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奐生上城課堂實錄
陳奐生為什么這么興奮?生活好過了。可是,他就沒有苦惱了嗎?有,是什么苦惱?(生:因為他跟別人一起聊天,沒有話說,沒有可炫耀的事情。)所以,他苦惱,自卑。他物質上滿足,精神上饑渴。
作者為什么要寫到陳奐生精神上的不滿足?推動了后面的情節的發展。于是他花掉錢之后的自我完慰便顯得非常真實,同學們剛才所想象的陳奐生向他老婆的交代的內容也抓住了這一點。
大家說說,小說還有哪些地方,也是這樣來寫陳奐生的心理的?
(眾生答,他住進招待所。)
住招待所,陳奐生的心理有沒有發生變化?(眾生答,有。)
陳奐生的心理變化是否有分界線?(眾生答,有,交五塊錢。)
請大家在課文中找出描寫陳奐生交五塊錢前后的表現的句子。說說他的表現。(生找,讀。)
(討論、分析并板書:)
交五塊錢之前:吃驚、不安、小心謹慎
交五塊錢之后:忿忿、作踐
師:因為花了五塊錢,招待所里的陳奐生,表現完全不同了。這樣描寫,有什么作用?看出人物怎么樣的思想性格特征?(生思考、討論)
板書:
狹隘、落后、自私
師:這正是小農意識的體現。
師:(小結)這篇小說的心理描寫一向為大家所稱道。結合情節發展、結合人物的行為來描寫心理,心理描寫又推動情節發展,人物的行為變化又在心理描寫的關照下得到解釋。這是我國傳統小說的寫法,和西方大段大段地、細膩、深刻地描寫寫心理是不同的。西方的寫法大家可以看看《項鏈》的第一部分。大家課外讀中外名著,要特別注意對心理描寫的分析。
陳奐生是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的農民形象,他有著中國農民質樸、老實、勤勞、本份的一面,也有著中國農民自私、落后、狹隘的一面。陳奐生上城,跟吳書記巧遇,讓他在村里有了可以炫耀的資本。這說明,中國農民仍然沒有從因襲的重負中解脫出來。陳奐生如此,村民們也如此。農民的進步讓作者感到輕快、高興,農民的思想局限,又讓作者感到沉重和慨嘆。陳奐生的形象生動而深刻,我們忘不了他,他是中國農村新舊轉型時期的烙印,是一個難以言清、難以消除的隱在的痛。
時間到。關于陳奐生如何向村民講述他的奇遇,課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