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學之范進中舉
一節出乎意料的探究課
----探究式教學之<<范進中舉>>
基安中學 朱仕穩
接觸探究式教學將近一年了,從去年的初體驗到現在的系統學習.我發現探究式已經不是我當初認為的那么簡簡單單的教學模式了,我越來越覺得探究教學是一種理念,是一種方法,是一種習慣.
開始我并不能理解探究的真正含義,我覺得它是抽象的.后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逐漸發現了探究的奧秘,這不是我們刻意去追求的,是在教學實際中養成的一種習慣,并且把它作為一種方法貫穿于整個教學,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而我越來越覺得,探究式不僅是老師的需要,更是學生的需要.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可以暢所欲言,并且可以發現我們老師沒有發現的東西.給我印象最深和觸動最大的,是我在<<范進中舉>>這一課的教學.
按照我預先設計的教學環節應該是這樣:
1. 導入 ,介紹關于科舉的知識.(后來在實際教學中略做了點改動,我用了一張彩票導入 的.)
2. 運用上位知識,關于記敘文學習我們要把握什么內容.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由此說明小說應該注意什么。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由此提醒學生人物是三要素中的靈魂,引導他們首先分析人物形象。
3. 合作探究
(1)談談你認為文中刻畫最成功的是哪個人物?并說說你的理由。
(2)比較范進中舉前后的表現,它反映了什么問題?
(3)假如你生活在那樣的時代,你會參加科舉嗎?并聯系現在的中考和高考,談談你對科舉制度的看法。
4. 總結
學習小說要把握小說的三要素.
這是我預先設計的教學環節,我給它分為了四大部分.主體部分就是從三要素方面去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小說的方法.但后來的課堂教學和我的預先設計是大相徑庭.不過上完課以后我反思了一下,真的按照我預先設計的環節去上完的話,那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探究.具體的上課過程是這樣的,很簡單,就是一節課都是學生在探究人物形象,令人驚喜的是提出了許多我預先沒有想到的
東西.正如這篇文章的題目<<我沒有想到的……>>
在設計人物形象這個環節的時候,我認為學生的想法應該大多是胡屠戶和范進,少數人會說是張鄉紳.那么只要能讓學生結合文本去分析他們的性格特點就能達到我的教學目標 了.可后來的情況是這樣的.
有幾個同學舉手說是胡屠戶,后來有幾個同學說是范進.繼續回答的時候,有人說出了張鄉紳,還有的同學說是鄉鄰,最后還有個同學說是范進的母親……,真正的是”百家爭鳴”.
我印象最深的有三點:
(1)有個同學說出他認為刻畫最成功的是母親.我問他的理由是什么,他找出了文章中幾處關于母親的語言描寫,他看出了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一種母愛.正如他所說的,不管封建制度是如何的毒害人,有一點不會變,那就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母愛.這是我在教學設計中沒預料到的,我們所想的往往是小說刻畫的主要人物,而往往忽視了很多細節.當學生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在心里由衷的感到高興,不是為他的發現,更是為他那種感情,能發現這樣的問題,說明他本身也有著對母親的一種崇敬.
(2)有同學說范進具有恒心、信心。我問他理由是什么,他說,他考了那么多年都沒考上,還能繼續堅持去考,也就是屢戰屢敗卻又屢敗屢戰,當然是有恒心和信心的。這也是我沒想到的,在大多數人眼中,范進都是個懦弱,膽小的人,很少有人發現他的優點。后來我在想,能夠發現他的優點,表明他具有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就像我們在一張黑顏色的紙上發現白點一樣。更令人高興的是,立即有同學反駁了這個觀點,有同學說,他沒有信心,因為他去考試,是因為宗師說他火候已到,否則他是沒有信心去考的。這也是從文本中發現的,也有一定的道理,這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啊。
(3)有同學說張鄉紳是貪官。理由是他送給范進那么多銀子,而且還有一套房子,并且這套房子還沒有人住。按照當時他們的俸祿,他是沒有那么多錢的。這又是我在設計時候沒有想到的。我趁機引導,有句話叫做“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錢從哪來的呢?這是腐敗啊。
以上三點是出乎我的意料的,也是我印象最深的幾種觀點。當然,還有許多例如關于范進是不是虛偽的,有同學就展開了討論。學生似乎已經忘記了我提出的問題了,都在積極的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才是真正的探究式課堂啊,我恍然大悟。
再回憶我上學的時候老師給我們上這一課的情景,我沒有了很多的記憶,反正只知道老師把范進和胡屠戶的性格特點寫在黑板上,讓我們背誦下來,背是背了,可當時就是不知道什么意思。直到后來才真正了解了它的深刻含義。這和這一節課的差別有多大啊。這節課里,學生不光是掌握了知識,更發現了許多問題。如果我們按照這樣的方法去教學,還怕學生學不好嗎?如果學生的思維這樣活躍,還怕他們考不好嗎?所以我覺得探究不僅是老師的需要,更是學生的需要啊。
由此看來,探究教學真的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啊,我們只有不斷的去學習,去領悟才能有所收獲,并在實際教學中得到充分的利用。當然,探究是很耗費時間的,但我們想一想,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培養這種思維,后來的課堂就不用我們老師去多講了。這才是真正新課程里講的,變教知識為教方法啊。
這樣看來,我們的教學設計已經不是我們的“指南針“了,隨著社會的進步,信息的傳播,我們更應該去關注學生的思維,正如古語說的“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我們的設計只是我們的想法,我們更應該去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去設計問題。同時,也對我們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課堂的駕馭能力和組織能力。因為在這樣的課堂里會產生許多想法和見解,就在于老師如何去引導,讓他真正的成為一種收獲,甚至有的東西需要老師去加工,去完善,它會更好。當然,還有的問題可能是無意義的,無價值的,這都需要我們老師去組織引導。這可能就是未來的教育吧,這應該是適應未來形式的教育吧。當然,教育的天空是廣闊的,我們是天空上的一朵白云,相信我們的存在會讓天空變的更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