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教學實錄和專家點評)
教學目標 : 教學過程 : ( 生邊結合補充注釋邊默讀課文,5分鐘) (生速讀第一節,圈點批注,約4分鐘) 有性繁殖:依靠父母雙方提供性細胞、并經兩性細胞融合產生后代的繁殖方法 師:好,下面我們速讀二、三節,根據表格篩選信息,填寫相關內容(除最后一縱欄),比比看,誰篩選得又快又準。 克隆技術的進程 1996 克隆技術的進程 師:下課! 努力攻破科普文章閱讀教學的難關 在“文學閱讀教學”受到普遍關注的熱風下,著意安排“文章閱讀教學”實驗課,吹點涼氣,“讓文學教育與文章教育和諧發展”。——2004年10月下旬于新鄉市舉辦的“首期全國中學語文目標教學骨干教師培訓班”,突現這個指導思想,相當高明,可以說是對“語文新課標”精神的創造性貫徹。
1、默讀課文,分別用兩個字概括四個小標題的內容。
2、速讀課文,篩選信息,思考問題。
(1)、速讀第一節,用一句話概括“什么是克隆”,并辨析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2)、速讀第二、三節,填寫“克隆技術的進程”表格,并理清作者說明的順序及原因。
3、搜索閱讀課文,找出能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與精神的句子,并加以點評。
4、研讀第四節,思考:標題“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與“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是否矛盾?為什么?
一、激發興趣,導入 新課
師:大家都知道,《西游記》里的孫悟空有一個絕招——”猴毛變猴”,每當他與妖魔們作戰一旦手頭吃緊,就立刻從身上拔下一撮兒猴毛,吹一口氣變成一大群小猴參加戰斗。這當然是神話,但今天的科學卻可以實現類似的奇跡,這就是“奇妙的克隆”。(屏顯:課題)什么是克隆?它何以如此奇妙?今天我們將跟隨我國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的筆,一同走入奇妙的克隆世界。
二、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1、結合注釋,默讀課文
生物學術語
胚胎:在母體內初期發育的生物體,由精細胞和卵細胞結合發展而成。
囊胚(náng pēi ):胚胎的初期。
兩棲(qī):有時在水中生活,有時在陸地上生活。
脊椎(jǐ zhuī):人或動物背上中間的骨頭、脊骨。
哺乳動物(bǔ rǔ):最高等的脊椎動物,基本特點是靠母體的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初生嬰兒。
乳腺細胞(rǔ xìan):人和哺乳動物乳房內分泌乳汁的細胞。
促性腺素:用于誘發排卵的激素類物質。
師:下面請同學們默讀全文,本文約3000字,5分鐘讀完。這篇科普文章涉及一些生物學相關術語,請結合老師提供的補充注釋默讀全文。
(屏顯)
師:以上是這篇科普文章涉及到的生物學術語,大家注意:專業語與通用語并陳是科普文章語言的顯著特征之一。
(屏顯)
通用語 專業語
一分為二 胚胎
相安無事 囊胚
永無止境 兩棲
切實可行 脊椎
瀕臨絕種 促性腺素
悲喜交集 胰蛋白酶
師:讀過課文之后,同學們有哪些問題或疑點?
生:為什么克隆羊“多利”的誕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
生:課文最后一節說“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生:課文最后一節最后一段引用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可以期待,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將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義,并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為什么要嚴肅地考慮?含義指什么?
師:好,問題主要集中在第三、四節,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疑點學習課文。
2、整體感知,概括內容
師:本文分列四個小標題向我們介紹了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從理清思路,把握結構的角度,你能將四個小標題分別概括成兩個字嗎?
(生思考,約2分鐘)
生:我概括的分別是:含義——實驗——發展——造福。
生:我概括的分別是:釋義——探索——發展——利用。
生:我概括的分別是:定義——發展——突破——應用。
生:我概括的分別是:含義——發展——新高——意義。
┄┄
師:第二和第三個意見較準確,由此可見,這篇科普說明文首先寫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技術的探索、發展過程,最后寫克隆技術的利用,行文脈絡清楚,層次分明。
三、速讀課文,篩選信息
師:說明文顯著的特征是“授人以知”。本文分列四個小標題為我們解說了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下面我們速讀課文,根據問題篩選信息。
(屏顯)
速讀第一節,用一句話概括“什么是克隆”,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生:凡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出的一群個體叫克隆。
生:凡來自一個祖先,靠自身的一分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擴大繁衍后代的無性繁殖技術叫克隆。
生:克隆是無性繁殖以及無性繁殖出的一群個體。
生:克隆是無性繁殖的新興生物技術。
┄┄
師:大家的發言都抓住了克隆“無性繁殖”這一重要特征。克隆也就“奇妙”在此。請注意:“克隆是無性繁殖的新興生物技術”這一表述對嗎?依據課文回答。
生:不對。“生物”應該包括動物和植物,關于“植物的克隆”,課文開頭說“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變成十株葡萄”,這是葡萄與生俱有的,這能稱為新興技術嗎?我認為作者是由“植物的克隆”說起,引出下文“動物的克隆”,結合全文,克隆在本文指的是“動物無性繁殖的新興技術”。
師:對,你讀書很仔細,緊扣課文找尋依據,這種讀書的方法很可貴。的確,克隆在本文指的是“動物無性繁殖的新興技術”。為說明這一問題,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呢?
生:課文開頭舉出“細菌、葡萄、仙人掌、草莓靠自身的一分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后代”的例子來說明什么是克隆,這是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生:為突出說明克隆“無性繁殖”的特征,作者在第二段首先給“有性繁殖”下了科學的定義:這種依靠父母雙方提供性細胞、并經兩性細胞融合產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然后將“有性繁殖”與“無性繁殖”進行比較說明,更好的突出了克隆“無性繁殖”的特征。
生:第一節最后引用吳承恩《西游記》中的精彩描述把克隆技術寫得富有趣味。這里采用了“引用”的說明方法。
師:這其實是拿“文學想像”和“科學實驗”作類比呀。由此,作者在第一節為解說“什么是克隆”這一問題,采用了舉例子、下定義、作比較等說明方法,把較艱深的科學知識說得深入淺出,淺顯易懂。大家看這一圖示——
(屏顯)
繁殖
無性繁殖:—→ 克隆
(屏顯)
時間對象類別技術順序
鯽魚換核卵(囊胚細胞核)
兩棲類
黑斑蛙
異種魚類異種魚類換核卵
(生速讀課文,獨立填寫表格空缺內容,約4分鐘后,師有指導語 :難點在于“克隆技術”相關內容的填寫,同桌可合作完成,兩生到講臺前敲擊鍵盤,打字填表。約5分鐘后集體交流表格內容。)
(屏顯)
時間對象類別技術順序
1979鯽魚魚類換核卵(囊胚細胞核)
1960
1962爪蟾兩棲類換核卵(腸上皮、肝、腎細胞核)
1978黑斑蛙兩棲類換核卵(紅細胞核)
鯉魚、鯽魚異種魚類異種魚類換核卵
鼠哺乳類換核卵(胚胎細胞核)
1996羊哺乳類換核卵(體細胞核)
師:通過填表,大家應該對“‘克隆羊’的誕生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這一問題有了答案。
生:“克隆羊”之所以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是因為它換進去的是體細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細胞的核,這成為克隆技術的新的進展和重大突破。作者為此單列一節進行解說。
生:老師,我發現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不按時間順序安排?
師:眼光敏銳,問題問得好!大家都來動腦思考:作者是根據什么來安排這兩部分的說明順序?為什么?
生:課本第二節第五段有一句“對科學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魚類、兩棲類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學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類”,我認為是按照生物進化由低等到高等的順序,也就是從魚類到兩棲類再到哺乳類,這樣安排有條不紊,如果按時間順序就亂了。
師:文中這句話太重要了,找得好!
生:動物越進化,越難以進行無性繁殖,我認為這兩部分是按克隆技術的難易程度由易到難安排順序,這樣安排體現了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求索探究的過程,體現科學家的探索精神。
師:大家說得好,這些看法綜合在一起就全面了。第二、三節是以克隆技術的發展為順序安排的。從克隆鯽魚到克隆羊,克隆技術不斷地發展,這也正是克隆“奇妙”之所在。我要補充的是第二節“克隆鯽魚出世前后”這部分除了按照從魚類到兩棲類再到哺乳類的順序,根據題目,作者先寫中國的克隆鯽魚實驗再寫其前外國的克隆爪蟾實驗及我國童第周的黑斑蛙實驗,然后寫其后的中國克隆鯉、鯽魚實驗及外國的克隆鼠實驗,這樣安排也充分體現了在克隆這樣的世界尖端技術方面中國并不落后!
四、以意照言,體悟精神
師:從克隆鯽魚到克隆羊,我們不僅了解了克隆技術的進程,更重要的是從字里行間我們還能體悟到科學家難能可貴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下面請同學們搜索閱讀課文,找出能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與精神的句子,并加以點評。
(生搜索閱讀課文,圈點批注,約4分鐘)
生:我找的是第二節“克隆鯽魚出世前后”中“┄┄經過385天59代連續傳代培養后,用直徑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顯微鏡下從培養細胞核中吸出細胞核。┄┄在189個這種換核卵細胞中,只有兩個孵化出了魚苗,而最終只有一條幼魚度過難關,經過80多天培養后長成8厘米長的鯽魚”,首先“385天59代”一個驚人的數字震撼人心,表明實驗的艱辛,“用直徑10微米左右”,我們知道微米是何等細小的單位,進一步反映實驗進行之艱難、精細,科學家們嚴謹求實的精神躍然紙上。“接納”,“準備就緒”,一切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然后經過如此精細的準備后,大部分卻“夭亡”了,即使是這樣,科學家們永不放棄,“189個”,“只有兩個”,“只有一條度過難關”,由此可以想像實驗艱辛的程度之深,失敗率之高,最后經過“80多天”漫長等待,成長為“8厘米”長的鯽魚。這一過程使我感受到科學家們在探索過程中克服多少困難,經歷多少挫折才獲得成功。他們這種鍥而不舍、嚴謹求實的態度更是常人難以想像的。我們青少年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更是需要這種精神。
生:我找的是這一節第五段“對科學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魚類、兩棲類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學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類”,科學家對科學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僅滿足于一次成功而不去更上一層樓,科學家們往往以嚴謹求實的態度完成了一件創舉并不止步,而是向更高的目標邁進,表現出在科學的道路上不斷求索、探尋、鍥而不舍的精神。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三節第一段“經過247次失敗后,他們在去年得到一只名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綿羊”,一句簡短的不過30字的文字,僅從“247”就能看出科學工作者的嚴謹、認真、堅持不懈、永不言敗的精神,研究了上百次才成功足以可見實驗的艱辛不易,我深切體會到科學家一絲不茍為人類造福的偉大精神!
師:大家積極踴躍,暢所欲言,我也和同學們交流一下我切實的感悟,我感受最深的是課文第二節第四段“魚類換核技術的成熟和兩棲類換核的成功,使一批從事良種培育工作的科學家激動不已。既然鯽魚的囊胚細胞核取代鯽魚卵細胞核后能得到克隆魚,那么異種魚換核能否得到新的雜種魚呢?我國科學家首先提出了這個問題,也首先解決了這個問題”,科學家總是在現有的研究領域不斷提出新的挑戰,一邊實驗,一邊思索,不斷發問,堅持不懈,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克隆鯉、鯽魚是我國科學家的首創,這也充分表明了在克隆這一世界尖端技術方面我們中國一點也不落后!他們這種講究實證、求真創新的精神令人欽佩,值得學習。
生:我感受最深的也是第三節第一段“經過247次失敗后,他們在去年得到一只名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綿羊”,初讀這句話,我并沒有體會出科學家們的艱辛,但仔細一想,我在學習中遇到什么問題,一次失敗了,兩次,三次┄┄我想許多人遇到這種接踵而來的打擊都會灰心喪氣,而科學家們竟然嘗試了247次,這是一個怎樣漫長的概念,最終才孕育出這個令全世界震動的科研成果,讓我們向這些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人們敬禮!
師:科學的道路無坦途。科海泛游靠的是淵博的科學知識,精湛的科學技術,更要靠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堅持不懈、永不言敗的科學精神。這種難能可貴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值得我們每一位中學生借鑒學習。
五、思考討論,探尋主旨
師:同學們,這里有一個問題呀,大家看:課文最后一節的小標題是“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而末段首句說“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既然是“造福人類”,都是“喜”才對啊,何來的悲呢?這里是不是弄錯了?
(生疑惑,看書,思考)
生:我覺得不矛盾。克隆技術有利有弊,課文小標題“造福人類”是其“利”的一面,也就是“喜”的一面,這是主要方面。克隆技術越發展,尤其是“克隆人”也會給社會及人類帶來負面影響,正如文中所說“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這是其“弊”的方面,也就是“悲”的一面。
師:說得不錯。大家都從文章中找找看:“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克隆技術有幾“喜”?幾“悲”?
生:三“喜”。第一段“克隆可以使高附加值的牲畜有效的繁殖”;第二段“克隆技術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第三段“克隆動物對于研究癌生物學、研究免疫學、研究人的壽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悲”就是剛才那位同學說的“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
師:好。關于“喜”的一面,課文寫得具體明白,顯而易見。大家想想看:“克隆人”怎么會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問題呢?
(生興趣盎然,議論紛紛)
生:假如若干年后克隆一個“我”出來,那我的父母、同學、師長及所有認識我的人應該怎樣稱呼她?她又該如何面對這些人呢?再說,如果克隆出來的我犯了錯誤或觸犯了法律,應該懲罰她,還是懲罰我?有關部門怎樣辨別哪個是真我,哪個是“冒牌”的呢?
(生笑,紛紛舉手)
生:一個真實的人和一個克隆人,克隆人應該跟隨真實人姓同樣的姓,還是自立門戶?站在克隆人的角度來說,走到哪里人們都會說:這是某某克隆出來的。克隆人也是人,也有思想情感,這樣一來,克隆人的心靈會不會蒙上陰影?產生自卑?會不會反過來報復人類?
生:假如將來克隆出了一個希特勒或東條英機,世界可能會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世界將重陷戰爭深淵。
生:如果能為自己克隆一個器官倉庫, 解決器官移植供體不足的問題,那么人們能夠坦然地從與我們一樣五官齊全, 表情豐富的克隆人身上摘下一只腎, 挖走一只眼嗎?
生:如果面對一群面貌、體態、風姿一樣的克隆人, 我們該怎樣確認他們的身份? 如果他們犯罪, 我們又用什么手段緝拿真兇? 再說, 人類居住的地球早已因為人口爆炸難堪重荷, 我們還有什么理由用另一種方法生產自身?!
(生鼓掌)
┄┄
師:既然如此,我們該怎么辦呢?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給了我們答案。
(生齊讀“可以期待,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將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義,并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師:克隆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既可造福人類也可殃及人類。值得我們欣慰和驕傲的是, 面對克隆, 人類表現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富有成熟理性和遠見。如果克隆技術真是上帝放在人類面前的又一只潘多拉魔盒, 那么人類將滿懷自信地伸出兩手,一只手叫智慧或靈性, 它讓克隆技術為我所用, 造福世界, 另一只手叫理性, 它將控制和防止克隆技術走向反面。這也就是要“興利除弊”!科學家們有足夠的信心,智慧、理性地運用科學之劍,使之為人類造福!
師:有關“克隆及克隆技術”的話題遠不是這節課就能劃上句號。有興趣的同學課下可接著探究討論,我給大家提供以下網站:
(屏顯)
提供以下網站:
——《奇妙的克隆》實驗課評點
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曾祥芹
鑒于文章閱讀研究滯后于文學閱讀研究,科普文章怎么閱讀?怎么教學?怎么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師生長期感到困惑。新鄉市十中的周麗君老師迎難而上,勇敢地承擔了這個教改攻關任務,“高難動作”,該加三分。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我認為,科普文章閱讀的一般操作要領是:“概念理解或要句闡釋,信息篩選或要點歸納,文意概括或篇旨點睛,信息推斷或價值聯想”。面對初中二年級學生閱讀《奇妙的克隆》,周老師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 :
1、默讀課文,整體感知。從理清思路、把握結構的角度,分別用兩個字概括四個小標題的內容。
2、速讀課文,篩選信息。(1)讀第一節,用一句話概括“什么是克隆”,并辨析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2)讀第二、三節,填寫“克隆技術的進程”表格,并理清作者說明的順序及其原因。
3、以意照言,體悟精神。搜索閱讀課文,找出能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與精神的句子,并加以點評。
4、思考討論,探尋主旨。研讀第四節,思考標題“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與“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是否矛盾?為什么?
依我看來,以上四個課堂教學板塊,井然有序,師生互動,50分鐘讀懂并用活了一篇3000字的科技說明文,教風學風扎扎實實,沒有花里胡哨,是一堂相當成功的文章閱讀課。其可取之處至少有下列各點:
一、閱讀教學目標 明確、具體,說明文的共性目標是通過《奇妙的克隆》這篇例文的個性目標來體現的,“終結性總目標”是依靠“過程性分目標”來實現的,既貫徹了教科書編者的意圖,又尊重了學生讀者的自選意愿。默讀課文之后,學生的三個疑問(a、為什么克隆羊“多利”的誕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b、“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這句話是什么意思?c、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為什么說要“嚴肅地考慮克隆的含義”?)集中在第三、四節,恰好是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教師臨上課時欣然采納,既使教材編者和學生的閱讀期待達成一致,又讓教師的預設目標和學生的生成目標求得統一。可見,其教學目標 的確定是科學而民主的,實施也是切實而有效的。
二、抓準了科普文章的言語特點——中文和外文交錯,通用語和專業語并陳,精確語和模糊語互現,在“感言知義”上下硬工夫。周老師意識到“感知文章言語的有組織的意義是閱讀的起點,讀懂說明文先要跨越科學語言的門檻。”全篇的中心詞“克隆”,英文叫“clone”,希臘文叫“klone”,其原意(用“嫩枝”或“插條”繁殖,屬植物克隆)和變化義(無性繁殖、無性繁殖系,屬動物克隆)必弄清楚。科普文章的語言有其共性和個性,區分通用語(一分為二、相安無事、永無止境、切實可行、瀕臨絕種、悲喜交集)和專業語(胚胎、囊胚、兩棲、脊椎、促性腺素、胰蛋白酶),各自挑選出6個,通用語緊扣課文內容重點,具有普遍應用價值,專業語均為遺傳學術語,以讀懂課文為限,不去深究,這個理解分寸把握得好。對“什么是克隆”的定義推敲,對“克隆魚”實驗之艱難的數字說明(“……經過385天59代連續傳代培養后,用直徑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顯微鏡下從培養細胞核中吸出細胞核。……在189個這種換核卵細胞中,只有兩個孵化出了魚苗,而最終只有一條幼魚度過難關,經過80多天培養后長成8厘米長的鯽魚”),不但讓學生領悟了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科學態度與精神,而且感受了說明文語言的高度精確性。課文最后一段出現了彈性較大的模糊句:“科技越發展,對社會的滲透越廣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周老師又引導學生化虛為實,自由議論,給“克隆人”可能引起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以生動有趣的闡發,營造了“同閱一卷書,各自領其奧”的閱讀境界。
三、在“授人以知”的基礎上做到“授人以漁”。科普說明文的本意在“授人以知”,教科普說明文的目標在“授人以漁”,即掌握閱讀科普文章的技法。周老師的教學設計,實行通篇略讀和快讀,重點精讀和研讀,貫徹了“精讀、略讀、快讀一條龍”的訓練方略。3000字課文要求5分鐘默讀完,平均一分鐘讀懂600字,恰是略讀應達到的最高速度和快讀應達到的最低速度。讀懂的標準,在形式上是辨識說明方法(舉例、比較、引用)和說明順序(時間顧前續后、生物進化);在內容上是看對文本信息篩選的準確性,或用兩個字分別概括四小節的內容,或用一句話概括克隆的定義,或用一組詞語來概括克隆技術的進程,其篩選的范圍和規格不同,都運用了“提綱挈領”法,都落實到語言表達上。執教者有意引導學生由“讀書”向“看書”過渡,由“對話”向“行文”過渡,如填表閱讀和電腦閱讀的操作,旨在強化“用書面語言表達閱讀心得”的動筆按鍵能力。第三個教學板塊“以意照言”,正是“循環解釋法”(“語言——思想——語言”)中的回環,即張志公所說的“在語言和思想之間走個來回”。毛澤東說:“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用“文意”之“激光”去照射“文辭”,最能品味語言的妙處。讀法對頭,所以學生對科普文章滲透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的體悟都落到了語言上,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四、比較好地處理了“走進文本”和“走出文本”的關系。針對“淺閱讀”蔓延,未能走進文本的通病,周老師運用“披文得意”的閱讀規律,注重緊扣文本去解讀,務使學生“見得親切”。如第二節第五段第一句:“對科學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魚類、兩棲類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學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類。”這是透露作者思路、顯示說明順序(從魚類到兩棲類再到哺乳類)、閃耀科學精神的關鍵句子,經學生找出,教師強調,共同辨識“不按時間先后順序說明”的奧妙,就在于“按生物進化順序說明”最能體現克隆技術探索和發展的進程。克隆技術的奧秘都在“換核卵”,但“換核卵”本身又在不斷突破,“克隆羊”不是換“胚胎細胞核”,而是換“體細胞核”,所以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閱讀如此“同中見異”,確實“登堂入室”,走進文本深處了。真是“牽一句而解全文!”
在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入情得意”之后,又不能自我封閉在“解文”的小圈子里,還要奮力走出文本,“知人論世”,讀以致用,使文本遷移、延伸到實際生活中去。第四個教學板塊,討論第四個小標題“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與末段首句“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是否矛盾,說克隆技術帶來“三喜”,可以“入文論證”,說克隆技術帶來“三悲”,則只有依據“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做“出文闡發”了。這是一個饒有興味、開闊視野、讀出創意的話題,教師抓住火候,學生“運思及物”,紛紛發言,撞擊出燦爛奪目的思想火花:
生甲:假如若干年后“克隆”一個“我”出來,那我的父母、同學、師長及所有認識我的人應該怎樣稱呼她?她又該如何面對這些人呢?再說,如果“克隆”出來的“我”犯了錯誤,或觸犯了法律,應該懲罰她,還是懲罰我?有關部門怎樣辨別哪個是真我,哪個是“冒牌”的呢?
生乙:克隆人應該跟隨真實人姓同樣的姓,還是自立門戶?站在克隆人的角度來說,走到哪里人們都會說:這是某某克隆出來的。克隆人也是人,也有思想感情,這樣一來,克隆人的心靈會不會蒙上陰影?產生自卑?會不會反過來報復人類?
生丙:假如將來克隆出了一個希特勒或東條英機,世界可能會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世界將重陷戰爭深淵。
生丁:如果能為自己克隆一個器官倉庫,解決器官移植供體不足的問題,那么人們能夠坦然地從與我們一樣五官齊全、表情豐富的克隆人身上摘下一只腎,挖走一只眼嗎?
生戊:如果面對一群面貌、體態、風姿一樣的克隆人,我們如何確認他們的身份?如果他們犯罪,我們又用什么手段緝拿真兇?再說,人類居住的地球早已因為人口爆炸難堪重荷,我們還有什么理由用另一種方法生產自身?!
這就是走進文本之后的“出文見人,出文論世”!這就是“同閱一卷書,各自領其奧”的“閱讀對話”!這種閱讀對話不是散漫無歸的胡亂扯淡,而是緊扣文本“克隆人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發揮聯想,給“悲”以豐富多彩的闡發。
周老師在見仁見智的熱烈討論中,沒有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而是堅持主導,及時總結:“克隆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既可造福人類,也可殃及人類。值得我們欣慰和驕傲的是,面對克隆,人類表現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富有理性和遠見。如果克隆技術真是上帝放在人類面前的又一只潘多拉魔盒,那么人類將滿懷信心地伸出兩手,一只手叫智慧或靈性,它讓克隆技術為我所用,造福世界;另一只手叫理性,它將控制和防止克隆技術走向反面。這也就是要‘興利除弊’!科學家們有足夠的信心,智慧、理性地運用科學之劍,使之為人類造福。”這就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群體閱讀”所展現的“個體閱讀”的創造性。
《奇妙的克隆》作為科普文章閱讀的實驗課,當然有美中不足之處。因為教學總是遺憾的藝術。觀摩的同行認為周老師“有點拘謹,缺乏激情,未能完全放開”,確是“的評”。我以為突出的問題是沒有很好抓住“奇妙”這個“文眼”,引導學生去領悟談家楨介紹克隆技術時所張揚的科學創造精神、科學思想方法和人文審美情趣。“克隆”這項高科技“奇”就“奇”在無性繁殖,“妙”就“妙”在雜交創新。看似沒有必然聯系的生物體,一經“換核卵”式的雜交,就會繁衍出新的后代群體。作者先從植物克隆談到動物克隆,再從魚類、兩棲類克隆談到哺乳類克隆,后從“克隆羊”談到“克隆人”,表明科學家探索的目光沒有禁區,永無止境,這是人類最可寶貴的科學創造之“神奇”和科學創造之“美妙”。吳承恩的“克隆猴”,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克隆魚”,童第周的“克隆蛙”,證明在克隆技術上中國并不落后,案例中灌注著作者對中華民族科學創造潛力的贊美和期待。特別在對克隆技術“悲喜交集”的理性思考中,充滿了“興利除弊”、“造福人類”的樂觀信念。通篇字里行間浸透著作者自珍、自愛、自豪、自信、自強的情懷。這種難以覺察的、強度很低的、比較穩定持久的、成為作品基調的情感潛流,我們稱之為“情操”,是科技說明文的情感因素的特征。
感悟了克隆技術的神奇美妙,體味了作者“科學審美”的情趣,還要走出文本,類化遷移,讀以致用。這種“致用”,不只是從生物學、社會學的視角去思考克隆技術的革新發展和興利除弊,還要立足語文,從寫作學、閱讀學的視角去吸取克隆技術的精神營養。這是語文課區別于生物課的分水嶺,也是走出文本不能走得太遠的界碑。生物“克隆”作為一種科學的創造精神和科學的思想方法,是完全可以借鑒到文章、文學的寫作和閱讀中的。魯迅寫小說,對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形象的創造,“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腳色”。(《我是怎么做起小說來》)把互相沒有必然聯系的東西,重新組織在一起,雜交成新的機體,新的生命,這難道不類似于無性繁殖的生物克隆嗎?這就是典型的“寫作克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有一段名言:“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晏殊《蝶戀花》一詞本是寫離情,卻借用其中的名句來表達登高望遠的宏偉志向;柳永《鳳棲梧》一詞本是寫癡情,卻借用其中的名句來表達忠貞不渝的奮斗毅力;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一詞本是寫失戀后的落寞,卻借用其中的名句來表達豁然開朗的成功喜悅。如此斷章置換,重新組合,超越了文本作者的原意,熔鑄了讀者獨創的新意,不但拓展出治學的三境界,而且開發出一切事業從追求、奮斗到勝利的三境界。這是典型的“閱讀克隆”。如果我們的語文老師能夠引導學生學習魯迅、王國維的榜樣,運用“雜交創新”的科學創造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大膽進行“寫作克隆”和“閱讀克隆”的實驗,那么《奇妙的克隆》就算學到家了,“有創意的表達”和“有創意的閱讀”就算學到手了。盡管達到這個理想目標并不容易,我們還是要努力去探索,要不然,怎能說是攻破科普文章閱讀教學的難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