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反思匯編(精選2篇)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匯編 篇1
摘 要:近幾年,隨著教育改革不斷的深入與完善,在新課標概念下,高中教學重在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而對于高中語文來說,詩歌鑒賞是目前高中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它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有創新性的教學模式,少教多學的教學模式就是在這樣的實際下,根據教師的教學經驗以及教學心得提出來的,亦是現在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最有效的教學方式之一,著重從現在的高中詩歌鑒賞教學的狀況進行分析研究,為提升詩歌鑒賞教學質量做好必要的保障。
關鍵詞:詩歌鑒賞;少教多學;教學思考
詩歌是我國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燦爛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在現今的高中詩歌教學中,并沒有積極地發揚民族文化,不重視詩歌教學,嚴重影響了高中語文教學質量。隨著教育改革不斷地深入,不斷地完善,我國大力推行新課標教學,尤其是高中的語文詩歌鑒賞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語文素養。但是從目前的高中詩歌教學狀況來看,詩歌鑒賞教學并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主要是以詩歌的記憶、背誦、朗讀為主,學生對詩歌并沒有進行深入的了解,只是單純地記住了詩歌,應付了目前的考試,這雖然解決了學生當前的問題,達到了教學的目標,但對學生未來的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單一的教學方式以及單純的記憶會使學生產生厭惡的心理,學習興趣下降,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效率下降,就達不到教學的效果。下面我就簡單地談談新課標針對高中詩歌鑒賞教學所推行“少教多學”教學方式的優點,并為改善教學狀況提出一些有效的解決措施。
一、教師引領學生做好課前的預習,并巧設問題
對于現在的高中生來說,學習的科目比較多,學習壓力比較大,尤其是在詩歌鑒賞和文言文的學習上比較吃力,而這卻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所在,要想學好詩歌鑒賞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做好課前的預習工作。但是從現在的高中教學來看,學生很少進行課前的預習,忽視了這一環節的重要性,導致課堂上沒有學習的方向,盲目地學習,學習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帶領學生進行預習,養成預習的好習慣,為詩歌的學習做好課前的充分準備。
1.在預習中要給學生布置簡單的任務。預習不僅僅是要對詩歌有一定的熟悉,如果只是這樣往往達不到預習的效果,在預習中教師應該給學生布置簡單的任務,要有預習的目的性,不僅要對詩歌熟悉,還要理解詩歌的大致意思。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詩歌的創作背景、作者的簡介等一系列問題,這就凸顯預習的目的性,能有效地提高預習的效果。
2.在預習中教師所布置的預習任務難度要適中,不要過于簡單,也不要過于難,過于簡單學生沒有預習的興趣,難度過大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不到預期的預習效果,因此在預習過程中教師要多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給學生提供詩歌創作的背景、作者的寫作環境,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性。
二、采用小組學習的方式,提高學習質量
所謂的少教多學的意思就是教師要將主動權放在學生的手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將學習的主動權交在學生的手中,而小組合作學習正是滿足了這一點,在小組合作中,教師幾乎就不會參與,學生進行思想心靈的溝通。對于比較難的詩歌,學生獨自學習是比較困難的,這時候就需要發揮小組學生的優勢,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用心去交流溝通,進行思想的融合,會產生新的思想,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1.小組學習徹底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小組學習中始終堅持“組間同質,組內異質”這一基本原則,在學習中享受的并不是學習的成果,而享受的是學習的這一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促進了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學習,學生的邏輯得到了提升,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散,產生了高效的學習效果。
2.各個小組之間進行比賽,展示各小組的學習成果。在詩歌鑒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多多展示學生之間的學習成果,讓學生在學習中競爭,在各個小組進行學習成果展示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旁邊進行點評,做一些補充,并有針對性地解決小組之間的一些問題,這樣不僅能將少教多學的教學方式落到實處,還能達到教學目標。
總的來說,詩歌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但在今天卻成為教學的難點、重點所在。本文主要分析了當前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狀況,推行新課標所提倡的少教多學教學方式,將少教多學的教學方式落到實處,徹底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才能真正將學生的學習主動權調動起來,把課堂交給學生,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時也能有效提高高中詩歌鑒賞的課堂效率。
高中語文教學反思匯編 篇2
本學期擔高二兩個班的語文,日子過的真快,不知不覺期中考試已經結束,反思這匆忙的兩個月的教學,我感悟頗深:
首先,我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把教學重點放在了閱讀教學上,語文該學什么?怎么學?這是學生很困惑的問題,只有明白這些,學生才有學習動力,也同時掌握語文學習信息途徑和方法。長期以來,學校教學中形成的一個怪圈,就是師生天天教和學,天天練語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學科卻是語文,沒有學生敢說自己語文學得好,沒有語文教師敢說自己的語文教得多好。問題的原因在于:語文能力的提高,取決于一個基礎的問題,那就是語言材料的豐富。一個人語言貧乏,必然帶來思維的貧乏;而思維的貧乏必然影響學習能力的提高。不論是思維還是語言,都要*積累才能豐富;語言能力是由無數點點滴滴細小瑣碎的知識匯聚而成。語文的學習是一個“聚沙成塔”的過程。所以,通過這一學期的教學,我讓學生感受“積累”的重要,體會精讀和合作探究的重要。我對學生明確要求:兩條腿走路,課內外結合;一手抓基礎,一手抓訓練。
其次,單元教學法具體操作還需細心揣摩。本學期我在散文和文言文教學中,按照高三復習的策略,每個單元重點貫穿學法指導,然后再涉及幾個知識,能力、情感方面的要點,關注學生答題的規范,但學生基礎差,能力有限,不少學生還不能掌握其中的學法,只能支離破碎的掌握一點,結果在期中考試時學生得分并不理想;在學生現在基礎相對薄弱和課時緊張的情況下如何更有效進行單元教學,如何大范圍的貫徹學法指導,將是下一階段要面對研究的問題。再次,談談學生的考試結果。本學期高二學生要會考,所以有些學生在課堂上聽課“偷雞摸狗”,有的對語文不太感興趣認為語文成績非常偶然,知識點落實情況不太好,完成作業不認真,所以基礎部分得分情況不好。平時在課堂上雖強調過,但沒有經常訓練,以及基礎知識鞏固不到位,導致部分學生試卷未完成。在作文審題上,不懂抓關鍵句,雖然我進行過系統的審題立意訓練,但面對材料時,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跑題。因此下一階段,要花時間督促學生將知識點落實到位,要努力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并對不同基礎層次的學生存在的不同問題“對癥下藥”。
這學期的課堂閱讀教學,我要求自己“且慢開講,且慢啟發”,慢慢改掉以往為趕教學進度而置學生的感受于不顧的教學套路。語文學習是一個體味、浸染的過程,不能一味追求快節奏,必須讓學生保持寧靜、平和的心境,這樣才能保證對課文的獨立閱讀及對問題的獨立思考。有時,我也會先布置思考題,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這樣,學生讀的方向、思考的重點就明確了,教學預設的教學目標也就順利達到了。俗話說:“根深才能葉茂,本固方可枝榮。”“讀”就是語文教學的根。非讀無以廣積,它可以發展學生觀察、想象、思維等能力,通過閱讀激發出來的思維,猶如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識的種子撒上去,就會發芽、成長,取得收成。
另外,我在教學中也特別注重寫作教學工作。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重點,在高考試卷中,占了很大的分值。再來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實事求是的說,以前,我們有點“空”,每次作文的教學程序都是收作文、看作文、下評語、講評這幾個“固定招式”,然后又布置新作文,進入下一輪“固定招式”的批改模式。難道就沒有一個更好的批改作文的方法了嗎?我試圖改進,一開始是輕批改過程而重講評過程,即輕對個體作文的.批改而重對優秀作文的表揚和差作文的講評式修改,還將學生的優秀作文展出交流,以“激勵優秀帶動后進”。這樣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總覺得不盡如人意,關鍵是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后來,我在作文批改中引進“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讓學生按小組互評,把本小組最優秀的作文和最有問題的作文寫出評語,交給老師,全班交流。這樣,可以真正讓學生參與進來,調動學生積極性。
在下一階段,教師要完善自己的教學,揚長避短,爭取讓學生的基礎變得扎實,讓學生學習成績有明顯進步。而這一切,必須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方法做基礎。閱讀方法有好多種,也許,有的老師喜愛齊讀,但是,我認為,教學中,齊讀是可以的,但小說和散文是不合適齊讀的,因為學生要照顧讀得整齊,因而無法用心感悟、體味課文,只能是“和尚念經”罷了。所以,我在講授散文和小說時,每節課都會留給學生默讀的時間,此時教室里雖然一片靜悄悄,而學生的大腦卻處于亢奮狀態。默讀能讓他們真正進入文本、感悟文本、沉浸于文本。默讀,因為給了學生更多的空間,恰恰能使學生從文本中獲得豐富而獨特的心靈體驗,真正感受到課文語言的魅力。
當然,以上都是我在教學中的不太成熟的反思,我希望,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能得到不斷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