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語文教學反思(精選2篇)
《歸園田居》語文教學反思 篇1
《歸園田居》是陶淵明的名篇,對了解陶淵明的精神世界來說是很重要的篇目。根據詩歌本身的特點和高一學生的實際,我在上課時緊扣一個“歸”字展開,如為何歸、從何歸、歸向何、歸去何,從“歸”來鑒賞詩人的情感,體會他的精神追求,《歸園田居》上課時間為一課時,主要訓練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間穿插知識回顧和對詩歌的反復朗讀。在上課的過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預設的教學思路進行講授,知識回顧、朗讀、討論等環節都能較好地進行,但課堂的重點在鑒賞陶淵明筆下的田園風光。陶淵明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詩人,初中已學過《桃花源記》,學生對陶淵明的性格、詩歌風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為了提升他們的探究能力,設置了討論環節,讓他們就“陶淵明的歸隱”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生們討論的很積極,看法很多,并且都能自圓其說。整堂課上下來,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對于我拋出的每個問題都能積極思考,主動回答問題,氣氛很好,在時間上也掌握的剛好。
當然有些地方我還應該引導學生往更深層次去挖掘、去品味,今后我還要加強對這方面的學習和提高,學會更好的引導學生往深層次去思考去品味。第一,由于初上講臺,教學經驗不足,授課過程中“面面俱到”導致重點不突出。第二,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情感的過程中,方法不夠得當,引導不夠到位,導致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顯得有些被動。第三,在講解和表達方面用詞還不夠精當,不僅是學生在接受知識上存在一些困難,而且有時還會對學生產生一些錯誤的導向。
把每節課當作公開課來準備,必定有更快的成長,雖然現在的我難以做到。但我很珍惜每一次的公開課,因為每次由準備、試講、正式上課,到評課,都能得到很多老師的真誠指導,讓我更清楚自己的不足,調整自己的教學。感覺這半年來,我也是在“公開”的課堂里成長。因此,我們不要拒絕別人來聽課,關鍵是要虛心請教來聽課的人自己還有哪些不足!
《歸園田居》語文教學反思 篇2
一、學習目標簡要明確。
學生學習古詩,往往不知從何入手,更不知用什么方法去學習。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根據新課標對學生學習古詩的要求并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將這一節課的教學設定為“目標導學”課。我認真研究文本后,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設定為“五個會”,即會朗讀、會理解、會欣賞、會背誦、會默寫。這樣的目標即全面又簡要。更值得欣喜的是,這樣的目標,學生更易于執行與記憶,它為整節課的學習定下了科學的基調。
二、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落實到位。
整節課,我都十分注意了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與落實。在“會朗讀、會理解”的層面上,我指導學生學習了古今字詞的讀音差異,如“荷花”與“荷鋤”中“荷”等字的讀音,也指導學生理解了古詩字詞的意思,如“荒穢”等字詞句的意思。在“會背誦、會默寫”層面上,我注重了學生對知識的積累訓練。這些教學環節的成功進行,使學生的古詩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
三、學生能力得到了切實的訓練與確實的提高。
我在引導學生進行目標式學習的過程中,注重了考察學生的記憶能力、自學能力、朗讀能力、理解能力、賞析能力、表達能力等多種能力進行了針對性的訓練,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從他們的課堂表現來看,他們的這些能力確實得到了提高。
四、學生有了情感的體驗。
教學中,我把詩歌中的語言美、意境美等的欣賞作為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在這一環節的學習中,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他們在品析中得到了情感的體驗。
五、學生掌握了學習古詩的方法。
在整節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帶著學習的目標,有層次、有步驟、有主見地完成了既定的學習任務,他們在這一過程中學會了這種明了的學習古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