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語文精衛填海教學反思(精選2篇)
四年級上冊語文精衛填海教學反思 篇1
這是中國古代一個著名的神話故事,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我們主要學習精衛勇敢的精神。但一個學生的發言引發了我的思考,學生說“老師,精衛很笨,石頭丟到海里,海水不是越漲越高了嗎?”我猛然意識到,千百年來留給我們的文化應注入新的活力了。于是,我問道:“如果你是精衛,你會怎么做呢?”孩子們一下活躍起來了,有的說:“我用抽水機把水抽干。”有的說:“我用汽車拖石子、磚頭。”而對孩子的話語,我沒有做任何評判。首先我肯定了他們比精衛要聰明。接著,我引導學生思考:海水抽到哪里去呢?抽干了水對我們有什么壞處?把石頭、磚頭扔到海里,海水會怎樣?學生一想,是呀,這辦法并不好。這時,心急的孩子坐不住了,一個個抓耳撓腮的,我適時畫了一個海與堤岸的平面圖,與他們共同分析,海水是漫過堤岸才危害人的,怎樣讓它不危害人呢?這時,幾個孩子恍然大悟,我們可以把堤岸修結實些!
誠然,精衛的勇敢值得我們學習,但我們若不能一分為二的看問題,還去學習精衛的子子孫孫填海,我們的國家又怎能飛速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注意將生活與教學緊密相連,賦予教材時代的活力,想方設法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形成樂于探究,敢于發問的良好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讓他們能思考、會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并能用自己的語言大膽表達出個人見解,訓練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這不正是新課該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嗎?
四年級上冊語文精衛填海教學反思 篇2
課程改革所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徹底推翻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以師教為主的教學觀念。老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學生正襟危坐豎耳傾聽,只有接受,缺乏發現。這樣的情景在以前被稱作秩序井然,是取得佳績的前提,而在新一輪課改的觀念下,我們注意到了曾經一直忽略的問題:我們的孩子在思考嗎?在學習嗎?在發現嗎?在研究嗎?也許有人會說,小孩子怎么懂得研究、探索?真是無稽之談。
牐牭不知道大家發現與否,一個孩子在咿呀學語甚至于呱呱落地時便會用自己的體態語言傳達著對周圍世界驚奇,這種與生俱來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自然而使他們成為一個天生的發現家、研究者。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一直都尊重孩子們的觀點,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和創造力。
牐犜誚獺毒衛填海》時,課后有個思考題:精衛是只怎樣的鳥兒?按照課文內容的指引,有的孩子回答精衛是一只勇敢的鳥兒,他敢于同奪去別人生命的.大海較量。而另一些孩子卻有自己不同的見解:一個孩子說精衛是一只笨鳥,大海那么大,能填平嗎?非累死不可;另一孩子說,大海也有生命,精衛不該心胸那么狹窄,與大海不共戴天,不分晝夜地將銜來的小石子和小樹枝投進大海想填平它呢?我覺得他們的回答都很有價值。回答精衛是勇敢鳥兒的學生,他從課文中學到了正義感,體會到勇敢的品質;回答精衛是笨鳥的學生,他關注生活,把所學習的內容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進行了合理的思考;而對精衛的正義行為提出疑問的學生思維更為廣闊、全面,他懂得了由己及人地思考,不用簡單的對錯來劃分世界,而是把每一個個體都放在同一個水平線上來對待。他的問題在班上炸開了鍋,許多孩子受到啟發,馬上與周圍的同學展開討論,有的說應該和大海講道理,勸告他不要再奪去別人的生命;有的說應該修建堤壩,防止大海再泛濫。這節課上完了,我并沒有給他們一個正確的答案,因為每一個答案都是合理的,而每一個孩子都得到了不止一種的答案。
牐犜諦唇毯蠹鞘保我想:如果我用傳統的模式,老師精心地解讀課文,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認識到精衛的堅韌與勇敢,而不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學生會有這些交流和收獲嗎?會有這些多元的解讀嗎?我想這就是課改的精髓所在了。給予孩子發現的天空,讓學生自己學,自己發現,自己體驗,呵護每一個孩子思維的獨特性,讓這些天生的研究者、探索者在無際的天空中自由遨游,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