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人物畫》教學設計
一. 教學目標
1.借助現代教育媒體,從“審美教育”、“理論知識掌握”、“欣賞能力提高”幾方面制定教學目標 ,制作教學課件,努力使視、聽、練有機地組成一個既能傳授知識提高美術欣賞水平,又能獲取審美感受得到情感陶冶的動態功能系統。
2.引導學生體會中國古代人物畫的內涵,分析欣賞中國古代人物畫在表現人物動態、人物表情、色彩、線條等諸多繪畫因素的同時是如何處理好形與情這一矛盾的。
3.深入了解我國古代人物畫的幾副杰作。
二. 教學重點與難點
1.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突出人物內心世界是中國古代人物畫的主要特點,也是重點。
2.以點帶面,通過本章中國古代人物畫某一點切入課題,全面認識中國古代繪畫。
三. 教學方法:講授、問答、討論、欣賞
四.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新課
1.媒體映示課題,介紹中國古代繪畫的悠久歷史,獨特的藝術傳統,發展過程和正式形成的時期。
提示:由于以描寫人物活動為主的人物畫成熟的最早所以先上古代人物畫,而山水畫,花鳥畫是后來從人物畫中分離出來形成今天的獨立畫科。
δ按畫科分:人物、山水、花鳥
按技法分:工筆、寫意
媒體映示作品,工筆畫《張卿子像》,寫意畫《李白行吟圖》,配以文字解釋什么是工筆畫,什么是寫意畫。
(二) 中國畫的特點
1.映示標題文字說明:中國古代人物畫對于人物的描繪不僅滿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更重要的是人物的性格與內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謂傳神。
2.映示圖片投影:五代畫家顧閎中作品《韓熙載夜宴圖》,慢速播放長卷,并配文字介紹作品中作者和主人公。
δ顧閎中南唐畫家,善畫人物,據記載,他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夜至韓熙載家中,窺視其夜宴情景,憑現場目識心記,創作了此畫。
δ韓熙載,南唐大臣,出身北方貴族,避難來到南唐,初有恢復中原宏圖大志,但李煜對他猜忌,他為免遭不測便沉緬于聲色之中,以放蕩頹廢的生活來表示自己的政治上的無所作為。
3.再把《韓熙載夜宴圖》分成五個獨立畫面。
聽樂,觀舞,歇息,清吹,散宴。每個畫面放大,主要人物局部再次放大,配音樂。
(1) 第一段聽樂:(映示畫面)
作者緊抓一個“聽”字,把握不同聽眾的情緒反應,不論轉身注視著彈琵琶歌伎的賓客,還是半掩在屏風后面探頭傾聽的女子,都統一到聽樂這個中心,在場的每個人都被迷人的音樂陶醉。
提示:局部放大鏡頭,看到韓熙載神情憂郁,眉宇 間含著沉思與隱憂,這種出色的心理描寫達到極其傳神的境界。
(2) 第二段,觀舞(映示畫面)
畫面局部放大韓熙載為助興站起親自擊鼓,舞伎翩翩起舞,眾人也站立,擊掌,打板,合著節拍。
提示:韓熙載雖擊鼓助興,但臉上沒有笑意,流露出悶悶不樂。提問學生為什么。
另外畫面放大映示,后排穿黃色袈裟的和尚,處在觀舞賓客中,并不正視舞女,而是眼看擊鼓的韓熙載,人物表情內心活動,畫得很出色。
(3) 第三段,歇息
夜宴中休息的場面,此段情節輕松,使《夜宴圖》有張有弛,富有節奏變化,是整個宴會情節上的一個間歇。
4.第四段:清吹
描寫韓熙載欣賞樂伎演奏的場面,休息后的韓熙載更換了衣服,袒胸露腹,盤腿而坐,右手揮扇欣賞管樂。故作不拘小節,疏狂自放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