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的信息處理工具——電子計算機
課題:強大的信息處理工具—電子計算機(第三節 , 1課時) 教學目的與要求:了解計算機的主要特點、簡史與發展方向; 認識計算機對現代社會的作用、意義; 理解計算機的組成、簡單工作原理及系統分類。 教學重點與難點:計算機的組成、計算機系統分類(重點); 物理組成與邏輯結構的區別、分類的劃分標準(難點)。 教學形式:演示計算機有關圖片資料與分析講解相結合。 教學過程: 1. 導入(演示圖片資料) 2. 講解 計算機的主要特點:(指導閱讀,結合提問) 運算速度快、精度高;(投影或板書,下同) 存儲與記憶能力; 邏輯判斷能力; 自動化程度高。 計算機簡史與發展方向:(投影或板書) 3. 閱讀與提問(指導學生看書) 計算工具的演變; 電子計算機的誕生與發展; 計算機對現代社會作用與意義;(演示資料,再讓學生自己舉例) 4.分析 計算機系統的組成:(投影或板書) (見教材分析中的計算機系統結構圖,從略)計算機工作原理圖:(投影或板書) 5.簡介 軟硬件知識、存儲器容量與單位。 6.小結 計算機的主要特點;(上述四點) 計算機的發展方向:巨、微、網、智、多媒體; 計算機的系統組成; 存儲器的容量與常用單。 布置課外思考題。(見《信息技術實踐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