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教學反思(通用12篇)
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教學反思 篇1
《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是葉至善回憶他童年時候,在一次班級演出時上臺扮演老虎的故事。課文內容淺顯,但耐人尋味。按照課文的寫作順序,可以歸納為三部分:期盼參加演出、飾老虎沒成功、尋找失敗根源。在講述怎樣演老虎時,故事中的老師與演“哥哥”的小朋友有不同意見。那個小朋友一直認為扮老虎要有“豁虎跳”,而老師卻認為不一定要“豁虎跳”,二者的矛盾貫穿始終。演老虎的“我”一直按老師的指導排練、演出。正式演出時“砸”了。于是“我”尋求原因。有意思的是作者沒有直接道出原因,而是以“我至今還不明白”結尾,給學生留下閱讀的空間。
一、根據文章的內容、語言特點及四年級的教學重點,確定教學目標為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法理解詞句,邊讀邊想象,體會人物內心感受,透過對語言的感悟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
二、關注內容,感悟形式
透過語言形式,把握語言內容,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體會語言運用之妙,這是很好的教學經驗。據此設計了兩個教學過程:1.初讀——從語言到內容。按照課文的順序,指導學生概括為三部分:期盼參加演出、飾老虎沒成功、尋找失敗根源。引導學生循著怎樣演老虎這條貫穿始終的矛盾明線和以“我”排演、演出時“窩囊”的暗線,去探究演出失敗的原因。2.細讀、深讀一一從內容到語言。這一過程,師生共同對文本進行詳細、深入的閱讀,層層深入地感悟品味語言,既讀懂了故事,也學習了語言的表達方式。
三、教給方法,學習語言
在本文的學習中,我指導學生用查字典的方法學習詞語;根據提示劃分段落;結合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展開合理想象,進入課文情境等方法學習語言,收到很好的效果。
標題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讀書伊始,指導學生抓住題眼,把握全文,將“一只大老虎”和“一只窩囊的大老虎”兩個標題進行對比,使學生既理解了“窩囊”一詞的意思,又在“窩囊”這一詞的關照下閱讀全文。
全文是按排練前老師提出演“虎”的要求,排練時、演出時臨陣指導推動情節發展的。我設計了如下教學設計:排練前老師告訴“我”怎樣表演—段,寫得具體明確,作者僅用了“爬”“站”“叫”“撲”“追”“躺”六個動作把老虎怎么演寫得具體明確。指導學生圈出動詞,品味用詞之準確。再創設情境:老師扮演故事中的老師,學生扮演文中的“我”,進行對話。文中的情境得以再現,學習了如何把表演動作寫具體,并為“我”演得如何確定了評判標準。《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是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的第六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文是葉至善回憶他童年時候,羨慕同學們在班級文藝演出時能表演節目,并期盼自己也能參加表演,終于有機會進行演出扮演一只老虎,到認為自己演出沒成功,最后一直尋找失敗原因的心理歷程,表達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和對童年時期執著的向往。
本課文字兼美,條理清晰、結構完整、描寫細致、語言生動有趣,充滿了童真童趣,感情真摯深厚,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童年生活的懷念和對童年時期執著的向往。
在教授本文的過程中,我通過讓學生看視頻,了解課文內容,并通過引導讓學生把本文歸納為三部分即:期盼參加演出、飾老虎參加演出沒有成功、尋找失敗根源,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并引導學生循著怎樣演老虎這條貫穿始終的矛盾明線和以“我”排演、演出時“窩囊”的暗線,去探究演出失敗的原因。
我在教學中,不斷地鼓勵學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課文內容。課程標準指出:“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理解、體驗”。因此,在課中,我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排練前老師告訴“我”怎樣表演—段,寫得具體明確,作者僅用了“爬”“站”“叫”“撲”“追”“躺”六個動作把老虎怎么演寫得具體明確。指導學生圈出動詞,品味用詞之準確。再創設情境:老師扮演故事中的老師,學生扮演文中的“我”,進行對話,使得文中的情境再現,通過這樣的課堂設計,可以讓學生學習如何把表演動作寫清楚、寫具體,并為“我”到底演的如何做了評判。
在教學中,我還存在很多的不足,我引導學生細讀課文,體會“我”的心理變化。本文由于課文篇幅很長,情節一波三折,很多心理活動沒有明顯的“我想”做提示,學生們可能看不明白什么樣的句子是心理活動,所以回答問題偏離了要達到的目標。
在本文的學習中,對于一些學生不明白的詞語,為了節省時間,我都是將意思原汁原味味的告訴學生,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時間,學生對于被動記憶的這些詞印象不深刻,效果非常不好。
明白了自己的不足,所以我在教學中先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指導學生按照事情發展過程找出描寫我的心理活動的句子,再用幾個詞總結歸納我的心理變化,最后完成課后題的表格,學習有梯度,由易到難。在生字的學習中,課前布置預習作業,預設一些重難點的字詞,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方式查字典或網上或者其它方法,自己學習字詞,相信教學的效果會更好。
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教學反思 篇2
一、走進文本,精心解讀
《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是葉至善回憶他童年時候,在一次班級演出時上臺扮演老虎的故事。課文內容淺顯,但耐人尋味。按照課文的寫作順序,可以歸納為三部分:期盼參加演出、飾老虎沒成功、尋找失敗根源。在講述怎樣演老虎時,故事中的老師與演“哥哥”的小朋友有不同意見。那個小朋友一直認為扮老虎要有“豁虎跳”,而老師卻認為不一定要“豁虎跳”,二者的矛盾貫穿始終。演老虎的“我”一直按老師的指導排練、演出。正式演出時“砸”了。于是“我”尋求原因。有意思的是作者沒有直接道出原因,而是以“我至今還不明白”結尾,給學生留下閱讀的空間。
根據文章的內容、語言特點及四年級的教學重點,確定教學目標為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法理解詞句,邊讀邊想象,體會人物內心感受,透過對語言的感悟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
二、關注內容,感悟形式
透過語言形式,把握語言內容,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體會語言運用之妙,這是很好的教學經驗。據此設計了兩個教學過程:1.初讀——從語言到內容。按照課文的順序,指導學生概括為三部分:期盼參加演出、飾老虎沒成功、尋找失敗根源。引導學生循著怎樣演老虎這條貫穿始終的矛盾明線和以“我”排演、演出時“窩囊”的暗線,去探究演出失敗的.原因。2.細讀、深讀一一從內容到語言。這一過程,師生共同對文本進行詳細、深入的閱讀,層層深入地感悟品味語言,既讀懂了故事,也學習了語言的表達方式。
三、教給方法,學習語言
在本文的學習中,我指導學生用查字典的方法學習詞語;根據提示劃分段落;結合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展開合理想象,進入課文情境等方法學習語言,收到很好的效果。
標題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讀書伊始,指導學生抓住題眼,把握全文,將“一只大老虎”和“一只窩囊的大老虎”兩個標題進行對比,使學生既理解了“窩囊”一詞的意思,又在“窩囊”這一詞的關照下閱讀全文。
全文是按排練前老師提出演“虎”的要求,排練時、演出時臨陣指導推動情節發展的。我設計了如下教學設計。
排練前老師告訴“我”怎樣表演—段,寫得具體明確,作者僅用了“爬”“站”“叫”“撲”“追”“躺”六個動作把老虎怎么演寫得具體明確。指導學生圈出動詞,品味用詞之準確。再創設情境:老師扮演故事中的老師,學生扮演文中的“我”,進行對話。文中的情境得以再現,學習了如何把表演動作寫具體,并為“我”演得如何確定了評判標準。
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教學反思 篇3
本課圍繞著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首先,我從題目入手,讓同學們說一說自己對“窩囊”一詞的理解,總結歸納“窩囊”有兩個意思,一是因受到委屈或事情不順利而心中煩悶、難受。二是形容人無能、怯懦,引導學生根據上下文理解窩囊的意思應該取第二種,即一只無能又怯懦的大老虎,在學生們的心目中大老虎一般都是兇猛或威風的動物,為什么題目取了一只窩囊的大老虎,通過問題的出示引起學生的閱讀下去的興趣。
2.其次,讓同學們初讀課文,用填空的方法引導學生抓住關鍵人物和事情的經過結果概括課文,并梳理出概括一件事的方法:即要抓住主要人物、事情、結果,并可以用上課文中的關鍵詞。引導學生學習把字詞放在語言環境中去理解,或是換一個意思相似的詞,或是請同學幫助等方法去理解難懂的字詞,時刻歸納總結學習方法。
3.最后,我在教學中創設情境,當堂引導學生練寫心理活動,先讓學生清楚地知道心理活動是指我們的心情和心里的想法,故事中的小作者把自己演出前后的心理活動變化寫得豐富而生動。通過問題“喜怒哀樂都是我們心情,你能說出一些表示心情的詞語嗎?兩字、三字、四字看誰說得多?”這個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們能清楚地回答出“難過、后悔、快樂、激動、興奮、得意、美滋滋、垂頭喪氣、興高采烈”等表示心情的詞語。
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教學反思 篇4
標題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讀書伊始,指導學生抓住題眼,把握全文,將“一只大老虎”和“一只窩囊的大老虎”兩個標題進行對比,使學生既理解了“窩囊”一詞的意思,又在“窩囊”這一詞的關照下閱讀全文。在本文的學習中,我指導學生用查字典的方法學習詞語,根據提示劃分段落,結合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展開合理想象,進入課文情境等方法學習語言,收到很好的效果。
由于時間關系,沒有讓同學上臺上來表演老虎的動作。
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教學反思 篇5
這篇課文寫的是作者“我”童年的一次難忘經歷:“我”在一次班級演出中扮演老虎,因不會豁虎跳遭到同學嘲笑,自己卻一直不明原因。課文語言平實,讓同學們真切感受到“我”成長中的困惑。
課文文字兼美,條理清晰、結構完整、描寫細致、語言生動有趣,充滿了童真童趣,感情真摯深厚,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童年生活的懷念和對童年時期執著的向往。
我在教學這篇課文的過程中,我通過讓學生看視頻,了解課文內容,并通過引導讓學生把本文歸納為三部分即:期盼參加演出、飾老虎參加演出沒有成功、尋找失敗根源,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并引導學生循著怎樣演老虎這條貫穿始終的矛盾明線和以“我”排演、演出時“窩囊”的暗線,去探究演出失敗的原因。
我在教學中,不斷地鼓勵學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課文內容。課程標準指出:“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理解、體驗”。因此,在課中,我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排練前老師告訴“我”怎樣表演—段,寫得具體明確,作者僅用“爬”“站”“叫”“撲”“追”“躺”六個動作把老虎怎么演寫得具體明確。指導學生圈出動詞,品味用詞的'準確。再創設情境:老師扮演故事中的老師,學生扮演文中的“我”,進行對話,使得文中的情境再現,通過這樣的課堂設計,可以讓學生學習如何把表演動作寫清楚、寫具體,并為“我”到底演的如何做了評判。
在教學中,我還存在很多的不足,我引導學生細讀課文,體會“我”的心理變化。本文由于課文篇幅很長,情節一波三折,很多心理活動沒有明顯的“我想”做提示,學生們可能看不明白什么樣的句子是心理活動,所以回答問題偏離了要達到的目標。
在本文的學習中,對于一些學生不明白的詞語,為了節省時間,我都是將意思原汁原味味的告訴學生,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時間,學生對于被動記憶的這些詞印象不深刻,效果非常不好。
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教學反思 篇6
本課篇幅較長,內容較為淺顯,但蘊含的道理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較難領悟。教學過程中,有一些思辨性較強的問題學生尚不能很好地理解,如:通過這次排練,“我”有什么樣的體會?對此,你有什么樣的想法?你對這兩個問題是怎么看的?但這幾個問題直接指向文本主旨,因此課上做好必要的預設鋪墊,讓學生充分討論,從而加深理解。
文章留給了學生許多想象的空間,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還原當時的場景,促進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理解。當然,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無論是想象,還是想象后的表達都有一定的難度,這正說明了這是學生語言和想象能力的成長點,因此,課堂上要耐心地引導點撥,讓學生獲得語言和思維的雙重豐收。
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教學反思 篇7
《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是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的第六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文是葉至善回憶他童年時候,羨慕同學們在班級文藝演出時能表演節目,并期盼自己也能參加表演,終于有機會進行演出扮演一只老虎,到認為自己演出沒成功,最后一直尋找失敗原因的心理歷程,表達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和對童年時期執著的向往。
根據文章的內容、語言特點及本單元(1)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2)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體會人物的心情等幾個語文要素,確定教學目標為教給學生閱讀方法,重點引導學生通過抓住語言、神態、動作和心理描寫多種方法理解詞句,邊讀邊想象,體會人物內心感受。
(一)首先,談話導入引起學生對童年生活的代入感,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二)其次,分組檢查生字詞,這里重在引導學生對多音字的理解。這個環節由于讀的時間比較多,特別是多音字據義定音教學部分花的時間太長,導致后面教學有些急促,書寫指導沒有辦法進行,多音字教學可能以讀帶講會更好。
緊接著的是概括課文內容,用填空的方法引導學生抓住關鍵人物和事情經過結果概括課文,引導歸納總結學習方法。
(三)然后,結合本單元語文要素以及課后字體第二題,引導學生重點通過語言、神態、動作體會作者的心情。把閱讀方法教給孩子們,并相相機練學生的表達能力。本環節涉及的描寫角度比較多,開展小組討論的時候,也可以以一個描寫角度展開,課文很長,情節一波三折,很多心理活動沒有明顯的“我想”做提示,孩子們可能看不明白什么樣的句子是心理活動。所以以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按照事情發展過程找出描寫我的心理活動的句子,這樣重點可能會更突出。
(四)最后,以小練筆先寫在展示的形式,進行閱讀方法的遷移與運用,讓學生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體會的人物心情。
(五)指導書寫環節,因為時間把握的原因沒有進行,字詞教學可以縮短一些時間會更好。
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教學反思 篇8
這篇課文今天用了接近3個課時才完成教學任務,回憶一下整個教學過程,反思自己的教學。
首先出示生活中大老虎圖片,請學生用詞語形容,再揭題,學生齊讀,提示囊字讀音,抓住“窩囊”提出疑問。
因為課文朗讀是在早自習就檢查過,我就直接檢查生字詞的預習,重點提示多音字露、角、哄的區別,輕聲字的讀法,豁、拙的讀音。
接下來是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我提示學生按照排練前、排練時、演出時、演出后的順序為文章分段,再用誰做了什么的模式概括各個部分的內容,最后串聯起來就是文章主要內容。學生在概括過程中還是太過于細致,不過多次訓練還是有些進步。
我借助之前聽課時學到的心電圖方式進行板書,學生先找出排練時“我”的心情變化的句子,做好批注。在交流結束后老師總結作者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神態描寫表現人物心情。在這個部分教學時,我發現學生只能找到相關句子,不能進行概括。我想,如果還有第二次上課機會,可以提前布置一個任務,讓學生回去收集有關心情的詞語,能為本課做一個好的鋪墊。
由扶到放,學生自主學習,找演出時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等的句子,再讀一讀,悟一悟人物心情,最后寫一寫批注。
在這部分教學時,學生能夠較為輕松地找到相關句子,并概括人物心情。
當然,在談“我真的搞砸了表演嗎”這個問題上,學生能結合課文發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最后就是設計活動:如何安慰文中的“我”?學生能夠從贊揚“我”的優點、“我”的努力、“我”的勇于挑戰自己,鼓勵“我”繼續努力等角度來進行安慰,還是不錯的。因為只是一個小練習,就沒有要求學生要注意語音語調、手勢等,只要安慰的內容合理即可。
明天打算讓孩子們寫一個小練筆,回憶讓自己羞愧的一件事,把羞愧的那個畫面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神態描寫表現出來。
以上就是本課的教學思路,總的來說,學生因為已經掌握了批注方法,這課教學起來相對輕松一些。
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教學反思 篇9
學生經過第二單元的學習,對于“如何提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這個單元的批注練習中,也能自主運用。但是在學習了本單元的三篇課文后,學生在做批注時,大部分還是以提問為主,很少學生能從其他方面做批注。
在借助表格,梳理心情這一環節中,部分學生還是感到困難,尤其是表格第一列的“事情”,學生的提煉信息和概括能力弱,需要依靠老師提示關鍵詞。但是,在梳理完心情之后,“原因”對于學生來說就迎刃而解了,學生速度較快。此處,海需要讓學生借助表格連起來說一說“我”參加表演的經過,讓學生完整地表述課文主要內容,以訓練學生的表達、概括能力。
本班學生的拓展性思維能力弱,對于批注方法沒有很好地掌握,在教學時,即使給學生做了示范,但是在后續的自主批注中,大部分學生還是沒能做好批注。很多同學只是圈畫了關鍵詞,但是對于批注內容,遲遲沒有動筆。在交流批注這一環節中,學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老師的不斷提醒,才說出幾個與之相關的簡短詞語,語言表達能力不佳。這一問題不單單是出現在本堂課上,每一學科每一節課多多少少都會出現,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不強,閱讀輸入少,山老區孩子與外界接觸少,口語表達能力欠佳。
在交流課后選做題時,幾乎全班學生表示沒有演出經驗,無從下筆。其中,在教學過程中,對于“為什么我一點兒也記不起來?”這個問題難倒了大多數學生。由于缺少經驗,學生不能感同身受,個別學生說因為“我”很難過,所以記不起來。
經過多次練說,后來問學生:你們有沒有過緊張、尷尬、出糗的事情?還有學生提醒,也可以寫一寫在黑夜里,一個人走路/一個人在家時的情景。這時候,大多數學生才開始動筆練寫,但是多數學生還是以編造為主,字數較少。
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教學反思 篇10
《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是葉至善回憶他童年時候,在一次班級演出時上臺扮演老虎的故事。課文內容淺顯,但耐人尋味。按照課文的寫作順序,可以歸納為三部分:期盼參加演出、飾老虎沒成功、尋找失敗根源。在講述怎樣演老虎時,故事中的老師與演“哥哥”的小朋友有不同意見。那個小朋友一直認為扮老虎要有“豁虎跳”,而老師卻認為不一定要“豁虎跳”,二者的矛盾貫穿始終。演老虎的“我”一直按老師的指導排練、演出。正式演出時“砸”了。于是“我”尋求原因。有意思的是作者沒有直接道出原因,而是以“我至今還不明白”結尾,給學生留下閱讀的空間。
一、根據文章的內容、語言特點及四年級的教學重點,確定教學目標為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法理解詞句,邊讀邊想象,體會人物內心感受,透過對語言的感悟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
二、關注內容,感悟形式
透過語言形式,把握語言內容,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體會語言運用之妙,這是很好的教學經驗。據此設計了兩個教學過程:1.初讀——從語言到內容。按照課文的順序,指導學生概括為三部分:期盼參加演出、飾老虎沒成功、尋找失敗根源。引導學生循著怎樣演老虎這條貫穿始終的矛盾明線和以“我”排演、演出時“窩囊”的暗線,去探究演出失敗的原因。2.細讀、深讀一一從內容到語言。這一過程,師生共同對文本進行詳細、深入的閱讀,層層深入地感悟品味語言,既讀懂了故事,也學習了語言的表達方式。
三、教給方法,學習語言
在本文的學習中,我指導學生用查字典的方法學習詞語;根據提示劃分段落;結合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展開合理想象,進入課文情境等方法學習語言,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教學反思 篇11
我由老虎引入課題,老虎給人的印象是威武、兇猛,為什么本課是“窩囊”的?激起同學們的好奇心,引發學習興趣。接著由幾個串聯的問題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學生在探究問題時,能通過討論,得出結論。
不足之處:對于分段有爭議,有時劃分過細,有時有太籠統;對于“人們為什么哄堂大笑?”學生的回答都偏向“嘲笑”,在這里我直接向學生解釋:雖然他演的不夠好,但是他笨拙的動作,很可愛,很有趣。教育學生不要總是往不好的方面想,雖然演出砸鍋了,但這件事情不會讓別人對犯錯的小朋友不依不饒,要把它當成一件小事處理,重要的是今后不再犯類似錯誤。我需要引導學生調整心態,積極面對生活和學習的困難。
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教學反思 篇12
教學完成了預定目標,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從 了解內容、理清層次,到理解詞句和想象揣摩,順暢地感悟到文章表明的道理,課堂完整而有效。
此次課堂教學令我遺憾的是教學時間緊張。這引起我的思考:40分鐘內不可能將文本中所有語言訓練點呈現出來,要保證教學重點突出,教師就要及時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
(一)關注學情,做好預設
這篇課文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內容比較長,而且學生上課時才拿到課文,沒有預習和初讀的時間。加上他們也沒有劃分結構段的經驗,這就給設計中的“整體感知”環節的教學造成了難度。因為在此耽誤了時間,所以學習“演出時”這一部分時我設計的練筆時間不夠,最后改為只讓學生把想到的說一說。
由此,我認識到了對教學內容的取舍要根據學段要求和學生的學情確定。教學是為學生服務的,備課如果只關注教材和自己的風格而忽視了學生,那樣的教學是沒有意義的。備學生是上好課的關鍵所在,尢其是具有交流意義的公開課。如果授課前教師能跟學生有交流,教師對學生學情有大致的了解,課前可以對教學進行有針對性的預設,這樣交流效果可以更好。
(二)突出重點,彰顯特色
每個學段需要完成的訓練目標很多,但它是分布在整個學段兩年中幾十篇課文中完成的。可在上研究課時,往往因怕有所缺失而面面俱到,結果造成重點不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