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語文教學反思(精選4篇)
頤和園語文教學反思 篇1
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
1、自由讀。用心去體會游人的感受。
2、指名讀。
師:如果你能再讀慢一點,游人欣賞、留戀的味道就更濃了。
3、指名讀。
師:讀得太美了。真靜啊!老師連大氣都不敢喘一口,生怕吹皺了這一湖清水。
真悠閑啊!你一定是舒服地躺在船上欣賞這美麗的湖光山色。
師:同學們,這里能用劃嗎?
生:不能。這個劃,劃破了湖面的平靜,劃破了游人的心情。這是一個令人心痛的劃字。
生:滑字體現了湖面的平靜,體現了游人的悠閑與留戀,滑字說明船是隨風而動,隨水而動,不是人操作的劃。
師:這也是隨心而動。
4、再讀,讀出滑字給我們帶來的優美意境。
反思:
按照現在課堂流行的模式,這段上到這里就結束了。教師努力創設情境,使學生恍若置身于文中描述的'湖光山色之中,激起他們與作者與游人相同的感受
美。在與文字產生情感共鳴的前提下,拋出相近的兩個字滑與劃進行比較,品悟滑字在文字表達上的妙處。通過品悟促使學生情感的提升,將感官上的淺層美感上升到理性的文字美感和情境美感。整個過程在文字上使學生經歷了感受、感知、認知這樣三個過程。
然而,這并不是一個好的教學環節,至少存在以下不足:
1、效率低。整個環節從切入、展開、收攏到點睛大約花時10分鐘,占整堂課的四分之一,可最后的收獲在語言文字上只是一個滑字,占整篇課文的四百分之一。
2、增量少。學生通過學習在情感、理解的讀上都表現出了增量。然而在關鍵的語言文字的運用上,學生到底有多少收獲呢?聯想平常課堂上學生情動而辭不發的現狀,我不禁懷疑:這費盡心血得來的一個滑字,學生能像作者一樣巧妙地運用嗎?如果不能,那么我這節語文課教了學生什么呢?
頤和園語文教學反思 篇2
教學片斷:
教師分析完關于萬壽山的片斷后,播放紀錄片《頤和園》中關于萬壽山的視頻。
在分析文本時許多學生對萬壽山、佛香閣、排云殿的位置不是很清晰。在觀看影片后,這些景物的方位、形狀、顏色等立刻在學生腦中形成了清晰的畫面。
分析:
影視作為視覺媒體,追求直觀形象。具有感性色彩。可以為學生理解抽象的內容提供感性的'視聽體驗。它的思維方式形象、淺顯,主客體溝通具體近,有助于學生成為教學主體,自主完成意義構建,培養發散性思維,達成三維目標。影視作品形聲并茂的精彩畫面,擴大了學生感官的感受力,加深了對事務的感知,思維中藝術形象的成熟和完美,誘出其豐富的想象,啟發了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促進其創新思維能力向深層發展。
頤和園語文教學反思 篇3
今天我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了《頤和園》這 一課本來我想按部就班的依著教案依葫蘆畫瓢,趁著孩子們初讀課文的空當,我打開了投影,順手吧課文當中的圖片往上一放,就在這一放中,猶如一道火光劃過腦海:課文共有三幅圖,六個自然段。除去首尾呼應的總結性的兩個自然自然段,幾乎每個自然段對應一幅圖,我何不利用已有的.圖畫讓孩子們找這些段落!
我出示了長廊的圖片:這幅畫是什么地方?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來了,讀的讀,劃的劃,小手也陸續的舉了起來。孩子們的回答讓我非常滿意,在我們快樂的交流中,一節課很快就結束了。看著孩子們輕松的笑臉,我更加意識到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只有創設一種最佳的學習環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讓他們能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而多媒體它以全方位、整體化的方式把語文信息知識形象地呈現給學生,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隨著畫面的出現,學生的興趣油然而生。
頤和園語文教學反思 篇4
三十五分鐘的課堂很快就結束了,我還久久沉浸在這堂課的教學里。早在十多年前,曾經去過頤和園,但是沒有太深的感受,當抽到這堂課,我反復閱讀教材,查找資料的時候,才發覺頤和園居然是那樣美,課文的語言是那么準確和生動。每讀一次,總會有新的感受。我開始喜歡上這篇文章,每一處景點開始細細推敲。從整篇課文來看,《頤和園》篇幅較長,許多語句描寫優美。如何做到長文短教,必須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力爭做到以學定教。課文分別從長廊、萬壽山、昆明湖三處景點介紹頤和園的美景,學生對這三部分都很感興趣。在教學中,我就依據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決定順學而導,讓學生去自讀自悟課文優美的語言以及每處景點的獨特之處。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
一、 抓住景點特點 與生以讀促悟
通過深入研讀教材以及向老教師的學習,我發現本節課不但文字特別優美,而且條理非常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僅僅三十五分鐘的課堂,究竟怎樣取舍呢?我們決定抓住每處景點的特點,通過老師的點撥,藝術的導學,讓學生自己感受每處景點的不同,再去深入朗讀。比如學習“長廊”一段,我首先抓住“長、美”的特點讓學生反復讀談感受,然后創設情境,假如你就站在這長廊之上,微風輕輕出來,你有什么感受?學生一下子就找到“神清氣爽”這個詞,然后再帶著這種感覺去讀,長廊的長和美盡現眼前。學生自主感受,自讀自悟,以讀促情,用情促讀。另外這里還體現出了三年級段的訓練。
二、 鼓勵質疑問難 協生深入探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由于學生間存在著個別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學生必然對三個不同景點中的某一處特別感興趣,因而,本節課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由選擇學習內容。教學中明確提出全員參與,共同研究,力求達到學習成果最優化。其中老師不是學習的'主宰,而是由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老師只是提供相關的資料,成為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參與者。本節課中,我沒有包辦代替,讓學生質疑問難,進行合作探究。在本節課中主要體現在兩個地方。其一,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既說明了發現疑問的重要性,也鼓勵人們質疑問難。在處理字詞的環節中,我發現有難讀的詞語,也有難以理解的詞語。備課時我就充分備學生,想到學生會提出哪些問題,哪些詞語不明白,隨機處理,有的配以圖片說明,有的用文字自己做好注釋。學生難理解的,也先讓其他同學談詞義,自主權放給學生,一切以學生認知為基準。其二,在朗讀感悟昆明湖一段處,有一個難點,就是體會游船、畫舫從湖面慢慢“滑”過的“滑”字用的恰到好處。怎樣才能水到渠成呢?我設計了幾種方法。最后的課堂上,由學生體會靜字入手,哪里還能感受到湖水“靜“,由此找到第二句話,隨后結合學生認知規律,說到平時劃船用的“劃”字,二者是否可以換一換,為什么?然后讓同桌合作探究,議一議,由后半句“幾乎不留一點痕跡”體會出“滑”字的匠心獨運、韻味無窮。
三、 合理拓展想象 促生別樣“練筆”
備課的時候,我特地找了很多頤和園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以及視頻資料來看、反復讀,品味。在處理十七孔橋一段時,原本想找一些橋上獅子的圖片來看,卻發現還沒有想象中的姿態那么多。于是課堂上,先讓學生找到“姿態不一”這個詞。然后拓展想象,沒有哪兩只是相同的,那么你想象會有什么姿態?在表達的時候,通過教師巧妙地一引:這么多的獅子,有——的,有———的,有——的,還有————的。既鍛煉了孩子的說話能力,又拓展了孩子們的思維空間,同時也十七孔橋的獅子也給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由于受到時間的限制,本節課剛抽到后,試講了兩次,其余時間都是在反復研讀教材,修改教案。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也找到了不足之處。課堂上講到萬壽山那一段時,孩子們從圖中找排云殿的位置遲遲沒有找對,又讀過以后,仍然比較模糊。我想如果這堂課再重新上的話,在這個地方,我會從觀看排云殿的位置入手,因為是從山下看山上,所以蔥郁的樹叢掩映住了排云殿。如果站在佛香閣往下望,相信會看的很清楚。這樣來進行導學會更好。
緊張的課堂教學結束了,頤和園似乎已經學完了,我卻感覺意猶未盡,真想再去頤和園里親自去體驗一下,按照作者的游覽順序去走一遭,相信會別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