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宇宙生命之謎教學反思(精選2篇)
小學語文宇宙生命之謎教學反思 篇1
一、教學效果
在學習本課時,我覺得以下學習效果明顯:
1、因為本課是一篇科普文章,文章旨在培養小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和探索求知的'好奇心,所以,在上課之前,我根據小學生喜歡看介紹宇宙秘密的科幻小說、電視、電影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課前搜尋一些有關宇宙生命方面的知識、資料。
2、課程進行時,我爭取詳略得當,把握重點。本課課文內容主要放在了兩大板塊上:一是生命存在的條件;二是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我在教授中引導學生通讀課文后,把握住這兩個重點,使學生在心中構建出整個文章的中心框架。
3、帶領學生進行宇宙是否有生命的辯論。在講到課文火星是與地球有很多相似之處的星球,那么火星上有沒有生命存在呢,同意的同學和不同意的同學分成正反兩方,進行了辯論,正方的觀點是:地球之外有生命存在;反方的觀點是:地球之外沒有生命存在,形成辯論雙方,使學生自學課文內容,再結合搜集到的資料,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二、成功之處
本節課是一篇科普文,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圍繞“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展開辯論,學生興趣濃厚,發言積極,課堂氣氛活躍。各方學生論據充足,辯駁有力。學生成了真正的學習小主人。在辯論中,學生不僅掌握了課文內容,活躍了思維,拓展了知識,做到了課內與課外知識的有機結合,而且也激發了學生學科興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提高了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和應變能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不足之處
本課中,雖然學生興趣濃厚,發言積極,課堂氣氛活躍。各方學生論據充足,辯駁有力,學生成了真正的學習小主人。但是因為自己缺乏對這種辯論式課堂的掌控經驗,所以,在辯論中有些收放不自如,學生們也討論積極,但是有個別學生趁機起哄,擾亂課堂,使得課堂秩序維持不穩。
四、改進措施
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要在充分備課的基礎上,將課堂的設計不光注重那些好學生,也要對準那些中差生,認真地分析每一個同學,為每一個同學都分配到適合他的問題和任務,使得這種放手的課堂也能收放自如,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所學,有所收獲。
小學語文宇宙生命之謎教學反思 篇2
《宇宙生命之謎》這篇課文介紹了科學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艱難歷程,說明到目前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個未解的迷。備課時,我就思索:這是一篇介紹科學家探索宇宙生命的科普文章,該采取怎樣的教學方法或策略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呢?
根據這課的特點(圍繞一個問題展開的闡述)我想采取全新的教學策略。課前,我給學生一周的時間搜集有關這方面的資料。上課伊始,導入后我把“在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這個問題寫在了黑板上,請同學們表明自己的觀點。正方的觀點是:地球之外有生命存在,反方的觀點是:地球之外沒有生命存在,形成辯論雙方。請學生自學課文內容,再結合搜集到的資料,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師總結:這一場辯論賽非常精彩,雙方各有各的道理,可以說是難分上下。其實,不僅是我們,就連世界上的許多著名科學家之間也存在著不同的見解,對于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他們也一直都在爭論著。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我們人類探索宇宙這條路將會繼續走下去,如果我們也能加入到對宇宙的探索中去,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一個圓滿的答案。
回顧這節課,是什么讓抽象的科普閱讀課變得如此精彩呢?我想是辯論賽這全新的形式激發了學生求知的渴望。
精彩一:學生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在辯論中,學生全員參與,全身心投入,興趣盎然,思維活躍,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下課鈴響過,同學們還是意猶未盡。
精彩二:學生的探索精神得到充分發揮。在這節課中,學生通過自讀自悟、課內外結合,討論爭辯,迸發出探索求知的火花,學生掌握的科學知識遠遠超越了教材。本文的教學意圖是通過課文內容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我發現,通過這節課,學生的興趣已被激發出來。課下,那辯論聲還時常出現,因為他們時刻關注著各方面對宇宙探索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