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粒的觀點看物質》教學設計與反思
進入另一燒杯中與酚酞試劑發生化學變化顏色變紅1、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2、使學生意識到構成物質的微粒是運動的問:你能舉出一些生活中微粒不斷運動的例子吧?舉例、交流討論進一步認識微粒的運動是客觀存在的引入:下面我們繼續探究微粒的性質巡視學生實驗情況、及時指點、答疑根據大屏幕上的內容完成探究實驗(三):等體積相同(或不同)液體混合觀察體積變化,填寫探究報告 1、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差異?2、演示:把分別裝滿黃豆和沙粒的兩個燒杯中的物質混合均勻,再倒回燒杯中通過類比想象,尋找合理解釋觀察教師演示交流討論得出結論形成物質微粒間有空隙的觀點我們還能用什么實驗證明物質微粒間有空隙呢?完成探究實驗(三)(1)進一步明確組成物質微粒間有空隙(2)不同物質微粒間空隙不同動畫模擬固、液、氣態物質的微粒間的空隙觀看、思考、討論使學生明確同種物質的三態變化只是組成物質的微粒空隙大小不同,微粒本身沒有變提問、小結:今天我們初探微觀世界,有什么收獲?得到了哪些結論?回憶、總結、發言觀看大屏幕小結(1) 鞏固練習(2) 作業(3) 整理儀器(1)形成物質微粒性觀點(2)能用微粒觀點解釋問題。 六、課后反思 這是一節物質結構的啟蒙課,改變往日的教學方式,把師生問答式學習變成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師指導下,自己完成實驗、自己得出結論。 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味地順從學生的探究欲望,要做學生探究的向導。當學生提出一些很難當堂解釋清楚的問題時,教師要果斷提供向導。如學生問:“既然組成物質的微粒是運動的,為什么組成酚酞的微粒不跑到盛氨水的燒杯中變紅色呢?酒精與水混合為什么有氣泡產生?高錳酸鉀顆粒是紫黑色,為什么高錳酸鉀水溶液呈紫紅色?等, 這些問題在課堂上不可能每個都解釋清楚,可以放在課后指導有興趣的學生去探究,既體現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又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經常進行探究性教學的嘗試,符合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深學習的體驗和認識,使學生獲得學習的樂趣,在探究過程中,學生逐步體驗到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和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從學生上課的精神面貌可以看出他們對探究物質的組成非常感興趣,對自己的表現很滿意,課后我問學生時,同學們都樂呵呵地說:“化學真有趣”、“這節課我覺得時間很短,這么快就下課了。”通過學生的語言與表情,不難看出這節課學生們學得輕松。 由于課堂容量較大,動手操作較多,學生基礎不是太好,完成本節課內容時間較緊,在教學中還有一部分同學沒有完全進入到物質的微觀世界中,缺乏一定的想象力和邏輯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