牧童看到了,不禁大笑。藏主問他何故,他說:“牛在角斗時,尾巴夾在兩條后腿中間,絕不會翹起來。這幅畫的牛尾巴翹得象根豎起來的棍,叫人不由得發笑。” 還一中國畫作者,到船廠去體驗生活。他畫了幾幅有位當代的草圖,征求工人意見,在其中的一幅畫面上,一位工人正在冒雨焊接鋼板,另一位工人為他打著雨傘。工人看后提出意見說:“雨傘的位置不對。應該一到前面,遮住電焊。我們打傘是要保證焊接質量,不是為了自己躲雨。你畫得和我們的實際情況不一樣。”
1.這兩位畫家的失誤說明:
2. 討論:“秀才不出門,可知天下事”,說明認識的來源可以多樣。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44頁虛框二,分析:
1.是什么力量推動了科學的發展?
2.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對此,我們應如何理解?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45頁虛框,分析:
1.你認為是非能夠說清楚嗎?怎樣才能說清楚?
2.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對此,應如何理解?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46頁虛框,分析:這位歸國博士為什么要來到草原?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小結:
【合作探究 重點突破】
1984到1996年,我國開展了第一次土地調查,初步查明了當時全國土地資源及其利用的基本情況.隨著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全國土地資源利用狀況又有了很大變化,土地信息越來越難以滿足新形勢需要,新一輪全國土地調查將成為解決我國土地管理決策難、規劃難、執行難等諸多問題的關鍵。為查清全國土地資源利用狀況,為土地的科學管理和宏觀調控提供可靠的依據,按照國務院部署,國家從今年7月1日起,全面啟動調查工作,以XX年10月31為統一變更數據的標準時間,用兩年半左右的時間,查清全國各類土地利用狀況,掌握真實的土地基礎數據,完善土地調查、統計和登記制度建立土地利用數據庫更新制度,推進土地信息分析應用和社會化服務。
材料是如何體現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的?
【基礎自測】
1.實踐沒有止境,創新也沒有止境。我們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會突破我們,這是社會前進的必然規律。實踐沒有止境,說明人類的實踐活動具有( )
a.歷史性 b.社會性 c.物質性 d.能動性
2,“造燭為照明,求知為運用。學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種,終無收獲。”這一論斷是強調( )
a.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b.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c.認識是實踐的唯一來源 d.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3.實踐對認識有決定作用,下列選項能體現這一觀點的有
①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 ②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③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④物極必反,暗極則光 ⑤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⑤
4.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包括核試驗在內的許多科學研究都可以用計算機模擬實驗,這樣既可以達到實驗效果,又可以節省實驗費用,降低實驗風險。從認識論角度看,上述事實說明( )
a.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
b.有些認識不需要通過實踐即可獲得
c.實踐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認識工具和手段
d.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
5.實踐之所以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因為( )
a.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
b.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
c.實踐是聯系主觀認識同客觀事物的交匯點
d.實踐活動具有社會性和歷史性
6.在長島,一個較長時期里,人們利用建水窖蓄雨水解決用水問題。近年來,降水的減少,促使長島人開始研究和利用海水淡化技術。這說明( )
a.一切真知都來源于實踐
b.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和直接現實性
c.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
d.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7.科學gdp、綠色gdp觀念逐漸成為我國發展的指導思想。這體現了
a.實踐對認識的推動作用 b.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
c.實踐具有客觀性 d.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8.孔子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這體現的哲理是( )
①認識是變化發展的 ②理論與實踐應該相結合 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④沒有認識的發展就沒有人們的實踐活動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