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合集(精選6篇)
語文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合集 篇1
本課教學伊始,我和學生以談話展開,激起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使學生一下子走進了課堂,和老師一起感受秋天的美麗,感受語文的魅力。
在本課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遵從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原則每個環節都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欣賞圖片,游戲識字等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主動學習,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識字興趣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本課要求一節課認識8個字。我采用領讀、開火車、摘蘋果游戲等趣味性很強的活動,使學生輕松愉快地認識了漢字,真正做到了寓教自樂。
二、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
在本課的`教學中不搞孤立,枯燥的識字環節。采取“隨文識字”的方法,堅持“生字從文中來,再到文中去”的識字順序。課堂上首先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用多種形式讓學生讀遍課文,把文中生字圈出來,體現了生字從文中來。先學字再學詞,學生在文中能認識繩子后,引導學生把文中的繩子提出來,強化生字的讀音,然后通過“開火車”的形式,把生字又放回文中。同時又創設了新的語境,使學生加深了生字的印象,鞏固了生字。
三、識字和語言思維訓練結合
在識字教學中,指導學生把識字個語言訓練思維結合起來。如:在學生認識“梨”時,學生說:“我喜歡吃梨。”就記住了“梨”字。隨即提出“你們都喜歡吃什么梨?”學生說說出了各種梨,這樣即認了字,也把說詞與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再如說“勤”字時,學生說“勤勞”,就啟發學生用“勤勞”說一句話。這樣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拓展了識字。
四、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課文朗讀從低年級開始就要加強練習,指導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本節課處處都能聽到朗朗的讀書聲。開始時是自由讀課文,同桌對讀。大聲讀文來初步感知課文,待生字學完后,又回到文中。喜歡哪句就讀哪句,想怎樣朗讀就怎樣朗讀。同時分句進行朗讀指導。有指名讀,自由速讀,范讀,齊讀等多種形式朗讀,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進而體會對秋天的景象和勤勞的人們的喜愛,贊美之情。
盡管有一些收獲,但也存在這不足:比如生字的指導方面,由于課堂讀書時間長,寫字知道沒有進行,而是放在第三節寫字課指導。以后我會更加合理安排時間,在有效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
語文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合集 篇2
(一)、課堂閱讀教學要由封閉走向開放
1、教學內容要開放
“教材只是例子”,教每一篇課文的目的絕不僅僅是讓學生把這一篇課文“吃透背熟”,而是以課文為引導,幫助學生掌握一些語文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把握課文重點、難點當然是必要的,但這絕不應該是課堂教學的唯一內容。我們應該有機地結合課文思想感情和讀寫知識,自然而然地引進一些經典名著或優秀時文,“把時代的活水引入課堂”(于漪語),以此為學生打開一扇扇文化的窗口,進而將學生的閱讀視野由課文引向生活中一切有益的讀物,引向“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社會天地。
2、教學形式要開放
比起過去“時代背景、作者介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等幾大步驟的語文課堂教學,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顯然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許多本來不乏科學性的新的教學形式又逐漸在“語文教改”的包裝下成為語文課堂教學新的公式化程序,僵化了語文教學。在開放性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也要講究模式,但決不模式化。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課文教材及不同的訓練重點,靈活多變地采用多種教學形式,甚至讓學生也參與教學形式的設計與實踐。共同構建充滿活力的課堂,如質疑式(其操作程序為:學生質疑→帶疑閱讀→嘗試討論→小組交流→解疑存疑)討論式(其操作程序為:出示討論題目→定向學習材料→組織小組討論→開展全班交流)辯論式(其操作程序為:學習新材料→確定討論題目→分組做準備→兩組展開辯論→辯后師生總結)茶館式(其操作程序為:課前預習教材→七嘴八舌談見解→教師適當作點評)等等。這樣的閱讀教學課堂一定會充滿勃勃生機。
3、學生思維要開放
語文課應成為學生思維的自由王國,而不只是教師思想的櫥窗。在這樣的語文課中,對一篇課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應只有教師的聲音,教師更不應該把自己的觀點定于一尊,而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尊重學生的思考權利和精神自由,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表富有創造性的觀點或看法;努力使整個課堂閱讀教學具有一種開放性的學術氛圍,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既有共同的提高也有不同的收獲,這樣的語文課即使結束以后,學生的思想也不會停止,他們的思想仍在繼續展翅飛翔。
4、教師思想要開放
中學語文教師的確不應該僅僅是文章學、修辭學、語言學、考試學的分析家甚至只是教材與教參的熟練操作者,而首先應該是文明的傳播者、思想的啟迪者、人生的導航者——即真正意義上的“高師精神”(法國作家季洛杜語)的體現者。語文教師要融入文化的變革之中,追求先進文化的先進思想。當然,這絕不是要讓語文課又成為“政治課”,而是要恢復語文課“人文性”的特點。面對教材上的任何一篇課文,教師都應站在人文精神的高度來設計自己的課堂教學。
(二)、把“教”的過程變成“學”的過程
閱讀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讀者根據自己的生活閱歷和主觀意志審視、感受文本內容及思想感情,進而產生聯想或生成新的思想感情的過程。但是在傳統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用自己的教學愿望將學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學設計,而忽視了學生自己去領悟和感受的過程。這就是所謂以“教”代“學”。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我們考慮得比較多的是如何“教”,但即使教師的教學思路非常清晰,課堂表達非常清楚,也不過是用教師的思維代替了學生的思維。現在,我們應更多地思考學生如何“學”,即以學生的求知需求為主線,追求教師和學生面對作品(課文)的平等對話,進而讓讀者(教師和學生)與作者實現心與心的交流。在這種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力求貫穿兩條線索;學生的“學”(感受、質疑、鉆研、討論、聯想、感動等等)和教師的“教”(引導、求疑、交流、爭鳴、釋疑、歸納等等),這兩條線索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情感體驗和人格熏陶交織在一起。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的主導性主要體現在通過對符合學生求知欲望、閱讀心理、知識背景的巧妙引導,讓學生自己感悟作品,引導的線索是學生對課文的'質疑(這是學生主動鉆研的思想火花),圍繞學生所提的問題展開研討,從而把學生的閱讀欣賞引向作品的深處,也引向學生心靈的深處。
課堂是實施新課輪的主陣地,而閱讀教學又是課堂的重頭戲,那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該如何來組織閱讀教學呢?接下來結合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材現代文閱讀部分的特點,我想談一談自己的幾點思考:
二、九年級的上冊語文教材現代文閱讀的特點及分析
九年級的上冊語文教材現代文閱讀部分共五個單元,在這些篇目中既有現代名家舊作,又有當代名人新作,外國作品的比例略有提高,課文負載的文化內容比以往要豐富得多,價值取向也更為開放和開闊,一眼望去,蕩漾著斑斕的文化色調,這樣更為貼近學生的心理需求有助于培養學生興趣。為了與編者意圖相巧合,切實保證閱讀教學落到實處,我打算從如下兩方面開展工作:
(一)采用單元教學法
單元教學法就是遵循教材的編排體系,把體裁、題材或表達方式等方面基本相同或相似的若干篇課文作為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教學階段,從整體出發確定教學目標、要求,制定施教方案、課時等等,這樣就變一冊教材幾十個教學目標、要求為幾個教學目標要求。這樣有利于克服教學中的盲目性、隨意性,加強教學的計劃性和體現教學的階段性,使學生得到較為系統的知識,學會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針對九年級語文上冊教學中25篇文章,我是這樣處理的:
1、以單元知識為綱。
主要通過教師講解,指導學生弄清概念、要點,為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從客觀上把握知識結構、規律,做好學習課文進行訓練的理論準備,使學生在讀寫聽說訓練中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具有克服困難完成任務的能力。學生若能把握不同文體的知識結構,明確每單元的學習目標,掌握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閱讀時就能有的放矢,從而準確把握文本要旨,像在上新課前我針對散文、議論文、戲劇文學的不同特點,幫助學生建立了如下知識體系,并將本冊書一至五單元的主要內容及學習目標展示給學生,讓他們對本冊書有一個感性的整體把握。
知識體系
散文
1、散文的特點:作者對人生、社會、自然的感悟。
2、散文的線索:時間推移、地點轉換、記敘線索、感情線索還有含義深刻的語句貫穿全文。
3、散文的表現形式:借物喻人,以小見大,側面暗示,象征等藝術表現形式。
4、散文的語言:優美、細膩、親切含義深刻。
5、散文閱讀要求:了解分類,明確特點;理清線索,抓住文眼;品味語言,領會意境。
議論文
1、論點的判斷和歸納。
2、論據的判斷與補充,論據的要點,論據與論點與關系。
3、論證的方法與判斷。
4、議論文論證的方式:立論和駁論。
5、議論文的閱讀要求:把握論點,理解論據,分析論證。
戲劇文學
1、戲劇是綜合語言、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成像所構成的舞臺藝術。
2、戲劇文學的重要內容:戲劇沖突和戲劇語言。
3、戲劇沖突的構成:(1)人與人之間的沖突;(2)人與社會間的沖突;(3)人物本身內心矛盾沖突;(4)喜劇性沖突和悲劇性沖突。
4、戲劇語言:人物臺詞和舞臺說明。
語文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合集 篇3
這是我第一次執教習作的公開課,感受頗多,收獲頗多。可以說一直是懷著忐忑和不安度過了這一個星期,備課的過程是艱辛的,磨課的過程更是痛苦的,但是當有一定的成效展現在大家面前時,又覺得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習作教學一直是我常規教學中最薄弱的,平常也不知道怎樣去引導孩子們說,指導怎樣寫,但是通過這次的培訓或許給了以后的習作教學有了大致的方向。
在第一次磨課之前,其實我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查了幾十篇《秋天的畫》的習作教學,但都不是很滿意,但在這過程中慢慢積累了屬于自己的材料,為我自己的教學奠定了基礎。由于這次是看圖寫話,在圖的選擇上我也思考了很多——到底選哪幅圖,選這幅圖到底適不適合……
通過兩次的磨課,通過指導老師的意見,我也慢慢摸索到一定的方法,可以說引導他們寫具體、按順序完全沒有問題,但如何點評他們的習作,指導他們修改還是我以后要不斷提高的。
或許是城北小學的孩子們真的特別的優秀,雖然我的引導,我的點評都不是很理想,但是孩子們地表現是值得肯定的.,所以聽課的老師們也一致認為我的指導是有價值的,老師們也給以了大大的肯定。當然他們也提出了他們寶貴的意見,如怎樣引導孩子按順序地說一說圖畫上的景物,如如何指導孩子點評、修改等等,為我后續的修改做了很好的指導,感謝他們。
語文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合集 篇4
在講《父親和鳥》這課時我先讓學生們回顧了一下七單元的一些文章,讓他們自主發現這個單元的主題是“愛護環境”,在七單元中識字七是愛護動物的拍手歌,《“紅領巾”真好》中表達了“紅領巾”對小鳥的呵護,《淺水洼里的小魚》小孩子對小魚的在乎,所以在讀本節課課題,我就說:同學們猜猜父親和鳥的關系?或是父親對鳥兒會怎樣?輕松認識到本節課的主旨后,利用一個問題“從哪些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父親愛鳥”貫穿始末。
我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句子畫出來,很多孩子很快找到了句子,我發現大多數孩子能找到“喃喃的,輕手輕腳”這些動詞,體會出父親愛鳥。接著讓同學們反復讀引導孩子在讀中體會父親愛鳥,因為愛所以才會輕手輕腳,但是大部分同學沒發現父親了解鳥也是愛鳥的一種表現,我適當的.加以指導,我說:“同學們你們喜歡干什么?”他們有的說:玩游戲、有的說下棋,等等。我就說:“你喜歡這些東西你先得怎么樣?是不是必須知道它怎么玩,怎么操作,了解這個東西才能說明自己喜歡。”孩子們一下子明白了父親懂鳥,對鳥的習性了如指掌:知道鳥什么時候最快活,什么時候最容易被打中,這些也是愛鳥的表現。“焐”這個字我采用演示法來解決,讓同學們做了做“焐”的動作,活躍了氛圍,提起了孩子們繼續學習的積極性。這時我順勢拋出問題:父親這么懂鳥,如果他是獵人,會有什么結果?孩子們議論紛紛,有的說父親會打到很多鳥,有的說父親會是好獵人,收獲大大的……我見時機成熟,馬上問:為什么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孩子們恍然大悟“我”受到父親的感染也很喜歡鳥,我很想保護鳥。這樣層層引導,由潛入深,不漏痕跡地解決問題,突破重點和難點,效果不錯。
總的來說這節課感覺還是比較滿意的,學生們比較輕松的就把課文的重點與難點解決了。
語文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合集 篇5
課堂教學后,組內老師給我很多誠實地點評,讓我受益頗多:
1、一堂有效的語文課,不只僅在于教給同學某種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響一個人對世界的感受、考慮和表達方式。本課教學的伊始,我和同學以談話展開,激起同學原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使同學一下子走進了課堂,和老師一起感受秋天的美麗,感受語文的魅力。這種獨具匠心的欲設,是同學學習本課文的起點。值得考慮的是一個有生命力的課堂首先要和同學平等地對話,要讓同學真誠地說話,真誠地表達感情,表達自身內心的真實體驗,使同學的個性知識,體驗被調動起來,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
2、一堂有效的語文課是一堂高質量的.對話課。《語文課程規范》指出:
閱讀是同學、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教學中和同學閱讀感悟,不失時機地組織交流,讓同學把自身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情感的體驗、語言的領悟釋放出來。在老師的激發,點撥下有所感,在同學的啟發下有所悟,在老師有深度的言語提煉中提升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這一堂課中,針對自身的評價語,頗感不滿。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時刻注意自身的評價語,盡量做到語言優美、精練,情感真切,這要求自身要努力提高思想修養,生活的積累和社會閱歷。以李吉林老師的一句話:語不驚人,誓不罷休,作為自身的努力方向。
語文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合集 篇6
整節課我預設是采用了回文教學的設計,引導學生理解“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這句話。“氣魄雄偉”“奇跡”是什么意思呢?作者為什么這樣說呢?由此展開課文學習,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對中心句子的理解基本是層層遞進,朗讀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遠看長城時,引導學生體會長城的.氣魄雄偉。我是從長城的長度和長城蜿蜒的姿態兩個方面入手,引導學生自主讀文,談收獲,適當時機教師給予補充。如:長城的“長”,有了學生發現的數字“一萬三千多里”的說明,我詢問了“山海關”和“嘉峪關”分別在哪個省,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跨越了這么多省,那會有多長?而從它的“姿態”方面入手時,我在教學中又抓住了一個“龍”字,讓學生自主發散思維去想象。這個環節的教學真正讓學生體會到了長城就像一條氣魄雄偉的長龍,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近看長城時,重在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我通過板畫先讓學生了解了長城的結構,“垛子、嘹望口、射口、城臺”分別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這為學生理解后面“勞動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筆。抓住“條石、城磚”補充澆筑的東西來感悟長城的高大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