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少年中國說》教學反思(通用3篇)
五年級語文《少年中國說》教學反思 篇1
一節課下來,感觸頗多。
基礎知識學得很扎實。教學思路清晰,整節課能夠圍繞主題進行。還是有很多不足之處。
為了體現高效課堂,把原本兩課時的內容集中到一課時來完成,顯得有些倉促。從導入課題,解題,介紹作者到檢查預習字詞朗讀就用了近二十分鐘的時間。難點第二層的處理僅用了十幾分鐘,學得不充分,老師的引導也欠缺,老師的導的作用發揮的不好。后半部分沒有很好地凸顯主題,感覺就是蜻蜓點水,草草收兵。因為時間關系,朗讀也不充分,課堂氣氛沉悶。讀應該是閱讀的一種最好的方法。語文課上也應該是書聲瑯瑯的,不同形式的朗讀也有助于學生的理解,但這一點沒有在課堂上體現出來。在隨堂測試卷中反映出一部分學生沒有理解少年中國的象征意義。看來對學生估計過高,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律。鑒于學生的這種學習情況,我又進行了一課時的教學,重新對第二層進行了深入的學習。
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扎實地進行教學,不能急于求成。明確主題與教學的關系。確立主題,研究主題,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主題是為課堂服務的,是要充分發揮主題的作用,或圍繞主題采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為教學服務。不是為了主題而教學。只注重結果而不注重過程,只會流于形式,華而不實。這也是我今后的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五年級語文《少年中國說》教學反思 篇2
《少年中國說》是清朝末年梁啟超(1873—1929)所作的散文,寫于戊戌變法失敗后的1900年。文中極力歌頌少年的朝氣蓬勃,指出封建統治下的中國是“老大帝國”,熱切希望出現“少年中國”,振奮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強烈的鼓動性,具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對少年中國的熱愛和期望。
梁啟超作為中國近代維新派的領袖和一個才華橫溢的學者,在風雨飄搖的1900年,以他的一支有力之筆飽蘸激情寫下了慷慨激昂的熱血之歌——《少年中國說》,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青年。
本課是一篇半文言文半白話文的過渡性的文章。把課文讀正確、流利是學習本課的關鍵。因此我把本課的重點定位在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流利,最后達到有感情朗讀的目標。本文長短句結合,交替出現,節奏感極強。因此我先要求學生借助漢語拼音把課文讀正確,然后用時大約15分鐘把課文讀流利。課后學生們反應,當把課文讀流利之后就發現自己的聲調不由自主地變得高亢嘹亮,好像要把胸中那種豪邁之氣和屹立于世界東方的霸氣發泄出來一樣。這就是本文的特點之一。
在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之后,我又要求學生結合注釋,嘗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課文中每句話的意思。課文畢竟不是現代白話文,但又比文言文好理解。所以我采用的策略是,學生先自己借助注釋說一說,然后小組內交流,最后集體訂正。這個過程中老師巡視實施點撥,但絕不越俎代庖。
第三,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中每句話的意思之后再嘗試著把自己的情感融入進去熟讀課文,達到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們在有感情朗讀的同時達到了熟讀成誦的目的,完成了本課設置的第二個重點——背誦課文。
第四、內容拓展延伸。利用多媒體,讓學生重溫1940年后中國那段屈辱的歷史以及康、梁等人探求救國之路的過程是很有必要的。
本課的不足之處在于:
因為本文的時代背景與現在的孩子們相隔太遠,雖然做了相關的介紹,但是對于真正理解本文還是遠遠不夠。這就需要我在以后備課的時候想盡一切辦法解決時代的障礙、歷史的障礙、語言文字的障礙,讓學生通過學習直接抓住文章的精髓,牢固地完成了學習的目標。
五年級語文《少年中國說》教學反思 篇3
《少年中國說》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梁啟超的代表作品。作品主要介紹了少年中國的美好未來以及中國少年應該擁有的責任意識。在教學中,我采用如下方式展開的。
一、抓住少年中國的美好何在?
對課文精讀部分的教學中,我首先讓孩子在課文中尋找少年中國美好在何處?孩子們經過一番討論,終于明白,在課文的第二小節。然后我通過扶放結合的方式讓孩子明白作者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來介紹少年中國的光輝前景。通過紅日、河流、潛龍等具體事物來象征少年中國的磅礴氣勢,頂天立地。
二、補充資料,了解現狀。
學到這里的時候,孩子們氣勢高昂,興奮不已。我話鋒一轉,當時的作者真的生活在這樣美好的時代嗎?孩子們因為前面學過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心中都明白,當時的政治黑暗,八國聯軍剛剛侵略我們中國,準備共同瓜分中國。面對這樣的情景,作者梁啟超卻寫了這樣一篇文章。他認為中國的未來是美好的,可是這份美好學要誰來建立和完成呢?
三、學習中國少年,知道責任重大。
國之強大全在人之強大,因此要想徹底振興中華,全靠中國少年。作者在課文中是怎么說明的呢?接著讓孩子朗讀第一自然段,然后讓孩子去文中尋找,中國少年需要具備怎樣的能力,才能建設這樣沒好的少年中國呢?在引導學生抓住“智、富、強、獨立、自由、勝于歐洲、強地球”等幾個方面去來介紹中國少年只有做到這樣,才能夠取得上面的美好前景。
通過此次教學的預設,孩子們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就輕松地學完了這一課,讓我分外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