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氣》教學設計(通用15篇)
《勇氣》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整體感知課文,感悟文章主旨,把握人物形象。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抓住重點表演“劇本”的能力,演讀能力、思維能力。
3、德育目標:樹立學生的和平信仰,培養學生愛正義,愛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感悟文章主旨,把握人物的形象。
【教學難點】:領會文章思想內涵,把握“勇氣”的含義。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表演朗讀法、自主討論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學生上臺,組織教學。
學生語: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來到我們班的有幾位特殊的嘉賓,這位年輕的女教師是曙光電影藝術學校表演系的王老師,這位是新苗電影制片廠的總導演,我是剛剛被聘請的話劇編劇。讓我們用最熱烈的掌聲向他們的到來表示歡迎!北山電影藝術學校的各位同學,今天是你們展現能力的.最好時機,今天是你們圓夢的最好時刻,記住你們的誓言:自信、勵志、競爭、協作祝你們好運!下面請看由我編劇、張導演導演的話劇《勇氣》。
編劇語:為了更好的讓大家熟悉劇本,我們先來看一段影片片段。介紹背景:剛才同學們所看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諾曼底登陸前的一個小片段。1939年德、意、日和美、英、法兩個帝國主義集團為爭奪世界霸權而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很快蔓延了全球。短短6個星期之后,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就宣布投降。但具有革命傳統的法國人民沒有屈服,而是拿起武器同世界向往和平的反法西斯的人民一起英勇斗爭。1944年6月6日晨,英、美、法的三個傘兵師在德軍防線后方空降。一美國傘兵降落在敵控制區。于是故事發生了。
二、表演劇本,整體感知
該劇本講了一個什么故事?(用自己的一句話概括)
聽
觀看影片
表演、思考、
創情激趣:(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同時設置戰爭情景,讓學生感受戰爭的殘忍、殘酷。為后文分析法國婦女的人物形象,以及領悟文章主旨蓄勢。
整體感知:培養學生抓住重點表演“劇本”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粗讀劇本,熟悉內容【根據你所熟悉的劇本內容,你認為導演應掌握些什么?向張導演自由提問】
四、速讀劇本,理清情節出示【多媒體頁4、5】
過渡語:請應聘導演的同學注意聽好下面幾個問題:
問題一:如果你是導演,你會把故事分幾個片斷來表現?
問題二:如果你是導演,你會主要表現哪個片斷?為什么?
問題三:如果你是導演,你會確定誰是故事的主角?
五、選讀劇本,認識人物,出示[多媒體頁6]
導入:導演招聘場面,異常熱烈,大家表現都出色,究竟誰應聘成功,請聽后通知。接著我們將招聘演員,想演主角的同學聽好了!你有三個題目可供選擇。(老師組織)
問題一:如果你想當演員,請把握人物性格。
用“____”“`````````”勾畫出美國傘兵,法國婦女的語句,說說美國傘兵給你什么印象?
問題二:如果你想扮演法國婦女,請你選擇她的眼神、語言,動作來表演,你想展現出她什么個性?
問題三:如果你想扮演法國婦女,請在主題不變的前提下,想象法國婦女兩次出場時的心理活動,以第一人稱寫。、
(二)師生互評,總結法國農婦的形象。出示【多媒體頁7】
六、齊讀課文,把握主旨。
明確:勇氣來自真誠的信任!勇氣來自堅定的信仰
七、拓展延伸
出示:伊拉克難民圖片,看后,你想說什么?【多媒體頁8】
出示“漫畫”,圖片。讓學生給“布什總統”寫一封信。
抽生讀信
八、結束語:和平是一種信仰,讓我們珍惜和平,熱愛和平,保衛和平!
九、布置作業:改寫〈〈勇氣〉〉,以美國傘兵為敘述角度,用第一人稱寫。
提示:原作用第一人稱,是“我”在講一個美國傘兵的故事,改為美國傘兵自己來敘述,情節會有哪些變化?結構要作哪些調整?新的我(美國傘兵)會有許多心理活動,將軍的話也不能像這樣說了。
《勇氣》教學設計 篇2
設計說明
《勇氣》是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閱讀理解課文,先利用多媒體播放關于諾曼底登陸的戰爭紀錄片和有關背景的文字材料,引導學生研讀課文,自主地與作者、文本進行對話。生生對話為主,師生對話為輔。教師只設計一些主要問題,引導學生關注文本本身,掌握研讀小說的基本方法。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閱讀活動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與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特性。
2、理解課文曲折動人的情節與人物描寫的寫法。
3、提高品讀短篇小說的能力。
4、感受戰爭中的人性美,學習法國婦女的獻身精神。
教學重點
品味、研讀出人意料的故事情節與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對幸福的理解。
教法學法
朗讀、討論、鑒賞、點撥、總結。
七年級學生剛開始比較規范地理性地閱讀小說,教師在自讀課文中的指導作用仍然很重要。教師的指導主要是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欣賞文學作品,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社會、人生的有益的啟示。對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初步體驗:品味作品中簡潔而富于表現力的語言。尊重學生閱讀理解的差異,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只是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課件播放]關于諾曼底登陸的紀錄片。
剛才同學們看到的是什么?請學生概述,描述紀錄片的特點。
戰爭給我們帶來的是炮灰、硝煙、廢墟,死亡等,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就是美國作家狄斯尼描寫戰爭的小說《勇氣》,它寫的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故事。
[多媒體播放]二戰前的有關背景資料[文字]。
課文《勇氣》描寫的故事發生在二戰諾曼底登陸的前夕。
二、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故事情節
1、閱讀課文。
2、詞語積累:
拘謹拘束頎長健談熹微發落處置悉意
毫不遲疑毫不猶豫寥寥可數孔武有力焦慮不安
注意詞語意思的解析。
3、課文講述的是一個什么故事?
學生思考、整理、概括、回答。
學生補充、評議。
教師總結。學法指導:閱讀小說,首先是要弄清故事情節。
4、故事中最認你出平意料的地方在哪里?
學生思考、回答。學生評議。
教師點評。
三、閱讀課文,分析人物形象
小說主要是通過人物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的。分析人物是閱讀小說最重要的方法。
課文中誰是主要人物?
學生閱讀、思考、討論。
教師小結:分析人物形象。主要從外貌神態、語言、動作描寫著手。找出描寫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的句子。
四、研討
將軍為什么說那位法國婦女“是一個幸福的女人”?結合課文內容,談談你對幸福的理解。
學生閱讀、理解、思考、討論。
學生發言、學生評議。
五、小結
這篇小說故事情節曲折生動,構思精巧,讀罷令人怦然心動,對文中人物勇氣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美國作家米切爾曾說過———句話“我相信,這個世界,只要有勇氣,就不會毀滅”。我認為這句話無論放在哪個時代都不過時。我認為大家應該想一想現在這個時代需要什么樣的勇氣。
《勇氣》教學設計 篇3
《勇氣》教學設計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了解文中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
2. 了解本文的故事情節,學會復述故事
3. 理解小說標題的含義,體會作者贊嘆的是什么樣的勇氣
【過程與方法目標】
1. 了解作者獨特的敘述視角
2. 體會人物形象的含蓄深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體會法國婦女的勇氣和力量
2. 養成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和愛國情懷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理解小說標題的含義,體會作者贊嘆的是什么樣的勇氣
2. 難點:體會人物形象的含蓄深刻
【教學方法】
多媒體、討論法
【教學用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課文:(播放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片段)
二、從影片里士兵恐懼的神色來看,我們來看看,面對血腥的戰爭,我們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促使我們義無返顧前行的勇氣!今天我們將學到的就是一篇關于“勇氣”的文章。
三、課文解析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三分鐘,從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這幾方面對文中出現的故事進行概括。
(請同學回答六要素,后再請一位同學復述故事)
2.這里,整個故事最精彩的部分是在那里呢?(事件的經過部分--- ---法國婦女兩次隱藏美國傘兵)面對殘酷的戰爭,,法國婦女兩次這樣做,最需要的是什么呢?(勇氣)那么,作者是如何對具有巨大勇氣的法國婦女進行描寫的?
第一次
第二次
外貌描寫
“一位年約30歲的法國女人” 、“她長得并不漂亮”
她滿臉蒼白,淚眼模糊
神態描寫
善良而鎮定
直直地注視
語言描寫
“哦,當然啦”
“哦,當然啦,快!”
動作描寫
帶進屋里
送回碗櫥里
2.(過度)美國傘兵的到來使他們一家遭受巨大的災難,但法國婦女兩次都以她的勇氣回答說:“哦,當然啦。”比較之下,法國婦女哪一次更需要勇氣?(第二次)
3. 文章的題目叫做“勇氣”,作者在文中也提到兩種“勇氣”,同學們知道是哪兩種勇氣嗎?
a明確:美國青年的勇氣和法國婦女的勇氣。
4. 你認為兩種勇氣一樣嗎?作者更看重哪種勇氣?為什么?
.明確:不一樣。
美國傘兵所表現出來的勇氣是他的勇敢、智慧和頑強。
法國婦女表現出來的勇氣還有她的勇敢、鎮定、堅強和她心中崇高的信仰
四、拓展遷移
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許多需要勇氣才能去做的事情,下面,請同學們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舉例說明勇氣的重要性。
五、小結
這篇課文是作者轉述一位老兵親身經歷過的故事,故事在開頭采用第一人稱的寫法,敘述故事時采用第三人稱的寫法,結尾時又用第一人稱的寫法,使故事更加的真實、感人。全篇文章雖然美國傘兵寫的比較多,但美國傘兵也只是起到陪襯的作用,法國婦女的形象更生動、更令人印象深刻。
六、作業
1. 完成本課《一課三練》
2.
2. 傘兵的口吻講述故事,比較敘事角度和表達效果有什么變化?
《勇氣》教學設計 篇4
勇氣
學情分析:學生已有了前面學習小說的基礎,本文又是自讀課文,可以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課文的主題,并且運用學習過的刻畫人物方法來分析人物形象,從而更進一步地理解小說的特點。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了解文中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
2. 了解本文的故事情節,學會復述故事
3. 理解小說標題的含義,體會作者贊嘆的是什么樣的勇氣
【過程與方法目標】
1. 了解作者獨特的敘述視角
2. 體會人物形象的含蓄深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體會法國婦女的勇氣和力量
2. 養成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和愛國情懷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理解小說標題的含義,體會作者贊嘆的是什么樣的勇氣
2. 難點:體會人物形象的含蓄深刻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課文:什么是勇氣?同學們想一想,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最值得欣賞和佩服的勇氣?學生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回答,老師總結:見義勇為是勇氣,敢說真話是勇氣,大膽創新是勇氣,不畏強暴是勇氣,敢于批評別人是勇氣,敢于解剖自己更是勇氣。在戰場上為正義而戰,浴血奮斗,流血犧牲是戰士的勇氣;為了人類的解放,為了自由、平等、光明、幸福的未來,木怕一切困難和危險更是一種勇氣,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勇氣。讓一個同學來說說二戰的有關情況。師再進行補充。
二、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故事情節,學生默讀課文。
1、詞語積累:
拘謹 拘束 頎長 健談 熹微 發落 處置 悉意
毫不遲疑 毫不猶豫 寥寥可數 孔武有力 焦慮不安
注意詞語意思的解析。
2、讓學生用"這是一個__________的故事"概述故事內容。
3、從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這幾方面對文中出現的故事進行概括。
(請同學回答六要素,后再請一位同學復述故事)
學生復述故事后,概括小說故事情節。
第一部分(第1段):偶遇美國傘兵,引出故事。
第二部分(第 2至 18段):通過美國傘兵兩次被救的故事,表現“兩種勇氣”。
第三部分(第19至22段):通過“將軍”對法國婦女的贊揚,揭示主題。
明確:第一部分是引子,是文章的開頭;第二部分是故事,是文章的主體;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結尾,是升華主題的部分。
2.這里,整個故事最精彩的部分是在那里呢?(事件的經過部分--- ---法國婦女兩次隱藏美國傘兵)面對殘酷的戰爭,,法國婦女兩次這樣做,最需要的是什么呢?(勇氣)那么,作者是如何對具有巨大勇氣的法國婦女進行描寫的?
第一次
第二次
外貌描寫
“一位年約30歲的法國女人” 、“她長得并不漂亮”
她滿臉蒼白,淚眼模糊
神態描寫
善良而鎮定
直直地注視
語言描寫
“哦,當然啦”
“哦,當然啦,快!”
動作描寫
帶進屋里
送回碗櫥里
3.(過度)美國傘兵的到來使他們一家遭受巨大的災難,但法國婦女兩次都以她的勇氣回答說:“哦,當然啦。” 這兩個“當然”中所包含的意義是否一樣?比較之下,法國婦女哪一次更需要勇氣?
明確:這個法國婦女之所以會再次救助這個美國傘兵,是因為她痛恨戰爭,痛恨占領她家園的侵略者,痛恨戰爭帶來的一切罪惡。對和平的渴望湖信仰使她在這樣一個慘烈的環境中仍然能保持善良與鎮定。這一切使她在剛剛因收留這個美國傘兵而失去丈夫后能夠再次堅定他毫不遲疑地收留他。
兩個“當然”所包含的意義是一樣的。但是,第二個“當然”包含著更大的勇氣,更加體現出人物的強大的精神力量。(第二次)
4.文章的題目叫做“勇氣”,作者在文中也提到兩種“勇氣”,同學們知道是哪兩種勇氣嗎?
a明確:美國青年的勇氣和法國婦女的勇氣。
5.你認為兩種勇氣一樣嗎?作者更看重哪種勇氣?為什么?
.明確:不一樣。
美國傘兵所表現出來的勇氣是他的勇敢、智慧和頑強。
法國婦女表現出來的勇氣還有她的勇敢、鎮定、堅強和她心中崇高的信仰
四、拓展遷移
學生自擬有關“勇氣”的格言。
老師先出示相關的格言:
●如果整個世界是公正的話,勇氣就沒有必要存在了---(普魯塔克)
●貓兒給圍趕得走投無路,也會變成獅子(塞萬提斯)
●人的勇氣能承提一切重負(塞·約翰遜)
●勇氣減輕命運的打擊(德謨克利特)
●倘若失去了勇敢,你的生命等于交給了敵人(維吾爾族)
●勇氣是上天的羽翼,怯懦卻引人下地獄(希臘)
五、小結
這篇課文是作者轉述一位老兵親身經歷過的故事,故事在開頭采用第一人稱的寫法,敘述故事時采用第三人稱的寫法,結尾時又用第一人稱的寫法,使故事更加的真實、感人。全篇文章雖然美國傘兵寫的比較多,但美國傘兵也只是起到陪襯的作用,法國婦女的形象更生動、更令人印象深刻。
和平與發展是人類永恒的主題,然而,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上卻不斷地發生戰爭,血腥,和暴力浸透了人類的歷史。在未來的歲月中,人類仍然需要警惕和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讓我們記住:和平是一種信仰。
六、作業
1. 完成本課《優化突破》
2. 傘兵的口吻講述故事,比較敘事角度和表達效果有什么變化?
3. 抄寫生字詞。
板書設計 :勇氣
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法國婦女 為和平 鎮定、堅強、無私
美國傘兵 為求生 勇敢,智慧
《勇氣》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技能:訓練學生整體把握課文,概括課文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道德、情感、價值觀:讓學生樹立和平的信仰,培養學生愛正義、愛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1、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塊層層推進,讓學生整體理解課文的內涵,感悟信仰的力量。
2、讓學生質疑、自主說、主動說、積極討論的過程中理解小說的深刻內涵。
3、以"見義勇為"的事例導人,激發學生的正義感;以抗日英雄的故事進行擴展、延伸,讓學生樹立和平的信仰,
感受勇氣來自于信仰的力量。
4、課時的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
導人:
1、學生上臺自我介紹(老師贊美學生的勇氣)
2、老師講述報道《一個普通的靈魂能走多遠》,問:是什么使一個為生活奔波的下崗工人能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
?是什么使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做出萬人景仰的壯舉?(學生回答)
一、理解課文
1、檢查生字詞的積累。
2、整體感知課文:以每分鐘400字左右的速度默讀課文。
3、學生用句式"這是一個__________的故事"概述故事內容。
4、再次整體感知課文:每分鐘500左右。思考故事怎樣開頭、發展、結尾。
二、品味課文
1、學習一一種新的閱讀方法——挑讀(有選擇地讀)
用"~~~~"標注描寫美國傘兵的語句。
用“_________”標注描寫法國婦女的語句。
用“。。。。”標注表達全文主旨的句子。
2、文章的標題叫做“勇氣”,文中也提到兩種“勇氣”的含義。
3、你更欣賞哪一種“勇氣”?請說明理由。(學生討論回答)
4、學生質疑。
三、感悟課文
1、過渡:和平是一種信仰,為了捍衛它,許多人不惜獻出生命。
2、學生談抗戰時期英雄的故事。
3、學生自擬有關“勇氣”和“信仰”的格言。
4、小結:在生活中許多地方需要勇氣,學習了這篇小說,相信同學們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會有勇
氣戰勝它,使自己的人生更美麗。
5、作業 :寫一篇讀后感一讀《勇氣》有感。
一、理解
這是一個_________故事。
二、品味
挑讀——有選擇地讀
用標注描寫美國傘兵的語句。
用“__________” 標注描寫法國婦女的語句。
用“。。。”標注揭示文章主旨的語句。
三、感悟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勇氣》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技能:訓練學生整體把握課文,概括課文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道德、情感、價值觀:讓學生樹立和平的信仰,培養學生愛正義、愛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1、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塊層層推進,讓學生整體理解課文的內涵,感悟信仰的力量。
2、讓學生質疑、自主說、主動說、積極討論的過程中理解小說的深刻內涵。
3、以"見義勇為"的事例導人,激發學生的正義感;以抗日英雄的故事進行擴展、延伸,讓學生樹立和平的信仰,
感受勇氣來自于信仰的力量。
4、課時的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
導人:
1、學生上臺自我介紹(老師贊美學生的勇氣)
2、老師講述報道《一個普通的靈魂能走多遠》,問:是什么使一個為生活奔波的下崗工人能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
?是什么使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做出萬人景仰的壯舉?(學生回答)
一、理解課文
1、檢查生字詞的積累。
2、整體感知課文:以每分鐘400字左右的速度默讀課文。
3、學生用句式"這是一個__________的故事"概述故事內容。
4、再次整體感知課文:每分鐘500左右。思考故事怎樣開頭、發展、結尾。
二、品味課文
1、學習一一種新的閱讀方法——挑讀(有選擇地讀)
用"~~~~"標注描寫美國傘兵的語句。
用“_________”標注描寫法國婦女的語句。
用“。。。。”標注表達全文主旨的句子。
2、文章的標題叫做“勇氣”,文中也提到兩種“勇氣”的含義。
3、你更欣賞哪一種“勇氣”?請說明理由。(學生討論回答)
4、學生質疑。
三、感悟課文
1、過渡:和平是一種信仰,為了捍衛它,許多人不惜獻出生命。
2、學生談抗戰時期英雄的故事。
3、學生自擬有關“勇氣”和“信仰”的格言。
4、小結:在生活中許多地方需要勇氣,學習了這篇小說,相信同學們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會有勇
氣戰勝它,使自己的人生更美麗。
5、作業 :寫一篇讀后感一讀《勇氣》有感。
一、理解
這是一個_________故事。
二、品味
挑讀——有選擇地讀
用標注描寫美國傘兵的語句。
用“__________” 標注描寫法國婦女的語句。
用“。。。”標注揭示文章主旨的語句。
三、感悟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勇氣》教學設計 篇7
知識目標:
1、整體把握課文,通過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勇氣”的含義。
2、品味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能說出其中的含義。
能力目標:
1、訓練概括故事情節的能力
2、訓練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目標:
感受來自于信仰的力量,培養學生熱愛和平、熱愛正義、熱愛國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形象,培養學生熱愛和平、熱愛正義、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勇氣”的含義及某些句子的深刻含義。
教法學法:
情境設置法獨立探究法合作學習法討論法
課時劃分:
一個課時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深情導入。
圖文并茂地向學生揭示戰爭的可怕和無情,讓學生深刻感受和平的來之不易和可貴。導入新課.
二、結合地圖生動介紹故事發生的背景。
由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諾曼底著陸講起,真切再現故事人物當時所處的環境,幫助學生理解故事。
三、讀故事。
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故事。
四、解讀故事。
設置問題如下:
1、美國傘兵在著陸后遇到一連串怎樣的糟糕情況?
2、當美國傘兵第二次回到法國婦女家的時候,法國婦女是怎樣做的?
3、美國傘兵的勇氣和法國婦女的勇氣是一樣的嗎?你認為文中的主人公是誰?你更欣賞誰的勇氣?
4、你怎樣理解將軍說的那位法國女人是個“幸福的女人”?
學生先自己獨立探究自己感興趣的一個或兩個問題,然后就自己獨立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小組成員之間討論交流幫助解決。
教師指導,幫助理解。
五、拓展故事。
學生根據自己對文中人物的理解,在場景介紹的引導下以法國女人或美國傘兵的身份進入想象,想象自己當時的心理活動是怎樣的,然后學生以法國女人或美國傘兵的身份講述當年的那一刻自己是怎樣想的。
六、課堂延伸。
出示反映當今世界戰爭情況的畫面,讓學生深刻感受在當今世界和平仍需我們一起努力,體會自己今天擁有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是那么的可貴。
七.高唱和平之歌《橄欖樹》,祝福所有人都不再流浪,擁有和平幸福的生活。大屏幕出示作業。
歌聲中結束這一課。
板書設計:
勇氣
精彩情節:著陸失誤大膽求救
不幸被捕擠窗而逃
身陷絕境再返農家
人物解讀:勇氣類型產生原因
美國青年:求生的勇氣來自對生存的無比渴望
法國女人:信仰的勇氣來自對和平的無比熱愛和渴望,對戰爭的極度痛恨
(后者超越了個人,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主題探究:和平是一種信仰,和平需要我們一起來捍衛。
《勇氣》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的
1.理解為正義事業而獻身的勇氣。2.學習講述故事。3.理解本文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內容,講述故事。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頎長(qi)熹微(xi)寥寥可數 liao 嗚咽(ye )
2.解釋下面的生詞。
拘謹:(言語、行動)過于謹慎,拘束。 (2)頎長:身量高。
(3)孔武有力:勇武而有力。孔:很 (4)熹微:目光微明。
(5)悉意:全心全意。 (6)寥寥可數:形容非常少。
二、導入
和平是一種信仰,為了捍衛它,許多人不惜獻出無價的青春和寶貴的生命。本文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盟軍由法國諾曼底登陸時發生的一個感人故事。
三、正課
1.提問:美國傘兵講的故事從課文的哪一段開始到哪一段結束?
討論并歸納:從第二自然段開始到倒數第五自然段結束。
2.提問:課文開頭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交代故事的敘述者和主人公之———美國年輕傘兵的外貌、功勛。
3.提問:課文最后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課文最后四段寫作者聽完故事后的感受,在文中起畫龍點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4.提問:閱讀課文,說一說,故事是怎樣開頭、發展、結束的?
討論并歸納:
1)開頭:盟軍向諾曼底空投傘兵,美國年輕傘兵在遠離預定地點好幾英里的敵占區著陸。
(2)發展:年輕傘兵遇到德國人的追捕,一個法國女人救了他,被德國人發現,她的丈夫被德國人打死。年輕傘兵跑進了樹林。德國人繼續追捕他,他又一次來到這個法國女人的房子。這個法國女人又一次掩護了他。
3)結束:美國年輕傘兵獲救。三天之后,諾曼底地區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隊。
5.請試用美國傘兵的口吻講述這個故事。
6.提問:用美國傘兵的口吻講的故事與課文原故事作比較,敘事角度和表達效果有什么變化?
1)從敘事角度看:以美國傘兵的口吻講述一個法國女人兩次掩護地而犧牲了自己的親人的故事。歌頌的主要對象是這個法國女人。而原文則是從第三者的角度講述這個故事,歌頌的對象不僅有法國女人,還有美國傘兵。
(2)從表達效果看:以美國傘兵為第一人稱講述故事,更顯得真實感人。而原文則能從更廣泛的視野,敘述美國傘兵所無法看到、聽到的細節。使故事情節更加完整。
7.提問:課后練習一、l。
討論并歸納:當美國傘兵第一次來到農家門前請求給予掩護時,法國女人回答說:“哦,當然啦。”法國女人認為美國人是盟軍,是來法國趕走德國人,解放他們的。理所當然得到法國人的保護。當美國傘兵第二次來到農家門前請求給予掩護時,法國女人再一次收留了他,并說:“哦,當然啦。快!”法國女人并沒有因為第一次掩護了美國傘兵而犧牲了自己的丈夫而感到后侮,還是一如既往地掩護美國傘兵。法國女人為了和平,為了捍衛自己的信仰,不惜犧牲,包括自己親人及自己的生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8.提問:課后練習一、2。
討論并歸納:我認為作者更重的是法國女人的勇氣。青年傘兵的勇氣是拼命的勇氣,但是法國女人的勇氣是一種為了捍衛和平的信仰而不惜犧牲的勇氣。這種勇氣更值得人們的尊敬和贊頌。
9.提問:課后練習一、3。
討論并歸納:“有福氣”是說明這位法國女人值得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的敬重。她的信仰是捍衛世界和平,反對侵略戰爭。她懂得為了捍衛自己的信仰必須付出代價甚至寶貴的生命。所以她毫不猶豫地做出了犧牲。
四、小結
本文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一個法國女人為了掩護美國傘兵,不惜犧牲自己的親人的故事。贊美了為了捍衛世界和平,不惜獻出無價的青春和寶貴的生命的勇氣。
五、作業
1.課后練習一、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
《勇氣》教學設計 篇9
勇氣
學情分析:學生已有了前面學習小說的基礎,本文又是自讀課文,可以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課文的主題,并且運用學習過的刻畫人物方法來分析人物形象,從而更進一步地理解小說的特點。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了解文中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
2. 了解本文的故事情節,學會復述故事
3. 理解小說標題的含義,體會作者贊嘆的是什么樣的勇氣
【過程與方法目標】
1. 了解作者獨特的敘述視角
2. 體會人物形象的含蓄深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體會法國婦女的勇氣和力量
2. 養成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和愛國情懷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理解小說標題的含義,體會作者贊嘆的是什么樣的勇氣
2. 難點:體會人物形象的含蓄深刻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課文:什么是勇氣?同學們想一想,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最值得欣賞和佩服的勇氣?學生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回答,老師總結:見義勇為是勇氣,敢說真話是勇氣,大膽創新是勇氣,不畏強暴是勇氣,敢于批評別人是勇氣,敢于解剖自己更是勇氣。在戰場上為正義而戰,浴血奮斗,流血犧牲是戰士的勇氣;為了人類的解放,為了自由、平等、光明、幸福的未來,木怕一切困難和危險更是一種勇氣,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勇氣。讓一個同學來說說二戰的有關情況。師再進行補充。
二、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故事情節,學生默讀課文。
1、詞語積累:
拘謹 拘束 頎長 健談 熹微 發落 處置 悉意
毫不遲疑 毫不猶豫 寥寥可數 孔武有力 焦慮不安
注意詞語意思的解析。
2、讓學生用"這是一個__________的故事"概述故事內容。
3、從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這幾方面對文中出現的故事進行概括。
(請同學回答六要素,后再請一位同學復述故事)
學生復述故事后,概括小說故事情節。
第一部分(第1段):偶遇美國傘兵,引出故事。
第二部分(第 2至 18段):通過美國傘兵兩次被救的故事,表現“兩種勇氣”。
第三部分(第19至22段):通過“將軍”對法國婦女的贊揚,揭示主題。
明確:第一部分是引子,是文章的開頭;第二部分是故事,是文章的主體;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結尾,是升華主題的部分。
2.這里,整個故事最精彩的部分是在那里呢?(事件的經過部分--- ---法國婦女兩次隱藏美國傘兵)面對殘酷的戰爭,,法國婦女兩次這樣做,最需要的是什么呢?(勇氣)那么,作者是如何對具有巨大勇氣的法國婦女進行描寫的?
第一次
第二次
外貌描寫
“一位年約30歲的法國女人” 、“她長得并不漂亮”
她滿臉蒼白,淚眼模糊
神態描寫
善良而鎮定
直直地注視
語言描寫
“哦,當然啦”
“哦,當然啦,快!”
動作描寫
帶進屋里
送回碗櫥里
3.(過度)美國傘兵的到來使他們一家遭受巨大的災難,但法國婦女兩次都以她的勇氣回答說:“哦,當然啦。” 這兩個“當然”中所包含的意義是否一樣?比較之下,法國婦女哪一次更需要勇氣?
明確:這個法國婦女之所以會再次救助這個美國傘兵,是因為她痛恨戰爭,痛恨占領她家園的侵略者,痛恨戰爭帶來的一切罪惡。對和平的渴望湖信仰使她在這樣一個慘烈的環境中仍然能保持善良與鎮定。這一切使她在剛剛因收留這個美國傘兵而失去丈夫后能夠再次堅定他毫不遲疑地收留他。
兩個“當然”所包含的意義是一樣的。但是,第二個“當然”包含著更大的勇氣,更加體現出人物的強大的精神力量。(第二次)
4.文章的題目叫做“勇氣”,作者在文中也提到兩種“勇氣”,同學們知道是哪兩種勇氣嗎?
a明確:美國青年的勇氣和法國婦女的勇氣。
5.你認為兩種勇氣一樣嗎?作者更看重哪種勇氣?為什么?
.明確:不一樣。
美國傘兵所表現出來的勇氣是他的勇敢、智慧和頑強。
法國婦女表現出來的勇氣還有她的勇敢、鎮定、堅強和她心中崇高的信仰
四、拓展遷移
學生自擬有關“勇氣”的格言。
老師先出示相關的格言:
●如果整個世界是公正的話,勇氣就沒有必要存在了---(普魯塔克)
●貓兒給圍趕得走投無路,也會變成獅子(塞萬提斯)
●人的勇氣能承提一切重負(塞·約翰遜)
●勇氣減輕命運的打擊(德謨克利特)
●倘若失去了勇敢,你的生命等于交給了敵人(維吾爾族)
●勇氣是上天的羽翼,怯懦卻引人下地獄(希臘)
五、小結
這篇課文是作者轉述一位老兵親身經歷過的故事,故事在開頭采用第一人稱的寫法,敘述故事時采用第三人稱的寫法,結尾時又用第一人稱的寫法,使故事更加的真實、感人。全篇文章雖然美國傘兵寫的比較多,但美國傘兵也只是起到陪襯的作用,法國婦女的形象更生動、更令人印象深刻。
和平與發展是人類永恒的主題,然而,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上卻不斷地發生戰爭,血腥,和暴力浸透了人類的歷史。在未來的歲月中,人類仍然需要警惕和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讓我們記住:和平是一種信仰。
六、作業
1. 完成本課《優化突破》
2. 傘兵的口吻講述故事,比較敘事角度和表達效果有什么變化?
3. 抄寫生字詞。
板書設計 :勇氣
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法國婦女 為和平 鎮定、堅強、無私
美國傘兵 為求生 勇敢,智慧
《勇氣》教學設計 篇10
《勇氣》教學設計
【知識與技能目標】
1. 了解文中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
2. 了解本文的故事情節,學會復述故事
3. 理解小說標題的含義,體會作者贊嘆的是什么樣的勇氣
【過程與方法目標】
1. 了解作者獨特的敘述視角
2. 體會人物形象的含蓄深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體會法國婦女的勇氣和力量
2. 養成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和愛國情懷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理解小說標題的含義,體會作者贊嘆的是什么樣的勇氣
2. 難點:體會人物形象的含蓄深刻
【教學方法】
多媒體、討論法
【教學用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課文:(播放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片段)
二、從影片里士兵恐懼的神色來看,我們來看看,面對血腥的戰爭,我們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促使我們義無返顧前行的勇氣!今天我們將學到的就是一篇關于“勇氣”的文章。
三、課文解析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三分鐘,從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這幾方面對文中出現的故事進行概括。
(請同學回答六要素,后再請一位同學復述故事)
2.這里,整個故事最精彩的部分是在那里呢?(事件的經過部分--- ---法國婦女兩次隱藏美國傘兵)面對殘酷的戰爭,,法國婦女兩次這樣做,最需要的是什么呢?(勇氣)那么,作者是如何對具有巨大勇氣的法國婦女進行描寫的?
第一次
第二次
外貌描寫
“一位年約30歲的法國女人” 、“她長得并不漂亮”
她滿臉蒼白,淚眼模糊
神態描寫
善良而鎮定
直直地注視
語言描寫
“哦,當然啦”
“哦,當然啦,快!”
動作描寫
帶進屋里
送回碗櫥里
2.(過度)美國傘兵的到來使他們一家遭受巨大的災難,但法國婦女兩次都以她的勇氣回答說:“哦,當然啦。”比較之下,法國婦女哪一次更需要勇氣?(第二次)
3. 文章的題目叫做“勇氣”,作者在文中也提到兩種“勇氣”,同學們知道是哪兩種勇氣嗎?
a明確:美國青年的勇氣和法國婦女的勇氣。
4. 你認為兩種勇氣一樣嗎?作者更看重哪種勇氣?為什么?
.明確:不一樣。
美國傘兵所表現出來的勇氣是他的勇敢、智慧和頑強。
法國婦女表現出來的勇氣還有她的勇敢、鎮定、堅強和她心中崇高的信仰
四、拓展遷移
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許多需要勇氣才能去做的事情,下面,請同學們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舉例說明勇氣的重要性。
五、小結
這篇課文是作者轉述一位老兵親身經歷過的故事,故事在開頭采用第一人稱的寫法,敘述故事時采用第三人稱的寫法,結尾時又用第一人稱的寫法,使故事更加的真實、感人。全篇文章雖然美國傘兵寫的比較多,但美國傘兵也只是起到陪襯的作用,法國婦女的形象更生動、更令人印象深刻。
六、作業
1. 完成本課《一課三練》
2.
2. 傘兵的口吻講述故事,比較敘事角度和表達效果有什么變化?
《勇氣》教學設計 篇11
16、《勇氣》 教學設計(語文版七上)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訓練學生整體把握課文,概括課文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道德、情感與價值觀:讓學生樹立和平的信仰,培養學生愛正義、愛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理解“勇氣”的含義。
2、學習小說故事情節的幾個要素。
教學難點
1、分析人物形象,學習語言表達。
2、透過平靜的敘述,體會感人的力量。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什么是勇氣?同學們想一想,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最值得欣賞和佩服的勇氣?
(同學們也可以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想一想,有沒有一件表現你非常勇敢的事情?然后給大家講講你那次勇敢的經歷!)
二、初讀課文。
1、掌握生字詞。(請你寫出文中你學習掌握起來有點困難的生字 )
2、把握文章段落結構。
第一部分(第 自然段):____________ , 引出故事。(總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___ 至 ___自然段):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現“兩種勇氣”。(講述《勇氣》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____至_____自然段):通過“將軍”對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主題。
三、熟讀課文:
1、提問:美國傘兵講的故事從課文的哪一段開始到哪一段結束?
討論并歸納:從第二自然段開始到倒數第五自然段結束。
2、提問:課文開頭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交代故事的敘述者和主人公之———美國年輕傘兵的外貌、功勛。
3、提問:課文最后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課文最后四段寫作者聽完故事后的感受,在文中起畫龍點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4、提問:閱讀課文,說一說,故事是怎樣開頭、發展、結束的?
討論并歸納:
(1)開頭:盟軍向諾曼底空投傘兵,美國年輕傘兵在遠離預定地點好幾英里的敵占區著陸。
(2)發展:年輕傘兵遇到德國人的追捕,一個法國女人救了他,被德國人發現,她的丈夫被德國人打死。年輕傘兵跑進了樹林。德國人繼續追捕他,他又一次來到這個法國女人的房子。這個法國女人又一次掩護了他。
(3)結束:美國年輕傘兵獲救。三天之后,諾曼底地區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隊。
5、請試用美國傘兵的口吻講述這個故事。
6、提問:用美國傘兵的口吻講的故事與課文原故事作比較,敘事角度和表達效果有什么變化?
(1)從敘事角度看:以美國傘兵的口吻講述一個法國女人兩次掩護地而犧牲了自己的親人的故事。歌頌的主要對象是這個法國女人。而原文則是從第三者的角度講述這個故事,歌頌的對象不僅有法國女人,還有美國傘兵。
(2)從表達效果看:以美國傘兵為第一人稱講述故事,更顯得真實感人。而原文則能從更廣泛的視野,敘述美國傘兵所無法看到、聽到的細節。使故事情節更加完整。
7、提問:課后練習一、l。
討論并歸納:當美國傘兵第一次來到農家門前請求給予掩護時,法國女人回答說:“哦,當然啦。”法國女人認為美國人是盟軍,是來法國趕走德國人,解放他們的。理所當然得到法國人的保護。當美國傘兵第二次來到農家門前請求給予掩護時,法國女人再一次收留了他,并說:“哦,當然啦。快!”法國女人并沒有因為第一次掩護了美國傘兵而犧牲了自己的丈夫而感到后侮,還是一如既往地掩護美國傘兵。法國女人為了和平,為了捍衛自己的信仰,不惜犧牲,包括自己親人及自己的生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8、提問:課后練習一、2。
討論并歸納:我認為作者更重的是法國女人的勇氣。青年傘兵的勇氣是拼命的勇氣,但是法國女人的勇氣是一種為了捍衛和平的信仰而不惜犧牲的勇氣。這種勇氣更值得人們的尊敬和贊頌。
9、提問:課后練習一、3。
討論并歸納:“有福氣”是說明這位法國女人值得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的敬重。她的信仰是捍衛世界和平,反對侵略戰爭。她懂得為了捍衛自己的信仰必須付出代價甚至寶貴的生命。所以她毫不猶豫地做出了犧牲。
四、小結
本文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一個法國女人為了掩護美國傘兵,不惜犧牲自己的親人的故事。贊美了為了捍衛世界和平,不惜獻出無價的青春和寶貴的生命的勇氣。
五、作業 :寫一篇讀后感一—讀《勇氣》有感。
【板書設計】 16、勇氣
美國傘兵 法國婦女
著陸失誤大膽求援(勇敢)身份:普通農家婦女
不幸被捕越窗逃生(機敏)外貌:并不漂亮
身陷絕境再返農家(智慧)眼光:善良鎮定不普通
事件:兩次救援
戰士的勇氣 人類對和平信仰的勇氣
和平是一種信仰!
《勇氣》教學設計 篇12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掌握下列詞語,要求讀準字音,理解字義,熟記字形。
拘謹頎長孔武有力綬帶怯生生著陸熹微寥寥可數嗚咽閂門悉意
2.第三人稱敘述和第一人稱敘述的比較。
(二)能力訓練點
1.訓練學生把握重點,準確復述課文內容的能力。
2.學習寥寥數筆勾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德育訓練點
樹立學生的和平信仰,培養學生愛正義、愛國的思想感情。
(四)美育滲透點
美國青年的智慧美和法國婦女渴望和平的理想美及其表現出來的行為美。
二、學法引導
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描寫分析人物形象,再通過比較,法國婦女前后兩次答話的同異,法國婦女和美國傘兵的同異加深理解,最后用改述法(改變敘述人稱復述)比較體會作者的構思匠心。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2.適當引導,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把握“勇氣”、“福氣”的含義。
四、課時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投影片:①生字詞;②隨堂練習。
2.如有可能,則準備二戰中盟軍在諾曼底登陸的電視或電影片段。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反復閱讀課文,抓主要文段、語句,討論分析文章的思想內涵。
《勇氣》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含義深刻的詞句的意思,領會作者語言的深妙。
4、理解作者對生命的感悟,樹立無所畏懼的勇氣。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春天是生機勃勃的,到處是綠色,到處是鳥語花香。而嬌艷的花朵,無疑是春天里絢麗多姿的一筆。它用繽紛的色彩,嬌弱的身姿,清幽的氣息吸引著無數的文人墨客。你面對千萬朵在冷風中怒放的小花時,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板書課題:花的勇氣)
2、看到課題讓學生質疑。看到課題你有什么疑問?(花有什么勇氣?花為什么有勇氣?花有怎樣的勇氣?………)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這份特殊的勇氣。
二、閱讀方法
1、指名讀閱讀提示,思考我們今天的教學目標是什么?
2、學生匯報:讀 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想 作者為什么會從“失望”、“遺憾”到“驚奇”、“心頭怦然一震”?
說 自己的內心感受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指名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說一說:作者在維也納經歷了一件什么事?
四、研讀課文,品味作品
1、維也納的春天猶如一位魔術師,作者的情感也隨之跌宕起伏。默讀課文。想想作者為什么會從“失望”、“遺憾”到“驚奇”、“心頭怦然一震”?
2、學生交流,用“因為………所以”的句式回答
作者最初看見草地時,因為只看到大片的綠色,沒有一朵小花,所以感到失望;
即將離開維也納前,因為還沒有看見小花所以感到遺憾;
因為看見花的原野所以感到驚奇;
因為體會到小花的氣魄,所以心頭怦然一震。
3、再讀課文,找出令你怦然一震的句子。
學生匯報:
(1)雖然遠處大片大片的花與蒙蒙細雨融在一起,低頭卻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奪目,神氣十足。
品析句子:傲然挺立,驕傲地站起來。為什么驕傲?(因為小花在冷風冷雨中冒出來)我們把自己都當作一朵小花,你能挺直腰板來讀讀這一句嗎?除了驕傲,大家還明亮奪目,怎么理解這個詞語?(晶瑩閃亮,吸引人的眼球)怎樣讀出神氣十足的感覺呢?(我們特別了不起)我們一起帶著這種感受來讀這一句。
(2)它們為什么不是在溫暖的陽光下冒出來,偏偏在冷風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兒居然有如此的氣魄!我的心頭怦然一震,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氣!
小小的花兒居然有如此的氣魄!居然是作者意想不到的意思。這么嬌小的花居然在冷風冷雨中拔地而起,可見它有多么大的勇氣。此時,你對小花有什么感情呢?(尊敬、敬佩)那我們一起帶著這種敬佩之情來讀課文。
五、感悟升華
1、豈止是花需要勇氣,我們也同樣需要勇氣。人的一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挫折和困難。我們身邊有許多與困難作斗爭的事例。比如我們熟悉的張海迪,桑蘭,她們在挫折面前勇敢的生活下來,而且取得了成功。同學們,請拿起手中的筆,寫下你對勇氣的理解。
2、學生交流
3、出示關于勇氣的格言。
《勇氣》教學設計 篇14
學習目標
1.認識4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含義深刻的詞句的意思,領會作者語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對生命的感悟,樹立無所畏懼的勇氣和信心。
重點難點
在朗讀、品味、探討中,感受小花不畏寒冷,實現生命價值的勇氣,體會作者對小花的敬佩和喜愛。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引入課題
1、(板書:花)一看到花,你腦子里馬上會蹦出哪些描繪花的詞語?(顏色、形態)
2、過渡:花帶給人的感覺總是美好的。這節課,我們就跟著作家、畫家馮驥才一起走進素有“音樂之都”美譽的維也納去感受那——《花的勇氣》。
3、補完課題:花的勇氣。(齊讀)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自主學習: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2.小組合作學習:輪讀課文,互相糾正字音,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說一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3.全班交流:指名朗讀課文,認讀生字,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細讀課文,理清脈絡
1.仔細閱讀課文,邊讀邊畫出表現作者情感變化的詞語,聯系上下文想一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2.投影出示,請學生完成下面的填空。
作者最初看見草地時,感到______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
扒開草后看見躲藏著的小草時,感到________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
離開維也納前,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見花的原野時,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___;
體會到小花的氣魄時,心頭________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品味語言、體會情感
1、自主研讀。
過渡:小小的花真有那么大的魔力嗎?請大家將目光鎖定課文的2、7自然段,邊讀邊想,作者看到哪幾個花的畫面?哪個畫面給你留下深刻印象?
2、反饋交流:
語段一:
(1)說:你印象深刻的是哪個畫面?你看(感受)到了什么?
(2)讀:把你看到的(感受到的)用讀告訴大家;你猜作者那時的心情怎樣,讀出來。
過渡:作者還看到哪個畫面?
語段二:
(課件出示):
(1)說:剛才那幅畫花還是藏著,那這幅畫花已——冒。a、冒出了哪些花?(有•••有•••)冒出了幾朵,十幾朵?(全、千萬朵)
(2)讀:
a、個別指導朗讀:你就是千萬朵中白的(紅的、黃的、純潔的、嬌小的••••••)那一朵,你來冒
b、集體指導朗讀:才冒這么幾朵,作者怎么能說看到一片花的原野呢?不想躲在草下邊的一起都冒出來。
(3)感受“改天換地”:看看這大片大片的花一下子全冒出來,此時的草地還綠色泛濫,綠色連著綠色嗎?有了你們,草地變成怎樣了?跟之前比,這就叫——改天換地。
3、過渡:四月的維也納還是冷風冷雨,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風冷雨中傲然挺立的樣子,“我”的心里不禁產生了疑問。
五、移情說話、升華情感
1、創設語境說話:小花們,你就不怕冷風吹折你的枝干嗎?不怕冷雨打掉你的花瓣嗎?在溫暖的陽光下開放不是更舒服嗎?你不怕在冷風冷雨中無人欣賞嗎?
2、你們的氣魄讓我震撼,也讓我明白了
五、拓展延伸
1、這篇文章,給你感受或啟發最深的是什么?
2、說說你所了解的能體現“勇氣”的人和事?
3、你認為什么是真正的勇氣,我們可以憑著勇氣去做什么?
師歸納:勇氣是一種決心,在困難面前,她讓我們擦開淚水,咬緊牙關,力爭成功;勇氣是一種氣魄,在困難面前,她讓我們藐視一切,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勇氣是一種膽識,在困難面前,她讓我們披荊斬棘,所向披靡,以大無畏的氣概,笑對人生。總之,在困難面前,勇氣所展示出的臨危不亂,從容不迫的氣概和不言放棄,永遠自信的人生信仰,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奮勇前進。
《勇氣》教學設計 篇15
[學習目標]
1、認識4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含義深刻的詞句的意思,領會作者語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對生命的感悟,樹立無所畏懼的勇氣和信心。
[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體會含義深刻的詞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語言的優美。
難點:理清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理解變化的原因。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預習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教師準備:簡單的課件;《維也納春天的三個畫面》全文。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師:當你看到花兒在陽光下綻開笑臉,在溫室里展露嬌媚時,也許你并不會太在意,然而當你面對千萬朵在冷風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時候,你可以熟視無睹嗎,那時候,你又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呢?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去風雨中賞花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20課《花的勇氣》。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
2、師生輪讀,互相評價。
3、整體感知課文大意:作者在維也納經歷了一件什么事?
4、質疑,師生共同質疑答難。(此時重點解決理解字詞的問題)
三、披文入情,理清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理解變化的原因。
1、師:誰來說說文中哪一段話使你感受最深?
2、課件出示最后一段話,生齊讀:
“我的心頭怦然一震,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氣!”
3、師:作者一開始就有這樣的感受嗎?請同學們仔細讀課文,畫出表現作者情感變化的詞語,完成下面的填空(提示:文中直接了當地表達的就畫出來;沒有明確表達的,請用心體會。)
作者最初看見草地時,感到(失望),因為(只見綠地不見花);
扒開草后看見躲藏著小花時,感到(吃驚),因為(見到花兒藏身于草下);
離開維也納前,感到(遺憾),因為(仍不見花兒冒出來);
看見花的原野時,感到(驚奇),因為(看到花兒在冷風冷雨中拔地而起,傲然挺立);
體會到小花的氣魄時,心頭(怦然一震),因為(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
四、研讀課文,品味語言。
1、自主研讀:
(1)師:維也納的春天猶如一位善變的魔術師,難怪作者的情感也隨之跌宕起伏。剛才我們已經初步讀懂了課文的內容,但對于閱讀一篇文章來說還不夠,還應對文章進行仔細地研讀。這篇課文有許多含義深刻的句子,讀時令人感到言盡而意無窮。下面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找到這樣的詞句多讀幾遍,并想辦法進入深刻的體會,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也寫在旁邊。
(2)學生將自己認為寫得好的詞句反復誦讀品味、體會。
2、合作學習:下面請大家根據平時的學習分組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學習伙伴聽,并說說自己的體會,也可以說說自己喜歡的地方及原因,想怎么說就怎么說,其他同學認真聽,聽完以后可以補充,也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
3、感情朗讀,交流感悟,情感共鳴。
(1)師:你認為哪些詞句含義深刻,為什么?
(2)學生匯報,交流感悟,教師指導朗讀。
五、回歸全文,升華思想。
請同學們結合自身的生活實際,和小組同學談談自己對勇氣、對人生的認識:讀了這篇課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積累語言,拓展閱讀。
1、抄寫自己喜歡的段落、語段或詞語。
2、布置閱讀《維也納春天的三個畫面》:這篇課文選自當代著名作家馮驥才的散文《維也納春天的三個畫面》,請同學們課后仔細閱讀這篇優美的散文。
板書設計:
20*《花的勇氣》
馮驥才
失望、吃驚、遺憾
驚奇、怦然一震
生命的意味是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