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應用教學設計(精選9篇)
比應用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兩步除法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并能用兩步除法解決相關的生活問題。
2、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活動,能從多個角度解決同一個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思維。
3、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熱情,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連除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學會用兩種方法解答。
教學難點:
1、用兩種解答方法解答應用題。
2、理解數(shù)量關系,找出解決問題的間接信息,靈活解決問題。教具準備:口算練習卡片、投影儀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13×690÷380÷5÷340÷4÷548÷(2×4)
2、投影出示復習題:三年級女生要進行集體舞表演,她們平均分成2隊,每隊分成3組,每組10人,一共有多少人?
3、改變復習題的一個條件和問題后,出示例4三年級女生要進行集體舞表演,老師將參加表演的60人平均成2隊,每隊平均分成3組,每組有多少人?
4、引出課題(板書:連除應用題)
二、探究新知,形成策略
1、探究例4的解答方法
(1)讀例題,學習兩種分析、解答應用題的方法.
(2)思考討論
2、結合學生討論,教學兩種解法,并列出綜合算式.
3、觀察比較,歸納概括.教師提問:觀察兩種解法在思路上有什么異同?
4、引發(fā)思考,鞏固解題方法。三、鞏固提升。
1、獨立完成教材第53頁做一做。
2、判斷題。
四、全課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的是什么知識?
教學反思:
在課堂中我注重學生解題策略的講解,用線段幫助學生理解題意,讓學生用不同的說的方式展示自己,如個別說,小組討論說,跟著同學一起說,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通過說展現(xiàn)思維過程,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每列出一個算式,就要求說出求的是什么,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語言的完整性,并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學到自己喜歡的思維方式。
比應用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33頁的例題12。
二、教學目標:
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能根據(jù)實際情況采用“進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三、教學重點:
讓學生學會能根據(jù)實際情況采用“進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四、教學難點:
能夠根據(jù)實際情況采用“進一法”、“去尾法”或“四舍五入法”。
五、教具:
六、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一)創(chuàng)設小強生日會的情景。
1、老師:同學們,今天是幾月幾日?
2、老師:今天,老師非常高興,因為今天剛好是小強的生日,他邀請了我們全班一起去參加他的生日會。大家想去嗎?
3、(播放去小強家的錄像課件)
4、(播放課件)進門后:
瞧,小強好像有點煩惱,那我們去問一下他。小強說:“我的生日會在七點開始,我的爸爸五點半才下班。他的公司離家有60千米。他下班坐的.士回家,的士每小時行駛50千米。我擔心他不能準時趕到。”
5、老師:你知道小強有什么煩惱嗎?能幫助他解決嗎?
6、出示題目:
爸爸的公司離家有60千米。他下班坐的士回家,的士每小時行駛50千米。爸爸回家大約要多少小時?(保留整數(shù))
學生列式解答:60÷50=1.2(小時)≈1(小時)
7、提問:小強的生日會在七點開始,他的爸爸五點半才下班,能準時趕到嗎?
(從爸爸下班到生日會開始要1.5小時,現(xiàn)在爸爸從公司回到
家大約要1小時,所以爸爸可以準時到達。)
8、老師:剛才,我們是根據(jù)什么方法來求出商的近似值?
(四舍五入法)
9、導入: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利用商的近似值來
解決問題。如果所有商的近似值都用四舍五入法求出來,你們說行嗎?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一些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板書課題:《近似值的實際應用》
二、探究新知。
1、教授教科書第33頁的例題12的第(1)小題。
(1)播放課件:(走進廚房)
瞧,小強的媽媽王阿姨好像有點煩惱,那我們也去問一下她。小強的媽媽說“今天為了給小強慶祝生日,特意買來了許多菜及一些調味料,準備做一頓美食大餐。但是,買來的香油太大瓶,不方便煮食,想把香油裝入小玻璃瓶里。但是不知道需要準備多少個玻璃瓶裝?”
老師:你知道小強的媽媽有什么煩惱嗎?能幫助她解決嗎?
(2)出示題目:小強媽媽要將2.5千克的香油分裝在一些玻璃瓶里,每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準備幾個瓶?
(先讓學生自己獨立審題,分析題目再列式解答。)
2.5÷0.4=6.25(個)
答:需要準備6.25個瓶。
(3)提問:①瓶子應該是一個一個的,能用小數(shù)表示嗎?
②應該用什么數(shù)來表示?
③有什么方法可以保留整數(shù)?
(4)提問:如果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數(shù),應該是多少個瓶子?
學生在練習本上做題,然后匯報。(6.25≈6要用6個瓶子。)
(5)提問:根據(jù)實際情況,用6個瓶子能將2.5千克的香油全部裝入瓶子嗎?
同桌討論:隨機點拔匯報。
(因為6個瓶子只能裝2.4千克香油,還有0.1千克香油,需要多一個瓶子裝,所以要準備7個瓶子才能裝完。)
(6)老師:像這樣的題目,我們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采用“進一法”來求出商的近似值。方法就是在保留整數(shù)時,無論十分位上的數(shù)是多少,一律往整數(shù)部分進一。(板書:進一法)
(7)示范教學:2.5÷0.4=6.25(個)≈7(個)
答:需要準備7個瓶。
2、教授教科書第33頁例題12的第(2)小題。
(1)播放課件:(客廳)
小強媽媽說:“為了答謝大家剛才的幫助,我特意準備了一些小禮物送給大家。這些禮物我打算在生日會玩游戲的時候送給大家。為了增加神秘感,我想把禮物包裝一下。準備了一些禮盒和紅絲帶,但我不知道這些紅絲帶可以包裝幾個禮盒?”
(2)出示題目: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長的紅絲帶包裝禮盒,每個禮盒要用1.5米長的絲帶,這些紅絲帶可以包裝幾個禮盒?
(3)學生獨立審題,分析題目,列式解答。
25÷1.5=16.66(個)
(4)提問:①禮盒數(shù)能夠用小數(shù)來表示嗎?
②如果用整數(shù)表示,根據(jù)“四舍五入法”或“進一法”保留整數(shù),那么這些紅絲帶可以包裝幾個禮盒?
(5)想一想:包裝17個禮盒,絲帶夠嗎?為什么?
四人小組討論,再向全班匯報:
(因為1.5×16=24(米)包裝16個禮盒24米剩下的1米絲帶不夠包一個禮盒,所以我認為只能包裝16個禮盒。)
(6)提問:你們認為能包裝多少個禮盒?
(7)老師:像這樣的題目,我們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采用“去尾法”來求出商的近似值。方法是在保留整數(shù)時,無論十分位數(shù)上的數(shù)是多少,一律去掉。(板書:去尾法)
(8)示范教學:25÷1.5=16.66(個)≈16(個)
答:這些紅絲帶可以包裝16個。
3、看書質疑。
請大家打開教科書的33頁,先把例12上面的內容補充完整,再想一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就提出來。
比應用教學設計 篇3
一、復習引入
1.回憶列方程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
學生小組內交流。
2.在橫線上寫出含有字母的式子。
(1)明明寫了a個生字,紅紅寫的字比明明寫的3倍還多5個。紅紅寫了(x)個生字。
(2)男生x人,女生比男生人數(shù)的1.5倍少8人。女生有(x)人。
學生獨立思考后,指名回答。
二、講授新知
1. 導入。
教師:西安是我國有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有許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聞名遐邇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多媒體出示西安大雁塔和小雁塔圖片)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一個與它們有關的數(shù)學問題。(多媒體出示教材第9頁例8)
2.探究新知。
(1)分析題旨、提出問題
教師:仔細觀察,認真分析,題目中告訴了我們哪些條件?需要我們解決什么問題?
學生認真讀題,分析題意,全班交流。
教師:根據(jù)你的分析,能從題目中找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間的相等關系嗎?題目中的哪句話能清楚地表明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間的關系?
學生獨立思考,全班交流匯報。
(2)找等量關系。
教師:你能用一個等量關系式來表示它們之間的相等關系嗎?
小組合作,全班交流。
多媒體出示各種等量關系式的情況:
①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②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③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④(大雁塔的高度+22)÷2=小雁塔的高度。
教師在充分肯定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題中數(shù)量關系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比較最后一種想法與前面幾種想法的不同。然后著重引導學生觀察第一個等量關系。
教師:在這個等量關系式中,哪個數(shù)量是已知的?哪個數(shù)量是要我們去求的?
指名學生回答。
(3)引導列出方程。
教師:通過我們的'觀察與交流,你覺得可以用什么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獨立思考,全班交流。
教師:根據(jù)等量關系式,你們能列出方程嗎?
學生先自主嘗試設未知數(shù),并根據(jù)第一個等量關系式列出方程,全班交流,教師板書。
解:設小雁塔高x米。
2x-22=64
(4)自主思考、解方程。
教師:這樣的方程,你以前解過沒有?運用以前學過的知識,你能解出這個方程嗎?怎樣將這個方程變形為我們以前學過的方程?
小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
通過交流使學生明確:首先把2x 看出一個整體,先求出2x等于多少,所以可以應用等式的性質將方程兩邊同時加上22,使方程變形為“2x=?”,再用以前學過的方法繼續(xù)求解。
教師和學生一起完成例題呈現(xiàn)的方程兩邊同時“+22”的步驟,讓學生繼續(xù)獨立解答,求出方程的解。
組織交流解方程的整個過程,并完整板書。
解:設小雁塔高 x米。
2x-22=64
2x-22+22=64+22
2x=86
x=43
(5)引導檢驗、培養(yǎng)習慣。
教師:你打算怎樣對這道題進行檢驗?
學生各自檢驗,指名匯報檢驗方法。
教師: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檢驗答案是否正確,不光要檢驗結果是不是方程的解,還要把答案作為已知條件,看能不能滿足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
3.內化理解、觸類旁通。
教師:根據(jù)等量關系還可以怎樣列方程解決?
學生獨立列出方程后,在小組內交流各自列的方程,并說說列方程的依據(jù)。
集體交流,然后說說怎樣來解自己的方程。
4.對比歸納、掌握方法。
教師:剛才我們通過列方程解決了一個實際問題,我們來一起看看這幾種列方程的方法,你覺得那種比較簡便?為什么?
小組交流,明確:順著題意來列方程比較簡便。
三、鞏固應用
(一)預習答疑
這道題里數(shù)量關系有多種,但我們一般用求和的關系式即“看了的頁數(shù)+剩下的頁數(shù)= 一共看的”,這樣在解方程時比較方便。
(二)教材習題
1.教材第10頁“練一練”。
引導學生順著題意寫著關系式,再依據(jù)關系式列方程解方程。學生獨立完成,選1人板演,教師巡視輔導,針對共性講評。(解:設香港青馬大橋全長大約x千米。x×16+0.8=36 x=2.2)
2. 教材第11頁練習二第5題。
獨立解答,集體講評,每道題選一名學生說一說解題思路。(x=9 x=0.3 x=3.8 )
3. 教材第11頁練習二第6題。
學生直接填空,全班交流。(3x+15 4x-80)
4.教材第11頁練習二第7題。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輔導,集中講評。(講評: 解:設貓的最快時速是x千米。2x+20=110 x=45)
5.教材第11頁練習二。第8題。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輔導,集中講評。(講評:解:設水星繞太陽一周大約要用x天。4x-13=365 x=94.5)
(三)課堂作業(yè)
完成第三部分習題設計“課堂作業(yè)”第1、3題。
學生在作業(yè)紙上直接寫出答案,教師讓做錯的同學說一說思路,予以專門輔導。
四、總結提升
1.我們今天繼續(xù)學習了列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請同學們先回憶一下,列方程解決問題一般要經過哪幾個步驟?
2.解方程解實際問題時應注意什么?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困惑?
五、布置作業(yè)
完成第三部分習題設計“課后作業(yè)”第5、6、7題。
設計意圖:學習新知識以前,進行兩個內容的準備性練習,為新課做好鋪墊,為下一步學習新知識做好準備。
設計意圖: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展示信息,使數(shù)學學習和對歷史景觀的了解有機融合,增強了學生的探索興趣,激發(fā)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問題的研究中去。
設計意圖:找到數(shù)量之間的相等關系,才能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shù)學問題,也才能列出相應的方程解答問題,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一步。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各自的思考,促使學生透徹地理解大雁塔與小雁塔高度之間的相等關系,從而靈活地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以解決問題為載體,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掌握相關方程的解法。從而使學生適時地把獲得的知識和方法應用于解決其他一些類似的問題。
設計意圖:設計引導學生掌握解決實際問題檢驗的方法,養(yǎng)成自覺檢驗的習慣。是為了在引導學生掌握數(shù)學知識的同時,注意處理好智力培養(yǎng)與習慣養(yǎng)成的關系,著眼于全面素質的培養(yǎng)和提高。
設計意圖:在小組里交流想法是尊重學生的思考,允許學生按自己的想法解題。但要注意的是,方法并不是越多越好,這里不是要求學生一題多解。教學中要組織學生對各種解法進行比較,體會它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僅是表現(xiàn)形式不同,進而進一步優(yōu)化方法。
比應用教學設計 篇4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
5×7= 45÷9= 63÷7= 18÷9=
32÷4= 56÷7= 27÷9= 6×8=
72÷9= 8×3= 35÷7= 64÷8=
9×4= 24÷3= 54÷9= 21÷7=
2.把32平均分成8份,每一份是多少?
3.56里面有幾個7?
二、探究新知
1.出示第59頁的例題4(課件)
(1)先認真觀察第一幅圖的畫面,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畫面的.內容。
(2)再認真觀察第二幅圖的畫面,“我們這么多人,要坐多少輛呢?”這里的“我們”是指什么人?
(3)把這兩幅畫面連起來編一道應用題。(小組合作)
(4)小組討論:應該如何解決這一道題?
(5)匯報討論結果。
重點強調:應用題解答完后,要記住寫單位名稱和答語。
(6)獨立思考:怎樣列綜合算式?然后在練習本上完成。
三、練習
完成教科書第60頁練習十三的第1題
(1)學生先自己看圖,口頭編應用題
(2)學生獨立分析列式解答,教師鼓勵學生列綜合算式
(3)全班講評(講評時要學生說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完成教科書第60頁練習十三第2題
(1)讓學生自己看圖,口頭編應用題,
(2)說出這一道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
(3)獨立分析列式解答
(4)教師講評,講評時要學生說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為什么要添上括號?
四、全課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想說些什么?
比應用教學設計 篇5
教學內容
課本第143頁例2;練一練第1~6題。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學會了求圓的周長與直徑、半徑的關系以及已知圓的半徑求圓面積的基礎上,來學習已知圓的周長。求圓面積的應用題。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計算能力還可以,就是對應用題有一種害怕心理。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圓面積公式,并能正確地計算圓面積。
2、能運用圓面積計算公式,正確地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會熟練運用公式求圓面積。
教學難點
求出需要的條件,即圓的半徑。
教學準備
作業(yè)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
課件出示:
(一)求下列各題中圓的.半徑。
(1)C=6.28分米,r=?;(2)d=30厘米,r=?
(3)C=15.7分米,r=?;(4)d=18.84厘米,r=?
(二)、求下列各圓的面積。
(1)r=2分米,S=?(2)d=6米,S=?
(3)r=10厘米,S=?(4)d=3分米,S=?
只要求學生進行口頭表述計算公式(不求計算結果)
二、學生活動:
要求兩人一小組,到室外找一個圓形物體的平面,計算出它的面積。
運用學生事先準備的工具(細繩、直尺等)
三、匯報交流
小組把作業(yè)紙上交,交流心得
姓名
準備工具
物體名稱周長
半徑
面積
四、鞏固練習
練一練第1~6題。
《作業(yè)本》p73。
板書設計:
圓面積公式的應用
R=d÷2
R=c÷π÷2
S=πr
比應用教學設計 篇6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數(shù)學第九冊第112一132頁的分數(shù)應用題。
教學目的:
1、通過一些有聯(lián)系的分數(shù)乘、除法應用題的整理和復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分數(shù)乘、除法應用題的解題思路以及他們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掌握分數(shù)應用題的結構特征和解題規(guī)律。
2、使學生會正確、熟練地解答分數(shù)應用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進一步掌握分數(shù)應用題的結構特征和解題規(guī)律。
教學關鍵:找準單位"1",理清單位"1"的量、分率及分率對應量之間的關系。
教具準備: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梳理知識,使知識建成網狀結構
1、口答:(打開投影儀)
(1)分數(shù)應用題的基本類型有幾種?哪三種?
(2)解答這三種分數(shù)應用題的關鍵是什么?
(找準單位"1",弄清單位"1"的量、分率及分率對應量。)
(3)解答這三類分數(shù)應用題的基本關系式是什么?
2、(l)簡單的分數(shù)應用題
①某班有男生40人,女生人數(shù)是男生1/4,女生有多少人?
②某班有女生10人,男生40人,女生人數(shù)是男生人數(shù)的幾分之幾?
③某班有女生10人,是男生人數(shù)的士,男生有多少人?
(2)稍復雜的分數(shù)應用題
①某班有男生40人,女生人數(shù)比男生人數(shù)少1/4,女生有多少人?
②某班有男生40人,女生30人,男生人數(shù)比女生人數(shù)多幾分之幾?
③某班有女生30人,比男生人數(shù)少言,男生有多少人?
以上這兩組題把分數(shù)應用題全部展示出來,教學時可先出示第(1)題的3個小題(打幻燈),讓學生口頭列式并比較異同,生答師板書:
①求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單位"1"的量×分率=分率對應量
②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分率對應量÷單位"1"的量=分率
③已知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shù)?
分率對應量÷分率=單位"1"的量
而后出示第(2)題的3個小題(打幻燈),讓學生試做,再和第(1)題的三個小題比較異同,使學生進一步懂得,解答這三類應用題的關鍵是三個小題比較異同,使學生進一步懂得,解答這三類應用題的關鍵是找準單位。然后根據(jù)這三個基本關系式進行解答。
[評析:根據(jù)以上復習,使學生對分數(shù)應用題從簡單到復雜有了整體的認識,這樣既梳理了知識,又溝通了聯(lián)系,通過對知識進行縱向、橫向比較和梳理,使知識構成了網狀結構,促使學生的'思維條理化,進一步理清了學生的解題思路。]
二、抓住結構特征,應用所學知識,提高能力。
(1)某用戶三月份用電100度,四月份比三月份節(jié)約用電1/10,?
①100×1/10?
②100×(1—1/10)?
③100×(1—1/10+1)?
(2)某用戶四月份比三月份節(jié)約用電100度,正好節(jié)約了1/10,
①100÷1/10?
②100÷1/10×(1—1/10)?
③100÷1/10×2—100?
(3)某用戶四月份用電90度,比三月份節(jié)約用電1/10,?
①90÷(1—1/10)?
②90÷(1—1/10)×1/10______________?
③90÷(1—1/10)+90________________?
(學生口述,集體訂正,比較異同)
2、根據(jù)補充的條件或問題列式計算:(發(fā)散思維,提高能力)(用幻燈逐題打出)
__________運來的桔子比蘋果少,___________?
(1)某商店運來蘋果10噸,運來的桔子比蘋果少,運來的桔子是蘋果的幾分之幾?
(2)某商店運來蘋果10噸,運來的桔子比蘋果少,運來的蘋果是桔子的幾倍?
(3)某商店運來蘋果10噸,運來的桔子比蘋果少,運來的桔子比蘋果少多少噸?
(4)某商店運來蘋果10噸,運來的桔子比蘋果少,運來的蘋果比桔子多多少噸?
(5)某商店運來蘋果10噸,運來的桔子比蘋果少,運來的桔子有多少噸?
(6)某商店運來蘋果10噸,運來的桔子比蘋果少,兩種水果共運來多少噸?
(7)某商店運來的桔子比蘋果少10噸,運來的桔子比蘋果少,求運來蘋果多少噸?
(8)某商店運來的桔子比蘋果少10噸,運來的桔子比蘋果少,求運來桔子多少噸?
(9)某商店運來的桔子比蘋果少10噸,運來的桔子比蘋果少,求兩種水果共運來多少噸?
(10)某商店運來的蘋果比桔子多10噸,運來的桔子比蘋果少,求運來蘋果多少噸?
(11)某商店運來的蘋果比桔子多10噸,運來的桔子比蘋果少?,求運來桔子多少噸?
(12)某商店運來的蘋果比桔子多10噸,運來的桔于比蘋果少,求兩種水果共運來多少噸?
(13)某商店運來桔子10噸,運來的桔了比蘋果少,求運來的蘋果有多少噸?
(14)某商店運來桔子10噸,運來的桔子比蘋果少,求運來的桔子比蘋果少多少噸?
(15)某商店運來桔子10噸,運來的桔子比蘋果少,求運來的平果比桔子多多少噸?
(16)某商店運來桔子10噸,運來的桔子比蘋果少,求兩種水果共運來多少噸?
(17)某商店運來桔子和蘋果共18噸,運來的桔子比蘋果少,求運來蘋果有多少噸?
(18)某商店運來桔子和蘋果共18,運來的桔子比蘋果少,求運來桔子有多少噸?
(19)某商店運來桔子和蘋果共18噸,運來的桔子比蘋果少,求運來的桔子比蘋果少多少噸?
(20)某商店運來桔子和蘋果共18噸,運來的桔子比蘋果少,求運來的蘋果比桔子多多少噸?
以上各題采用先讓學生試做,然后老師歸納總結解題思路:
①先找出單位"1"的量
②誰和單位"1"的量相比
③確定算法:a:單位"1"的量是已知的就用乘法(求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或除法(求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b:單位"1"的量是未知的就用除法(已知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shù)。)
④確定算法(或列式)的依據(jù)是什么?
3、發(fā)展題(用幻燈逐題打出)
(1)要修一條路,已修了全長的3/5多2千米,還剩了12千米沒有修,求這條路有多少千米?
(2)要修一條路,已修了全長的3/5少2千米,還剩下12千米沒有修,求這條路有多少千米?
教師先出示第(1)小題,讓學生試做,估計有一部分同學會列出錯誤算式:(12—2)÷(l—3/5),此時,老師不要急于糾正,而應再出示第(2)小題讓學生比較異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兩題僅一字之差,列式卻不同,然后教師幫助學生畫圖分析解答。
通過以上兩小題的講解,使學生在找準單位"1"的基礎上,通過圖形,靈活掌握"量率對應"。
三、課堂小結,再次構成學生的認知結構。
師問: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
甲生答:這節(jié)課我們復習了分數(shù)應用題的基本類型。
乙生答:解答分數(shù)應用題的關鍵是找準單位"1",然后看誰跟單位"1"的量相比,它相當于單位"1"量的幾分之幾。
丙生答:根據(jù)分數(shù)應用題的基本關系式確定算法。
丁生答:有些靈活題還要通過畫圖,找出"量率對應"再解答。
比應用教學設計 篇7
教學內容:以“求和”為基本數(shù)量關系的兩步計算應用題(書p51)
教學目標:使學生理解以“求和”為基本數(shù)量關系的兩步計算應用題的結構,能用分析法或綜合法分析數(shù)量關系,會口述解題步驟,能正確地列式解答。
教學步驟:
一、準備引新
1、秋天到了,讓我們到果園里看看吧!果園里種滿了什么樹呀?如果老師告訴大家果園里有蘋果樹1420棵,要求蘋果樹和梨樹一共有多少棵?(出示準備題1)你能解答嗎?為什么?誰來補一個條件呢?
2、學生補充條件,并列式計算
梨樹有1000棵 1420+1000=2420(棵)
3、這是一道幾步計算的應用題?誰能補一個條件,使它成為兩步計算的應用題?
學生口答補充:(1)梨樹比蘋果樹少420棵
(2)梨樹比蘋果樹多420棵
(3)蘋果樹比梨樹少420棵
(4)蘋果樹比梨樹多420棵
4、揭題:這樣的兩步計算應用題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課,現(xiàn)在我們先一起來研究第一種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例3
(1) 讀題,找條件和問題,師畫出線段圖
(2) 根據(jù)小黑板上的思考提示,同桌互說這道題的解題思路
(3) 學生在本子上試做這道題,只用列出分步算式,快的同學可以列出綜合算式。
(4) 指名板演算式,集體交流:指名說解題思路,1420表示什么?1000表示什么?
(5) 綜合算式怎么寫 ?誰還有不同的寫法?1420-420表示什么?
2、如果補充的是“梨樹比蘋果樹多420棵”,你怎樣想?怎樣算呢?根據(jù)思考提示自己思考后在本子上列式計算。
指名板演,并說說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結:
我們今天學習的兩步計算應用題跟以前學習的`兩步計算應用題在條件上有什么不同?只有兩個條件的時候,其中一個條件需要用到幾次,這兩題中的哪個條件用了兩次?第一次用它求什么?第二次用它求什么?但今天學習的兩步計算應用題跟以前學習的兩步計算應用題有一點還是相同的,那就是關鍵都是先求出中間問題。
三、鞏固深化
1、p52練一練1,請學生寫在書上,集體校對
2、p52練一練2,看線段圖列式計算
3、p52練一練3判斷:誰的解法對?
小剛:240+40=280(人)
小明:240+40=280(人)
240+280=520(人)
小華:240-40=200(人)
240+200=440(人)
小青:240+240=480(人)
480+40=520(人)
小組討論,選出正確的答案,錯的答案要說說錯在哪里?
4、p53練一練5
5、p53練一練4
四、總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么?
比應用教學設計 篇8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求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可以用整數(shù)除法和乘法的知識來解決。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一分、拿一拿,理解情境中的數(shù)量關系,探求解決求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的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悟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初步了解分數(shù)的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和價值。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實際問題中求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的方法。
教學難點:利用圖形、語言、算式三種表征的轉化來解決有關分數(shù)的實際問題。
三、教學準備
課件等。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揭示課題
1.復習導入。
學生拿出準備好的正方形紙,折出它的,并用陰影部分表示出來。
全班展示、交流不同的折法。
出示作業(yè)紙上的蘋果圖:
要求學生將6個蘋果平均分成3份,寫出一份占蘋果總數(shù)的幾分之幾,兩份占蘋果總數(shù)的幾分之幾,并將蘋果總數(shù)的涂成紅色,蘋果總數(shù)涂成綠色。
2.揭示課題。
(1)這節(jié)課我們將繼續(xù)學習應用分數(shù)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2)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1”是一個物體和一些物體時如何用分數(shù)表示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加深了對分數(shù)意義的理解,為學習新知作好準備。
(二)嘗試探索,學習新知
1.閱讀與理解。
(1)課件出示例2,學生自由讀題,理解題意。
有12名學生在踢毽子,其中是女生,是男生。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交流:說一說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3)你能用畫示意圖的方式表示出“其中是女生,是男生”嗎?
(4)展示學生畫的示意圖,并進行對比和交流。
(5)請學生修改或完善自己畫的圖。
2.分析與解答。
(1)借助示意圖,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案。
①引導學生讀圖思考:因為是女生,要求女生人數(shù)就要把12平均分成三份,求出一份是多少,并要求學生以同樣的思路去求男生的人數(shù)。
②組織學生合作探究求男生人數(shù)的其他方法,并讓學生選取自己認為簡便的`方法。
(2)學生獨立列式解答。
3.回顧與反思。
(1)說一說怎樣檢驗答案是否正確。
預設:
方法1:將解答的結果和畫出的示意圖一一對應。
方法2:女生的人數(shù)和男生的人數(shù)相加,4+8=12,解答正確。
……
(2)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
先讓學生回顧與總結解決問題的過程,討論后師生共同小結。
(3)匯報交流后,讓學生書寫答案,完善解題步驟。
【設計意圖】在創(chuàng)設現(xiàn)實情境后,引導學生聯(lián)系分數(shù)的意義,通過自己的實際操作和觀察,畫出示意圖,理解情境中的數(shù)量關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課堂練習,鞏固新知
1.完成練習二十二第5題。
2.完成練習二十二第6題。
3.完成練習二十二第9題。
借助操作和直觀圖進一步鞏固分數(shù)的意義。
【設計意圖】練習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應用分數(shù)的含義解決問題,通過提供直觀圖,方便學生在操作的基礎上,形成解題思路。
(四)全課總結,升華認識
1.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2.你還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比應用教學設計 篇9
一、內容與解析
(一)內容:對數(shù)函數(shù)的性質
(二)解析:本節(jié)課要學的內容是對數(shù)函數(shù)的性質及簡單應用,其核心(或關鍵)是對數(shù)函數(shù)的性質,理解它關鍵就是要利用對數(shù)函數(shù)的圖象.學生已經掌握了對數(shù)函數(shù)的圖象特點,本節(jié)課的內容就是在此基礎上的發(fā)展.由于它是構造復雜函數(shù)的基本元素之一,所以對數(shù)函數(shù)的性質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之一.的重點是掌握對數(shù)函數(shù)的性質,解決重點的關鍵是利用對數(shù)函數(shù)的圖象,通過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進行歸納總結。
二、目標及解析
(一)教學目標:
1.掌握對數(shù)函數(shù)的性質并能簡單應用
(二)解析:
(1)就是指根據(jù)對數(shù)函數(shù)的兩類圖象總結并理解對數(shù)函數(shù)的定義域、值域、單調性、奇偶性、函數(shù)值的分布特征等性質,并能將這些性質應用到簡單的問題中。
三、問題診斷分析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底數(shù)a對對數(shù)函數(shù)圖象和性質的'影響,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學生對參量認識不到位,往往將參量等同于自變量.要解決這一問題,就是要將參量的取值多元化,最好應用幾何畫板的快捷性處理這類問題,其中關鍵是應用好幾何畫板.
四、教學支持條件分析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準備使用,因為使用,有利于.
五、教學過程
問題1.先畫出下列函數(shù)的簡圖,再根據(jù)圖象歸納總結對數(shù)函數(shù) 的相關性質。
設計意圖:
師生活動(小問題):
1.這些對數(shù)函數(shù)的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2.通過這些函數(shù)的圖象請從值域、單調性、奇偶性方面進行總結函數(shù)的性質。
3.通過這些函數(shù)圖象請從函數(shù)值的分布角度總結相關性質
4.通過這些函數(shù)圖象請總結:當自變量取一個值時,函數(shù)值隨底數(shù)有什么樣的變化規(guī)律?
問題2.先畫出下列函數(shù)的簡圖,根據(jù)圖象歸納總結對數(shù)函數(shù) 的相關性質。
問題3.根據(jù)問題1、2填寫下表
圖象特征函數(shù)性質
a>10<a<1a>10<a<1
向y軸正負方向無限延伸函數(shù)的值域為R+
圖象關于原點和y軸不對稱非奇非偶函數(shù)
函數(shù)圖象都在y軸右側函數(shù)的定義域為R
函數(shù)圖象都過定點(1,0)
自左向右,圖象逐漸上升自左向右,圖象逐漸下降增函數(shù)減函數(shù)
在第一象限內的圖象縱坐標都大于0,橫坐標大于1在第一象限內的圖象縱坐標都大于0,橫標大于0小于1
在第四象限內的圖象縱坐標都小于0,橫標大于0小于1在第四象限內的圖象縱坐標都小于0,橫標大于1
[設計意圖]發(fā)現(xiàn)性質、弄清性質的來龍去脈,是為了更好揭示對數(shù)函數(shù)的本質屬性,傳統(tǒng)教學往往讓學生在解題中領悟。為了扭轉這種方式,我先引導學生回顧指數(shù)函數(shù)的性質,再利用類比的思想,小組合作的形式通過圖象主動探索出對數(shù)函數(shù)的性質。教學實踐表明:當學生對對數(shù)函數(shù)的圖象已有感性認識后,得到這些性質必然水到渠成
例1.比較下列各組數(shù)中兩個值的大小:
(1) log 23.4 , log 28.5 (2)log 0.31.8 , log 0.32.7
(3)log a5.1 , log a5.9 ( a>0 , 且a≠1 )
變式訓練:1. 比較下列各題中兩個值的大小:
⑴ log106 log108 ⑵ log0.56 log0.54
⑶ log0.10.5 log0.10. 6 ⑷ log1.50.6 log1.50.4
2.已知下列不等式,比較正數(shù)m,n 的大小:
(1) log 3 m log 0.3 n
(3) log a m 1)
例2.(1)若 且 ,求 的取值范圍
(2)已知 ,求 的取值范圍;
六、目標檢測
1.比較 , , 的大小:
2.求下列各式中的x的值
(1)
演繹推理導學案
2.1.2 演繹推理
學習目標
1.結合已學過的數(shù)學實例和生活中的實例,體會演繹推理的重要性;
2.掌握演繹推理的基本方法,并能運用它們進行一些簡單的推理.
學習過程
一、前準備
復習1:歸納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類比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復習2:合情推理的結論 .
二、新導學
※ 學習探究
探究任務一:演繹推理的概念
問題:觀察下列例子有什么特點?
(1)所有的金屬都能夠導電,銅是金屬,所以 ;
(2)一切奇數(shù)都不能被2整除,20xx是奇數(shù),所以 ;
(3)三角函數(shù)都是周期函數(shù), 是三角函數(shù),所以 ;
(4)兩條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如果A與B是兩條平行直線的同旁內角,那么 .
新知:演繹推理是
的推理.簡言之,演繹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探究任務二:觀察上述例子,它們都由幾部分組成,各部分有什么特點?
所有的金屬都導電 銅是金屬 銅能導電
已知的一般原理 特殊情況 根據(jù)原理,對特殊情況做出的判斷
大前提 小前提 結論
新知:“三段論”是演繹推理的一般模式:
大前提—— ;
小前提—— ;
結論—— .
新知:用集合知識說明“三段論”:
大前提:
小前提:
結 論:
試試:請把探究任務一中的演繹推理(2)至(4)寫成“三段論”的形式.
※ 典型例題
例1 命題:等腰三角形的兩底角相等
已知:
求證:
證明:
把上面推理寫成三段論形式:
變式:已知空間四邊形ABCD中,點E,F分別是AB,AD的中點, 求證:EF 平面BCD
例2求證:當a>1時,有
動手試試:1證明函數(shù) 的值恒為正數(shù)。
2 下面的推理形式正確嗎?推理的結論正確嗎?為什么?
所有邊長相等的凸多邊形是正多邊形,(大前提)
菱形是所有邊長都相等的凸多邊形, (小前提)
菱形是正多邊形. (結 論)
小結:在演繹推理中,只要前提和推理形式是正確的,結論必定正確.
三、總結提升
※ 學習小結
1. 合情推理 ;結論不一定正確.
2. 演繹推理:由一般到特殊.前提和推理形式正確結論一定正確.
3應用“三段論”解決問題時,首先應該明確什么是大前提和小前提,但為了敘述簡潔,如果大前提是顯然的,則可以省略.
※ 當堂檢測(時量:5分鐘 滿分:10分)計分:
1. 因為指數(shù)函數(shù) 是增函數(shù), 是指數(shù)函數(shù),則 是增函數(shù).這個結論是錯誤的,這是因為
A.大前提錯誤 B.小前提錯誤 C.推理形式錯誤 D.非以上錯誤
2. 有這樣一段演繹推理是這樣的“有些有理數(shù)是真分數(shù),整數(shù)是有理數(shù),則整數(shù)是真分數(shù)”
結論顯然是錯誤的,是因為
A.大前提錯誤 B.小前提錯誤 C.推理形式錯誤 D.非以上錯誤
3. 有一段演繹推理是這樣的:“直線平行于平面,則平行于平面內所有直線;已知直線 平面 ,直線 平面 ,直線 ∥平面 ,則直線 ∥直線 ”的結論顯然是錯誤的,這是因為
A.大前提錯誤 B.小前提錯誤 C.推理形式錯誤 D.非以上錯誤
4.歸納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類比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演繹推理是由 到 的推理.
后作業(yè)
1. 運用完全歸納推理證明:函數(shù) 的值恒為正數(shù)。
直觀圖
總 課 題空間幾何體總課時第4課時
分 課 題直觀圖畫法分課時第4課時
目標掌握斜二側畫法的畫圖規(guī)則.會用斜二側畫法畫出立體圖形的直觀圖.
重點難點用斜二側畫法畫圖.
引入新課
1.平行投影、中心投影、斜投影、正投影的有關概念.
2.空間圖形的直觀圖的畫法——斜二側畫法:
規(guī)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題剖析
例1 畫水平放置的正三角形的直觀圖.
例2 畫棱長為 的正方體的直觀圖.
鞏固練習
1.在下列圖形中,采用中心投影(透視)畫法的是__________.
2.用斜二測畫法畫出下列水平放置的圖形的直觀圖.
3.根據(jù)下面的三視圖,畫出相應的空間圖形的直觀圖.
課堂小結
通過例題弄清空間圖形的直觀圖的斜二側畫法方法及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