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語文牛和鵝教師教學反思范文(精選3篇)
四年級上冊語文牛和鵝教師教學反思范文 篇1
《牛和鵝》一課,是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六單元的一篇新課文,抽到這個課題的時候,內心的確充滿了忐忑,沒有教學參考書,沒有現成的課例可以參考,如何確定學習目標,這個最基本的備課要素都讓我覺得無從下手。接著我認真研讀了下發的電子教材,和同事反復討論,在協作組中通過集備,最終思路漸漸明晰:這個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童年生活”,選文內容指向童年生活中的多樣情感體驗,語文要素是學習批注閱讀的方法,單元導語明確提出“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精讀課文有示范批注,“交流平臺”總結了批注的常用方法,所以圍繞這個主題和需要掌握的語文要素,我進行了探索,整節課我有以下幾個收獲:
一、認真研讀教材精準定位目標
確定目標首先要找到文本內容與語文要素內在的邏輯聯系,怎樣將閱讀能力的訓練置于學生閱讀文本的真實困難中,讓策略成為學生閱讀的工具支撐并指向思維訓練,最終使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得到發展,所以確定本課的目標是“1、學習課文的批注示范,掌握批注的基本方法:在哪里批注,怎么批注。2、學習通過動作描寫表現人物心情的寫作方法。3、通過批注閱讀,了解課文內容,受到一定啟示。”
精準的目標還要基于具體學情。雖然批注閱讀在教材中第一次正式提到,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對此是零起點,將學生放在課程視野中去思考與推測,是了解學情的第一步。有了這一步還不夠,所以一開始就設計了有目的的提問:“讀了這么多遍課文,你有什么感受?”“你們有沒有勾畫過生字詞?在旁邊寫出詞語的解釋或者寫出段意?”每一個問題都有明確的學情診測意圖。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會一些簡單的勾畫批注;學生陌生的是“批注”這個術語和感悟式的批注方式;學生批注的`基本習慣還有待規范。目標明確的提問幫助教師準確把握了學情,教學才能有的放矢。
二、運用批注方法體會文章內涵
我在教學中將課文的重點放在“我怕鵝,被鵝欺;金奎叔趕鵝,鵝被嚇跑”這件事情上。我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設計始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通過自由朗讀后尋找出對牛與鵝的前后不同態度和改變的原因,學生運用批注方法劃出有關語句進行感受,再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獨特感受,而在整個課堂中教師一個很好的傾聽者,只在適當的時候作一些小小的點撥和提示。此外通過對比朗讀、自主感悟、揣摩心理,讓學生感受到“我”當時的情感體驗和心理變化,然后說說自己經歷過這件事,明白了什么。最后出現金奎叔叔的話,讓孩子的體驗和感受有一個理論的提高。從而揭示課文所蘊含的道理: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不能被固有的思想左右,只有找準了角度,才能正確地對待身邊的人和物,正確地對待生活。
但課堂教學是一門不完美的藝術,由于備課時想把預設的目標都完成,導致課堂容量過大,最后對于理解文章揭示的道理這一環節有些流于形式、走馬觀花,對時間的把握也不是很到位,缺少靈活多變的教學經驗,如何讓課堂更高效,是我今后努力和方向。
四年級上冊語文牛和鵝教師教學反思范文 篇2
這篇文章的語言很生動,很有特色。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一些小細節:
一、自主識字,重點指導。
本課生字較多,要引導學生自主識字,總結識字方法,從而擴大識字量。在書寫方面要注意提醒學生們注意框架結構,尤其是一些筆畫的長短。
二、細讀文本,作好批注。
文中記敘了“我”被鵝追趕的一次經歷,作者將鵝的神氣十足、目中無人的樣子,以及“我”狼狽不堪、慌忙逃竄的場面,全部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的細致刻畫,以及對鵝的動作的傳神描寫,活靈活現地展示在讀者面前。可以借助文中的批注,多加提醒學生們作批注。
三、讀中悟情,積累好詞好句。
課上,應引導學生進行充分地、有感情地朗讀,積累優美、生動的語句,使學生在朗讀中思考,在朗讀中想象畫面、場景,在思考中感悟,感悟作者的語言表達、遣詞造句的準確生動,以及作者用生動的故事作為依托,闡釋深刻的道理的寫作方法。
四年級上冊語文牛和鵝教師教學反思范文 篇3
《牛和鵝》通過記敘我們在回家的路上被鵝追趕,后來在金奎叔的幫助下趕走了鵝的故事。借助金奎叔的話,告訴我們看待周圍的事物,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會得到不同的結果。本文的特點是故事性強,語言生動,童趣十足,但又蘊含一定哲理的文章。
課文的故事很有趣,學生很喜歡讀;學生對作者對牛和鵝前后的態度變化,通過引導也不難理解,但是對于“它雖然把我們看得比它小,可我們實在比它強呀!”這句話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這節課的教學主體內容確定之后,我想,如何在導入時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又巧妙的與所教課題相結合起來呢?接下來就是精心的設計。我首先以講神話故事的方式談話導入,并相機引出本課課題,把題目中的牛和鵝以圖片的形式呈現在黑板上,這樣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課的教學中來了。
接下來我結合本單元目標要求:“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來展開教學。其實學生以前在學習中已經運用到了批注的方法,所以在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回憶之前用到過的批注方法,再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分析文中出現的幾處批注,并結合課文來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這樣,先讓學生明白了什么叫做“批注”,然后在引導學習課文1——7自然段中,講解了三種批注的方法。接著讓學生根據文中的批注,畫出“我”怕鵝的語句,體會“我”見到鵝和被鵝襲擊時的心情。我注重學生讀書的方法指導,抓住關鍵句子詞語,讓學生在理解中、朗讀中品味。先把“我”怕鵝的表現從文中篩選出來,體會朗讀,再找出鵝表現的句子,來體會鵝的囂張、霸道的樣子,進行對比閱讀體會,最后還原文本,加深了對內容的理解。在這部分教學時,我設計讓一名學生上臺扮演小作者表演害怕鵝的環節,既增加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活躍了課堂氣氛,感覺效果很好。
教是為了不教,學生在學習了批注方法后,還要活學活用。在學習文章8——12自然段時,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運用批注法自學。這樣不僅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鍛煉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同時使教學環節主次分明,重點突出。最后讓學生用一句話概況內容,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
我在教學中將課文的重點放在“我怕鵝,被鵝欺;金奎叔趕鵝,鵝被嚇跑”這件事情上。我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設計始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通過自由朗讀后尋找出對牛與鵝的前后不同態度和改變的原因,學生劃出有關語句進行感受,再進行交流。此外通過對比朗讀、自主感悟、揣摩心理,讓學生感受到“我”當時的情感體驗和心理變化,然后說說自己經歷過這件事,明白了什么。最后出現金奎叔叔的話,讓孩子的體驗和感受有一個理論的提高。從而揭示課文所蘊含的道理: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不能被固有的思想左右,只有找準了角度,才能正確地對待身邊的人和物,正確地對待生活。
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情感,明白道理。我覺得自己在引導學生讀的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但是火候還不夠到位,不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做到入情入境的去讀。課后的拓展活動是將書中的知識與生活中的事物聯系起來,是深華,也是學以致用。整節課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
總之,這節課的收獲很多,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會細細的品味運用。但課堂教學是一門不完美的藝術,學無止境,研無止境,我會在探索中,通過充分地挖掘教材,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突破教材中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扎扎實實學知識,簡簡單單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