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通用17篇)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
《最后的姿勢》講的是譚千秋老師在汶川地震中犧牲自己拼死保護學生的事情,事情本身確實很感人,但是我并沒有事什么把握在課堂上打動學生,因為我不擅長煽情。后來看了一遍配套光盤里的課件,看到我自己想淌眼淚,當即決定,就用這個上。
課件開頭是慣例的字詞教學,稀松平常。后來是通過細節,感受譚老師身上的精神品質,這個學生也能逐條分析出來。再后來,課件配樂呈現了一首詩,一首贊美譚老師的詩歌。關鍵是那首音樂,配上了文字,讓人忍不住哽咽。我讀了兩句,發現自己要哽咽了,于是讓學生齊讀。當時,感覺班級的氛圍有些凝重,但并不是特別不一樣。直到今早日記收來,我才知道學生的感悟不一樣,很多學生(女生)都表示課堂上非常感動,有兩個甚至流淚了。能引起學生的共情,說明這樣的教學設計是成功的。我的教學設計里,缺乏這種設計。因為我自己也覺得在課堂上情緒失控非常不好處理。當初在雜志上看到《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課文的案例,就說有老師把課堂布臵成靈堂一樣,學生老師在課堂上飆淚。我立馬否決,因為我處理不了,F在,是因為有現成的東西,我自己被感動了,想不到我的學生也被感動了。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2
“學習,首先就是模仿,而模仿則必須要有榜樣,模仿是為了實踐”因為寫作不是空中樓閣,可以憑空出現,模仿也不是依葫蘆畫瓢完全照搬。模仿是就“發現”環節中所發現的寫作技能,將其通過模仿方式運用到自身的寫作實踐中,從而形成自如運用名家寫作技能的能力。葉圣陶曾經指出“寫作的歷練在乎多作,應用從閱讀得到的寫作知識,認真地作!,我們就把這一觀點看作是從發現到模仿的過程。
值得一題的是,模仿并不僅僅是就發現中所得寫作知識進行模仿,而應該是一個可以靈活變通的過程。所以我們決定在上課時教師根據學生所發現的知識提供合理、合適的模仿程序或流程。最后我們也決定使用范文,但是教師在這一環節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大,也就是教師是否能夠及時合適地對學生所發現的知識進行模仿練習,使知識從發現的意識變成實踐能力就顯得非常地重要了。
另外,還有可能影響學生對于本次習作所發現的技能掌握程度,繼而影響學生對于寫作的興趣。也就是說,使學生對該素材有親身體驗而能夠寫出真情實感的習作來是這次習作指導的重點了。這一環節對教師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教師一定要了解學生的生活體驗以及寫作的內容,教師應盡量地與學生溝通,認真發現學生的普遍的生活閱歷,并敏感地發現學生所感興趣的生活點,使之成為學生模仿習作當中的生動題材。我們認為模仿環節中可涉及的題材和環節有:
1、一般模仿。
即對于“發現”過程中所獲得的寫作思路、寫作技巧、寫作情感等以某一題材進行模仿練習。因此在此次習作時學生通過模仿范文掌握了寫作思路,先寫外部特征,再寫價值用途價值。在習作中寫出過過度句,比喻和擬人的`句子傳神而生動,介紹價值用途的句子幽默風趣,其水平比以往習作的某些命題作文要高出許多。而且通過這一次練筆,學生加強了對生活素材的發現意識。
2、特殊模仿。
對于所發現的寫作水平較差的學生,可以進行適當的范文學習與指導,這對于部分學生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中下水平的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很好的激發,尤其是認識到自己也能寫出優秀的文章會產生了“比一比”、“我能行”的心理,這次我們中下水平的學生也上交了一次高水平的習作練習。模仿還是值得商榷的。由學生自由提出,或根據學生水平與需要補充范文,或根據寫作思路進行商榷推敲,或就寫作內容補充豐富的材料?傊问娇梢远鄻樱P鍵看學生的發現側重點。既要一定的模仿,但又防止千篇一律,這就要看教師的作文指導水平了。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3
《負荊請罪》是一個歷史獨幕劇。第一幕講述了藺相如的門客不滿藺相如在廉頗的面前所表現的懦弱,藺相如解釋了自己不與廉頗計較的原因。第二幕講的是廉頗已經明白了藺相如的良苦用心,背著荊條去藺府登門謝罪的事。
這是一個歷史故事,課前我讓學生穿插讀了《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的故事,讓學生全面了解了《負荊請罪》故事發生的背景,學生對此很感興趣。我便拋出一個問題:從《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這兩個故事中,你看出藺相如是一個怎樣的人?廉頗是個怎樣的人?學生很容易就說出藺相如是個機智勇敢、足智多謀、熱愛祖國的人,廉頗是個英勇善戰、戰功赫赫的將軍。有了這樣的`認識,學習《負荊請罪》這個故事時體會藺相如顧全大局、深明大義、寬容大度,廉頗知錯就改、勇于認錯的可貴精神就很容易了。
劇本表演最重要的是塑造出鮮明的人物形象。在引導學生品讀人物的臺詞時,我從這兩方面來引導的:一是抓住人物的臺詞、小括號動作和神情的提示、方括號背景的提示來品讀好人物的臺詞;二是聯系人物的職位、身份、經歷等等屬于人物個人的東西來品悟人物的內心,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品質,品讀好人物的臺詞。對課本中沒有括號提示的臺詞,我讓學生通過對人物的分析,對劇情的理解加上動作和神情的提示,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為表演做好鋪墊,效果不錯。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4
回顧這一課的學習,有幾點值得在今后的教學中注意:
1.怎樣讓學生領會霍金熱愛生活的態度,頑強的科學求索精神和人格魅力,是本節課的難點。全文篇幅較長,把握全文的脈絡有困難。于是,我讓學生找到總述霍金魅力的課文的第八自然段作為教學的線索,從而將課文分成了“物理天才”和“生活強者”兩個部分,降低了學生的閱讀困難。
2.命運讓霍金失去了什么?課文第3自然段的文字表述抽象、概括。學生透過文本的語言得到的也是冷冰冰的抽象結論:雙腿癱瘓、說話功能被剝奪、身體徹底變形。這文字背后包含的豐富的震撼人心的內容被省去了。由于學生受到年齡、生活經歷的限制,他們難以與文本情感產生共鳴。很難體會出“殘酷”的內涵,從而也就不能較好地體會霍金作為生活強者的一面。為了豐富學生的體驗,我采用了填補文本空白的方式,抓住空白,讓學生展開想象:命運讓霍金雙腿癱瘓,他不能怎樣?讓他失去說話的功能,他不能怎樣?(句式一:命運讓霍金雙腿癱瘓,他不能________,不能_________……句式二:命運讓霍金失去說話的功能,他不能__________,不能_________……請學生選擇其中的.一組句子來說一說)。學生思維的閘門被打開,表述的同時,他們的心靈也受到深深的震撼:命運對霍金如此的殘酷,而霍金卻說: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學生較好地體會到了這段話語背后所包含的滿足、樂觀、頑強、執著……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5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借助媒體,進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化理性為感性,化靜止抽象為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風情”——草原上的精華景點場面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學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樂美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關注學生獨特的感悟與體會
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堅持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個性化、開放性閱讀理解,而不是想著怎樣將學生的認識以及對文本的理解統一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之中。比如在草原人民迎接遠客部分,我問學生:為什么把前來迎接的草原人民比作彩虹,學生的回答就多種多樣,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了肯定,并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踴躍發言。接下來的問題是:蒙古族人民見到原來的客人,為什么不下馬交談,而是立刻撥轉馬頭?學生們同樣給出了五花八門的答案,我與學生共同評價,教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想象,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學生想象的內容豐富了,語言表達也更切合內心實際了。
但教學永遠是有缺憾的,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認為還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兩個方面:
1、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發揮好。老師在二至五段的學習中放手不夠,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鍛煉。
2、面對學生出色的表現,我不能及時地找出更為合適的評價用語,有時候,明明知道學生表現很好,但卻急于找不到合適的話語進行評價。那些用慣了的“你真棒”“好極了”等,在我看來一遍足以,如果反復使用則會變的枯燥無味,失去了表揚的'意義。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從指導者的角度出發,更加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認真學習課堂評價語言,爭取恰如其分,及時到位地評價學生。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6
一、基本情況:
學堂村小學六年級一班共有學生32人,上期期末考試優秀率87%,及格率100%,人均85.1分,同全鎮其他學校相比,成績令人不很滿意,我認真反思總結,覺得主要問題在以下兩方面:
1、教師方面:
(1)、教師自身學習不夠,與課程改革的需要還存在較大差距。
。2)、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不夠科學。
。3)、在培優、轉差方面工作做的不夠。
2、學生方面
(1)、學習興趣不夠。
。2)、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
。3)、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重視不夠,不能與學校進行緊密配合,有的甚至于只是想讓學生在學校長身體,而對于學生的成績從來不過問。
。4)、學生總體水平不一,兩極分化嚴重。
。5)學生在基礎知識、閱讀理解、習作練習之間發展不平衡。
。6)課內所學和課外積累運用發展不平衡。
二、具體措施
第一、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注重多方面的擴展學習,吸收新知,積極探索,大膽實踐,認真摸索,不斷創新,不斷積累,不斷充實自己,完善自己,為搞好本職工作練就一身過硬的本領。
第二、經常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學習目的教育,使學生對學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從而端正學習態度,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內在及外在優勢,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第三、認真備課,上課,向課堂的40分鐘要質量。課前要認真備課,要精講不局限于書本的知識在抓書本,抓重點的同時,聯系生活,聯系時事,注重知識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形成知識體系,能靈活運用知識去分析材料,以提高解題的能力。
第四、嚴格要求學生,落實布置的各項學習任務。
第五、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做好課后輔導工作。做到課有小題練習,單元有過關測試,月月有考試。通過加強訓練,一方面是為了鞏固知識,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做題的速度,適應考試。
第六、尊重學生,以人為本,關心學生。要經常深入學生,了解其疾苦,關心其生活。進行心靈溝通,對待學生多進行說服教育,使自己真正成為學生愿意傾吐心事的對象,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既使教學有針對性,又讓教師在學生中有親和力。教學效果會事半功倍。
第七、和同課頭的老師多交流,吸取經驗統一進度,統一資料,研究教學,提高整體成績。
第八、在學生中實行”一帶一“,把學生進行分類,對于比較簡單的知識,可以讓優等生教給學困生,有時候學生之間的講解可能比老師更容易接受。
第九、做好”配優、幫困“工作,特別注意兩個邊緣學生,即接近80分的學生和接近60分的學生,使他們變成優秀生和合格生,減少差生面擴大優生面。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回首過去,汗水與收獲同在,展望未來,責任與希望并存。在新的學年里,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力爭在本學期末的水平測試中取得較好的成績。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7
《窮人》是俄國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寫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艱難貧窮的情況下,收養因病去世的鄰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舊俄時代人民的悲慘生活和窮人的善良。本文對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細膩,感人至深。根據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主要通過讓學生感情朗讀、思維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內心,從而受到愛的教育。
這節課結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時,每節課教師都是主人,串講串問,有時學生脫離軌道馬上拉回來,生怕浪費一點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因此也就忽略了學生的思考時間的不足。
如在初讀課文后,我提問:你認為桑娜一家窮嗎?學生一致認為他們一家很窮,并找出文中直接描寫”窮”的內容。觀點出乎意料的單一,全然沒有我想象中的碰撞與論爭。經思考我發現主要存在著以下缺陷:教學中,學生思考的時間得不到保證,學生思考的過程沒有重視。思考時間的不足,大大抑制了學生思維活動的展開(看書直接獲得結果,對知識的產生、發展等思維過程難以暴露,探索情境悉遭破壞,學生思維活動得不到充分展開)現成的結論從思考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系,扼殺了學生的智慧,剝奪了學生思考的快樂。
其實,教師只要給予學生充分享受思考過程的時間,將會收獲意想不到的回報。后來我在別的班級上這一課時,我提了同樣的問題,要求是讓學生1分鐘后回答。學生有了充分思考的時間,有的學生說:”老師,他們生活上很窮,但我覺得他們又并不貧窮……”有的'學生說:”老師我認為他們并不貧窮,我覺得他們是富翁!薄彼麄冊谏钌铣圆伙枺┎慌,確實是窮人,但他們敢于面對艱難生活的堅強,關心別人的那份善良,卻是金錢也買不到的財富,他們是精神上的富翁!薄伎紩r間還給了學生,學生從中體會到了思考的快樂,體會到了創造的快樂。
雖然,思索的過程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這同時也意味著要花很多的時間,或許還會一無所獲,但,這卻是一個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需要,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與快樂。給予耗費學生思考的時間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8
本課的教學我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三點:
一、激發興趣,順利突破難點。
如何上好這節課,對今后的文言文教學非常關鍵。為了消除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畏難心理,教學中我采用了變序教學的方法,先圖文結合學習第二自然段,學生通過觀察插圖,實現圖文對接,用插圖為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然后再進行與第一段內容相仿的第三、四自然段的'學習,把較難的第一自然段放在最后學習,有了三件趣事的鋪墊,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在此時引導學生從事到理趣探究文意,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使教學的難點得到輕松的突破。
二、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
在教學中我通過引導學生觀察課本自帶插圖,利用課文自帶的注釋幫助學生突破文言文學習中的翻譯課文關,使學生手頭的現有資源——教材得到充分合理應用。
三、授之以漁,實現學法引領。
在教學第二、三、四自然段的時候沒有都由教師講解,而是利用第二自然段進行了示范導讀,通過學生舉例演示自己的學習所得和發現,引導學生自己歸納方法、掌握方法。然后讓學生用自己學到的方法自主學習第三、四自然段,在實踐中進一步培養運用已有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舉一反三,實現學法引領。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9
《太陽的話》是詩人艾青寫的一首詩。詩人在詩中歌頌了太陽的美、太陽的善和太陽的真,讓我們認識了太陽的重要,表達詩人對光明的熱愛與追求。因此我在教學時主要以讀為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自主學習。
一、創設情境,入情入境教學。
孩子主要是以直觀學習為主,因此我在教學時借助語言、圖片、音樂等手段創設情境,幫助學生進入文章的意境,使學生正確理解詩歌的內容,使學生感到學習詩歌是一種美的享受。
二、重朗讀,背誦作為學習詩歌的主要手段。
詩歌的內容理解有時是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在課上,我請學生采用多種方式用心的去讀,去品,去悟。師生在共同朗讀中感受語言的美,讀中品味詩歌的情,讀中加深理解,體會詩歌豐富的內涵。
三、注重學生的自學自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反復讀詩,同學之間交流討論,老師只作適當點撥。
對于詩意的理解,只要學生知道大概就可以了,我把重點放在了對太陽這一詩歌形象的.感受上。我引導學生思考:太陽急切地想進到我們的房間來,她是想給我們帶來些什么呢?當你們的心里撒滿了花束、香氣、亮光、溫暖和露水,你們有話對太陽說嗎?通過這樣的層層引導,讓學生理解太陽帶來的是光明,是溫暖,是幸福和快樂。
四、注重寫。
語文學習要以聽說讀寫為主。因此,我在教學時注重挖掘詩歌的讀寫訓練點,對學生進行仿寫訓練。當學習到“我帶著金黃的花束,我帶著林間的芬芳,我帶著亮光和溫暖,快樂地向你走來”時,我讓學生想象“金黃的花束”、“林間的芬芳”是怎樣的。接著我讓學生思考“太陽還會帶著什么向我們走來?”,請用“我帶著( ),快樂地向你走來!钡木涫骄毩晫懸粚懢渥樱箤W生更深地體會到太陽帶給我們一個五彩斑斕的世界。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0
一、做平等的合作者
課堂中,我不僅身體走下來了,心靈走下來了,全身心地融入到了學生中間去。與學生一起交流,與學生一起活動,真正充當了一個平等的合作者,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與學生一起共建了一個快樂、和諧、發展的課堂氛圍。
二、做真誠的賞識者
在現代教育中要重視賞識孩子,這是每個教師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在課堂上,教師能不能真正做到賞識每一個孩子,還是有許多問題值得討論的。課堂上,我通過親切的微笑、真誠的鼓勵努力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到課堂中,激發了孩子的進取心。
孩子們表現得主動積極,課堂上出現了精彩的場面!袄蠋,我想做小老師,帶領大家學習第7、8自然段,可以嗎?”在聽到車美煥同學的請求的那一剎那間,我的心充盈著無比的喜悅,這不就是我一直渴求的讓孩子做真正的課堂主人的一個漂亮的回答嗎?我滿心喜悅地答應了!靶≤嚴蠋煛绷骼乩首x著、從容地交流著自己的讀書感悟,自信地接受著同學們的挑戰,儼然一個“博學”的“小老師”。紀曉東、曲靖威等同學也不甘示弱,大膽地質疑……是的,把賞識的目光投向孩子,給孩子們一個機會,他們會還給我們一片精彩!
40分鐘轉瞬即逝,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后,我的心卻怎么也輕松不起來。我總覺得幾天來自己一直陷入一場迷霧中。經過幾位導師的講評,我的這份感覺終于變得清晰起來。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1
第一節課因為沒有太多時間去準備,所以備課不充分,導致上臺來經常忘記下一步該怎么做。停下來看教案,說話一直停頓。把學生也搞冷場了,被我的阿姨罵死。她說我沒有看學生,眼光好像在躲閃,很沒自信的樣子,我也跟她說實話,對教案真的是不熟悉。我阿姨又說教案不熟悉沒關系,上了講臺就是要有一份自信,相信自己可以講得起來,相信自己能夠做得到。你這樣經常頭低下來看教案好像很緊張的樣子給人印象更不好。怪不得有學生下課后來問你老師你是不是很緊張。另外老師的表情很重要,要多笑,學生看見你笑心情也會好點,除了這些以外我也犯了不少錯誤,比如說剛開始不要默讀好,但我卻讓學生去默讀了。稀奇要解釋下,我沒有解釋。我讓學生說從句子中體會到了什么,學生說得不是標準的,我就很牽強得硬要把標準答案說出來,學生還沒真正體會到我就說了。應該在學生體會的基礎上說出。即使學生一時沒有體會也沒關系,放到后面再讓學生說,讓學生對文本了解透徹了再去理解就水到渠成了。我的預設與生成之間還是有差距,說明我備課不夠仔細。我問學生哪個是閏土,為什么,阿姨說叫我別問無謂的問題,其實這個我預設是這樣的:閏土說得多么津津有味啊,所以這個是閏土,沒想到孩子都從外貌上去辨別了。還有這幾個事情是一起說出了閏土的品質,不是一個對應一個的。像見多識廣要放在無窮無盡的后面,因為是那么多事情一起說明見多識廣的。而我卻誤導孩子好像是一個對應一個。最后推薦叫他們去看故鄉,我說是今天的`作業其實不好就說相信你們可以領悟到很多。
這次面對六年級的孩子我真的有點緊張,孩子一年的成長實在太快,5年級和6年級差別很大。6年級的孩子有些個子都已經比我高了,而且懂得也很多,什么都知道了,你老師的一舉一動都看在她們眼里,說白了也就是想看看你新老師有多少分量在里面。阿姨也是這么跟我說的。你教過6年級其它年級就不會那么怕了。的確是,教過來才知道現在的孩子難教,一個老師如果不是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真的要被比下去了,要快快加把勁提升自己!。不過阿姨說叫我去讓學生直接去找動作來體會我覺得可能不大妥當,感覺好像是以前小學老師的做法,現在已經不提倡了,不過先這樣去別班試試,不好的話再來修改。
這節課我忘了帶教案,但教案不帶反而放得開了,只管自己講,不跟教案對牢也沒關系,所以這節課這個教態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老師說我進步很大。不過這節課最明顯的缺點就是與新課程標準背道而馳了,雖然思路比較清晰,過程中也沒什么大問題,可是卻缺失了語文味。上節課阿姨跟我說叫我先找動作的詞語,再讓學生去體會。這樣其實是錯誤的。因為這樣不符合語文教學的規范。應該是先學了讀了再上升到理論,讓學生在想象過程中自己去體會,而不是一開始就抓動詞,這樣感覺很生硬,是老一套的教法,已經被時代所淘汰了。而且中心句也不是讓學生開頭就找出來,而是在學習的時候反復得再現,讓學生自然得去體會中心句的作用。我覺得也的確如此。不然顯得太牽強,學生都沒怎么體會你就把中心句給拉出來了。第二個表演有點太造作,只要讀了講講過程就可以了,沒必要真的演,不過這個還有待商戳,因為我覺得孩子的積極性還是比較高的,很喜歡這樣形式的表演。不過感覺這個老師水平很高,她跟我說我剛開始備課就要備得很詳細,一字一句都要研究透徹,這樣學生的反映你才能反饋得來。如果講得偏差了你就要把她們引回來,所以教師的過渡語言很重要。語文課堂應該怎么教?就是要讓學生在讀書中自然得去領會,我們教師只起著點撥和指導的作用,而不是把條條框框給學生,讓他們照著去做,照著去領悟。不過老師也跟我說像你剛開始教如果用老的一套的方法可能會對課堂有把握,而用新的方法來教就感覺課堂會很靈活,預設和生成差距很大,你會掌控不了。不過這個和備課很有關系。這次課上了以后我一定要認真備課,現在我上課不求多但求精,爭取盡最大努力去研究一堂課。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2
教學完《鄭成功》這一課,主要有以下幾點收獲:
1、抓住課文語段,引導學生感悟鄭成功的人物形象,談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引導學生想象等,都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思維,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
2、在不同語段學習的過程中,扣住學生的感情線索展開教學,學習第2自然段,突出恨透,學習第三自然段,激發出慷慨激昂,學習第4自然段,激發出激動的心情,學習第5自然段,激發出大快人心的心情,學習第6自然段,激發出高興的心情,學到最后,要激發產生敬仰、崇敬之情。這樣,學生才能用心去讀,用心去悟,才能蕩起情的漣漪,受到感染。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3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詩《觀書有感》,給我們諸多啟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我的教學設計是,待學生已經理解了詩句的意思,讓他們從詩的內容(描寫方塘)與題目(《觀書有感》)表面的不相關提出問題——題目是《觀書有感》,而詩的內容怎么一點都沒有寫有關“書”的內容呢?然后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理解詩歌所要說明的道理。我估計學生都能說到“一個人的聰明來自于他不斷學習”這一層意思。然后我就引導學生聯系前兩行領會“開豁”這一層意思。
課堂教學中,學生按我的預設提出了上述問題:題目是《觀書有感》,而詩的內容怎么一點都沒有寫有關“書”的內容呢?并通過討論明確了這首詩是要我們“多讀書學習”,可“清如許”對應的意思——心智開豁、敏銳卻怎么也說不上來了。于是,我問學生曾經在哪里看見過或者聽到過這句詩,是跟什么人、什么事情關聯起來的?哪知道全班近50個學生只有一個學生很模糊地講了與詩句只有些許關聯的一點意思,其他學生都表示“從來沒有聽說過”。哈!看來學生就是“沒有源頭活水”啊!但這意思是我現在寫反思的時候感悟出來的。在課堂上,我并沒有利用好這一生成的“資源”,而是習慣性地采取了“填鴨式”教學法,把“標準答案”一股腦兒地“塞”給了學生。當時只是感到有些遺憾,沒有想出好的方法引導學生真正理解詩歌要說明的道理,F在想來,只要把當時學生“從來沒有聽說過”這一現象與詩句聯系起來,就能很好地解決問題的。
我對學生的學情估計不足,課堂上出現了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沒有敏銳的反應,只是想著趕快把知識“給”學生,將來能夠應付考試。由此我想到,我也缺少“源頭活水”。
《冬夜讀書示子聿》可稱之為說理詩,文字意思淺顯,但蘊涵如何讀書、做學問的深刻道理,真所謂“有境界自成高格”。本課教學難點應是引導學生體會詩中則“少”“老”對比、“知”“行”對比所闡發的道理。
教學中,以關鍵詞句為生發點,激活孩子已有的大量能夠佐證這一哲思的知識儲備,豐富詩境,加深理解和體驗。
一、抓“少”與“老”,體會學習要孜孜不倦。
師:有同學不理解什么叫“無遺力”?誰能說說。
生:把所有精力和心思都用上。
生:不留一點氣力,全力以赴。
師:年少時候我們應該怎樣無遺力的學習?
生:學習做到孜孜不倦,一絲不茍。
生:非常努力的通宵達旦的去學習。
師:借用成語故事說說,哪些古人學習或作學問是無遺力的?
生:懸梁刺股。
師:“懸梁刺股”描繪了一幅怎樣“無遺力”學習的畫面?
生:把頭發系在梁頭上,困了用針扎自己的大腿。
師:這樣的學習真是——
(生齊讀:無遺力。)
生:匡衡的鑿壁借光。
師:匡衡是怎樣“無遺力”學習的?
生:沒有燈光,在墻壁上鑿一個洞,利用鄰居家的`燈光讀書。
師:這種讀書精神叫——
(生齊讀:無遺力)
本環節教學中,通過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激活,首先是“無遺力”的理解,其次是“哪些古人做學問是這樣努力的”,將短短的七各字讀厚起來,隨之學生的體驗也就深刻起來。
二、故事引入,聯系生活實際,自悟“知”“行”所闡發的哲理。
我以故事引入,為孩子們講述了《紙上談兵》的故事。接著讓學生談談聽故事感受:趙括如此精通兵法,為什么會打敗仗?學生結合實際紛紛說了自己的思考;有的說實踐比書上學習更重要,有的說在實踐中通過做才是真正的學習。
這樣通過聽故事談感想的教學方式,給孩子一個“躬行”的機會,深刻理解什么叫“躬行”,讓孩子在聽說實踐中潛移默化感悟讀書與實踐相結合的道理。
最后我以“請你用成語來形容剛才“陸游”在訓示他兒子時的態度!币龑W生用循循善誘、語重心長、意味深長的語氣讀詩。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4
環保主題的文章,學生接觸過很多,因此容易產生共鳴。之前查看了很多參考書,也上網找了很多教案來借鑒?粗粗,突然感悟到著重進行瀑布前后狀況的對比是不夠的,也是缺乏實效的,重要的是找到引起這種變化的“元兇”,應該讓學生在文中找到相應的句子,并用小標題的形式加以概括。這樣,既達到了人文的目標,也使語文的工具性目標得以實現。
于是,再進一步思考、借鑒,發現從“演講稿”這一形式入手,讓學生在了解事件過程、原因后,嘗試寫寫總統的演講稿。首先,讓學生從瀑布前后狀況的對比震撼中學習“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哲學思想,概括出事件的原因,也讓情感從震撼提升到痛心與憤慨,繼而使最后一步的“寫”變得水到渠成。
課后學生上交的演講稿,證明了這節課的成效?粗黄檎嬉馇械难葜v稿,深感欣慰,也使略讀課文的教學模式更有了清晰的思路——抓主干放枝葉,一課一得,人文性與工具性齊步走!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5
《明珠回歸》以“祖國統一”為主題,再現了香港回歸的歷史時刻,課文以細膩,飽含深情的文字表達了華夏子孫盼望香港回歸,祖國統一的迫切又激動的心情,意在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本文讓學生了解香港回歸的歷程,重溫那莊嚴的時刻,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通過本課的教學,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需要反思:
1、首先,我以學生說說自己最向往地方導入,從而介紹香港的今天是繁榮的、是我國領土的一部分。
2、我設計了兩個主問題,即“香港是怎樣離開祖國的?又是什么時候回歸的?”讓學生在自主讀文回答問題。
3、在具體的教學中,將更多的時間用在指導學生的'朗讀中,每一環節的朗讀,都對學生有一個不同層次的提高,在初讀中,學生通過自由朗讀,對課文內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深入精讀中,通過“誦讀課文——想像情景——表達情感“三個步驟,引導學生感受香港回歸的偉大時刻,體會作者準確細膩的表達和激動凝重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深情誦讀課文第10、11自然段,體會香港回歸的時刻,億萬中華兒女的激動和自豪,體會數代人100多年的夢想終于實現的激情。在這一部分的讀中,學生的情感一下被激發,學生們的朗讀中飽含著無比深情,同學們讀出了香港歷史的滄桑,讀出了明珠回歸的自豪,讀出了明天更美好的憧憬。真正達到了以讀促情,以讀促悟。
4、在教學中充分地利用課件教學,播放交接儀式的實況錄像,配合解說,學生們進一步體會了香港回歸的莊嚴時刻。在總結課文時,播放歌曲《東方之珠》并深情總結,使學生們心潮澎湃,無比激動。真正做到了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
5、由于雖然自己精心設計了過渡語,對教案也再三進行了修改,但對教案不是很熟,教學時間不夠緊湊。還有由于自讀課文,匯報占用了大量的時間,人們激動的心情這一段沒有通過朗讀展現出來。整節課學生讀的機會過少,學生讀的范圍過窄。編寫語文教材的專家曾經指出:語文教學應以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講促讀,在讀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在以后的教學中能注意這一點,多指導,多練習,相信學生一定會學得輕松,學得愉快!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6
本詩作者以新時代中華少年的視角激情贊美了祖國,抒發了作為中華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中華少年建設中華的堅強決心。
本詩是一首朗誦詩,有感情的朗讀,讀出內心的自豪,讀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我采取小組淘汰賽,晉級的方法以激勵學生們的朗讀熱情。
。1)兩人為一組任選其中一節有感情的朗讀。(有感情、精神飽滿、吐字清晰、流利加分,在達到這些要求的基礎上,如能背下來,直接進入到第一名的挑戰賽)
(2)第一輪淘汰的選手在另選一小節朗誦,晉級者進入到爭奪第二名的挑戰賽。
。3)第二輪淘汰的選手直接讀詩的最后兩句。晉級者直接入圍第三名。
(4)爭奪第一的'場面,激烈、有趣,我讓他們有感情的朗讀第五小節并加入自創的表演。別說這些選手實力相當,于是,我讓同學們選舉,支持誰就站在誰的身后,這才選出了第一名。
收獲:原來一節有趣的課,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自在。
六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篇17
模仿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境遇尷尬眾所周知,作文教學的效率不高是世界各國母語教學所面臨的共同問題,也是我國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老大難”問題。它嚴重制約著基礎教育語文課程改革的進程,這是不爭的事實。近年來,學生作文中出現了抄襲、照搬他人文章的可怕現象,再一次引起人們對作文教學的極大關注和深切憂慮。參加作文閱卷的老師們經常被一些老練的'漂亮文章困擾著:給它打高分吧,怕以后被證明是抄襲之作而引來非議,甚至是版權官司:不給高分吧——又怕錯判而誤人子弟。
更為可怕的是學生在作文中說假話和套話已經蔚然成風。更有甚者,學生作文模式化嚴重,連說假話和套話也是異口同聲、千人一腔。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勝枚舉。從許多孩子的作文中,我們幾乎感受不到他們的靈性與活力,觀察不到少年特有的稚氣與眼光,察覺不到他們敏感的情思與豐富的想象力,閱讀不到鮮活靈動的語言與獨特的表達方式。學生的作文中已經沒有稚氣,沒有靈魂,沒有個性,沒有真情實感,有的只是成人化、社會化的東西,有的只是脫離了精神的軀殼,有的只是千人一面的“裝在套子里的人”,有的只是急功近利和近乎輕浮的文字游戲。這種模式化傾向也是作文教學改革難以深入下去的重要原因。
我們這次習作因為課前讓學生收集資料,第一次試教時部分學生出現照搬資料的現象,缺乏自己的獨特見解,沒能盡情地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獨特感受。而且這次的習作在書中的寫作指導部分出現了范文內容,因此出現模仿現象就更為嚴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終生學習的四個“學會”(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其核心是學會做人,學會做一個真實的人。在這方面,作文教學是責無旁貸的!白魑募醋鋈恕保拔娜缙淙恕倍颊f明這一個道理。它要求作文應當是真我的體現,寫出自己的生活,寫出自己,作文才有生命力。這就需要教師加以恰當的引導,引導他們在寫作文時要做到說真話、訴真情,以表現出自己的內心世界。
生活是真實的,作文也應當是真實的。摒除虛假浮夸,才能寫出真實之文。所以在研究如何上好第二次的課堂教學時,我們把模仿問題作為重點問題來解決。那么,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