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教學設計(精選17篇)
《春風》教學設計 篇1
活動目標:
1.欣賞兒歌,感受春天的美麗,初步認識春天的特征。
2.初步學會用適當的詞語更換兒歌中的某些名詞。
活動準備:
1.觀察過春天的景色,對春天的特征有初步的了解。
2.根據兒歌內容制作的ppt課件。
活動過程:
一、欣賞兒歌。
1.談話導入活動。
(1)提問:現在是什么季節啊?你都看到了什么?
(2)小結:春天真美啊,有綠綠的柳樹,紅紅的桃花,可愛的蜜蜂美麗的蝴蝶都飛來了。
2.看圖理解兒歌內容。
(1)欣賞兒歌。
提問:你聽到了什么?
(2)看ppt欣賞兒歌。
提問:春風吹綠了什么?吹紅了什么?老師根據幼兒的回答逐一出示圖標。引導幼兒用兒歌中的句子來說一說。
3.老師采用邊念兒歌邊表演的方法和幼兒一起學念兒歌,注意引導幼兒理解“吹綠”“吹紅”“吹來”“吹醒”等詞的含義。
春風為什么能吹綠了柳樹?春風為什么能吹紅了桃花?吹醒了青蛙是什么意思?
4.幼兒朗誦兒歌,初步學會按節奏朗誦。
二、仿編兒歌。
啟發幼兒用適當的詞語更換兒歌中的某些名詞。
春天真美,春風一吹,吹綠了柳樹,吹紅了桃花,還吹綠了什么?吹黃了什么?春風一吹,吹來了蝴蝶,還吹來了誰?引導幼兒結合觀察到得知識仿編兒歌的句子。
《春風》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畫春、頌春,培養學生聽、說、畫的能力。
2、學會“綠、醒、桃、青蛙”等生字。
3、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4、培養學生熱愛春天,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通過畫春、頌春,培養學生聽、說、畫的能力。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音像磁帶:《春天在哪里》。
2、學生準備水彩筆和畫紙。
3、學生搜集歌頌、贊美春天的詩句、詞語等。
教學過程
生成與反思
一、激趣導入,觀察春景
欣賞歌曲《春天在哪里》
二、自主閱讀,感受春景
1、放聲自讀課文《春風吹》,掃除閱讀障礙。
2、檢查朗讀情況,隨機教學“綠、醒”等生字。
3、課文與實物對照,說說春天的美景。
(要求按順序簡單地說說柳樹、桃花、燕子、青蛙等景物。)
提供句式:美麗的春天到了,柳樹了,瞧!。
4、帶著對春天的贊美、向往之情有感情頌讀課文。
三、創設氛圍,描繪春景
1、伴隨著《春天在哪里》,學生繪春天美景,可溶自己豐富的想象于其中。
2、自由賞畫,評出佳作,排列好。
四、暢所欲言,詠頌春景
1、指名按一定順序說出自己畫的內容,小組評議。
(要求在上一次的基礎上,語言通順、連貫、完整,且更具體、形象、生動,想象合理)
2、說一說歌頌、贊美春天的詩句、成語,分小組競賽評優。
(萬紫千紅總是春,春雨沙沙、細如牛毛,春雨貴如油,春到人間,春回大地)
3、生將詩句寫在紙上,誦讀
活動小結:鼓勵觀察并積累詩句。在歌聲中結束活動課。
《春風》教學設計 篇3
閱讀課
兩課時 2006年3月16-17 第三周
一、組織教學
二、提出要求
1、在閱讀的過程中,把自己覺得好的詞句、文章摘抄下來。
2、在周記無話可說的時候,可以寫成讀后感,把摘抄的內容作為些讀后感的材料。
3、在周會和夕會時候,把摘抄到的好文章讀給大家聽。
4、周末,請尋找和摘抄有關“春”的文章、詩詞、對聯等等。
《春風》
教學目標:
1.比較北國春風與南國春風的不同,學習辨證地看問題
2、品析精彩的詞句,了解短句的特點及其表現力。
3、理解作者感情,領略自然景物的美。
4、學習先揚后抑的寫法。
教學重點:
1、學習先揚后抑的寫法。‘
2、感受語言美、自然景物的美,感受北國春風粗獷、豪壯、,領會作者感情。
教學難點:
品析重點句子,感受作者獨特的情感。
教學方法:
討論式問答式相結合
教學步驟及過程:
一、導入
學習了朱自清的《春》,我們跟作者一起感受了春天的花卉爭榮,更讓我們領略了一幅南國春天的有形、有味、有聲、有情的春風圖。今天我們來學習當代作家林斤瀾所寫的《春風》,看一看南國的春風和北國的春風有哪些不同!作者為什么要獨出心裁的稱頌給人帶來諸多不便,遮天蔽日,飛沙走石,人們對他全無半點好感的北京春天的風沙。
二、朗讀課文,圈劃生字詞
褒貶bāo飄拂fǘ塞外sài冰碴chá耗子hào乍暖zhà
三、研讀課文
本文寫北國的春風,作者抒發了對北國春風怎樣的感情?作者熱愛北國的春風,歌頌了北國春風的品質。
(1)讀1、2段:作者一開始就表達了這種感情嗎?不是,作者一開始持貶抑的態度。開篇就用北京人的話說“春脖子短”和覺得南方來的人覺得這個“脖子”有名無實,來說明北京春天之短暫,冬夏交接之迅速,人們無法感受“吹面不寒楊柳風”的美好,也無法欣賞百花斗艷的聲景,有的只是淡淡的哀愁和心靈的缺憾。
第二段又舉出北國春風帶給人們的惡感——起風、刮土、讓人睜不開眼睛,人們對它恨之入骨、罵之連天,怨聲載道,叫苦不迭,似乎北國春風是那么的令人厭惡、令人生畏,令人可恨-——這是抑、抑北國春風。
(2)第3、4段,“我”相對懷念江南的春風,引用詩句“暮春三月,江南……”并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對江南春風溫馨宜人,滋潤萬物進行大肆褒揚。與北國的春風形成對比,作者是一味的抑北國春風揚南國的春風嗎?不是
(3)第6段突然筆鋒一轉,用一個設問句,引出了北國春風的另一個方面,引出下文感情的變化,表達自己對北國春風的喜愛和懷念之情。
(4)齊讀7、8、9、10段
①作者是怎樣來表現北國的春風的特點的?勾畫出直接描寫春風的句子,體會一下北國的春風有什么特點?
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相結合,運用對比(第9、10段)襯托(第6、7段)的手法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一夜之間,春風……如無數針扎”用響亮有力的短句,瑯瑯上口的對偶、排比句式,用一系列準確的詞語,展現了北國春風雄健、宏大、粗獷、蒼勁的、難以遏制的氣勢。
②北國春風來臨之后自然界出現了哪些變化?這些冰的家族只有當北國的春風來臨了,一夜之間可以使他們降伏:他吹開了冰凍的河流,吹折了殘枝病葉,吹醒了冬眠的生命。
人們開始走出溫暖的家,“穿著老羊皮背心……把糞肥拋撒勻凈”開始春耕了,人們規劃著,忙碌著。
象聲詞的運用“轟的一聲”,“嘎的一聲”,渲染了氛圍,使北國春風的氣勢更加有聲有色。引導學生體會北國春風的巨大威力、氣勢,欣賞這種并不優雅,并不柔婉的、粗獷的美。
③與朱自清的《春》比較,南國的春風和北國的春風有哪些不同之處?引導學生體會北國風與楊柳風的不同。
歸納:a特點:具有粗獷之美、雄健之美、陽剛之美
b比較:
同樣是寫春風:朱自清筆下的春風是柔柔的,清新的悅耳的; 林斤瀾的筆下的春風則充滿力度,充滿豪邁之情。
④你更喜歡哪種春風?為什么?
⑤作者為什么能把給人帶來諸多不便,遮天蔽日,飛沙走石的春風寫得如此之美?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認為,北方的春天,尤其是北方的春風雖然“粗暴”卻別有一番詩意的美,有毫不遜色于江南春景的另一種美好。抒發了對北國春風無比的深情,歌頌了北國之春的別具一格的“好不痛快人也” ,宛如北方的漢子粗獷、豪放、雄健、粗獷之美。
(5)第10、11段,作者再次和江南春風作對比,同時調動了視覺、觸覺、嗅覺,使江南春天那霉腐濕悶之感更為具體可感,通過對比使北國的春風顯得更加可愛,對北國春風的敬意也油然而生,鮮明的表達了自己的態度,達到了揚的目的。抒寫了懷念之情
總結:本文不寫江南的春天,而寫北國的春天;不寫北國的春景,只寫北國春風。作者從北方與江南春風的對比性議論入手,對北方的春風欲揚先抑;然后酣暢淋漓的描繪北方春風的陽剛之美;最后呼應全文,在對比中強化對北方春風的贊美。
四、寫作特點:
1、語言粗獷豪放透出。動詞的妙用、短促的句式、排比、反問,使語言富于變化讀來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感。
2、語言形象生動,真切感人。
3、采用了對比烘托和先揚后抑的寫法,突出了北國春風的陽剛之美。
五、作業;
1、思考:同樣寫“春回大地”,《春風》的寫法《春》迥然不同,兩種寫法各有什么好處?
2、完成《中華一題》
板書設計:
春風
厭惡——懷念——喜愛
(北)(南)(北)對比 揚———————抑
《春風》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掌握居、如、方、作、撰、傷、與在文中的含義。掌握《論語》中狀態形容詞的兩種類型:疊音詞和帶形容詞詞尾的。
2、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
3、感受孔子的教學風格以及師生間平等和諧的氣氛。
【教學難點】
1、從孔子對三人言志的態度,分析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思想。
2、孔子為何要"與點"?(鼓勵學生查找資料,發表不同見解,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文本,掌握重點文言知識
1、誦讀感知,用原文語句回答:
(1)文中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志向分別是什么?
(2)孔子是怎樣看待他們的志向的?
【補充材料】
"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
"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
(《論語·公冶長》)
2、質疑解答,歸納狀態形容詞。(課后練習)
(1)"率爾"的"爾"何意?找出文中和它用法一致的詞。
(2)請同學們歸納已學過的有關形容詞詞尾的例句。
(3)《論語》中重視用形容詞描摹情狀,除了這種帶形容詞詞尾結構的,還有的則是疊音詞,如"文質彬彬","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請同學們對《論語》中已學過的這類狀態形容詞作歸納。
二.理解課文內容
這篇文章的中心話題是"談志"。
【問題】既然孔子認同前三子的志向,那為何對待前三子和曾皙的態度截然不同?文中曾晳的志向是什么?他的志向和前面三人的志向有什么不同?
【明確】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無義""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論語·微子》)這一入世精神的,而曾晳的志向歷來則有兩種理解。
1、認為曾晳的說法體現了"禮治"的最高理想。
曾皙所言句勾勒了一幅童子、冠者風詠而樂的圖畫。孔子的太平社會就是行仁復禮恢復西周以來君臣有序的等級制度,建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和諧社會,教案《《沂水春風》教案》。為了實現這個理想,他教導子弟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子者言志,或言使有勇,或言使足民,或言為小相,都非常契合孔子實現理想的現實步驟,曾皙則用非常感性的圖景表達了這一志向。
【補充材料】歷代學者的相關言論:
①孔子與曾點者,以點之言為太平社會之縮影也。(楊樹達《論語疏證》)
②曾皙對孔子言其志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曰:"吾與點也!"魯設雩祭于沂水之上。暮者,晚也;春謂四月也。春服既成,謂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樂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龍之從水中出也。風乎舞雩,風,歌也。詠而饋,詠歌饋祭也,歌詠而祭也。說論之家,以為浴者,浴沂水中也。風干身也。周之四月,正歲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風干身?由此言之,涉水不浴,雩祭審矣。(王充《論衡·明雩篇》)
2、認為曾晳的說法體現了歸隱的人生境界。
孔子一方面主張積極從政,另一方面,在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的情況下又主張"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甚至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表示想要放棄追求去過一種清淡自適的生活,"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此次談話時孔子已經60多歲,孔子一生奔走列國,四處碰壁,最后只得回到魯國講學授徒著書立說。晚年的孔子對世道看得已經很清楚了,他決意不再求仕。而孔子之所以贊賞曾皙所言之"志"的關鍵就在于曾皙所說正合于"天下無道則隱"。曾晳的無意用世之言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共鳴。
【補充材料】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里仁》
子路曰:"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微子》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述而》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泰伯》
可見孔子的"求仕"是有原則性的。"求仕"是為了"行道"、"行義"。能"行道"、"行義".則出仕做官。不能"行道"、"行義"則去之。為了實現理想,為了弘揚大道,孔子不動搖,不怨尤,終生積極樂觀。他雖嘆惋過"莫我知也"。但接著又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孔子可進可退、唯"義"是存的人生態度,安貧樂道的生活追求,對照一下曾皙所描繪的暮春逸游圖,其表達的情志和精神世界何其相似!曾皙"歌詠先王之道,而歸夫子之門",正是孔子退隱傳道的生動寫照。
3、宋代大理學家朱熹對此有一個比較權威的解讀。他說,曾皙的理想看起來不過是"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初無舍己為人之意"(《四書集注》),好像他做的都是些日常小事,沒有什么舍己為人的大理想。但是曾皙的內心是完滿充盈的,他以自身人格的完善為前提,以萬物各得其所為理想,這就比另外那三個人想從事一個具體的職業,在那個職業上做出成績要高出一個層次。
這就是孔夫子說過的"君子不器"。一個真正的君子從來不是以他的職業素質謀求一個社會職位為目的的,卻一定是以修身為起點的,他要從最近的、從內心的完善做起。
三、拓展延伸
1、本文既是弟子和孔子的"侍坐",又是一次頗有情趣的教育活動。作為教育家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體現的?
2、本文中孔子的四個弟子,你最喜歡誰?他具有什么性格特點?何以見得?
《春風》教學設計 篇5
活動目標
有感情地朗誦短文《春風娃娃》。
識字:“紅花、樹葉、小河、大山。”
了解反義詞“大——小”。
了解輕聲讀法:“娃娃畫畫”
材料準備
可移動的春天掛圖 、 字卡 、板書 、教材
活動流程
1、引導
春天來了,小朋友知道動物、植物有哪些變化嗎?用完整話講給大家聽,好嗎?(調動幼兒原有的生活經歷)
2、出示春天掛圖
請幼兒用完整話說一說圖中有什么?(教師指導幼兒有序觀察畫面,并引導孩子用形容詞描述,使語言更生動。)
3、出示短文
《春風娃娃》,讓幼兒找一找短文中認識的字,用不同顏色的圖形標注。(復習顏色、圖形,找認識的字,激發識字興趣。)
4、聽教師范讀短文
幼兒結合掛圖理解短文描述的畫面。(幫助幼兒形象記憶短文內容)
5、游戲
“唱反調”,隨師讀短文,熟悉短文內容。
6、配樂短文朗誦《春風娃娃》
7、游戲連一連,畫一畫
(教師取下掛圖中的綠樹葉、小紅花、小河、大山、風箏、娃娃)請幼兒邊讀短文,邊動手貼回圖片,復原畫面。(幫助幼兒理解、記憶。)
8、游戲
“奪紅旗”,將幼兒分成兩組,每組選送幼兒進行美文美讀,看誰讀得動聽,先奪到紅旗的組勝利。
9、知識點解析
找一找短文中的反義詞:大——小;給“娃娃、畫畫”注音,強調第二個字讀輕音,了解拼音的標法。
10、游戲
“照相”、“小孩真愛玩” ,“灰狼與天使”進行識字練習。[“紅花、樹葉、小河、大山”]
11、朗讀教材
有感情地朗讀教材中的短文《春風娃娃》。(培養閱讀習慣和手指點讀能力。)
活動延伸
小朋友了解了春天的變化,回家畫一幅春天的圖畫,為春天做一張賀卡。
《春風》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比較北國的春風與南國春風的不同,體會對比手法及欲揚先抑的寫法在文中的作用。
2)揣摩、賞析精彩的詞句,體會本文擬聲詞的表達效果。
3)理解文章的主題,領略作者的情感。
4)掌握如何準確形象描述景物的方法。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2)培養學生閱讀、分析、欣賞散文的能力,遷移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為了追求美好的未來,應該做一個勇于挑戰困難、挫折的人。
2)要做一個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人。
教學重點
目標1、2。
教學方法
誦讀、合作探究等。
教學難點
目標2、3。
教學手段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直接導入。
二、新授:
1)教師范讀課文。
2)作者是如何描繪江南春天的?
(學生讀書)
(學生回答完問題后,在欣賞江南春景圖片)
3)江南春天具有什么特點?
4)作者是如何描繪江南春風的?
(《絕句》志南)
5)江南春風具有什么特點?
6)北京人認為“春脖子短”,對于北京的春天,還有其他看法嗎?
7)作者喜歡的是南國的春風還是北國春風?(劃出文章中作者情感變化的語句。)
8)作者林斤瀾是南方人,江南的春天風景如畫,為什么他要懷念北方的春風呢?北方的春風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
9)為什么作者一開始不寫自己喜歡北國之春?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10)作者如此懷念喜歡北國的春風,為什么在文章開頭先介紹人們對北京春天低調的評價呢?
11)你認為北國的春風賦予了我們北方人怎樣的性格特點?
12)你喜歡北國的春風還是南國的春風?為什么?
13)總結準確形象描寫景物的方法
14)作業:小練筆。
15)課堂小測。
《春風》教學設計 篇7
《春風》的結構分析:
第一部分(第1-5段),引出本文的話題。
第二部分(第6—9段),描寫北國春風一下子到來的情景。
第三部分(10-11段),再用江南的春襯托北國春風的粗獷。結尾獨句成段,意味深長。
《春風》的內容分析:
文章描寫了北國春風的粗獷之美。作者不僅從生活角度,環境角度,而且從生命意志的角度審視春風,把她描繪成季節的使者和自然命運的敲門人。
開篇交代關于北京春天的兩種常見意見,直接了當地點明北國春天的短暫;第二個意見引出議論的焦點是春風,這也是本文的寫作話題。北京的俗語“春脖子短”,說法形象,點明北國春天的短暫。
第3段,作者以江南的春天作比較,再引用古詩詞名句強調江南之春的柔美。
作者描寫冬的景象言簡意豐,如:“是水潭、是溪、是井臺還是泉邊,凡是帶水的地方,都堅持著冰塊、冰硯、冰溜、冰渣……”。句中“潭、溪、井、臺”列舉出北方水的幾種形態。“堅持”一詞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冰天冰地的景象。
作者寫北國春風到來時的景象,用準確傳神有力度的動詞、擬聲詞,用短句,直接寫出春風來得迅猛,出乎意料,氣勢浩大。這些描寫給人直觀的感受,真切而直接。
作者還采用間接描寫的方法。間接描寫往往能從側面豐富事物的特點,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如:“轟的一聲,是哪里的河水開裂吧。嘎的一聲,是碗口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間,我住的石頭房子的木頭架子,格拉拉、格拉拉響起來,晃起來。仿佛冬眠驚醒,伸懶腰,動彈胳臂腿,渾身關節挨著個兒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動。”用“河水開裂”、“碗口的病枝刮折”、“石頭房子的木頭架子,格拉拉、格拉拉響起來,晃起來”,從低到高,從小到大,氣勢越來越彰顯出來,襯托出春風給北國帶來的壯美。
寫景離不開寫人,北方春風的壯美與北國村民的豪邁息息相關。“過草地、走沙漠、撲山梁”,又是短句,又是一連串動詞,簡潔,干脆,一如北國的春風。
文章無論寫景還是寫人,線條簡潔,語言短促,像巖畫或石刻那樣,既粗獷有力,又具有地方特色。
《春風》的思考問題:
1.第1段中,“春脖子短”用了什么修辭方法?“脖子”的含義是什么?
比喻。 含義是“持續的時間”。
2.第3段“意見里說的景象”中的“景象”是指什么?
“只見起風、起風,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睜不開,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3.第4段哪句話暗示作者現在不太喜歡江南的春天?
“起初我也懷念江南的春天”。
4.第5段在結構上的作用是什么?
承上啟下。
5.“都堅持著冰塊、冰硯、冰溜、冰渣……”,句中的省略號有什么作用?
句中“潭、溪、井、臺”,列舉出北方水的幾種形態;省略號,則交代了冰的形狀各種各樣,遠遠不止這些,暗寫冰在北國冬天很普遍。
6.北方春天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只見起風、起風,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睜不開,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7.南方春天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撫摸大地,像柳絲的飄拂;體貼萬物,像細雨的滋潤;這才草長,花開,鶯飛……”
8.舉例說明,本文直接描寫北國春風有什么作用?
“一夜之間,春風來了。忽然,從塞外的蒼蒼草原、莽莽沙漠滾滾而來。從關外撲過山頭,漫過山梁,插山溝,灌山口,鳴鳴吹號,哄哄呼嘯,飛沙走石,撲在窗戶上,撒拉撒拉,撲在人臉上,如無數的針扎。”
這樣直接描寫春風,給人直觀的感受,真切而直接;北國春風像百萬騎兵鏖戰,寫出春風來得迅猛,出乎意料,氣勢浩大。
9.舉例說明,本文間接描寫北國春風有什么作用?
間接描寫往往能從側面豐富事物的特點,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如:
“轟的一聲,是哪里的河水開裂吧。嘎的一聲,是碗口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間,我住的石頭房子的木頭架子,格拉拉、格拉拉響起來,晃起來。仿佛冬眠驚醒,伸懶腰,動彈胳臂腿,渾身關節挨著個兒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動。”用“河水開裂”、“碗口的病枝刮折”、“石頭房子的木頭架子,格拉拉、格拉拉響起來,晃起來”,從低到高,從小到大,氣勢越來越彰顯出來,襯托出春風給北國帶來的壯美。
10.作者為什么懷念北國的春風?
北國的春風及時送走堅冰霜雪,伴隨作者經歷艱苦的歲月。
賞析材料:
《聲聲慢》是李清照后期杰作。全篇97字,用觸目驚心的描寫,細膩地展示作者曲折的心理活動,用精煉概括的詞語,集中地反映詞人復雜的內心世界。哀愁的語言,凄慘的旋律,無一不是她飽經憂患后低沉的傾訴,無一不是她歷盡折磨后深長的憂嘆。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諸疊字是景語,又都是情語,情景交融。“尋尋覓覓”,寫主人公起床伊始若有所失,到處尋找,托出她空虛、不安和恍惚的心情。“冷冷清清”,承上啟下,尋覓毫無收獲,更覺孤苦伶仃、無依無靠,寫出冷清至極的感受,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凄凄慘慘戚戚”,極力渲染她凄苦、悲慘和憂戚的情態。這7種疊字都具有濃厚的感情,即淋漓盡致地抒發了悲愁之情。這種感情,不僅與全篇的氣氛完全一致,而且它們冠于詞頭,造成先聲奪人的效果,使讀者一接觸此詞就深受感染,并貫穿始終。“點點滴滴”,擬黃昏時雨打梧桐聲。這兩個疊字本來是不含哀樂感情的寫景之句。可是,在前面7個疊字那種凄厲氣氛的籠罩下,這觸景生情之筆也恰到好處地點染出作者長期積郁沉重的心理。正是由于詞人長期憂心忡忡,帶著這種情感去寫景,景語中飽蘊著感情,無一不是情語。這種以愁情寫出的凄景,即使運用一般的中性詞語,也能表達作者體內心情感。
《春風》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比較北國的春風與南國春風的不同,體會對比手法及欲揚先抑的寫法在文中的作用
2)揣摩、賞析精彩的詞句,體會本文擬聲詞的表達效果。
3)理解文章的主題,領略作者的情感。
4)掌握如何準確形象描述景物的方法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2)培養學生閱讀、分析、欣賞散文的能力,遷移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為了追求美好的未來,應該做一個勇于挑戰困難、挫折的人。
2)要做一個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人。
教學重點
目標1、2
教學方法
誦讀、合作探究等
教學難點
目標2、3
教學手段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 學 過 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直接導入
二、新授:
1)教師范讀課文
2)作者是如何描繪江南春天的?
(學生讀書)
(學生回答完問題后,在欣賞江南春景圖片)
3)江南春天具有什么特點?
4)作者是如何描繪江南春風的?
(《絕句》志南)
5)江南春風具有什么特點?
6)北京人認為“春脖子短”,對于北京的春天,還有其他看法嗎?
7)作者喜歡的是南國的春風還是北國春風?(劃出文章中作者情感變化的語句。)
8)作者林斤瀾是南方人,江南的春天風景如畫,為什么他要懷念北方的春風呢?北方的春風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
(在朗讀中體會北國春鳳的特點)
(這里可欣賞幾幅北國春景圖片)
9)為什么作者一開始不寫自己喜歡北國之春?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10)作者如此懷念喜歡北國的春風,為什么在文章開頭先介紹人們對北京春天低調的評價呢?
11)你認為北國的春風賦予了我們北方人怎樣的性格特點?
12)你喜歡北國的春風還是南國的春風?為什么?
13)總結準確形象描寫景物的方法
(出示大屏幕)
14)作業:小練筆
15)課堂小測
《春風》教學設計 篇9
設計意圖:
春天來到了,誰都向往這個萬物復蘇的季節,小花吐蕊,小草吐綠,這個季節給小朋友提供了充分感受美好自然界的環境。在一次午后散步中,孩子們被幼兒園院內的白玉蘭、桃花的陣陣清香和他們的美麗吸引住了,小朋友三五成群的看著說著,興致勃勃。《綱要》中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感知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情趣。于是我抓住這一契機設計出一首以"春風"為主題的詩歌,讓幼兒通過想一想、說一說、做一做來感受美好的春天。
活動目標:
1、談話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嘗試創編詩歌,并感受詩歌優美的韻味。
2、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想象力。
活動準備:
字卡、操作卡、小圖卡若干、磁帶、觀察春天。
活動過程:
一、談話:經驗回顧,說說春天的特點。
1、現在是什么季節?春天帶著誰來了?(出示春姑娘圖片)
2、利用圖夾文形式教師逐一出示圖卡,進行描述春天的特征。
二、集體創編:嘗試創編詩歌《春風》
1、教師依據幼兒提出的想法,示范創編詩歌的方法。
2、個別幼兒自由選擇圖片來試編詩歌。
三、自由創編:指導幼兒利用操作圖卡來進行創編
1、介紹材料和操作方法。
2、幼兒練習創編,互動交流。
3、展示作品。
活動反思
1、活動的選材結合季節特征,并把已有的知識經驗遷移到新的環境中,教師在活動中注意運用開放性的提問引導幼兒發現、思考、充分培養幼兒創造思維。
2、教師為幼兒提供獨立活動和創意活動的機會,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高在活動中的審美體驗和創造。
3、在嘗試使用圖記中也有一定的技巧,首先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抓住時機運用圖記。
歸納了三點:圖——字——詞句的過渡。
小班出現圖記時多以閱圖為主,它可以出現在學詩歌之前,而且圖記要大,具體形象,色彩鮮艷,幼兒對圖記有了一定理解認識后,可采用標志、手勢、來學詩歌。
中班多以圖夾文的形式出現,在制作圖記時開始向抽象性過渡,可出現簡筆畫,數量多一些,也可偶爾出現文字符號。
大班時閱讀文字量加大,多以組合出現。
4、根據此類活動我還展開相應的延伸活動,如《夏天》《我愛》,都是通過以上的形式創編不同的詩歌內容,孩子的創造空間更加寬泛,口語表達能力也大大增強。
《春風》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欣賞兒歌,感受春天的美麗,初步認識春天的特征。
2、初步學會用適當的詞語更換兒歌中的某些名詞。
教學準備:
1、觀察過春天的景色,對春天的特征有初步的了解。
2、PPT課件一份;。
教學重點與難點:
欣賞兒歌,初步認識春天的特征
教學方法與手段:
示范模范法、視聽講結合法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
圖片上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色?你們是從什么地方看出來是春天的?
2、提出問題:春天除了是這個樣子的,它還會吹風,春天吹的風叫做什么風?
3、引出兒歌:今天我們就要來學一首兒歌,叫做《春風》。
二、學習兒歌
1、初步學習兒歌
①教師朗誦兒歌
我們先一起來聽聽這首兒歌。在朗誦的同時,播放兒歌的PPT,朗誦節奏與PPT課件播放速度同步。
②提問幼兒:在兒歌中聽到了些什么?
③根據幼兒回答情況再次朗誦兒歌,我們再仔細地來聽一聽,里面還有些什么?同時播放PPT課件。
④根據幼兒的回答,一一出示兒歌圖譜,按順序排列。引導幼兒充分理解每一張圖譜的內容。在幼兒正確說出圖譜內容后,引導幼兒集體用兒歌中語句一起念一念。
⑤學念兒歌
根據圖譜引導幼兒集體念誦學習兒歌。現在我們一起看著漂亮的圖來說一說這首兒歌吧!
2、進一步理解兒歌
①教師提問:春風為什么能吹綠了柳樹?春風為什么能吹紅了桃花?出來了蝴蝶是什么意思?吹醒了青蛙是什么意思?
三、仿編詩歌
1、啟發幼兒用適當的詞語更換原兒歌中的某些名詞,學習仿編。
春風吹,吹綠了柳樹,還吹綠了什么?還吹紅了什么?
引導幼兒結合觀察活動所積累的知識仿編兒歌,學習句式“吹X了”。
四、結束延伸
今天的兒歌我們是和爸爸媽媽一起學的,回家后和爸爸媽媽比一比,看看誰念得更好聽!
《春風》教學設計 篇11
活動目標:
1、 理解詩歌,初步感知春風吹過,大地的色彩和生氣。
2、 借助圖夾文的兒歌的提示,能有序的朗誦兒歌,并用繪畫的形式嘗試仿編兒歌。
3、 初步產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活動準備:
1、 幼兒用書人手一冊,彩色筆若干。
2、 實物展示儀一臺。
活動過程:
1、 通過提問的方式,初步感知春天的氣息。
① 教師:春天到了,春風吹過來,春天是一片怎樣的景象呢?
② 鼓勵幼兒大膽的講述對春天的認識。
2、 教師將幼兒用書放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出來。幼兒一邊看畫面,一邊聽教師朗誦兒歌《春風》,提問:
① 春風吹過,樹會怎樣?
② 春風還會吹來什么?吹醒什么呢?
啟發幼兒用兒歌中的句子講述兒歌的內容。
3、 教師引導幼兒看圖夾文兒歌,師生共同念兒歌。
4、 師生輪流念兒歌,教師念兒歌的前半句,幼兒手指圖念兒歌的后半句。
5、 啟發幼兒想一想:春風還吹來了什么?鼓勵幼兒結合自己對春天的認識,大膽的仿編兒歌。
6、 組織幼兒在幼兒用書上大膽地畫一畫“春風”,然后,讓幼兒自主地與同伴交流,并念念仿編的兒歌畫面。
7、 師生共同閱讀畫面《春風》,并完整的念兒歌。
《春風》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比較北國春風與南國春風的不同,學習辨證地看問題
2、品析精彩的詞句,了解短句的特點及其表現力。
3、理解作者感情,領略自然景物的美。
4、學習先揚后抑的寫法。
教學重點:
1、學習先揚后抑的寫法。‘
2、感受語言美、自然景物的美,感受北國春風粗獷、豪壯、,領會作者感情。
教學難點:
品析重點句子,感受作者獨特的情感。
教學方法:
討論式問答式相結合
教學步驟及過程:
一、導入
學習了朱自清的《春》,我們跟作者一起感受了春天的花卉爭榮,更讓我們領略了一幅南國春天的有形、有味、有聲、有情的春風圖。今天我們來學習當代作家林斤瀾所寫的《春風》,看一看南國的春風和北國的春風有哪些不同!作者為什么要獨出心裁的稱頌給人帶來諸多不便,遮天蔽日,飛沙走石,人們對他全無半點好感的北京春天的風沙。
二、朗讀課文,圈劃生字詞
褒貶bāo 飄拂fǘ 塞外sài 冰碴chá 耗子hào 乍暖zhà
三、研讀課文
本文寫北國的春風,作者抒發了對北國春風怎樣的感情?作者熱愛北國的春風,歌頌了北國春風的品質。
(1)讀1、2段:作者一開始就表達了這種感情嗎?不是,作者一開始持貶抑的態度。開篇就用北京人的話說“春脖子短”和覺得南方來的人覺得這個“脖子”有名無實,來說明北京春天之短暫,冬夏交接之迅速,人們無法感受“吹面不寒楊柳風”的美好,也無法欣賞百花斗艷的聲景,有的只是淡淡的哀愁和心靈的缺憾。
第二段又舉出北國春風帶給人們的惡感——起風、刮土、讓人睜不開眼睛,人們對它恨之入骨、罵之連天,怨聲載道,叫苦不迭,似乎北國春風是那么的令人厭惡、令人生畏,令人可恨-——這是抑、抑北國春風。
(2)第3、4段,“我”相對懷念江南的春風,引用詩句“暮春三月,江南……”并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對江南春風溫馨宜人,滋潤萬物進行大肆褒揚。與北國的春風形成對比,作者是一味的抑北國春風揚南國的春風嗎?不是
(3)第6段突然筆鋒一轉,用一個設問句,引出了北國春風的另一個方面,引出下文感情的變化,表達自己對北國春風的喜愛和懷念之情。
(4)齊讀7、8、9、10段
①作者是怎樣來表現北國的春風的特點的?勾畫出直接描寫春風的句子,體會一下北國的春風有什么特點?
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相結合,運用對比(第9、10段)襯托(第6、7段)的手法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一夜之間,春風……如無數針扎”用響亮有力的短句,瑯瑯上口的對偶、排比句式,用一系列準確的詞語,展現了北國春風雄健、宏大、粗獷、蒼勁的、難以遏制的氣勢。
②北國春風來臨之后自然界出現了哪些變化?這些冰的家族只有當北國的春風來臨了,一夜之間可以使他們降伏:他吹開了冰凍的河流,吹折了殘枝病葉,吹醒了冬眠的生命。
人們開始走出溫暖的家,“穿著老羊皮背心……把糞肥拋撒勻凈”開始春耕了,人們規劃著,忙碌著。
象聲詞的運用“轟的一聲”,“嘎的一聲”,渲染了氛圍,使北國春風的氣勢更加有聲有色。引導學生體會北國春風的巨大威力、氣勢,欣賞這種并不優雅,并不柔婉的、粗獷的美。
③與朱自清的《春》比較,南國的春風和北國的春風有哪些不同之處?引導學生體會北國風與楊柳風的不同。
歸納:a特點:具有粗獷之美、雄健之美、陽剛之美
b比較:
同樣是寫春風:朱自清筆下的春風是柔柔的,清新的悅耳的;
林斤瀾的筆下的春風則充滿力度,充滿豪邁之情。
④你更喜歡哪種春風?為什么?
⑤作者為什么能把給人帶來諸多不便,遮天蔽日,飛沙走石的春風寫得如此之美?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認為,北方的春天,尤其是北方的春風雖然“粗暴”卻別有一番詩意的美,有毫不遜色于江南春景的另一種美好。抒發了對北國春風無比的深情,歌頌了北國之春的別具一格的“好不痛快人也” ,宛如北方的漢子粗獷、豪放、雄健、粗獷之美。
(5)第10、11段,作者再次和江南春風作對比,同時調動了視覺、觸覺、嗅覺,使江南春天那霉腐濕悶之感更為具體可感,通過對比使北國的春風顯得更加可愛,對北國春風的敬意也油然而生,鮮明的表達了自己的態度,達到了揚的目的。抒寫了懷念之情
總結:本文不寫江南的春天,而寫北國的春天;不寫北國的春景,只寫北國春風。作者從北方與江南春風的對比性議論入手,對北方的春風欲揚先抑;然后酣暢淋漓的描繪北方春風的陽剛之美;最后呼應全文,在對比中強化對北方春風的贊美。
四、寫作特點:
1、語言粗獷豪放透出。動詞的妙用、短促的句式、排比、反問,使語言富于變化讀來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感。
2、語言形象生動,真切感人。
3、采用了對比烘托和先揚后抑的寫法,突出了北國春風的陽剛之美。
五、作業;
1、思考:同樣寫“春回大地”,《春風》的寫法《春》迥然不同,兩種寫法各有什么好處?
2、完成《中華一題》
板書設計:
春風
厭惡——懷念——喜愛
(北) (南) (北)
∣ 對比 ∣
︱ 揚———————抑
《春風》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三維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居、如、方、作、撰、傷、與在文中的含義。掌握《論語》中狀態形容詞的兩種類型:疊音詞和帶形容詞詞尾的。掌握相關的文言詞語和句式。
2.能力目標:通過朗讀和背誦培養敏銳的語感,通過積累詞語,熟悉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閱讀水平。
3.情感目標:了解孔子教學思想、人格魅力,師生之間的和諧關系,古人的政治理想和行為規范。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朗讀和背誦。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放聲朗讀,分段背誦。
2.辨析多義詞:如、方、與。理解和掌握則、爾、以、者等詞語以及文言疑問句的用法。
3.品味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的性格和志向,從中得到啟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難點:聯系孔子的政治思想,準確地理解課文最后部分孔子對學生的評判。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前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查注字詞,疏通文句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論語先進》是記錄孔子對學生的評論,共二十六章。課文是最后一章,是《論語》中寫得比較長而又比較生動的一章。文章記錄孔子和他的四個學生關于“志”的討論,寥寥三百余字,寫出了孔子和他的四個學生各自不同的性格特點和志趣愛好,如子路的直率粗獷,冉有、公西華的謙遜謹慎,曾皙的從容淡泊以及孔子的和藹可親和循循善誘。讓我們走近他們師徒的身邊。
二.閱讀課文積累字詞
<一>速讀課文,理解下列字詞(課件展示,學生作答,教師糾正)
1、毋吾以也2、居則曰…
3、因之以饑謹4、夫子哂之
5、舍瑟而作6、異乎三子者之撰
7、子曰:“何傷乎?…”8、吾與點也
如或知爾且知方也
如如五六十方方六七十
如其禮樂今方來
<二>【思考】“率爾”的“爾”何意?找出文中和它用法一致的詞。
【明確】“爾”是形容詞詞尾,解釋為“…的樣子”、“率爾”即“輕率的樣子”。
如“鼓瑟希,鏗爾”,“鏗爾”形容彈瑟的樣子。
【想一想】我們曾經學過“爾”“乎”“然”“如”“焉”等作為詞尾的句子嗎?
一、爾詞尾,譯作“…的樣子”
例①、夫子莞爾而笑。《論語》
二、乎形容詞詞尾,可譯作“…地”。
例①、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五人墓碑記》)
三、然1、用在形容詞之后,作詞尾,相當于“…地”。
例①、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說》)
②、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2、用于名詞或短語之后,前面有“若”“如”“猶”等詞照應,可譯作“…的樣子”
①、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四、如用作形容詞詞尾,譯作“…的樣子”
例①、子孫勝冠者在側,雖燕必冠,申申如也。《漢書石奮傳》
五、焉用作形容詞詞尾,相當于“然”,譯作“…的樣子”“…地”。
例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三>請找出《論語》中有關形容詞詞尾的句子
1.學生口頭作答
2.老師展示
【示例】(課件展示)
①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文采豐富的樣子)《克己復禮》課本7頁
②夫子憮然曰(悵然失意的樣子)《四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見課本第19頁
③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有文采的樣子)《十二高山仰止》見課本第57頁
④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微笑的樣子)《十二高山仰止》見課本第58頁
⑤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忽焉:一下子。循循然:有次序的樣子。卓爾:高高地豎立,超群出眾的樣子。)
《十二高山仰止》見課本第59頁
二、研習文本探究文意
<一>朗讀課文,讀出人物的情態來
進行朗讀訓練
(1)學生個別朗讀
(2)小組朗讀
(3)教師范讀(并明確朗讀要點)
(4)學生自由朗讀
<二>在熟悉文本的基礎上,探究下列問題:
1.文中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志向分別是什么?從他們的話當中,可看出他們怎樣
的性格特點?
2.孔子是怎樣看待他們的志向的?他為什么要笑子路?
3.結合曾點對暮春的描繪,試想象具體情景,說說自己的感受。
4.孔子為什么對曾點的志向表示贊同?
【探究一】文中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志向分別是什么?從他們的話當中,可看出他們怎樣的性格特點?
【參考】
子路:直率、粗獷,長于治軍,表現出一副力挽狂瀾的氣概;
冉有:謹慎、謙虛,善于治政理財,滿懷“可使足民”的信心;
公西華:謙退,專于宗廟祭祀之儀,會盟賓客應對之禮,雍容大度。
【探究二】孔子是怎樣看待他們的志向的?他為什么要笑子路?
【材料】孔子對這幾個學生的才干是很了解的,他曾對每個人都作過評價:“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論語公冶長》。
【明確】對三個人的志向,孔子都持贊同、欣賞的態度。子路“率爾而對”,直率中透著魯莽,所以孔子才會笑他,但笑的是他的性格脾氣,而非笑他的志向理想。
【探究三】結合曾點對暮春的描繪,試想象具體情景,說說自己的感受。
學生談自己的感受
【探究四】孔子為什么對曾點的志向表示贊同?
1、曾點的志向,表明了他“知時而不求為政”思想,這與孔子的心情契合.
(孔子雖然熱衷于人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曾有“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之嘆、)
2、曾點描繪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氣象,體現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主張“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3、曾點所描繪的是學習圣人之道的快樂,符合孔子安貧樂道的思想.
4、曾點志趣高遠,胸次悠然,較之另外三個學生馳心政務,已達到極高的精神境界
【資料】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無義”“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這一入世精神的,而曾晳的志向歷來則有兩種理解。
1.認為曾晳的說法體現了“禮治”的最高理想。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泰伯》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焉!”《泰伯》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泰伯》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雍也》
堯舜都選賢舉能,使天下大治。這種“堯舜氣象”是孔子極為贊美、向往的,可謂是他的最高的理想境界。他的“博施濟眾”老安少懷友信,更加具體地說明了其最高理想境界的社會風貌。在《禮記禮運》對大同世界作了具體的描述。
曾皙所言句勾勒了一幅童子、冠者風詠而樂的圖畫。孔子的太平社會就是行仁復禮恢復西周以來君臣有序的等級制度,建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和諧社會。為了實現這個理想,他教導子弟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子者言志,或言使有勇,或言使足民,或言為小相,都非常契合孔子實現理想的現實步驟,曾皙則用非常感性的圖景表達了這一志向。
2.認為曾晳的說法體現了歸隱的人生境界。
孔子一方面主張積極從政,另一方面,在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的情況下又主張“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甚至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表示想要放棄追求,去過一種清淡自適的生活,“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此次談話時孔子已經60多歲,孔子一生奔走列國,四處碰壁,最后只得回到魯國講學授徒著書立說。晚年的孔子對世道看得已經很清楚了,他決意不再求仕。而孔子之所以贊賞曾皙所言之“志”是因為曾皙所說正合于“天下無道則隱”。曾晳的無意用世之言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共鳴。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里仁》
子路曰:“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微子》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述而》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泰伯》
可見孔子的“求仕”是有原則性的。“求仕”是為了“行道”、“行義”。能“行道”、“行義”
則出仕做官。不能“行道”、“行義”則去之。為了實現理想,為了弘揚大道,孔子不動搖,
不怨尤,終生積極樂觀。他雖嘆惋過“莫我知也”。但接著又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孔子可進可退、唯“義”是存的人生態度,安貧樂道的生活追求,對照一下曾皙所描繪的暮春逸游圖,其表達的情志和精神世界何其相似!曾皙“歌詠先王之道,而歸夫子之門”,正是孔子退隱傳道的生動寫照。
三.拓展延伸暢敘情懷
你有怎樣的人生理想?說出來和大家共勉!
四.課堂小結
五.作業布置
背誦課文,完成導學
六.課后反思
《春風》教學設計 篇14
語文閱讀理解題是一種綜合性的題型,它能有效地檢測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文素質。其問題設置大致分三個層次:直接源于原文,間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小編在這里整理了《春風》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助到您。
春風/原文/作者:老舍
北京人說:“春脖子短。”南方來的人覺著這個“脖子”有名無實,冬天剛過去,夏天就來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見是:“哪里會有什么春天,只見起風、起風,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睜不開,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其實,意見里說的景象,不冬不夏,還得承認是春天。不過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確。褒貶起來著重于春風,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懷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這樣的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這四句里沒有提到風,風原是看不見的,又無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風撫摸大地,像柳絲的飄拂;體貼萬物,像細雨的滋潤。這才草長,花開,鶯飛……
北京的春風真就是刮土嗎?后來我有了別樣的體會,那是下鄉的好處。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東的山邊上,曾數度“春脖子”。背陰的巖下,積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沒有開化的意。是潭、是溪、是井臺還是泉邊,凡帶水的地方,都堅持著冰塊硯、冰溜、冰碴……一夜之間,春風來了。忽然,從塞外的蒼蒼草原、莽莽沙漠,滾滾而來。從關外撲過山頭,漫過山粱,插山溝,灌山口,嗚嗚吹號,哄哄呼嘯,飛沙走石,撲在窗戶上,撒拉撤拉,撲在人臉上,如無數的針扎。
轟的一聲,是哪里的河冰開裂吧。嘎的一聲,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間,我住的石頭房子的木頭架子,格拉拉、格拉拉響起來,晃起來。仿佛冬眠驚醒,伸懶腰,動彈胳臂腿,渾身關節挨個兒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動。
麥苗在霜冰里返青了,山桃在積雪里鼓苞了。清早,著大轂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荊條背簍,背帶冰碴的羊糞,繞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風呼哧呼哧地幫助呼哧呼哧的人們,把糞肥拋撒勻凈。好不痛快人也。
北國的山民,喜歡力大無窮的好漢。到喜歡得不行時,連捎帶來的粗暴也只覺著解氣。要不,請想想,柳絲飄拂般的撫摸,細雨滋潤般的體貼,又怎么過草原、走沙漠、撲山梁?又怎么踢打得開千里冰封和遍地賴著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還寒,最難將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陽光,牛尾蒙蒙的陰雨,整天好比穿著濕布衫,墻角落里發霉,長蘑菇,有死耗子味兒。
能不懷念北國的春風!
《春風》閱讀題目:
1.請寫出濟南與青島兩地在氣候上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2.本文是寫春風的,可是為什么前文卻用了大量的文字來寫濟南、青島秋天的美麗呢?試談談自己的認識。
3.請仔細閱讀第④節,看看濟南與青島兩地的春風給作者怎樣的感受?
4.作者在文中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請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其表達效果。
《春風》參考答案:
1.相同點:兩地的春天都多風,兩地的秋天都長而晴美 不同點:夏天,濟南很熱,青島是避暑勝地;冬天,濟南冷,青島溫暖。
2.寫濟南、青島兩地秋天的美麗,是為了反襯春風的粗猛和寒冷,突出兩地春風的令人不快。
3.兩地的春風給作者以痛苦而又無可奈何的感受
4.示例:“到了秋天,小山上那黃綠的草叢,蒼翠的松樹,褐色的石層,仿佛給小山穿上了一件色彩斑斕的衣衫”用了擬人的修辭,形象生動地寫出秋天小山的色彩美。
《春風》教學設計 篇15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隨音樂節奏做模仿動作的興趣,感受春天的舒適感覺。
2、培養幼兒的節奏感和音樂表示力。
3、引導幼兒邊聽音樂邊做模仿動作,發展幼兒動作的協調性,并能根據音樂創編動作。
4、熟悉歌曲旋律,學唱新歌。
5、在學習歌表演的基礎上,結合游戲情節,注意隨著音樂的變化而變換動作。
活動準備:
知識有一定的節奏感。
《春風》磁帶,鋼琴。
重點難點:
1、邊聽音樂邊做動作,發展幼兒協調性。
2、能夠聽音樂創編動作。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春天真美麗,到室外感受春風拂面。
二、展開
1、帶幼兒感受春風,進教室。
你們喜歡春天嗎,為什么?
小結:春風拂面,春暖花開,引導幼兒表達表達春風的感受。
2、聽音樂,感受節奏
這個曲子好聽嗎,你們聽到這么歡快的曲子,想到了春天的什么啊?
3、引導幼兒做動作,創編動作
春天風一吹,柳樹怎樣了,春雨沙沙,小鳥嘰嘰喳喳講不停。
教師可以現制定動作,然后可以請幼兒創編動作。
三、結束
春天太美了,小朋友要快樂的表示出來。
活動反思:
1.信息技術與本課整合提升了課堂效率
多媒體運用使課堂教學突破了時空限制,擴大了課堂容量。授課內容及要求即時呈現,清楚明白,節省了課堂時間;大量美景圖片的展示,突破了時空限制,讓學生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學生審美能力,促進個性發展。
2.小組合作效果好
《大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小組合作學習很好地完成了這一要求。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營造了民主、和諧和富有個性的學習氛圍,給所有學生提供了充分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班的小組匯報輪流發言做得好,一些成績較差的同學語言表達能力也有所提高,對學習也逐漸有了興趣。
不足之處:
小組內合作的參與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另外,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還需要加強訓練。
改進方法:
小組內成員輪流當組長,其他成員協助其完成記錄工作,幫助其樹立自信心,大膽回答問題。組內多一人參與匯報,多加一分組內分。
小百科:春風,是指春天的風,還比喻恩澤、融和的氣氛等,古詩中多用。
《春風》教學設計 篇16
教學三維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居、如、方、作、撰、傷、與在文中的含義。掌握《論語》中狀態形容詞的兩種類型:疊音詞和帶形容詞詞尾的。掌握相關的文言詞語和句式。
2.能力目標:通過朗讀和背誦培養敏銳的語感,通過積累詞語,熟悉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閱讀水平。
3.情感目標:了解孔子教學思想、人格魅力,師生之間的和諧關系,古人的政治理想和行為規范。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朗讀和背誦。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放聲朗讀,分段背誦。
2.辨析多義詞:如、方、與。理解和掌握則、爾、以、者等詞語以及文言疑問句的用法。
3.品味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的性格和志向,從中得到啟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難點:聯系孔子的政治思想,準確地理解課文最后部分孔子對學生的評判。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前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查注字詞,疏通文句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論語先進》是記錄孔子對學生的評論,共二十六章。課文是最后一章,是《論語》中寫得比較長而又比較生動的一章。文章記錄孔子和他的四個學生關于“志”的討論,寥寥三百余字,寫出了孔子和他的四個學生各自不同的性格特點和志趣愛好,如子路的直率粗獷,冉有、公西華的謙遜謹慎,曾皙的從容淡泊以及孔子的和藹可親和循循善誘。讓我們走近他們師徒的身邊。
二.閱讀課文積累字詞
<一>速讀課文,理解下列字詞(課件展示,學生作答,教師糾正)
1、毋吾以也 2、居則曰…
3、因之以饑謹 4、夫子哂之
5、舍瑟而作 6、異乎三子者之撰
7、子曰:“何傷乎?…” 8、吾與點也
如或知爾 且知方也
如如五六十 方方六七十
如其禮樂 今方來
<二>【思考】“率爾”的“爾”何意?找出文中和它用法一致的詞。
【明確】“爾”是形容詞詞尾,解釋為“…的樣子”、“率爾”即“輕率的樣子”。
如“鼓瑟希,鏗爾”,“鏗爾”形容彈瑟的樣子。
【想一想】我們曾經學過“爾”“乎”“然”“如”“焉”等作為詞尾的句子嗎?
一、爾詞尾,譯作“…的樣子”
例①、夫子莞爾而笑。《論語》
二、乎形容詞詞尾,可譯作“…地”。
例①、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五人墓碑記》)
三、然1、用在形容詞之后,作詞尾,相當于“…地”。
例①、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說》)
②、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2、用于名詞或短語之后,前面有“若”“如”“猶”等詞照應,可譯作“…的樣子”
①、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四、如用作形容詞詞尾,譯作“…的樣子”
例①、子孫勝冠者在側,雖燕必冠,申申如也。《漢書石奮傳》
五、焉用作形容詞詞尾,相當于“然”,譯作“…的樣子”“…地”。
例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三>請找出《論語》中有關形容詞詞尾的句子
1.學生口頭作答
2.老師展示
【示例】(課件展示)
①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文采豐富的樣子)《克己復禮》課本7頁
②夫子憮然曰(悵然失意的樣子)《四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見課本第19頁
③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有文采的樣子)《十二高山仰止》見課本第57頁
④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微笑的樣子)《十二高山仰止》見課本第58頁
⑤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忽焉:一下子。循循然:有次序的樣子。卓爾:高高地豎立,超群出眾的樣子。)
《十二高山仰止》見課本第59頁
二、研習文本探究文意
<一>朗讀課文,讀出人物的情態來
進行朗讀訓練
(1)學生個別朗讀
(2)小組朗讀
(3)教師范讀(并明確朗讀要點)
(4)學生自由朗讀
<二>在熟悉文本的基礎上,探究下列問題:
1.文中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志向分別是什么?從他們的話當中,可看出他們怎樣
的性格特點?
2.孔子是怎樣看待他們的志向的?他為什么要笑子路?
3.結合曾點對暮春的描繪,試想象具體情景,說說自己的感受。
4.孔子為什么對曾點的志向表示贊同?
【探究一】文中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志向分別是什么?從他們的話當中,可看出他們怎樣的性格特點?
【參考】
子路:直率、粗獷,長于治軍,表現出一副力挽狂瀾的氣概;
冉有:謹慎、謙虛,善于治政理財,滿懷“可使足民”的信心;
公西華:謙退,專于宗廟祭祀之儀,會盟賓客應對之禮,雍容大度。
【探究二】孔子是怎樣看待他們的志向的?他為什么要笑子路?
【材料】孔子對這幾個學生的才干是很了解的,他曾對每個人都作過評價:“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論語公冶長》。
【明確】對三個人的志向,孔子都持贊同、欣賞的態度。子路“率爾而對”,直率中透著魯莽,所以孔子才會笑他,但笑的是他的性格脾氣,而非笑他的志向理想。
【探究三】結合曾點對暮春的描繪,試想象具體情景,說說自己的感受。
學生談自己的感受
【探究四】孔子為什么對曾點的志向表示贊同?
1、曾點的志向,表明了他“知時而不求為政”思想,這與孔子的心情契合.
(孔子雖然熱衷于人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曾有“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之嘆、)
2、曾點描繪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氣象,體現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主張“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3、曾點所描繪的是學習圣人之道的快樂,符合孔子安貧樂道的思想.
4、曾點志趣高遠,胸次悠然,較之另外三個學生馳心政務,已達到極高的精神境界
【資料】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無義”“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這一入世精神的,而曾晳的志向歷來則有兩種理解。
1.認為曾晳的說法體現了“禮治”的最高理想。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泰伯》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焉!”《泰伯》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泰伯》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雍也》
堯舜都選賢舉能,使天下大治。這種“堯舜氣象”是孔子極為贊美、向往的,可謂是他的最高的理想境界。他的“博施濟眾”老安少懷友信,更加具體地說明了其最高理想境界的社會風貌。在《禮記禮運》對大同世界作了具體的描述。
曾皙所言句勾勒了一幅童子、冠者風詠而樂的圖畫。孔子的太平社會就是行仁復禮恢復西周以來君臣有序的等級制度,建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和諧社會。為了實現這個理想,他教導子弟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子者言志,或言使有勇,或言使足民,或言為小相,都非常契合孔子實現理想的現實步驟,曾皙則用非常感性的圖景表達了這一志向。
2.認為曾晳的說法體現了歸隱的人生境界。
孔子一方面主張積極從政,另一方面,在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的情況下又主張“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甚至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表示想要放棄追求,去過一種清淡自適的生活,“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此次談話時孔子已經60多歲,孔子一生奔走列國,四處碰壁,最后只得回到魯國講學授徒著書立說。晚年的孔子對世道看得已經很清楚了,他決意不再求仕。而孔子之所以贊賞曾皙所言之“志”是因為曾皙所說正合于“天下無道則隱”。曾晳的無意用世之言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共鳴。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里仁》
子路曰:“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微子》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述而》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泰伯》
可見孔子的“求仕”是有原則性的。“求仕”是為了“行道”、“行義”。能“行道”、“行義”
則出仕做官。不能“行道”、“行義”則去之。為了實現理想,為了弘揚大道,孔子不動搖,
不怨尤,終生積極樂觀。他雖嘆惋過“莫我知也”。但接著又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孔子可進可退、唯“義”是存的人生態度,安貧樂道的生活追求,對照一下曾皙所描繪的暮春逸游圖,其表達的情志和精神世界何其相似!曾皙“歌詠先王之道,而歸夫子之門”,正是孔子退隱傳道的生動寫照。
三.拓展延伸暢敘情懷
你有怎樣的人生理想?說出來和大家共勉!
四.課堂小結
五.作業布置
背誦課文,完成導學
六.課后反思
本節課,在第二環節“閱讀課文積累字詞”時,字詞的落實較到位;第三環節“研習文本探究文意”中,學生朗讀訓練也較注重,且效果較好。但【探究三】這一環節時,給學生準備的時間不足,學生敘述的效果沒有很好體現,學生參與回答的人數也不多。【探究四】孔子為什么對曾點的志向表示贊同?給予學生較多的資料,學生參與較好,但學生聯系已學的內容較少,缺乏自己的理解,且理解深度不夠。在這一環節中所花時間也過多,以致在“拓展延伸暢敘情懷”環節中,缺少了時間。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加以調整,控制好時間分配。
《春風》教學設計 篇17
教學目標:
1、通過學文和看圖,認識春天的特征,知道春天是種植物的大好季節。
2、學會本課的7歌聲字:春、吹、綠、桃、快、青、;懂得“春風、桃花、青蛙、小雨”的等詞語的意思,會讀多音字“地”
3、能仿照范句用“快來”說一句話。
4、學會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初讀課文,看圖說話,學習分類觀察的方法。學會“春、風、吹、桃、青綠、快”6個生字。
教學過程:
一、看圖說話,導入新課。
一年有幾個季節?現在是什么季節?(出示課文插圖,讓學生觀察圖片。)
圖上話的是什么季節?誰來說說圖上這美麗的春天景色?
(圖上的內容較多,可提示學生分植物、動物和人們的活動三方面依次來說。)
圖意可以這樣說:春天來了,春風輕輕地吹著,柳樹長出又嫩又綠的葉子,長出的枝條隨風搖動。桃樹上開滿了紅紅的桃花。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睡了一個冬天的青蛙也醒了。小朋友有的抬水,有的拿著鋤頭,有的下種,大家忙著種葵花。
春天是很美,現在我們來看今天學的這篇課文,是怎樣來寫春天的。
板書課題。教學生字“春、風、吹”。
“春”:翹舌音。記住字形:三人日(強調“日”)。
“吹”:翹舌音。記形:口+欠。或把“歡”左邊的“又”換成“口”。
二、范讀課文。
三、自學課文。
要求:按拼音讀準字音,想想這個字在文中的意思,看看田字格中的生字是怎么寫的,自己想方法記住字形。
四、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讀課文。
2、用卡片認讀由帶讀字組成的詞,并說說意思。
(柳樹、燕子還要讓學生說說插圖中哪個是柳樹、哪個是燕子。“葵花”可用圖或實物讓學生觀察,知道種子叫葵花子,可以吃,還可以榨油。)
3、用小黑板出示生字詞逐一教學:
“青”:是什么意思?用“青”組詞。
“快”:什么結構?快和什么相反?
“綠”:你知道那些東西是綠色的?課文中說什么綠了?誰能用“綠”組詞?(綠葉、綠草、綠紙)字形重點指導“綠”字的右半部分。
“桃”:為什么是木字旁?組詞:桃樹、桃花、桃子。重點直到“桃”字右邊部分的筆順。
五、齊讀課文。
六、作業練習:
1、認讀生字卡片,難寫的字邊讀邊書空。
2、抄寫生字,自己認為難寫的字多寫幾遍。
3、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講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復習鞏固生字詞。
教學過程:
一、復習。
認讀生字卡。
二、講讀課文第一節。
1、指名讀第一節。
2、從“春風吹”這一句話可以知道什么?(寒冷的冬天過去了,溫暖的春天來到了。
3、課文為什么要用兩個“春風吹”呢?(突出春天到了,人們很高興。)
4、隨著溫暖的春天的到來,課文中寫哪些植物發生了變化,請用筆劃出
(板書:柳樹、桃花)
5、柳樹和桃樹起了什么變化呢?(把有關的詞語圈出來。)(板書:綠、
6、春天來了,還有哪些植物也發生了變化?
7、小結。這一節告訴我們,春天來了,植物發芽、開花。
8、有感情地朗讀第一節。
三、指導自學第二節。
1、剛才我們按照讀、劃、圈、說的步驟學懂了第一節。下面請用同樣的方法自學第二節。
思考:春天來了,課文寫哪些動物發生了變化?有些什么變化?
(學生安讀、劃、圈、說四步自學,教師巡回指導。)
2、集體交流。(板書:燕子青蛙來醒)
3、春天來了,還有哪些動物也發生了變化?
4、小結:春天來了。動物也開始了新的生活。
5、有感情地朗讀第2節。
四、講讀第三節。
1、指名讀第三節。
2、春天的風是怎樣吹的?什么感覺?
3、課文怎樣寫春天的雨?從那些詞語看來?(板書:小雨下)
4、課文為什么要叫大家“快來種葵花”呢?(因為春天天氣溫暖,雨水充足,種子很快就會發芽。這是種植的大好時節。所以叫大家抓緊時間種植,支援祖國建設。)(板書:快種葵花)
5、你知道春天還是種植什么的好時節嗎?我們小朋友可以種些什么?6、練習完成課后第3題
五、齊讀全文。
六、作業:
1、照樣子給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在組成詞語。
2、讀課文,練習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