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精選14篇)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 篇1
爸爸的花兒落了
教學目標:
1、感知文章內容,概括故事情節。
2、體會作者思想感情,感悟人間真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從中感受至愛親情。
自學內容:
1、預習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2、在學習的過程中,你可能也遇到過類似我賴在床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教育你的呢?也許感受到父愛的事件很多,準備好說給大家聽聽。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有感情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
課文導入
人生在世,人們夸贊的最多的是母親,人們最不能忘懷的也是母親,可是今天我們要為父親唱一首頌歌。他們同樣讓我們難以忘懷,他們同樣值得我們夸贊。現在我們就一同去認識一位可敬可親的父親吧!
一、整體感知
學生速讀課文,思考問題。
a、從全文看,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
b、“花”在全文結構中起著怎樣的作用?
c、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
a、爸爸表面上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
鼓勵孩子要堅強,無論什么艱難的事,只要去做就能闖過去。
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急得吐血。
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b、文章題目是“爸爸的花兒落了”,與題目相映,文章也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回應前文,點出爸爸已經不在人世了,可以看出“花”是全文的線索貫穿小說始末。
c、表達了作者失去父親的痛楚和無奈,同時又深深眷戀的感情。
二、研讀賞析
1、教師導學:
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一方面指爸爸種的夾竹桃凋謝了,另一方面則點出了爸爸的離開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呢?同學們可以圍繞這一話題在深入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力求對文章能又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a、文中哪些寫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的事是怎樣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經病的很重,可能將不久于人世的?
c、怎樣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話的含義?
結論:
a、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憶述探病時的爸爸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后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這時禮堂的鐘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于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還沒有想完,韓主任已經講話了,我們也唱起了驪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郊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最后畢業典禮回來,看著滿院飄落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的意識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
b、比如開頭我回憶去醫院看望爸爸時,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又如當年畢業典禮的鐘聲響起后,我突然又想起爸爸媽媽,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么紅腫著”,是在暗示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將去世。而畢業典禮結束后,“催著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趕回家去,這恐怕是一種預感。至于寫她進家門以后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象樣”,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至。
c、是說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時,終于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三、鞏固訓練
1、識記字詞,完成讀一讀,寫一寫。
2、思考“研討與練習”一。
3、進一步閱讀文章,思考“研討與練習”二。
4、準備說說自己的爸爸。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與賞析文章的重點內容。
一、研讀賞析
1、教師導學
上節課我們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已經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內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這節課我們就文章的重點進一步學習和探討,使自己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請同學們重點閱讀爸爸逼我去上學以及畢業典禮后我急著回家兩部分,并展開討論。
2、出示問題組:
a、對爸爸逼我去上學的回憶表明爸爸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對我成長有什么影響?
b、畢業典禮后我回家時見到了怎樣的情境?這預示著什么?
c、我是不是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3、明確:
a、爸爸對我要求很嚴格,希望我從小就能養成好的習慣,但是他表面的嚴歷中有無限的關愛,關心自己的冷暖和苦樂。爸爸的愛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為我以后的成長上了很好的一課。
b、弟弟妹妹只是自顧自的玩著;爸爸種的夾竹桃垂下了好幾枝,很不像樣子;小青石榴從樹上掉下來,老高急匆匆的告訴醫院來了電話等等,這些都預示著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將不久與人世。
c、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識到這里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了,然后就對老高說話,而且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體驗反思
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討論我們為什么很喜歡、很害怕變成大人?
進一步提問:
1、課文中還有什么情節引起你的閱讀興趣?談談你的體會?
2、你有沒有我類似賴在床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說給大家聽聽?
三、拓展延伸
小作文《世上還有爸爸好》
教學反思: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在成長過程中有許多讓你難以忘懷的人或事,對自己的成長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有些甚至會銘記一生。老師首先應該從記憶寶庫中提取,激發學生產生共鳴。讓本課成為情感交流課,認識加深課,思想反思課。
本堂課的重點在于一、伏筆的講解;二、兩條線索的簡介。選取重點段落加深學生對于文意的理解是本課重要的學習方法,應該整理發揚。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的線索
2、整體把握文章的情感,體味父親的形象
3、體會學習插敘的寫作手法
(二)過程與方法
合作探究性學習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知文章深沉的父愛,體味父愛之偉大
2、領悟成長的真正含義
教學重點
1、理清文章敘述線索,體味父親的形象
2、體會學習插敘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批文入情,體味父愛,體味成長。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人們夸贊最多的是母愛,最不能忘懷的也是母愛,可是今天我們要為我們的父輩唱一首贊歌,他們同樣讓我們難以忘懷,他們同樣值得我們夸贊。現在我們就一同去認識一位可敬可親的父親吧!
板書課題作者:爸爸的花兒落了 林海音
二、走近作者 、知人論事
林海音,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臺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回到中國臺灣,當時中國臺灣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她的父親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林海音在北京
長大,畢業于北京新聞專科學校,后任《世界日x》記者。1948年8月同丈夫回到中國臺灣任報社編輯。本文節選自《城南舊事》,《城南舊事》是一篇短篇小說。寫的是20年代末北京城南的事情。
三、初讀課文 ,理清文脈。
1、初讀課文,用簡要的話概括課文的內容。
明確:英子參加畢業典禮,回憶父親教育自己的往事,畢業典禮結束后,父親已經去世,此時英子終于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不再是小孩
2、且讀且思,理清文脈 。
(1)文章寫了一些事情,其中哪些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憶的事?回憶的事是怎樣引出的?寫眼前事是什么順序?寫回憶的事是什么敘述手法?有什么好處?
現實 (時間順序) 回憶(插敘手法)
畢業典禮前 昨天去醫院探望爸爸
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懲罰
畢業典禮的鐘聲、韓主任 爸爸愛花
講話、驪歌 爸爸讓我給陳叔叔寄錢
畢業典禮后,爸爸去世,我長大了
明確:插敘手法使文章波瀾起伏,跌宕有致,不僅豐富文章內容,增強可讀性,還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
(2)文章的標題有什么含義?
一語雙關:a爸爸種的花兒凋謝了;b愛花的爸爸離開了人世
(3)“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與文章題目相映,文章也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中間寫爸爸愛花,結尾寫到夾竹桃零落,可見“花”是全文的線索,貫穿文章始末。
(4)還有什么也是貫穿文章始末的,你認為文章的線索是什么?
雙線結構:畢業典禮、花
3、再讀課文,品味行文手法。
(1)文章沒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瀕死,寫得很含蓄,但文中處處有伏筆,有暗示,請找出這些地方。
明確:開頭“我”回憶去醫院看望爸爸時,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又如當畢業典禮的鐘聲響起后,我突然又想到爸爸,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么紅腫著”,是在暗示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將去世。而畢業典禮結束后,“催著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趕回家去,這恐怕是一種預感。至于寫他進家門以后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致。
(2)完成練習一,體會行文中的照應。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體會了文章的結構美,這節課我們來分析文章塑造的人物形象————爸爸。
二、 體會爸爸的形象。
1、重點閱讀爸爸逼“我”去上學部分,說說這件事表明了爸爸怎樣的態度和情感?這件事對“我”的成長有什么影響?
爸爸對“我”的要求很嚴格,希望“我”從小就能養成好的習慣;但是他表面的嚴厲中又有無限的關愛,關心自己的冷暖和苦樂。爸爸的愛使“我”
意識到不能懶惰,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為“我”以后的成長上了很好的一課。
2、 結合全文說說爸爸是個怎樣的人,并說說你的依據。
嚴厲而又不失愛心,善于教子,鼓勵孩子要堅強勇敢
很重感情,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就急得吐血
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是澆花
三、 在爸爸的關懷下,英子長大了,閱讀畢業典禮后“我”急著回家部分,說說“我”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明確:“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識到“這里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對老高說話,而且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體驗與反思
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討論“我們”為什么很喜歡、又害怕變成大人?教師應給學生自由說話的機會,使學生暢所欲言,并且明確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煩惱,但只要正確對待就一定會解除煩惱,迎接新的挑戰。
進一步提問:
1、課文中還有什么情節會引起你的閱讀興趣?談談體會。
2、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床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
五、 拓展延伸。
有首歌說;世上只有媽媽好。今天的文章讓大家重新認識了父親,那深沉的愛,那感人的愛,讓我們說真話,訴真情,用自己的心聲說說,“世上還有爸爸好”。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作者的文章和同學們的發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父愛的樂章,讓我們把這些內容記在本子上,印在腦海里,留在我們成長的記憶長河中。
四、作業
小作文:《世上還有爸爸好》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揣摩理解故事中蘊含的真情,體會樸素真摯的語言之美。
2、通過朗讀來體味并準確理解文章所蘊涵的父愛深情。
3、使學生能夠把課文與生活結合起來,體味自己的親情。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驗父愛。
【教學難點】
揣摩理解故事中蘊含的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人們都說“世上只有媽媽好”,你認同這個觀點嗎?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總結:母愛是偉大的,是令人難以忘懷的,其實父愛也同樣偉大,同
樣的令人難以忘懷。那么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父愛,走進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大家課前或者以前都曾經閱讀過這一名篇,對之一定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動,寫法上的受教益。今天我們進一步地研究探討,當會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層面的收獲。
(教師板書課題、作者)
二、初讀研討
說人物。
1、請學生說說課文都寫了那些人物,其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誰?
(英子和爸爸)
2、引導學生說說這是一個怎樣的爸爸。用“這是一個──的爸爸,我的理解是──”的句式說:
學生大體上會說出如下答案:
⑴ 這是一個嚴厲的爸爸;
⑵ 這是一個慈愛的爸爸;
⑶ 這是一個愛花的爸爸;
⑷ 這是一個重感情的爸爸;
⑸ 這是一個善于教育孩子的爸爸;
……
設置本環節的目的是在預習的基礎上進一步熟悉課文,了解爸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做適當的點撥引導,結論要由學生自己得出 。
教師總結:爸爸對“我”要求很嚴格,希望“我”從小就能養成好的習慣;但是他表面的嚴厲中又有無限的關愛,關心自己的冷暖和苦樂。爸爸的愛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為“我”以后的成長上了很好的一課。引出下一環節的教學。
三、深入探究
1、說情節:
請學生說說課文中哪些情節是最令他們感動的,或是特別有感觸的,或是能引發他們相關生活體驗的。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內容。有感情的.朗讀相關內容。重點是“醫院探病”和“賴床挨打”等情節。最后,教師小結,引出以下的教學。
2、品語言:
出示話題,讓學生進一步品味語言,感受父愛:
⑴ 我感觸最深的句子是?
⑵ 最能引起我聯想的句子是?
⑶ 我認為最有哲理的句子是?
⑷ 我還不能理解的句子是?
設置本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深入文本,進一步地觸摸語言材料,品析妙詞佳句,從而在字里行間體會父愛深情。當然,也可以根據課堂情況,把以上兩個環節糅合在一起進行教學。
四、拓展延伸
播放一段《城南舊事》的電影片段,這既可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又為下面一個學習環節蓄勢,進行仿句訓練。(任選一個)
1、以“爸爸,我想對你說_____________”的句式,對文中的爸爸或自己的爸爸說一句話。
2、父愛是陽光,讓我感到人間的溫暖;父愛是燈塔,照亮我前行的路;父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結束語
文中的父親讓我們感受到了父親對女兒的關愛,我們也體會到了我們的父親對我們的關愛。那么,讓我們在成長的記憶長河中謹記:生活中,有一個人叫父親,有一種愛叫父愛。下面讓我們在滿文軍《懂你》的深情旋律中結束我們這堂課的學習。
六、布置作業
1、課外練筆《世上還有爸爸好》
2、課外閱讀《城南舊事》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 篇4
一、本單元的課文“或設計理念
記錄作者成長的足跡,或展示他人成長的歷程,都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而一、二課雖文體不同(第一課是散文,第二課是小說節選)但都是記錄“成長的足跡”的。教學此文,應本著新課標中“使學生學會欣賞作品,領會作品的內涵”,及“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口語交際的能力”的理論指導,讓學生從中獲得對人生健康成長與自身成熟的有益的啟示,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談與父母之間的情感故事,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設計此課,為達到上邊的要求,選用“讀讀——議議——說說”的形式較好。
二、學習目標
1、理解文中父親樸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生活哲理,理解長輩對自己的嚴格要求的必要性。
2、把握文中父親的思想性格。
3、理解標題的雙關意義。
4、學習記敘中運用插敘的敘事方法。
三、學習重點、難點
記敘中運用插敘的敘事方法及樸實中蘊涵真摯感情的語言特點。
四、教學準備
1、讓學生課下通過圖書及網絡查找有關作者的內容。
2、教師搜集有關作者的肖像圖片制作簡單的課件
五、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整體感知,把握文章脈絡。
2、朗讀、復述課文
3、了解敘事方法及主要作用
教學過程
(一)激發感情,導入新課
父母對我們的愛是真摯無私的。這種愛表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子女對這種感情有的當時就體會到了,有的過了多少年后才逐步體會到。長輩們的這種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動和鞭策著一代代年輕人。同學們,父母的疼愛之情是否感動過你?你是通過什么事體會到的?這種感情是體現在父母的只言片語中還是在父母的神情語氣里?無論是哪一種,都會令我們終生難忘。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爸爸的花兒落了》就寫出了課文中的“我”所感受到的那種影響自己一生的.真摯的父愛。板書課題。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把握文章脈絡。〔讀讀〕
1、你了解作者嗎?(讓學生交流搜集的作者資料,教師不必多講)〔林海音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臺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版,不久即返臺,當時中國臺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其父林煥父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長大。曾先后就讀于北京城南廠甸小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后任記者。不久與報社同事夏承楹結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帶著三個孩子回到故鄉中國臺灣,任《國語日報》編輯。1953主編《聯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作,并兼任《文星》雜志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辦《純文學雜志》,以后又經營純文學出版社。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厚的。訖今為止,已出版十八本書。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兩地》、《作客美國》、《蕓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咸蛋》;長篇小說《春風》、《曉云》、《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散見于中國臺灣報刊。〕
2、學生朗讀課文(讀時發現不理解的字詞自行解決或同桌交流解決)。
3、簡要復述課文。(主要事件復述清楚即可。)
點名復述,其他同學評價。師及時鼓勵,精要指導。
4、了解敘事方法及主要作用。(學生對順序、倒敘比較熟悉,但插敘卻接觸較少,教師要作必要指導)
⑴文章主要采用了記敘中的插敘方法。回憶是要有感觸點的,這個感觸點就是眼前的事,由于眼前事的觸發,引起了對往事的回憶。同學們能找出觸發的事與回憶的事嗎?學生分小組完成。
⑵插敘使文章的內容顯得豐富而不繁雜,插敘使文章的事件交錯而不散亂。由此可知,插敘的方法最適于回憶性文章的寫作。
(三)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小組討論交流,然后推選代表班級交流)〔議議〕
〔爸爸的思想性格是通過事件和語言表現出來的
⑴表面嚴厲,實際上卻充滿了愛心。
⑵是一個特重感情的人
⑶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等。鼓勵表揚把握較好的小組和同學〕
(四)小結。(也可以讓學生做)
這一節我們理清了文章思路,了解了文中爸爸的性格,那么課文什么地方最感動你,并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我們下節課再來探討。
(五)推薦作業:
⑴反復讀課文,體會文章樸實的語言中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⑵熟記“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音義。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品味文章語言
2、課題理解
3、拓展延伸
教學過程、
(一)品味文章語言。〔談談〕
文章樸實的語言中蘊涵真摯的思想感情。你認為本文中爸爸的哪些做法或哪些話對“我”影響最大,為什么?(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做法:
⑴爸爸打我;
⑵讓我闖練等。
話語:
⑴“英子,不要怕,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⑵“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等。
(二)本文寫爸爸的花的內容很少,但課題卻是《爸爸的花兒落了》為什么?你能另擬一個題目嗎?試一試。(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標題一語雙關:一方面實指夾竹桃的敗落;另一方面象征天性愛花的爸爸離開了人世。另擬題時,要引導學生對所擬題目進行分析,找出優點及不足,老師不能,隨便否定或肯定〕
(三)拓展延伸課文內容。
同學們,我們的父母也曾如文中的爸爸那樣教導過我們,甚至象文中的爸爸那樣打過我們吧,但我們以前卻不理解,學習了本文后你有了新的認識嗎?請大家談談。(小組交流,如時間允許,也可以讓部分同學在班上談談。)
(四)推薦作業
⑴課外閱讀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和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⑵運用插敘的方法,自擬題目寫一篇反映自己成長歷程的文章。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讀課文,學會質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從中感受至愛親情。
課前準備
學生:1、預習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2、在學習的過程中,你可能也遇到過類似我賴在床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教育你的呢?也許感受到父愛的事件很多,準備好說給大家聽聽。
教師:
1、準備好授課內容及多媒體課件。
2、有條件的,可提前為學生播放影碟《城南舊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
1、導入
(1)可以用深情的語言為學生講朱自清的《背影》中望父買楠的片斷,以創設情境。
(2)也可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父親教兒子一步步脫險的經歷導人。
(3)還可用以下話語導人:
人生在世,人們夸贊的最多的是母愛,人們最不能忘懷的也是母愛。可是今天我們要為我們的父輩唱一首頌歌,他們同樣讓我們難以忘懷,他們同樣值得我們夸贊。現在我們就一同去認識一位可敬又可親的父親吧!
2、整體感悟:
(1)檢查預習情況。(利用多媒體課件)
(2)快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大屏幕技影出示問題組:
a.從全文看,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
b.花在全文結構中起著怎樣的作用?
c.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速讀課文后,四人小組討論回答,學生間互相評論補充。
a.爸爸表面上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
鼓勵孩子要堅強,無論什么困難的事7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b.文章題目為爸爸的'花兒落了,與題目相映,文章也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回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可以看出花是作為線索貫穿小說始末的。
c.表達了作者失去父親的痛楚與無奈,同時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到研讀與賞析(上)
教師導學:
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方面指爸爸種的夾竹桃凋謝了,另一方面則點出了爸爸的離開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呢?同學們可以圍繞這個話題再深入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力求對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3、自主探究:
確定思考題,教師引導學生逐漸將思考題集中到以下幾方面,大屏幕出示問題組
a.文中哪些寫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的事情是怎樣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可能將不久于人世的?
c.怎樣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話的含義?
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后學生在課文中勾畫,四人小組討論回答,教師補充歸納。
a.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億述探病時爸爸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后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這時,禮堂的鐘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于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還沒有想完,韓主任已經講話了,我們也唱起了輔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郊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最后畢業典禮回來,看著滿院零落的花兒,昕到老高的話,她清醒地意識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
b.比如開頭我回憶去醫院看望爸爸時,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又如當畢業典禮的鐘聲響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媽媽爸爸,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么紅腫著氣是在暗示媽媽對劊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將去世。而畢業典禮結束后,催著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趕回家去,這恐怕是一種預感。至于寫她進家門以后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校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致。
c.是說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時,終于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4、作業
(1)識記字詞,完成讀一讀,寫一寫
(2)思考研討與練習
(3)進一步閱讀文章,思考研討與練習
(4)準備說說自己的爸爸。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檢查作業。
繼續研讀與賞析文章的重點。
1、檢查作業i
2、運研讀與賞析(下)
(1)教師導學
上節課我們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已經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內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這節課我們就文章的重點進一步學習和探討,使自己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請同學們重點閱讀爸爸逼我去上學以及畢業典禮后我急著回家兩部分,可就下面的問題展開討論。
(2)大屏幕出示問題組:
a.對爸爸逼我去上學的回憶表明了爸爸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對我的成長有什么影響?
b.畢業典禮后我回家時見到了怎樣的情景?這情景預示著什么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教師引導學生再讀有關內容,然后進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
明確:
a、爸爸對我要求很嚴格,希望我從小就能養成好的習慣,但是他表面的嚴厲中又有元限的關愛,關心自己的冷暖和苦樂。爸爸的愛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為我以后的成長上了很好的一課。
b、弟弟妹妹們只是自顧自地玩著;爸爸種的夾竹桃垂下好幾校,很不像樣子;小青石榴從i樹上掉下來,老高急匆匆地告訴醫院來了電話,等等,這些都預示著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將不久于人世。
c、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識到這里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對老高說話,而且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3、體驗與反思
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討論我們為什么很喜歡、又害怕變成大人?教師應給學生自由說話的機會,使學生暢所欲言,并且明確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煩惱,但只要正確對待就一定會解除煩惱,迎接新的挑戰。
進一步提問:
(1)課文中還有什么情節會引起你的閱讀興趣?談談體會。
(2)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床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說給大家聽聽。
4、拓展延伸
有首歌說:世上只有媽媽好。今天的文章讓大家重新認識了父親,那深沉的愛,那感人的愛,讓我們說真話,訴真情,用自己的心聲說說,世上還有爸爸好。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z作者的文章和同學們的發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父愛的樂章,讓我們把這些內容記在本子上,印在腦海里,留在我們成長的記憶長河中
5、作業
小作文:((世上還有爸爸好))
6、信息反饋: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林海音和她的代表作《城南舊事》。
2、能力目標:
抓住中心詞(離別、童年、長大),深入品悟語言,借助多媒體、電影等資料領悟主題。
3、情感價值目標:
感悟“長大”的真正意義,從他人的成長經歷中獲得有益的.人生啟示。
【教學過程】
一、播放音樂,展示圖片, 引出中心詞──離別
教師語言描述,學生領悟歌詞主題。
二、告別小學, 以讀悟“成長”之理
找出體現矛盾心情的關鍵詞,借助語言理解“害怕”成長的原因,領悟在矛盾中成長的意義。
三、告別父親, 以情促思, 在情理交織中領悟成長
理解父親對英子成長的影響,感悟離別的悲傷和堅強。
四、展示成功人生,領悟成長意義
教師語言描述,學生思索展望。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 篇7
教學思路:
文章的人文氣息和抒情色彩很濃,如何引導學生領會文章的感情是本課的難點,因為現在的學生比較缺乏人文氣息。
初步設計以情境導入,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貫穿于教學始終,力求做到讓學生主動學習。
教學課時:
擬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體會文章流露的真摯感情。
2、理解標題的雙關含義。
3、掌握本文的結構。
難點:第3點
多媒體:PPT制作歌曲《送別》夾竹桃圖片電影《城南舊事》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導入:
播放歌曲《送別》,詢問學生聽完后有什么感覺?
歌曲用音樂的語言告訴學生這是一種離愁別緒,離別的惆悵和失去親人的悲傷,人生的悲歡離合和失意悵惘盡在不言之中,而課文使用文字的形式來表達而已。
(程度高的班可以全班先學唱這首歌,程度差的班較困難)
只要學生領會到這層感情基調,就進行課文賞析了。
二、 標題的解讀,運用討論的方式。
1、 雙重含義
質疑:重音應放在哪里?落了——花兒凋謝了爸爸的生命之花凋謝了
詢問: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表達了作者失去父親的痛楚與無奈,同時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2、 花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線索的作用,類似學過的課文《紫藤蘿瀑布》。
文章題目為“爸爸的花兒落了”,與題目相映,文章也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回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可以看出“花”是作為線索貫穿小說始末的。
3、 爸爸是一個怎么樣的人?討論得出的結論大概幾點:
a、 爸爸表面上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
b、 鼓勵孩子要堅強,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c、 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d、 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由上述幾點闡發出來的觀點點到為止即可。
三、 自主探究
確定思考題,教師引導學生逐漸將思考題集中到以下幾方面,大屏幕出示問題組:
a.文中哪些寫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的事情呈怎樣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可能將不久于人世的?
c.怎樣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話的含義?
問題a,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后學生在課文中勾畫,四人小組討論回答,教師補充歸納即可。
回憶爸爸的事:
1、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后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
2、爸爸愛花的情形
3、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郊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
問題b,有四處:
1、開頭“我”回憶去醫院看望爸爸時,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
2、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么紅腫著”,是在暗示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將去世。
3、“催著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趕回家去,這恐怕是一種預感。
4、“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致。
問題c,是說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時,終于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作業:采訪爸爸,在對待子女的問題上,作為父親的感想,寫成小作文,明天交。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 篇8
第2課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讀課文,學會質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學重點
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人生在世,人們夸贊的最多的是母愛,人們最不能忘懷的也是母愛。可是今天我們要為我們的父輩唱一首頌歌,他們同樣讓我們難以忘懷,他們同樣值得我們夸贊。現在我們就一同去認識一位可敬又可愛的父親吧!
二、整體感悟:
1、檢查預習情況。
2、快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從全文看,爸爸是一個怎么樣的人?
“花”在全文結構中起著怎樣的作用?
c、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速讀課文后,四人小組討論回答,學生間互相評論補充。
a.爸爸表面上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
鼓勵孩子要堅強,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b.文章題目為“爸爸的花兒落了”,與題目相映,文章也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回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可以看出“花”是作為線索貫穿小說始末的。
c.表達了作者失去父親的痛楚與無奈,同時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讀與賞析
1、教師導學:
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一方面指爸爸種的夾竹桃凋謝了,另一方面則點出了爸爸的離開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呢?同學們可以圍繞這個話題再深入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力求對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確定思考題,教師引導學生逐漸將思考題集中到以下幾方面,大屏幕出示問題組:
a.文中哪些寫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的事情呈怎樣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可能將不久于人世的?
c.怎樣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話的含義?
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后學生在課文中勾畫,四人小組討論回答,教師補充歸納。
a. 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憶述探病時爸爸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后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這時,禮堂的鐘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于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還沒有想完,韓主任已經講話了,我們也唱起了驪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郊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最后畢業典禮回來,看著滿院零落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地意識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
b.比如開頭“我”回憶去醫院看望爸爸時,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又如當畢業典禮的鐘聲響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媽媽爸爸,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么紅腫著”,是在暗示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將去世。而畢業典禮結束后,“催著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趕回家去,這恐怕是一種預感。至于寫他進家門以后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致。
c.是說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時,終于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業
1、識記字詞,完成讀一讀,寫一寫。
2、思考“研討與練習”一。
3、進一步閱讀文章,思考“研討與練習”:
4、準備說說自己的爸爸。
第二課時
一、研讀與賞析
教師導學
上節課我們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已經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內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這節課我們就文章的重點進一步學習和探討,使自己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請同學們重點閱讀爸爸逼“我”去上學以及畢業典禮后“我”急著回家兩部分,可就下面的問題展開討論。
a. 對爸爸逼“我”去上學的回憶表明了爸爸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對“我”的成長有什么影響?
b. 畢業典禮后“我”回家時見到了怎樣的情景?這情景預示著什么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教師引導學生再讀有關內容,然后進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
明確:
爸爸對“我”要求很嚴格,希望“我”從小就能養成好的習慣,但是他表面的嚴厲中又有無限的關愛,關心自己的冷暖和苦樂。爸爸的愛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為“我”以后的成長上了很好的一課。
弟弟妹妹們只是自顧自地玩著;爸爸種的夾竹桃垂下了好幾枝,很不像樣子;小青石榴從樹上掉下來,老高急匆匆地告訴醫院來了電話,等等,這些都預示著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將不久于人世。
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識到“這里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對老高說話,而且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體驗與反思
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討論“我們”為什么很喜歡、又害怕變成大人?教師應給學生自由說話的機會,使學生暢所欲言,并且明確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煩惱,但只要正確對待就一定會解除煩惱,迎接新的挑戰。
進一步提問:
1、課文中還有什么情節會引起你的閱讀興趣?談談體會。
2、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床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
三、拓展延伸
有首歌說;世上只有媽媽好。今天的文章讓大家重新認識了父親,那深沉的愛,那感人的愛,讓我們說真話,訴真情,用自己的心聲說說,“世上還有爸爸好”。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作者的文章和同學們的發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父愛的樂章,讓我們把這些內容記在本子上,印在腦海里,留在我們成長的記憶長河中。
四、作業
小作文:《世上還有爸爸好》
教后記:這是一篇感情頗深的文章,學習中學生能夠理解文章的意思,但對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到位,不能夠完全進入課文中的狀態。衣襟上的夾竹桃引起“我”對爸爸的回憶,回憶中有快樂,也有感傷;有爸爸嚴厲的責罰,也有他綿綿的愛意。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經長大了。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把握父女之間真摯、深沉的情感。
2、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內容。
3、了解記敘的敘事方法。
[教學重難點]
1、把握父女之間真摯、深沉的愛。
2、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內容。
[設計思路]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一理念滲透在每個教學環節。該設計從探究問題入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幾個思考題的設計,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啟發學生怎樣透過現象看本質:爸爸的責打蘊含著深沉的愛。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取人生的體驗。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給了我們無限的關愛,可用“三春暉”來比喻。我們都會唱《世上只有媽媽好》,不錯,(母愛是一縷陽光,讓你的心靈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溫暖如春;母愛是一泓清泉,讓你在情感即使蒙上歲月的風塵依然純潔明凈。)
但父愛也是深沉的,(父愛就像那直插云霄的山峰,高大巍峨,讓人在孤寂之中有了依靠;父愛就像那一望無際的`大海,博大深沉,他能包容兒女的美丑真假。)(父愛是一座山峰,讓你的身心即使承受風霜雨雪也沉著堅定;父愛是一片大海,讓你的靈魂即使遇到電閃雷鳴依然仁厚寬容。)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位可敬可親的父親吧!與英子姑娘去感受人生的悲涼凄苦,一同體味父親的愛意。
(課前播放錄音帶,創設濃濃的親情氛圍,在悅耳悠揚的樂曲聲中,讓學生產生聯想,引起大家的共鳴,奠定學好該文的感情基調。)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2、復述故事梗概。
(讀和說的能力是語文的基本功,也是學好語文的基礎,此題的設計旨在培養學生的朗讀與概括能力,同時幫助學生熟悉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3、出示思考題。
(1)、文章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有什么含義?
(2)、爸爸具有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3)、花在文章結構中起著什么作用?
(本題旨在讓學生了解象征手法,雙關修辭。通過對爸爸性格的分析,體驗濃濃的親情,感知父愛的深沉。)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讀課文,學會質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學重點】
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的內容。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體味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時】
兩課時。
【教學難點】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人生在世,人們夸贊的最多的是母愛,人們最不能忘懷的也是母愛。可是今天我們要為我們的父輩唱一首頌歌,他們同樣讓我們難以忘懷,他們同樣值得我們夸贊。現在我們就一同去認識一位可敬又可愛的父親吧!
二、整體感悟
1、檢查預習情況。
2、快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從全文看,爸爸是一個怎么樣的人?
花在全文結構中起著怎樣的作用?
3、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學生速讀課文后,四人小組討論回答,學生間互相評論補充:
⑴ 爸爸表面上很嚴厲,實際上卻充滿愛心。
鼓勵孩子要堅強,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別愛花,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
⑵ 文章題目為爸爸的花兒落了,與題目相映,文章也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的夾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回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可以看出花是作為線索貫穿小說始末的。
⑶ 表達了作者失去父親的痛楚與無奈,同時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讀與賞析
1、教師導學:
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一方面指爸爸種的夾竹桃凋謝了,另一方面則點出了爸爸的離開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呢?同學們可以圍繞這個話題再深入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力求對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確定思考題,教師引導學生逐漸將思考題集中到以下幾方面,大屏幕出示問題組:
⑴ 文中哪些寫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憶過去的事,回憶的事情呈怎樣引出的?
⑵ 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可能將不久于人世的?
⑶ 怎樣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話的含義?
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后學生在課文中勾畫,四人小組討論回答,教師補充歸納:
⑴ 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憶述探病時爸爸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賴床不起受爸爸懲罰以及自己以后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這時,禮堂的鐘聲響了,想到爸爸不會來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于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還沒有想完,韓主任已經講話了,我們也唱起了驪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進而回憶起爸爸要她闖練,讓她到東郊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的經過;最后畢業典禮回來,看著滿院零落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地意識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經長大了。
⑵ 比如開頭我回憶去醫院看望爸爸時,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又如當畢業典禮的鐘聲響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媽媽爸爸,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么紅腫著,是在暗示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將去世。而畢業典禮結束后,催著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趕回家去,這恐怕是一種預感。至于寫他進家門以后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致。
⑶ 是說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時,終于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業
1、識記字詞,完成讀一讀,寫一寫。
2、思考研討與練習一。
3、進一步閱讀文章,思考研討與練習。
4、準備說說自己的爸爸。
第二課時
一、研讀與賞析
教師導學:上節課我們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已經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內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這節課我們就文章的重點進一步學習和探討,使自己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請同學們重點閱讀爸爸逼我去上學以及畢業典禮后我急著回家兩部分,可就下面的問題展開討論。
1、對爸爸逼我去上學的回憶表明了爸爸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對我的成長有什么影響?
2、畢業典禮后我回家時見到了怎樣的情景?這情景預示著什么呢?
3、我是不是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教師引導學生再讀有關內容,然后進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明確:
1、爸爸對我要求很嚴格,希望我從小就能養成好的習慣,但是他表面的嚴厲中又有無限的關愛,關心自己的冷暖和苦樂。爸爸的愛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為我以后的成長上了很好的一課。
2、弟弟妹妹們只是自顧自地玩著;爸爸種的夾竹桃垂下了好幾枝,很不像樣子;小青石榴從樹上掉下來,老高急匆匆地告訴醫院來了電話,等等,這些都預示著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將不久于人世。
3、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識到這里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對老高說話,而且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體驗與反思
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討論我們為什么很喜歡、又害怕變成大人?教師應給學生自由說話的機會,使學生暢所欲言,并且明確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煩惱,但只要正確對待就一定會解除煩惱,迎接新的挑戰。
進一步提問:
1、課文中還有什么情節會引起你的閱讀興趣?談談體會。
2、你有沒有類似我賴在床上不想上學的經歷,你的父親是如何處理的?
三、拓展延伸
有首歌說;世上只有媽媽好。今天的文章讓大家重新認識了父親,那深沉的愛,那感人的愛,讓我們說真話,訴真情,用自己的心聲說說,世上還有爸爸好。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作者的文章和同學們的發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父愛的樂章,讓我們把這些內容記在本子上,印在腦海里,留在我們成長的記憶長河中。
四、作業
小作文:《世上還有爸爸好》。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樸素真摯的語言之美。
2、體驗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愛,感悟成長。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驗父愛,感悟成長。
【教學方法】
朗讀、談話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音樂。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解決生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一首歌一直在我們耳邊回響,讓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再來唱一唱。播放VCD《世上只有媽媽好》,師生跟唱。
這首歌我們唱了好多年,它伴隨著我們成長。每當你唱起這首歌時,你都會想些什么?
生談感受。
人生在世,人們夸贊的最多的是母愛,人們最不能忘懷的也是母愛。今天,我們要為我們的父輩唱一首頌歌,我們先一起來認識一位可敬可愛的父親吧!
二、整體感悟
1、題目代換:
這篇文章比較長,通過我們預習課文,你覺得文章還可以用什么題目來代換?
探討結果:《我和爸爸》、《愛花的爸爸》、《父愛》……
2、解釋課題:
同學們代換了這么多題目,那作者為什么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課題?
探討結果:
⑴ 爸爸種的夾竹桃花敗落。
⑵ 暗示爸爸的生命之花敗落,爸爸離開人世。
3、略談感受:
老師第一次讀這篇文章的時候,眼淚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那你最初讀完課文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學生意見結果可能是感動、同情、敬佩等,要求說明原由。
三、品讀課文
1、品讀最感動的地方:
看來同學們和老師一樣,是飽含激情地讀完這篇文章,你能否把課文中讓你最感動的或是給你印象最深的地方給大家讀一讀?
⑴ 自己練讀。
⑵ 抽生單獨讀。
2、師生品讀爸爸逼我上學的部分:
⑴ 我與爸爸的故事中,哪一件事寫的最詳細,對我影響最大?
明確:爸爸逼我上學。
讓我們跟隨英子的回憶,一起回到六年前,來親身感受一下英子被迫上學的經歷。以讀為主。
① 生自己朗讀。
② 選優秀選手,分角色朗讀。
③ 小組扮演爸爸和英子,分角色朗讀。
⑵ 從這件事上,你可以看出爸爸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探討結果:爸爸對我要求嚴格,但嚴中有愛。
3、品讀爸爸去世一部分:
⑴ 英子就是在爸爸的這種嚴格的要求中不斷成長,不斷成熟,從哪里可以看出英子長大了?
明確:面對爸爸的死亡,英子表現出的`是從容、鎮定。
我們集體來欣賞,以讀為主:
① 師范讀。
② 生分角色讀。
③ 男生扮老高,女生扮英子齊讀。
⑵ 從英子和爸爸感人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到,爸爸對英子的愛除了嚴格的要求之外,還有哪些成分?生到黑板歸納。
殷切的希望、溫暖的關懷、熱情的鼓勵……
⑶ 看了同學們的歸納,老師有一個強烈的感覺:父愛如山,我們領略了他的沉穩與厚重!相信,同學們也有同感,那你能用一個比喻句來表達你對父愛的理解嗎?
父愛如海……父愛如春風……如細雨……如陽光……
三、拓展總結
1、是呀,父愛都是深沉的,都是嚴厲的,有時甚至讓人難以接受,但最終他是愛我們的,你和你的父親之間有這樣的故事發生嗎?
生交流故事。
2、在爸爸花兒落了的同時,我們欣喜地看到,英子長大了,成熟了,假設英子一口氣跑到醫院,而爸爸已經永遠地閉上了雙眼,英子會對爸爸說些什么?你能模仿英子的口吻對死去的爸爸說說話嗎?
生寫作,并伴隨音樂交流。
3、整篇文章跌宕起伏,一直是在不斷回憶中調整心態,釋放情感的,一會兒寫現在的事,一會兒寫過去的事,這種寫法叫插敘。
4、在我們這堂課中,有一個環節也屬于插敘,是哪個環節?
講我與爸爸的故事一環節。
尾聲:今天的文章讓我們大家重新認識了父親那深沉的愛,那感人的愛,讓我們用心聲來唱一唱:世上還有爸爸好。重放《世上只有媽媽好》的音樂,改唱《世上還有爸爸好》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2、 欣賞文章的'美點,感受父愛。
3、 領悟成長的真正意義,體會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教學重點:體驗父愛,欣賞美點,感悟成長。
課前準備:學生熟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字詞。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出示目標
1、播放《父親》這首歌,創設情境。
剛才我們懷著對父親的崇敬之情聆聽了一首為我們的父親唱的頌歌。聽著這優美的旋律,感受著父愛的深沉與博大,我們怎能不去感謝給予我們生命與厚愛的父親呢?在一篇課文里同樣有一位父親值得我們去歌頌。
2、多媒體顯示題目,板書。
二、簡介作者和《城南舊事》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多媒體播放《爸爸的花兒落了》音頻朗讀,聽讀感知文章。對文章圈點勾畫,找出記敘的要素,理清文章思路。
說情節:1、用自己的話概述課文。
2、文章圍繞“爸爸”和“我”寫了哪些事情?
3、課文中哪些情節最讓你感動?
四、研讀課文,感受父愛
1、 課題《爸爸的花兒落了》有怎樣的內涵?
2、 重點品讀我賴床一事,體會表現了父親怎樣的情感態度?
3、 篩選父親的語言,試品析爸爸對女兒的感情。
4、 文中的父親是怎樣的一個人?他在我成長中起什么作用?
5、 找出并再次品讀自己喜歡的句子。
五、說自己
說說你成長中的感動
在《懂你》的音樂中回憶并書寫自己的感動時刻。
六、教師總結
文中的父親讓我們感受到了父親對自己的關愛,我們也體會到了我們的父親對我們的關愛,那么,就讓我們在我們成長的記憶長河中謹記:生活中,有個人叫父親,有種愛叫父愛。作業布置:請將自己成長中的感動寫下來。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 篇13
學習目標
1.體會插敘的表達效果。
2.通過感悟、模仿,學習和掌握用細節描寫表現人物的方法。
3.理解本文深沉的父愛,領悟成長的真正含義。
課文提示
1.細節描寫,是指對某些細小生動、含義深刻的情節的描寫。細節描寫包括細小的動作,典型的神態,有代表性的特征。
2.正確運用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記敘事件,再現環境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細節描寫以小見大,深刻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于細微處見精神,生動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正音正字
寫出下列漢字的拼音,記住每個字的書寫要點:
挪nuó撣dǎn咻xiū簪zān驪lí
朗讀課文
1,怎樣理解課文題目《爸爸的花兒落了》?
2,本文的表達方式有什么特點?
課文分析
本文節選自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最后一部分,原題為“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從題目可以看出,這一部分實際上是寫主人公經歷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時,終于體會到自己已經長大了。“爸爸的花兒落了”,有雙重含義:一方面實指夾竹桃的敗落,另一方面象征天性愛花的爸爸離開人世。與題目相應,文章多處寫到花,如開頭由衣襟上夾竹桃引出爸爸住院的情節,結尾用“垂落的夾竹桃”回應前文,點出爸爸已不在人間。
這篇文章,隨著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記敘,整篇文章基本是圍繞“畢業典禮”展開,采用順敘為主,較多采用插敘,時而寫眼前的事,時而又寫往事,使文章波瀾起伏,跌宕有致。本文通過我圓滿完成畢業典禮而爸爸卻在醫院去世,以及由此聯想起童年的往事,充分表現了深摯的父女真情和溫馨的家庭親情。
作者每次憶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發的。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時的情形;通過爸爸說的一番話,特別是囑咐她不要遲到,引出六年前因為賴床不起,爸爸懲罰以及以后自己上學從不遲到的情形;由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兒,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形;韓主任講話了,我們也唱起了驪歌,由此又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長大,憶起爸爸要她闖練;最后寫畢業典禮回來,看著滿院零落的花兒,聽到老高的話,她清醒地意識到爸爸的花兒落了,自己長大了。文中有現實,有回憶,用現實引出回憶,其中很多回憶又與爸爸的話語有直接聯系,內容豐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錯而不零亂。 本文重點寫爸爸對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長大懂事。情感深沉,含而不露。爸爸嚴厲而不失愛心,突出地體現在“賴床遲到”一事。有一天下大雨,她賴床不起而被爸爸狠狠地打了一頓,并且堅持要她上學,不過破例花錢讓她坐洋車去上學。她上學時忘了穿花夾襖,爸爸親自送到學校,還給了她兩個銅板。這件事,充分表現出爸爸十分愛她,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學習中能夠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文中重點寫了爸爸讓“我”匯款一事,表現了爸爸盼女成長,學會生存的良苦用心。
從全文看,本文的線索是:父親愛花、畢業典禮。
爸爸對我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爸爸的嚴厲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他鼓勵“我”要堅強,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他很重感情,他聽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急得吐了血。他熱愛生活,每天下班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澆花。爸爸是個表面很嚴厲,實際上充滿愛心、重感情、愛生活的人。
文章使用伏筆,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將不久于人世。文章開頭“我”回憶去醫院看望爸爸時,爸爸曾說:“沒有爸爸,你要更加自己管自己,并且弟弟和妹妹,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這是一處伏筆。當畢業典禮的鐘聲響起后,“我”突然又想起媽媽爸爸,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么紅腫著”?這暗示媽媽對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將去世,很悲痛。畢業典禮結束后,“我”“催著自己,好象怕趕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忙回家。說明“我”有一種預感,這也成為爸爸即將離開人世的伏筆。“我”進家門,看到“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么時候垂下了好幾枝,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這是以花喻人,把即將喪父的傷痛推到極致。
全文插敘了三幾件事:
①父親的叮囑。
②父親懲罰“我”賴學。
③父親叫“我”到東交民巷匯款。
“英子,不要怕,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學校去,這是你在小學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遲到!”“沒有爸爸,你要更加自己管自己,并且弟弟和妹妹,你已經吃大了,是不是?”上列三句話,分別與下面三件事照應:
①回憶起爸爸叫她到東交民巷正金銀行匯款給在日本的陳叔叔。
②回憶起爸爸懲罰她賴床不起,使她明白爸爸對她的愛是很深的。
③回家后看到垂落的夾竹桃、掉到地上的青石榴,得知爸爸死訊時,她雖然很悲傷,但是想到爸爸說的話,知道自己已經長大了,于是表現出從來沒有的鎮定和安靜。
爸爸逼“我”去上學,表明了爸爸對“我”的要求很嚴格,希望“我”從小養成好習慣;但是他表面的嚴厲中又有無限的關愛,關心“我”的冷暖和苦樂。爸爸的愛使“我”意識到不能懶惰,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為“我”以后的成長上了很好的一課。
“我手里捏緊一卷鈔票”中的“捏”不能否改成“拿”。因為“捏”能通過“我”當時手指用力大,體現“我”內心的緊張不安。
“闖過來了,快回家去,告訴爸爸,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種滿了蒲公英。”這句話表現了“我”當時闖過難關以后的喜悅、急切的心情。“我”要“告訴爸爸”:“我”能夠獨立到銀行寄錢了。要爸爸“明天在花池里也種滿了蒲公英”,是因為蒲公英是“我”第一次獨立到銀行寄錢的見證,是一份美好的回憶。
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我”得知爸爸去世了,首先意識到“這里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對老高說話,而且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我”長大了。
全文以“花”開頭,又以“花”結尾的作用是前呼后應。“花”在文中有象征意義:花兒旺,爸爸身體健康;花兒落,爸爸離開人世。
貫穿全文的感情基調是:失去父親的悲傷與對父親深深的眷戀。
課外作業
1.完成“學習建議”。
2.通過圖書館,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課時
思維訓練
(根據自己情況,至少選做六題)
1、從全文看,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2、爸爸對我的成長有什么影響?
3、爸爸是一個怎樣的人?
4、文章中,哪些地方使用伏筆,暗示爸爸已經病得很重,將不久于人世?
5、全文插敘了哪幾件事?
6、下列三句話,分別與哪三件事照應?
①“英子,不要怕,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②“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學校去,這是你在小學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遲到!”
③“沒有爸爸,你要更加自己管自己,并且弟弟和妹妹,你已經吃大了,是不是?”
7、爸爸逼“我”去上學,表明了爸爸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對“我”的成長有什么影響?
8、“我手里捏緊一卷鈔票”中的“捏”能否改成“拿”?為什么?
9、“闖過來了,快回家去,告訴爸爸,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種滿了蒲公英。”
①這句話表現了“我”當時怎樣的心情?
②“我”要“告訴爸爸”什么事情?
③為什么要爸爸“明天在花池里也種滿了蒲公英”?
10、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
11、全文以“花”開頭,又以“花”結尾,有什么作用?
12、貫穿全文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13、“我們是多么喜歡長高了變成大人,我們又是多么怕呢!”你可能也有過這樣的感受,試結合自己的體驗,談談“我們”為什么既喜歡、又害怕變成大人?
14、“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你是怎么理解這句話的?
學習小結
《背影》通過兒子對父愛無動于衷到知恩感恩,再到因為不能報恩而愧疚的變化過程,表達了父子之間真摯深厚的感情。
《秋天的懷念》講述了一位重病在身的母親,體貼入微的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頌了偉大而無私的母愛。
《給傅聰的一封信》敘寫了父子之間的親切對話和真誠理解。
《父與子》寫一位父親艱辛地從地震廢墟中救出兒子及其同伴的故事,表現了父子之間的愛和信任所具有的偉大力量。
《爸爸的花兒落了》寫了嚴厲的父親和成長中的女兒的故事,表達了失去父親的痛楚與無奈,以及對童年、對父親的深深懷念之情。
課外作業
1.讀一遍《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掃除文字障礙。
2、大概理解新課文的內容,思考“學習建議”。
《爸爸的花兒落了》教案 篇14
(人教版實驗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
山東濟南濟微中學宗艷霞
一、設計思路:
本課出自實驗教材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這個單元是成長的主題,單元目標是要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深入體味文中的情感。《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文章的主人公英子跟學生的年齡相仿,所寫內容也與學生生活接近,很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使他們與作品產生共鳴,所以這篇文章相對于本單元其他文章來說更易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文章內容簡單,那么怎樣才能充分調動起所有學生的興趣,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所收獲呢?我的構想是在抓住重點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充分的閱讀與表達的機會,以學生的求知需求為主線,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自主活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有所感悟,追求教師和學生面對作品的平等對話,進而與作者實現心與心的交流。
然而這樣做固然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很大的自由發揮空間,但會不會導致失去學習重點,使教學失去層次感呢?在這樣的課中教師的主導地位該如何體現?我認為教師首先要做的是選取一些巧妙的切入點來點燃學生的思維,然后還要在該住手時則住手,適時引導學生集中精力研究課文的關鍵和重點。下面是我上這節課的過程及幾點體會。
二、教學過程 :
上課前我開始放《送別》的曲子,用來營造一種與課文內容相融的淡淡的憂傷。這是課文中提到的畢業時唱的酈歌,古道、芳草、垂柳、夕陽、浮蕩的晚風、嗚咽的清笛,歌聲中融入了送別時靜靜的無奈與憂傷,往事似乎一幕幕浮現在眼前。
有了它作鋪墊,不用老師再精心設計什么導語 ,學生早已融入到了課文所描寫的意境中。(不過我還是和學生一起分享了我在聽音樂時回想起來的童年的一個故事,呵呵,在那樣的氛圍里講逝去的童年,我的眼淚都快下來了。)
把學生導進課文之后,在音樂中讓他們靜靜地讀一遍課文,對課文內容進行整體感知。可以提一個問題:文中寫了英子和父親之間的哪些故事?在文中相應的段落作一下標記。
學生回答得很踴躍,“我”和父親的故事:A鼓勵我獨自參加畢業典禮 B逼我去上學,并 給我送來棉衣。 C鼓勵我獨自去銀行寄錢 D爸爸死后,我非常鎮定、安靜
這個環節進行完之后本來想加一個問題,讓學生體會一下本文結構的嚴謹自然,后來又去掉了,因為對于插敘的用法及作用學生應該早掌握了,不如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深入體會文章情感并主動質疑。于是接下來就開始進入內容賞析了:找出文中最讓你感動的事件,自己先試著有感情地朗讀出來,然后再與大家一起分享,讀給大家聽,并說一下這里為什么讓你感動。
朗讀首先是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非一日之功,必須在日常教學中不斷訓練。同時朗讀還能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走近作者,與作者進行真正的情感交流。所以不管有什么樣的原因,對課文的朗讀都是講課時不可缺少的環節。在朗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參與,與學生一起進步,不能以自己讀得不好為由為自己開脫。
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可以開始質疑了:剛才大家都談了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下面你能不能再從這些事件中找一兩個問題考考你的同學啊?
學生先自己考慮幾分鐘,然后可以把自己的問題拿到四人小組交流一下。
問題一:爸爸為了不讓我賴床而狠狠打了我,可是后來卻為什么又去學校為我送棉衣?
學生:爸爸打我是對我嚴格要求,是一種嚴愛,而去送棉衣也是因為爸爸關心我、愛我。
問題二:我得知爸爸去世后為什么能那么鎮定安靜?
學生一:因為老高的話讓我意識到我是家里的老大。
學生二:還因為在這之前爸爸已經多次培養我的獨立能力了,還有開頭爸爸對我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大了,是不是”,這也讓我意識到我已經長大了。
師:同學們對課文內容理解得非常深入。剛才同學說“我”長大了,大家能說說除了課文結尾外,還有哪個地方能看出“我”正在一步步長大啊?
學生一:自從爸爸打了我,我以后上學就再也沒有遲到過,而且在畢業時還作為學生代表上臺領畢業證書呢。這就證明我長大了。
學生二:還有,爸爸為了煅煉我讓我自己去銀行寄錢,盡管很害怕,但我也很好地完成了任務。我也有過這樣一回經歷,我爸爸也讓我自己去寄過一回錢,像作者寫的一樣,我一開始也很緊張,不知道該怎么做,寄完之后我覺得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原來看起來很難的事要真做起來也不一定很難。
師:這位同學和作者產生了共鳴。看文章的時候,我感到最幸福的時候也是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時候,這位同學體會了一次真正的幸福,祝賀你!(學生們大笑,并鼓掌。)
問題三:我長大了,那結尾直接寫“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不就行了嗎,為什么還寫“爸爸的花兒落了”呢?這兩者之間有什么關系?
這個問題引起了大多數學生的興趣,很多雙手舉了起來:
學生一:爸爸的花兒落了是說爸爸去世了,通過爸爸去世這件事“我”覺得自己長大了。質疑者不太滿意地搖了搖頭。
學生二:我是在爸爸的教育下才一步步長大的,爸爸的花兒落了,卻結出了甜美的果實,我就是爸爸結的果子,所以我長大了。同學們哄堂大笑,質疑者說你的比喻很形象,我很滿意。(這個問題及答案讓我對學生的能力刮目相看)
問題四:文章為什么多次提到爸爸愛花這個情節?
學生一:從這個情節中就能看出爸爸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
學生二:我覺得爸爸愛花其實是爸爸愛女兒的象征,因為后文鄰居說他是因為愛花才生了四個女兒。
學生三:我覺得“我”就是爸爸種的一棵花,爸爸很細心地培養“我”,讓我一天天長大,花落了,可是卻結出了果實,爸爸去世了,我卻真的覺得自己長大了。
學生四:我覺得對爸爸愛花的描寫還是貫穿全文的線索。
同學們都等著他繼續說,他的思路卻有些梳理不清了,看來理理順序還是有必要的,于是我讓所有的同學都幫他考慮考慮對爸爸愛花的描寫是如何作為線索貫穿全文的。
學生四:參加畢業典禮時“我”的襟上別著爸爸種的夾竹桃,而 爸爸沒有來參加“我”的畢業典禮,我想起昨天在醫院看望爸爸的情景。平時爸爸最喜愛花,可院里的花今年還沒有上麻渣,因為爸爸得了重病。爸爸的夾竹桃的枝子垂落了,石榴也掉了好幾個,爸爸的花兒落了,爸爸去世了。
同學們說得真的太好了,對文章的內涵理解得非常深入,在這里就勢讓學生再進一步理解“爸爸的花兒落了”這一標題的含義,從而結束這次與作者的交流。
小結:父親的花兒落了,但結出了甜美的果實:“我”在爸爸的管教下克服了懶惰的毛病,在爸爸的鼓勵下有了挑戰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在爸爸話語的激勵下最終以成人的姿態鎮定地面對爸爸去世的惡耗。作者在文中沒有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而是通過具體的事情,用細致的描寫展現了爸爸的形象和“我”成長的過程。
在大家的成長過程中是不是也有很多這樣的故事?你能否說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下?(留3—5分鐘時間讓學生交流。)最后的作業 是構思一篇文章,像作者一樣用一條線索貫穿全文,寫一寫自己成長的故事,再為文章起一個內涵豐富的標題。
三、教學反思:
一直以來,老師想的最多的都是我要教給學生什么知識,而不是學生想學什么。這篇文章內容比較容易理解,所以最好能以學生的求知需求為主線,追求教師和學生面對作品的平等對話。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的作用主要是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舒展的心靈、思考的大腦,然后讓感情融匯感情,思想碰撞思想。
“知識是一個過程的結果,又是另一個過程的起點。”所以一定要學生學會質疑,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這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老師不要認為學生提出的問題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從而不敢放手,其實學生正是在經常的質疑中不斷成長、成熟起來的,而教師與學生的每一次交流與碰撞,對老師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成長呢?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話:“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養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總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先生就永遠無法體會成功的快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