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加乘減》教案(通用4篇)
《乘加乘減》教案 篇1
科目:數學第 課執教時間:XX年月日課 題乘加乘減編寫者:教學目標:使學生學會計算乘加、乘減式題。 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教學重點:乘加、乘減式題運算順序教學難點:認識同一組口訣中兩句相鄰口訣之間的關系教學準備:主題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秋天到了,小熊的實驗田豐收了,你們想參觀嗎?二、探究新知 1.逐步出示例5掛圖, 問:你看到了什么? 能提哪些與數學有關的問題? 還剩幾個玉米? 學生觀察、回答。 這個問題怎樣解決?你們先自己想想,再在小組里互相說說。 1. 學生討論交流 2. 匯報并根據列式說說想法。板書算式。 3. 觀察算式,說說算法。 問:3 x3+2=11,先算什么? 3x 3求的是什么? 4x 3-1=11,這個算式在計算時先算什么?4 3求的是什么?為什么要減1? 4. 小結:這兩個算式有什么特點? 揭示本課教學內容,板書課題。 問:乘加、乘減式題怎樣計算? 三、鞏固練習 1.第56頁做一做 (1)小猴要過生日了,它準備了桃子招待朋友們,一共有多少個桃子呢? (2)填得數。 提示:4 3+4=16 4 4-4=12得數差幾?你發現什么規律? 2. 比一比(練習十一6題) 要想計算中1、中2兩班小朋友的人數,比比哪組又對又快。
3、 在口里填上正確的數。
8+9=口×口+口 7+5=口×口+口 9+7=口×口+2
=口×口-口 =口×口-口 8×6=口×口-2
4+6+8=口×3 3+4+5+6+7=口×口
四、拓展性學習假如你是客人,來到我班,不問別人,怎樣很快知道我班人數? 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生活中解決哪些問題用到了數學的乘加、乘減,請你去仔細觀察。
修改意見:
備注
《乘加乘減》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乘法口決,進一步理解乘法含義。
2. 學會乘加、乘減試題的計算方法,理解算理。
3. 養成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乘加、乘減試題的計算方法
教具準備:
桃子圖片
教學過程:
一、 前準備:
1、 補充完整
二 三 ( ) 三 四 ( )
一 四 ( ) 二 二 ( )
2、 把下面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
2+2+2 改寫---------------------------
5+5+5+5 改寫---------------------------
3+3+3+3 改寫---------------------------
二、 授新課:
1、 故事引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小動物嗎?喜歡哪些小動物?有一天森林里可熱鬧了,原來呀是大象過生日,你們想不想去參加?現在呢,我就帶你們去。(學生上臺表演)大象來回的踱著步,焦急地等待著同學們,這時小老鼠、小貓、小豬依次出現了,分別為大家帶來了3個蘋果。(把蘋果圖片貼在黑板上。)大家正說說笑笑,小白兔一拐一拐的來了,大家圍上去責備它怎么現在才來,原來是小白兔不小心摔了一跤,把帶的蘋果摔掉了一個,只剩下兩個。大象為了宴會豐富一點,就請大家來做一道題。
三、 主動探究、提出問題
1、 抽學生把剛才的表演復述一遍。
及時評價學生,提出問題:想一想、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個蘋果?
生甲:3+3+3+2=11
生乙:3×3+2=11
師:老師不想告訴你們誰對誰錯,請你們先各自闡述自己的理由,然后如果你對其他同學的看法有意見,請你在他說完之后進行反駁。
甲:因為我看到小老鼠送3個,小貓送3個,而小兔只送2個,把它們相加,就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個蘋果。
乙:他們的方法他復雜,小老鼠、小貓、小豬分別送3個,就是3個3,就寫3乘3。小兔有2個,跟他們不一樣,只能把它加起來,所以列式:3×3+2=11
聽完乙學生的反駁,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師:同學們真聰明,已經想出兩種不同的方法,這個算式跟前面的算式一樣嗎?
生:不一樣,同一個算式里出現了加法和乘法。
師:一個算式里既有乘法也有加法,我們把這種運算方式叫做“乘加”(板書)
提問:那么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時我們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互相討論,請個別學生回答。
最后得出應該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 議一議:同學們喜歡哪一種方法、兩種方法可以用,鼓勵學生用簡便的方法算。
3、 考一考,把裝兩個桃子的盤子擺在最前面,誰能把算式寫出來。
(2+3×3=11)
大象這時又站起來說:“又想出一種和那兩種不一樣的算式。
讓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
提示:如果再給小兔一個蘋果,想一想,怎么列式?但是小兔只有兩個,那么多算一個怎么辦?小組再次討論得出結果。
(3×4-1=11)
師:(表揚同學)同學們真棒!回答的非常正確。一個算式里有乘法和減法我們把這種運算方式叫做乘減。(板書)
師:那乘減里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最后得出結論:先算乘法再算減法。
4、 聯系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這種可以用乘加、乘減的問題,請大家想一想說給大家聽。
小結:我們今天的收獲可不小,既聽了故事又在故事里學到了新知識:乘加、乘減也知道在乘加、乘減里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集體回答:在乘加、乘減里應該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減法。)
四、 鞏固練習
3×2+3 4×3+4
3×2-34×4-9
在減法過程中做兩步計算試題,發現后應做些什么?
4×4-9=7
16
要記住第一步的得數,再做第二步。
五、 拓展:
《乘加乘減》教案 篇3
《乘加乘減》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能選擇適當的方法列出乘加和乘減的算式,并能分兩步口算出結果。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解決問題多樣化的數學思考。我將教材進行了重組,力圖使學生置身于情境中,通過圖文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發起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乘加乘減的本質意義和算理,啟迪學生思維。但是我個人能力有限,也正如應老師說到的,我感覺這節課在算理上太強調了,而解決問題的中心就顯得不夠突出了。另外,在學生如何理解2+4×4上,本是想讓學生通過這個圖就能理解的,我沒想到學生會不贊成這樣的算式,梁老師的一說也給了我不少的啟迪,讓我受益非淺。
這節課,我采取了較為開放的教學形式,在充分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遺憾的是,“形散而神不散”這樣的境界,是讓我感到望塵莫及,也是我該努力的方向。
要使學生處于愉快的學習情境中,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就要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獲得自信。教師要善于運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贊語,讓學生感到老師時刻在關注著他。這就需要老師有足夠的親和力,富有童趣,能與學生融合在一起。教師還要善于運用語言的藝術對學生的學習行為作出積極正確的評價。我的這節課評價顯得重復,單調。長此以往,學生的積極性很容易挫傷。因此,正如王老師的建議,多看少兒節目,多聽少兒廣播,增加評價機制,同時也能更有效地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我注重讓學生在體驗中不斷地提高,通過圖文使學生學會觀察,思考,理解,放開了讓學生想,卻顯得有些散,課的主次目標也欠考慮周到,今后的教學中該引以為戒。
《乘加乘減》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義教課程標準(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56頁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編排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也就是當若干分中有一份與其他份的數量不同時,可以先用乘法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數也可以假設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減去所多部分。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學生體會到由于觀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讓他們在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體驗策略的多樣化。本課的主題圖是十分不錯的教學資源。把它稍作修改,做一個動態課件,小熊從4x4個玉米中掰走一個。這樣不但能讓學生想到用乘加的方法來列式,更能讓學生容易想到乘減的方法來列式。
學情分析:
此時學生已初步認識了乘法,學習了2—5的乘法口訣,感受了乘法運算的意義,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來計算的意識。這樣從學生已有的認知起點出發,以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事物作為教學切入點,為學生提供了可觀察、思考的素材,易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在具體情境自主解決乘加、乘減問題,建構乘加、乘減問題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掌握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確地計算。
2、學生能初步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在感受、體驗、探索的過程中,體會“乘加、乘減”這一問題模型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能聯系生活經驗解釋連乘的模型,增強探索的意識,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點:
建立乘加、乘減的模型,掌握乘加、乘減問題的基本結構和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
乘加、乘減問題的建模過程及模型內化和解釋。
教具準備:
課件、書簽、○片。
教學策略:
新課程提出要“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它主張用產生于真實背景中的問題啟動學生的思維,主張在知識內容與對一般策略的需要都很豐富的情境中啟動思維的教學。人教版第三冊“乘加、乘減”一課安排在乘法學習這一單元的中間部分,是方便學生根據前后口訣間的關系進行乘法的正確計算,如果教學目標僅僅停留在會“正確計算”這一層次,可以說不用老師多講,學生一聽就會,變成類似于練習課。但如此一來,學生學得索然無味,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反面得不到絲毫發展。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通過說、擺、練等多種形式發展學生特長,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乘加和乘減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觀察圖畫,理解圖畫的基礎上讓學生列出算式。要想學生能理解運算順序,培養學生熟練的計算的能力。并掌握計算的順序。
這節課我主要注重從以下做起。
1、我這節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答問題,并不是計算教學。
2、注重學生的理解,讓學生充分的發表各自的意見,互相提問、互相答辯,增強學生的分辨理解能力。
3、課堂上以鼓勵,賞識,你能形的激勵語言,給學生學習的信心。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師:(畫面錄音,加背景音樂)同學們,俗話講得好,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動畫演示)春天,勤勞的小熊整理好了土地,種下了一些玉米。小熊經過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到了秋天,小熊種的玉米豐收了。
2、師:請大家仔細看圖,從圖上你發現了那些數學信息?
生:有4棵玉米樹,每棵有3個玉米棒。
師: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生:一共有幾個玉米棒子?(貼出)
3、師: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
生:3×4=12(說出口訣) 或 4×3=12 或 3+3+3+3=12
4、師:我用圖示表示出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師:有一天,小熊來到了玉米地,看到自己種的玉米成熟了,高興極了。(出示主題圖)
2、師:現在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能根據這幅圖的意思,再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生1:小熊掰走了一個,還有幾個?
生2:有4可玉米,每棵樹上有3個玉米棒,小熊掰走了1個,還剩下幾個玉米棒?
(板書:還剩幾個玉米棒子?)
3、師:這個問題怎樣解決呢?小精靈來了。如果你是小精靈,你會怎么提醒大家?
生1說:“同學們,不要慌,要仔細想一想再做!”你們先自己動腦筋想一
生2說:“同學們,借助圖形擺一擺、畫一畫吧。”
師:同學們,先畫圖形表達圖的意思,再列出算式,在小組內互相說說。(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找幾個同學到黑板上展示。
4、并說出你的想法并解答其他小組提問:(教師板書)
3+3+3+2=11 3×3+2=11
生1:前3棵玉米上,每棵都有3個玉米棒,最后一棵上有2個,所以列式為
師生:(在3×3下面畫一條橫線)3×3在圖中求的是什么?
生1:前面3棵玉米,一共有多少個玉米棒。
3+3+3+3-1=11 4×3-1=11
生2:小熊沒有掰玉米時,4棵玉米都有3個玉米棒,小熊掰走了1個,所以列式為4×3-1=11。
師生:(在4×3下面畫一條橫線)4×3在圖中求的是什么?
生2:原來的4棵玉米樹上,一共有多少個玉米棒。
師生:為什么要減1?
生2:小熊掰走了一個,所以減去1。
5、師:請同學們認真地觀察列出的算式,想想右邊一列算式有什么特點,跟左邊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左邊的一列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只有減法,沒有乘法。
生:右邊的算式中,有乘法,也有加法和減法。
師:我們以前學過了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的算式,那今天這種有乘有加或有乘有減的算式,就叫乘加乘減。今天我們就學習乘加乘減。(板書課題。)
6、師:剛才,同學們真棒,自己根據圖意列出了乘加乘減的算式,并算出了結果。誰來說自己是怎樣算的?
師:一個算式里有乘,又有加或減,應該先算什么呢?
生1:先算加減法。
生2:先算乘法。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里交流,看哪個小組的同學發現得最快,最準確。(學生小組討論。)
師:哪個小組的同學來匯報?
生1:有乘有加的時候,先算乘,后算加。我們是以3×3+2為例算的:先算3×3=9,再算9+2=11。
生2:有乘有減的時候,先算乘,后算減。比如:4×3-1,先算4×3=12,再算12-1=11。
師:講得真好!那你們心中有結論了嗎?遇到乘加乘減這樣的算式,應該先算什么?
生(齊答):先算乘,后算加減。(貼出)
三、活動體驗,應用新知
(一)幫助小青蛙。
1、放課件:(動畫顯示,同時教師說明:小熊扛著1個玉米棒,邁著輕快的步伐,高興地往回走。咦,前面來了個好朋友小青蛙,小青蛙看到小熊種的玉米結實又好吃,希望小熊能送給自己。小熊想了想,說:“你要是能答對我的問題,我就把玉米棒送給你。”小熊:又摘下了一個玉米棒問:地理還剩下幾個玉米棒?同學們,你能幫助小青蛙嗎?)
師:現在還剩幾個玉米棒呢?誰能用乘加或乘減的算式幫小青蛙算一算嗎?
生1:小熊共掰走了2個玉米棒,應列式為:3×3+1=10。
2、師:你是怎么計算的?
生1:先算乘法:3×3=9,再算加法:9+1=10。
師:你真棒!送給你一個小禮物。
生2:我是這樣列式的:3×4-2=10,先算3×4=12,再算12-2=10。
師:能說說為什么減2嗎?
生2:原來是4棵玉米,每棵上面都有3個玉米棒子,小熊掰走了2個,所以要減2。
師:說得真好!也送你一個小書簽。
(二)豐收慶祝會
師:小熊為了慶祝豐收,在家開慶祝會,看!它們不光帶來了水果,還為大家帶來了問題。
1、 書本56頁做一做第1題(學生先獨立完成,教師再提問)
師:你是怎樣列式的?
生1:3×4+2
師:你們有什么問題要問他(生1)嗎?(學生紛紛舉手)
生2:你是怎樣想的?
生3:3×4求出的是什么?
生4:你會用乘減的方法來計算嗎?……
(三) 書本58頁第4題。
課件展示(學生先獨立完成后匯報。)
(四)做游戲。
師:下面我們做游戲。游戲的規則是一生擺圖形,提出問題;另一生列出算式并計算出結果。擺的圖形必須用乘加乘減計算。然后交換。
看誰最棒?(學生開始做)。
四、課堂總結,分享收獲。
師:你們喜歡今天這節課嗎?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下課后,請你找到自己的好朋友,跟你的好朋友分享一下這節課的收獲好嗎?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