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語文18課牛和鵝教學反思(精選8篇)
四年級上冊語文18課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1
看了寶帶小學老師對我們初案的評價以及這階段以來我們對教材的進一步鉆研。特有以下反思:
一、缺乏學生的生成預設。
整個教學設計,對于教學過程的描述十分詳細,每一步如何進行教學,展示的思路清晰明了,但課堂教學不是以教師來主導,課堂不是跟著教師的節奏進行,而是以學生的認識進行,因此為了讓課堂更具活力,讓教學更落實到實處,我們的教學設計還應該更多的考慮學生的生成。
二、重點字句的理解不夠到位。
文章中很多詞句都可以充分說明我對鵝內心的害怕,恐懼,如“貼著墻壁”、“我嚇得腿都軟了”......教學設計中也找到了不少,但對這些特別能體味出來的詞我們沒有很好的去品品,讀讀,議議。正因為我內心的恐懼才造成鵝對我的欺負,所以對鵝欺負“我”的一些詞語也應該緊緊抓住,細細的體味。這樣就有利于后文聽了金奎叔的話后,給我啟發,讓我認識到只有膽大,戰勝自己,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鵝,覺得鵝一點都不害怕奠定了基礎。
三、鉆研教材還不夠到位
在品讀課文第13自然段時,我們設計了這樣一個小環節:“是啊,金奎叔的話讓作者永遠難忘!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課件出示)”它雖然把我們看得比它小,可我們實在比它強呀!“你有什么啟發?誰來說說?”寶帶老師提醒說:其實,我們仔細讀讀文本,就會發現這句話并不是金奎叔所說,而是小作者在聽了金奎叔的話以后,自己所感悟到的人生道理。再來品讀課文確實是“我”聽后的一些感悟,因此在教案的又一次修改中,我們努力改進老師的提問方式和內容。相信這樣的改正回讓學生能更好的把握教材,理解意思。
四年級上冊語文18課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2
我在教學中將課文的重點放在“我怕鵝,被鵝欺;金奎叔趕鵝,鵝被嚇跑”這件事情上。我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設計始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通過自由朗讀后尋找出對牛與鵝的前后不同態度和改變的原因,學生劃出有關語句進行感受,再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獨特感受,而在整個課堂中教師一個很好的傾聽者,只在適當的時候作一些小小的點撥和提示。此外通過對比朗讀、自主感悟、揣摩心理,讓學生感受到“我”當時的情感體驗和心理變化,然后說說自己經歷過這件事,明白了什么。最后出現金奎叔叔的話,讓孩子的體驗和感受有一個理論的提高。從而揭示課文所蘊含的道理: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不能被固有的思想左右,只有找準了角度,才能正確地對待身邊的人和物,正確地對待生活。
教學中,對于教學方法的指導也是貫穿在教學全過程中。像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的內容,把自己放入情境中體驗朗讀,通過品讀我和金奎叔對鵝的不同表現的詞句對比出人物的不同心態,直至揭示主題等。種種方法滲透自然,過渡巧妙。這些方法都是學生在充分感悟理解的基礎上,我相機提煉出來的,讓學生知道自己就是在運用這種方法在學習的,并且在之后的學習中學以致用。在本節課的結尾我不僅總結了思想內容方面的收獲,還總結了學習方法的運用。長此以往,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年級上冊語文18課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3
這課已經醞釀了很久。如果是一串葡萄,那么現在應該是釀成葡萄酒的時候了!不過,滋味卻是那樣酸澀!
開始上課了,按照既定方案,先給孩子們講一個故事,一個關于牛和鵝眼睛的故事。當然,這是一個神話傳說。孩子們聽得有趣,自然放松下來,同時,也引入了本文的第一段。這樣過渡到課文內容,自己覺得比較自然。
學生初讀課文,隨著讀我隨著講自己的感受:有趣,讀著讀著會樂出聲。大家也會有這種感受吧?這是情感的滲透吧,也是一種交流。果然,孩子們讀著讀著,也樂起來,忍不住樂出聲兒。為什么會這樣呢?說說感受吧:被鵝追、咬時的狼狽樣特別生動有趣;金奎叔趕鵝那一段有意思;還有前面欺負牛的那一段,覺得有意思。
這是預料之中的。接下來做什么呢?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我隨時將學生的發言整理成板書:我怕鵝,鵝追我,金奎叔趕鵝……在這個基礎上請學生結合板書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這也是幫助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一個方法。只是放在這里,還略顯不自然。
比較亂的地方出現在后面的環節中。我一直沒有想好的,本來應該直接切入到金奎叔的話,但怎么切入卻沒有思路。于是,讀事情的過程。為什么要讀也并不清楚。只是含糊地說感受生動的語言。每想到這里便覺得發堵,不舒服。甚至現在都有寫不下去的感受。不過,為了當初的,我還是要寫出來。講好了給大家當樣子,不好是靶子,給大家借鑒。
重點于是在體會我的表現,鵝的表現;金奎叔的表現,鵝的表現。因為,在此處我總認為是有比較的,正是這種比較使我們認識到“我們不能因為別人對我們的態度而決定我們對待別人的態度”,或者進一步認識到“我們對待別人的態度決定著別人對待我們的態度”。這次講的時候,我便引導著孩子對比著來讀,讀出我的害怕,再讀出鵝的神氣;讀出金奎叔的不怕,再讀出鵝的害怕。反復指導朗讀,這里用了大概十二、三分鐘罷。后來想想,這里花的氣力顯得大了些,尤其是前面的問題不明確的情況下,學生對這些描寫生動的語句如此反復誦讀也還處在一種無意注意的狀態下,效果未必好。
再就讀到金奎叔的話了,抓住“這樣看”和“這點”兩處讓學生說清楚,然后說說句子的意思,再聯系生活談談啟示。基本就是這樣的思路下來吧。層次不清楚的感覺始終有,所以課上下來覺得比較累。不知自己怎么講下來的。
四年級上冊語文18課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4
秉著鑒賞、探討及學習的態度,看完了寶帶實小對課文《牛與鵝》的比較完整而到位的教學設計,也與他們一起把課文再“走了個遍”,他們所呈現了一堂比較精彩的課堂實錄,亮點不斷紛呈。同樣感悟良多,稍作評價:
一、脈絡清晰,訓練有度
從整個兩課時的設計看,教師們比較到位地把握住課文的重難點,研究學情和分析文情,備文本,備學生,預設并生成了許多值得深究的對話話題,將整個教學流程彰顯得清晰而又嚴謹完整,如第一課時的幾個環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再讀課文,理清文路”、“走入文本,初步感悟”等,而第二課時中的“深入文本,研讀品悟”、“總結升華,課外延伸”等,然后又將語文的字詞訓練、朗讀訓練以及概括能力訓練等雙基訓練糅合在每個環節中,營造最自然最真切最實在的學習狀態,這是我們每個教者都努力遵循的。
二、抓準重點,顯示亮點
語文教學的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我們也認為,語文該有她獨特的甜甜的味道,這味道藏在每個字詞中,藏在每個提領文章中心的精彩語段中,這不能說教,只能細品,只能咀嚼,品出字面的,品出字背后的,正如歌德說:用兩只眼睛讀書,一只眼睛讀字面,一只眼睛得透過字面看背后。這篇課文不僅蘊涵道理,同樣童趣十足,只有抓文字訓練點,寶帶實小的老師就抓以“讓我們再次走入作者的回憶,去感受那一段經歷。請同學們快速瀏覽5——11自然段,你看到了幾幅畫面?”來梳理這段內容,并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來體會“我“對鵝的害怕,一點兒也不敢反抗,來體會鵝的囂張、霸道的樣子,來體會金奎叔趕鵝時的勇敢,而后探究其間的變化,深究變化的原因。自讀后交流,齊讀后再探討,再讀再體會,多種的訓練形式相信道理的揭示也將水到渠成。
三、讀寫結合,注重拓展。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都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自求而得”的重要,而課堂練筆便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途徑。寶帶實小老師不僅給學生提供了這樣實踐的機會,更給予學生自由選擇話題的自主性。無論是對牛說,對鵝說,對“我”說,還是對身邊的人說,相信學生都會有感而發,而這樣的心聲是最真實和寶貴的。
同樣,也想和寶帶實小老師商榷與探討的地方有:
1、我們經常強調著:遵循文路、學路和思路,這樣能與作者達到更好的心靈對話和共鳴,而在設計中“后來作者對牛和鵝的態度有什么變化?(出示第12自然段)從這段中你讀出了什么?(不再怕鵝、不再欺負牛)”將最后作者所悟先予揭示,我覺得這樣是否必要?
2、文章的道理是隱含在文字中,尤其隱含在金奎叔的兩句話中,這應成為教學的重點,更應成為教學的亮點呈現,而怎樣把道理的揭示無痕自然地融合在語言文字的揣摩與咀嚼中,而不是那么生硬牽強地呈現,我個人感覺力度還不夠。
以上是我對本教學設計的粗淺評價,有不當之處敬請諒解。
四年級上冊語文18課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5
《牛和鵝》課文記敘了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鵝追趕,后來在金奎叔的幫助下趕走了鵝,再不怕鵝的故事。告訴我們看待周圍的事物,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教學重點是理解“它雖然把我們看得比它小,可我們實在比它強呀!”這句話的含義。朗讀感悟課文,了解看待周圍的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首先從單元主題入手,設計了一個師生對話,由直呼別人姓名的好與不好,導入“角度話題”,引出新課,板書課題。這樣做可能有兩種好處:一是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消除師生間的隔閡,更有利于使學生融入課堂;二是輕松導入新課,初步使學生建立“角度”意識,為后面的教學作鋪墊。
2、從本文作者的簡介入手,引出兒童文學作品的童趣特點,一方面使學生對作者的生平創作有了一些了解,另一方面也順利地進入了課文的學習。再從“童趣”著眼,讓學生找出自己認為最有童趣的段落。學習第四自然段及第五到十一自然段,深入體會:欺牛與怕鵝,反復練習朗讀,讀出欺牛時的毫不在乎,被鵝欺時的狼狽不堪,加強學生朗讀能力的訓練。
3、由欺牛、怕鵝導出課文第一自然段:“人們都說:牛的眼睛看人,覺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鵝的眼睛看人,覺得人比鵝小,所以鵝是不怕人的。”這樣學習可能會容易讓學生對本文的結構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
4、引導學生學習最后幾個自然段,重點研讀金奎叔的話,學習作者從金奎叔的話中,是如何由起初的欺牛和怕鵝到后來的不欺牛也不怕鵝的,從而使學生悟出同樣一件事,如何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就會有不同的結果這個道理。
5、拓展總結:向學生講述一個故事——一個老太太,兒子染布,女兒賣傘,天晴時老太太為女兒當心,下雨時老太太為兒子當心,整天愁眉苦臉,弄得疾病纏身,后來聽了一個哲人的話后,心胸豁然開朗,病也好了。再從這個故事,引向學生過去學的有關角度的詩句,引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對學生提出希望,結束本課。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的成功之處是:在從本文的謀篇布局和文章語言方面引導學生感悟文章的同時,也有意識地抓住以上特點對學生滲透習作的指導。尤其是童趣十足的語言,學生們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盡情地品味、感受,從而試圖達到爛熟于心、進行運用的效果。我想:就這樣來教課文,讓學生從讀中學讀,從讀中學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不足之處
一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不夠多。
二是沒有使用課件教學,使課堂減少了許多生氣,也影響了教學的效果。
三是教學時間分配不太合理,前面在教學欺牛段落時使用過多的時間,加上沒用上課件,導致后來的時間不足——金奎叔的話分析得不透徹,拓展部分沒來得及教學,就草草收場。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初讀課文第一自然段,讓學生從牛的角度看人人比它大,鵝的角度看人人比它小,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為后面的轉折角度作鋪墊。接著分析重點段落,邊讀邊用不同的標記圈出他們對待牛和鵝不同態度的詞語,然后分片段朗讀、表演,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我對牛和鵝的不同態度,學生把這兩種態度體會到位之后,再引出后來發生了一件事從而改變了我對牛和鵝的看法,這一部分多讓學生進行討論,從而得出結論。最后,重點品讀作者對牛和鵝的認識發生的巨大變化,引導學生分析重點句:“它雖然把我看得比它小,可我們實在比它強呀!”引導學生認識生活中類似的事例,感悟從中受到的啟發。
四年級上冊語文18課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6
教學這篇課文首先采用故事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其次體現以訓練為主線,在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詞語概括能力的培養。句式訓練、品讀感悟,將語言訓練與思維發展相統一。能夠將重點訓練與常規訓練相結合。
再次,在教學設計中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誦來感受文本特色,使整個課堂涌動著濃濃的語文味。在授課過程中注重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采用開頭與結尾對比進行教學,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出本課的閱讀話題,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如做批注、實話實說、快樂習作等都增強了課堂的實效性。
但是,教學中我對學生的評價有些單一,應多采用激勵性的語言。比如:浩明同學說的非常好,我如果帶頭鼓掌,不用語言評價,效果會更好,有時教師的肢體語言更有感染力。
還有語言應簡練。閱讀導航中第一話題,讓學生讀課文的3、4自然段,找出描寫孩子對牛的態度的詞,問其順序能否調換。學生的回答是不能,是因為對牛的態度越來越放肆了,程度加深了。除此之外,還是因為人先試探牛,漸漸與牛有了感情,牛與他沒有了敵意他才敢由開始的“摸、拍……”到后來的“跪、騎”這也是人對牛的態度的一種轉變,教師若點撥一下會更好。
四年級上冊語文18課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7
在本節課中,我主要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1、我怕鵝的語句;
2、鵝有什么表現讓我這樣害怕;
3、金奎叔怎樣對待鵝的;
4、鵝的表現又怎樣的;
5、理解金奎叔的話。
從這幾個問題來讓學生自學課文,從文中體會我的害怕,鵝的目中無人、金奎叔的不怕及鵝最后的落荒而逃。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從哪些方面進行描寫,體會作者的寫法及好處,并強調要運用到寫作中。
在教學中有一點做得較好,就是始終指向寫作。文本內容的學習為學習習作方法服務。文本是一個媒介,通過這個媒介我們要讓學生學到什么?我想無非就是一主要講什么?二你有什么體會?三你學到了什么寫作方法?以此來提升學生的言語實踐能力。因此,每一節課我的目標性很強,不但要讓學生知道課文在講什么,還要讓學生知道運用了什么寫作方法。在我的課堂中學生的這種意識也很強。如學生能自己說出從“側著腦袋、豎著眼睛”體會到鵝的不屑,并能說出是通過動作鵝描寫來體現,從這可以看出學生的習作意識很強。又如學生能通過內容體會讀如何讀出害怕程度的不斷變化,并在朗讀中體會到作者交叉寫活動的方法。
當然,也有一點小小的遺憾,原本要教學完的內容沒有完成,課堂不夠高效,老師的言語不夠簡潔。如何讓課堂更高效,是我今后努力和方向。
四年級上冊語文18課牛和鵝教學反思 篇8
課文《牛和鵝》記敘作者在回家的路上被鵝追趕,后來在金奎叔的幫助下趕走了鵝,再不怕鵝的故事。
文章故事性強,是一篇語言生動、童趣十足、又蘊含一定哲理的文章。尤其是描寫“我”被鵝追趕這一部分時,作者將鵝的神氣十足、膽大妄為,以及“我”的狼狽不堪,慌忙逃竄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的細致刻畫,通過對鵝的動作的傳神描寫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最后借助金奎叔的話,告訴我們看待周圍的事物,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課文篇幅較長,學生進行了課前預習,課前,我檢查了學生的朗讀,糾正了個別字詞的讀音。通過一遍一遍的朗讀,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以圖片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出示大家對牛和鵝的一個認識,了解“我”之前是如何對待牛和鵝的。
接著通過探討“我”對牛和鵝的態度轉變的原因,引出我們被鵝追趕、金奎叔幫我們趕鵝這件事,學習“被鵝追趕”這一部分時,讓學生自主讀文,找出重點詞句反復品讀,感受鵝的囂張,體會我的害怕,學習“金奎叔趕鵝”時,讓學生通過重點詞句感受鵝的害怕,前后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
最后引導學生理解金奎叔的話,領會課文蘊含的道理:認識到看待周圍的事物,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最后通過拓展,引導學生將學到的道理,運用到處理身邊的事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