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因特網的組織與管理第三課《如何將計算機接入因特網》(精選2篇)
第二章因特網的組織與管理第三課《如何將計算機接入因特網》 篇1
第二章因特網的組織與管理
第三課如何將計算機接入因特網
屯昌縣紅旗中學 陳星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知道因特網服務組織的類型
2.知道計算機上網方式的類型及電話拔號上網的2種連接方法
3.了解ip地址的動態配置與靜態配置方法
教學內容:
1.因特網服務組織的類型 2.幾種上網方式
教學重點:“拔號上網”和“通過局域網上網”的實際操作
教學難點:
課時數:1課時
一、因特網服務組織
1.網絡服務商
⑴因特網基礎提供商
為因特網信息提供光纜、線路、交換機等基施施的人。
擁有“公共通道”的地位。
⑵因特網連接服務提供商
類型
isp
iap
中文
互聯網服務提供商
工作內容
向廣大用戶綜合提供互聯網業務、信息業務和增值業務的電信運營商
提供客戶機器與服務器之間的連接,以支持用戶訪問因特網上的信息。
isp是經國家主管部門批準的正式運營企業,享受國家法律保護。
國內知名的isp:163、169、cernet、chinagbn、東方網景、瀛海威、河北通信公司、莆電市明星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⑶因特網內容提供商(如:icp)
選擇信息并使之傳輸的人或選擇某類信息上網供公眾訪問的人。
工作內容:通過因特網為公眾提供各種信息服務,通常是通過自己的網站或個人主頁向用戶提供信息。
icp是經國家主管部門批準的正式運營企業,享受國家法律保護。
國內知名的icp:163、169、21cn、sina、銀河網、河北遠程教育網、各個地市信息港
⑷因特網應用服務提供商(如:asp)
主要為企、事業單位進行信息化建設、開展電子商務提供各種基于internet的應用服務。
⑸bbs經營者、郵件新聞組、聊天室經營者
2.上網方式
⑴電話拔號上網(pstn):公用電話交換網
準備工具:能打通isp特服電話的電話線、一臺計算機、一臺modem
適用場合:家庭
特點:①是個人用戶接入internet最早使用的方式之一。
②接入非常簡單;③收費相當低廉
④接入速度慢,最高接入速度只能達到56kbps。
擴充知識
modem的作用:把計算機要傳送和接收的數字信號轉換成電話線傳送的模擬信號。
modem的類型
內置式
外置式
一塊卡,安裝在計算機內部的一個擴展槽內。
通過計算機的串聯口或并聯口與計算機相連接。
斷電后打開機箱,插在一條空閑的總線擴展槽上。
只需要把它自帶的數據線連接在計算機后邊的串行口或并行口上,接好自帶電源。
安裝在計算機內部,不需要額外電源,連線少,拆卸不便。
價格貴,需要額外電源,連線多,拆卸方便。
選擇modem應考慮傳輸速度(衡量標準bps),接入速度9600 b~56 kb
資費目前主要有:電信163、169,聯通167
思考:圖1和圖2有何區別?
⑵isdn(綜合業務數字網)
特點:在上網時,用戶可以任意接收電話,速度為100~128kbps。
準備工具:網絡終端nt1和isdn適配器
類型:內置式(isdn內置卡):300~400元
外置式(ta):1000元左右
該上網方式的月租費為普通電話月租費的1.5倍(32.4元)。
⑶asdl一個人的寬帶(非對稱數字用戶環路)
特點:①是一種能夠通過普通電話線提供寬帶數據業務的技術。
②上行速率:640kbps~1mbps,下行速率:1mbps~8mbps,有效的傳輸距離為3~5公里。
③每個用戶都有單獨的一條線路與asdl局端相連,數據傳輸帶寬由每個用戶獨占。
④無需拔號,始終在線,速率可達到400~512kbps。
(4)cable-modem(線纜modem)
對稱速率形:數據上傳速率(500kbps~2mbps) 非對稱速率形:數據上傳速率(500kbps~10mbps)
數據下傳速率(500kbps~2mbps) 數據下傳速率(2mkbps~40mbps)
類型
實際速度
類型
實際速度
pstn
56kbps
vdsl
下傳速率為55mbps,上傳速率為2.3mbps,
isdn
20`50kbps
pon
64kbps~155mbps
asdl
400~512kbps
lmds
25mvps
練習
1.有線電話網采用的上網方式是(b)。
a.vdsl b.cable-modem c.pstn d. pon
2.價格最昂貴的上網方式是(c)。a.pstn b.ddn c.isdl d.asdl
3. 某用戶不申請賬號,直接用電話拔號上網,這種上網方式是(b)。
a.ddn b.pstn c.vdsl d.pon
4.asdl上網方式的速度一般是(c)。
a.20~50kbps b.100~128kbps c.400~512kbps d.2.3mbps
二、設置ip地址及子網掩碼
1.ip地址的設置
⑴靜態分配法
特點:長期分配給一臺計算機使用的ip地址。
一般硬件設備是網卡,形成一個局域網后與因特網直接連接。
缺點:浪費ip地址資源 優點:易于管理。
⑵動態分配法
把公用的ip地址暫時分配給用戶使用。
pstn或七般由isp動態分配給一個ip地址。
優點:實現了ip地址的動態分配,節約了ip地址資源。
缺點:安全性較差。
3.ip地址的計算
知識:子網掩碼
a類地址:255.0.0.0 全1表示網絡地址 b類地址:255.255.0.0 全0表示主機地址
c類地址:255.255.255.0
如:子網掩碼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00000000
例:有一個c類地址192.9.200.13,求網絡號和主機號
默認的c類子網掩碼為255.255.255.0
分別把ip地址和子網掩碼轉換為二進制,再邏輯與(對位相乘)
網絡號為:11000000.00001001.11001000 (192.9.200) 主機號為13
例2:使用255.255.240.0作為子網掩碼,可以將一個b類地址空間劃分為幾個子網?每個子網可以包含多少個主機?
解:網絡號:255.255.240.0 (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00)
b類地址中取后16位的若干比特作為子網號,這里取4位,后12位做主機地址。
子網個數:24=16 主機個數:212-2
練習:使用255.255.255.21作為子網掩碼,可以將一個b類地址空間劃分為幾個子網?每個子網內可以定義主機數量是多少?c類呢?
解:所255.255.255.21轉換為二進制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10101
子網個數:28=256 主機個數:28-2=254
c類:子網個數:23=6 主機個數:26-2=62
第二章因特網的組織與管理第三課《如何將計算機接入因特網》 篇2
《如何將計算機接入因特網》說課稿
——設置ip地址和子網掩碼
儋州市那大中學 黃學鴻
【教材分析】
如何將計算機接入因特網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實驗教材《網絡技術應用》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本節內容主要包括“因特網服務組織”、“設置ip地址和子網掩碼”、“設置網關和代理服務器”、“設置dns服務器”四大塊內容,考慮到此節書的內容較多,我把這一節的內容分為兩個課時上:第一課時講“因特網服務組織”、“設置ip地址和子網掩碼”;第二課時講“設置網關和代理服務器”、“設置dns服務器”。現在我針對第一課時來說課。此前學習的第二節內容ip地址及其管理,學生了解了ip地址的概念、格式及分類,知道ip地址的管理辦法,也認識ip地址資源的有限性,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如何設置ip地址和子網掩碼,為下一課時學習網關和代理服務器作準備。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二的學生,這一學段的學生具有了相當的邏輯思維能力,已經具備一定的使用信息技術的經驗,對網絡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獨立自學、協作學習的能力,能規劃好需要完成任務的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較低,對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較困難,而且對網絡通訊僅局限在對域名和ip地址的概念上,而域名和ip地址的認識只是網絡通訊設置的基本理論儲備,因此學生的理論儲備知識要在這節課中得到升華,轉化到實踐中。
【教學目標】
依據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圍繞“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以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為目的,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及教材內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因特網組織的作用,了解兩種上網方式的接入原理;
知道ip地址的兩種分配方法,子網掩碼的概念,能正確設置局域網中主機的ip地址和子網掩碼。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創設情境、任務驅動等方式,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協作學習的學習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逐漸形成具有真誠待人,與人為善的穩定態度。
【教學重難點分析】
如何給主機分配ip地址,根據是什么?以及主機已經有了ip地址,也就是有了在網絡的唯一身份,為什么還要子網掩碼?子網掩碼又是什么?以學生現有的知識都很難理解,而正確設置ip地址和子網掩碼又是如何將計算機接入到因特網的關鍵。所以我把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定為:
(1)教學重點:ip地址和子網掩碼的設置;
(2)教學難點:子網掩碼的應用。
【教法分析】
本節課我主要使用了講授、演示、任務驅動和啟發式等教學法,充分注意到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注意對學生的團結協作、交流與互助精神的培養。課堂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信息分析和處理能力,具體的做法是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主動、積極地完成任務。在任務完成階段我是一個幫助者和引導者,教學時,我注意觀察學生,及時調控課堂氣氛,使課堂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氛圍,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力求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學法分析】
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學生由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引導學生按以下兩種方式來完成任務:1、自主探索。學生通過自己在計算機上進行操作,體驗成功與失敗,從中獲取對知識的正確理解,探求問題的最終解決。2、協作學習。學生按座位分成小組,共同完成任務。通過協作和溝通,學生可以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和解決途徑,開闊了學生的思路,從而對知識產生新的理解。具體使用了發現、討論等學法。
【媒體分析】
1、 多媒體網絡教室、投影機、windows;
2、自制輔助課件。
【教學流程】
創設情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確定方案→解決問題→小結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依據等
新課導入
師:同學們平時喜歡上網嗎?
學生回答;
師:可是很不巧今天我們機房的網絡出了點小問題:教師機能連接到因特網,學生機不能上網,需要同學們跟老師一起對我們的網絡進行一次會診,同學們愿意嗎?
學生回答;
1、按指定的座位坐好,發現不能打開網頁;
2、注意聆聽,思考,回答問題。
創設情境,通過不能上網激發學生解決如何上網濃厚學習興趣,引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
新課過程(一)
師:我們要想知道我們的網絡出了什么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計算機是如何接入因特網的,請同學們翻開課本p38頁。
老師簡述因特網的服務組織,圖片展示adsl上網、通過局域網上網等兩種上網方式。
師:我們機房上網屬于哪種方式上網呢?
學生回答;
老師對回答局域網的同學給予表揚。
師:經老師課前檢查,我們機房的物理連接設備工作是正常的,但學生機訪問不了教師機,那么問題會出在哪呢?哪位同學來談談看法(提示同學看課本p41頁實踐部分內容)?
注意聆聽,看課本,思考,各抒己見。
采用啟發式教學,通過師生共同活動“找病因”,同學們初步了解因特網的服務組織及上網的兩種方式(物理架構)。通過排除硬件設備,引導學生把“病因”定到“tcp/ip”的設置上。
師:通過討論,我們知道可能是我們的網絡身份出了問題。我們怎么來修改一臺主機的網絡身份呢?
通過投影機演示打開internet協議(tcp/ip)屬性對話框;以到圖書館借的書和自己個人的課本為例比較出靜態分配ip和動態分配ip;接下來讓學生自主的觀察并討論,(因為教師機是可以上網的,有些同學可能會提出設置和教師機一樣就行了),老師鼓勵學生試著設置……。
老師巡堂輔導,收集信息。
1、注意觀察(tcp/ip)協議屬性對話框;
2、根據任務與鄰桌討論,自行設置主機(tcp/ip)協議屬性;
3、通過設置發現:ip地址沖突;
1、通過學生身邊的例子比較出抽象的概念;
2、學生通過動手設置,發現ip地址不能重復。
新課過程(二)
師:通過剛才的設置我們發現ip地址不能重復。為了解決ip沖突問題,請同學們進入第二次體驗:
請同學們按排分成四組,分別設置ip地址為:192.168.0.2至192.168.0.16、192.168.1.1至192.168.1.15、192.168.2.1至192.168.2.15、192.168.3.1至192.168.3.15;子網掩碼統一默認。
老師巡堂輔導,收集信息。
1、根據任務與鄰桌討論,自行設置;
2、設置好后,通過訪問發現:同排計算機能訪問、不同排計算機間不能相互訪問,第一排計算機還能訪問教師機及因特網。
學生通過動手設置,發現ip地址不在同一子網下不能相互訪問。
新課過程(三)
師:通過剛才的設置我們發現不同子網的計算機間不能相互訪問(網絡標識不一致)。第三次體驗:
請同學設置自己的學生機與教師機在同一子網下,最后一段值為自己的學生機號。子網掩碼默認。
老師巡堂輔導。
根據任務與鄰桌討論,自行設置主機internet協議(tcp/ip)屬性。成功訪問機房中的學生機、教師機及因特網。
學生通過動手成功地設置局域網中ip地址、子網掩碼,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把本節課推向高潮
新課過程(四)
師:通過前三次體驗我們發現每次設置總有一個子網掩碼隨著ip地址而出現,那么子網掩碼是做什么用的呢?
第四次體驗:
所有的ip地址不變,把子網掩碼一致設置為255.255.255.240;設置好后讓學生相互訪問。
分析子網掩碼的概念、表示、作用及傳統設置。
學生按要求設置好。在訪問中又出現分組練習的問題。
感興趣的同學通過課件提供的資源庫進一步學習。
1、通過子網掩碼的設置,學生了解了子網掩碼的概念、表示及作用
2、通過知識拓展,學生加深了對子網掩碼的理解,引發學生進一步的求知欲
小結
師:我們今天學習了如何通過設置ip地址和子網掩碼解決局域網中主機相互通訊的問題,那么局域網中主機相互通訊需要滿足哪些條件呢?
師生討論,共同小結:
1、ip地址不能重復;
2、ip地址在同一子網中;
學生討論
達成共識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梳理知識的能力,學生通過小結加深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理解。
課后練習
布置課后思考:回去思考如何設置才能使不同子網之間相互通訊。
為下一課時設置網關跨網互相訪問留下懸念。
評委點評:
該說課案例的教學設計具有鮮明的特色,所有的設計都是緊緊地結合著學生能夠接觸得到的實際環境。從教師故意創設不能上網的情境,到分組進行設置靜態ip地址的試驗,再到子網掩碼的設置體驗,每一個環節都可以讓學生動手觸摸到,能夠親自體驗;教師故意設置的障礙層次比較分明,內含的知識點都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難點。這種設計對于學生在學習之后進行實際應用有比較好效果。
本案例的教學難點是“子網掩碼的應用”,教學目標中有“子網掩碼的概念”,但是對于這一教學難點和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是讓學生體驗,至于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和讓學生理解這個概念及作用等,沒有具體的“說”,這應該是老師說課過程中被忽略的地方。對于說課稿的撰寫,文字方面還有一些欠缺,老師的文字功底應該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