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硬件組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這節課是高中信息技術教材第一冊基礎知識中的一節,在教材中這一節叫“微型計算機系統”。是對整個計算機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的介紹,它是針對高中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對計算機的本質進行介紹,使學生充分了解計算機的組成和簡單的工作原理,以便在學習后續知識時對知識的理解更為深刻。本節課是其中的硬件系統這一部分,主要介紹計算機由哪些硬件組成,及其各個部件的功能。
2.教學目標的確立
●知識與技能:
(1)在觀察實物及動手實踐的基礎上使學生對計算機硬件系統有直觀的認識,了解計算機的硬件組成,并簡單的了解其功能。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合作學習、觀察、以及總結歸納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實現概念和實物的對接。
●過程與方法:
通過課件演示、學生交流、師生交流、人機交流等形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和概括表達的能力。
●情感與價值觀:
(1)讓學生在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成就感,為今后學會自主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通過小組協作活動,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競爭參與意識和研究探索的精神,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計算機硬件的興趣。
3.教學重點
計算機的硬件系統由幾大部分組成,分別包括哪些硬件,基本功能是什么?
確定依據:根據高中生現有的接受能力以及應考要求,當給出硬件實物或圖片時學生能指出名稱和它們的基本作用。
4.教學難點
存儲設備和運算設備都包括那些硬件以及它們的功能。
確定依據:這兩大部件包括的硬件較多,又是計算機的核心部件,但由于這些部件大多集中于主機箱內部,學生平時很難見到學生主機箱內部部件,所以不太容易掌握,故為本節的難點。
二、教學策略分析
1.學生情況分析
本節課授課對象是高一年級學生,在這之前學生已經對計算機了有一定的了解,他們認識鼠標、鍵盤等硬件設備,還掌握了常用的應用軟件操作。但學生對計算機的系統組成、計算機內部結構認識不是很清晰,經過本課學習之后,對學生進一步了解計算機主機的外觀及內部組成,及了解存儲設備和輸入、輸出設備有很大幫助。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對電腦有著很強的好奇心,并且對學習電腦有很大的興趣。學生的計算機水平有差距,水平高的學生和一般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的不同會對教學效果有影響,所以學生通過交流互相學習。
2.教學方法
(1)任務驅動法
讓學生在具體任務的驅動下進行學習,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應掌握的知識點。本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拆機、裝機并通過交流、討論來識別各個部件的名稱與簡單功能。
(2)協作學習法
把學生分成5個小組,每組的成員互相協作來完成任務。
(3)討論交流學習法
在學生完成任務后,每個小組選出代表總結組成,在此過程中,各個小組間得到交流。
3.教學手段
多媒體網絡教室、相關教學課件、可供拆裝的計算機。
4.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本課教給學生的學法是“接受任務──思考討論──合作操練──總結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