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樹》教學實錄
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陳鐘梁執教  
四川 蘭瑞平   
時間:1999年5月23日下午
地點:江蘇如皋白蒲高級中學
師:(板示:致橡樹  舒婷;微笑著面對六人圍坐形成弧形的六組學生)同學們,這節課是自讀課,我們要自讀的課文是舒婷的《致橡樹》。自讀,主要是大家自己閱讀分析理解,在一種寬松自由的狀態下進行,可以嗎?(交代“任務”,強調“自讀”。)
生:(齊聲)可以!
師:下面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自讀時可以仔細些,并且要看一看課文的自讀提示。(很快導入 “自讀”。沒有多余的介紹,側重讓學生去“讀”。)
師:(幾分鐘后)這個女同學舉手了,請你先讀,要不要到前面來?
生①走到臺前朗讀。
師:這個同學讀得非常好!節奏、情感都把握得很不錯,讀出了詩人愛情的觀念。不過,我想請教你一個問題:你在讀“不,這些都還不夠”時讀得比較柔弱,為什么你這樣處理,而不讀成“不,這些都還不夠!”那樣的強烈語調?什么道理?(聽讀何其仔細,且用“請教”提問,教者的導引,匠心獨運。)
生①(思索片刻)我覺得這樣讀感情深摯。
師:你能夠從這首詩本身的內容和角度來講一講嗎?(向思維縱深引導。)
生②:這樣讀,是對舊的愛情觀的否定……
師:否定就應該強烈一點,讀成“不,這些都還不夠!”為什么反而要弱化語調?
同學們討論一下,這句怎樣讀更好,為什么?(引導學生對問題深研細究。)
生②:我們這一組認為這一句是對舊的愛情的否定批判,下面提出自己的新的愛情觀,讀得響亮一些強烈一些才好。
生③:我們認為這一句朗讀時語調應該弱化,這樣讀對感情的深化很有作用。
師:這也是有道理呀,還有其他意見嗎?(充分讓學生暢所欲言,調動其思維向縱深發展。)
生④:我認為這一句讀的時候弱化好一些。強烈的語調,顯得急促,沒有回旋的余地,給人一種被懸在空中的感覺,不實在(輔之以手勢,以求形象),所以,弱化語調的讀法更好。
師:很好!說得很有道理。同學們剛才對問題的思考很深入,回答很好!這里讀的語調強化好,還是弱化好,我在讀的時候沒有想到(坦誠之至)。這里弱化,下面逐漸強烈起來,這樣處理,也是很重要的,為了后面的揚,前邊怎樣呢?(生:先抑)對,先抑,然后再揚。我想到的是,詩前半部分的“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絕不學癡情的鳥兒”中的“攀援”、“癡情”,這全是錯的嗎?全錯了,所以被詩人否定了;接下來的“也不止像泉源,也不止像險峰”中的“不止”“也不止”后面的“泉源”和“險峰”,全錯的嗎?(學生議論)不全錯的;前后構成排比,否定的情感好像逐步在弱化,對不對呀?當然,同學們處理成強化語調,也可以,關鍵是你自己對詩意的理解。(學生討論發言之后,結合詩句要言小結,深化了學生的理解。)
師:現在我們來集中討論一個問題: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喜歡?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些句子?或者,哪些句子我們還不太喜歡,為什么?(及時提出新的內容,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更深層次。這種“深化”又見匠心。)下面我們可以分組討論,討論好了由一兩個同學代表小組說出意見,好不好?(學生齊聲,好!)但我們先要推選出今天這場討論的主持人,主持各小組的討論。(上面有關詩句強、弱的討論已形成一個學習的高潮,這兒又別出心裁,另有洞天。)
生⑤:站起
師:(驚喜地回過頭)你愿意?好,好!那就請你到前面來主持,我就坐到你的座位上去,好嗎?(師生異位,眾人嘩然。)
主持人:(大方地走到前面,用左手瀟灑地一亮)你請坐。(彬彬有禮,素質良好。)
師:(喜悅地入座)
主持人:現在,大家就開始討論。(要言不繁,直奔主題。)
主持人:(約四、五分鐘后)我想,大家可能討論得差不多了,各小組用一兩句話概括好討論的意見,然后推一位同學發言。(主持有方:注意把握時間,還提出明確要求。)
生⑥:我們小組討論的意見是:大家非常喜歡這首詩。原因是詩中用了許多比喻、排比、對偶,形象地表現了詩的意象。如“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等,把新、舊兩種不同的愛情觀表現得非常鮮明……(言簡意賅,一語中的,有理有據。)
主持人:他們小組非常喜歡這首詩,尤其喜歡詩中“我們分擔……我們共享……仿佛……卻又……”幾句,有道理,其他組呢?
生⑦:我們小組認為詩中“你有你的銅枝鐵干……我有我紅碩的花朵……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等詩句寫得比較好,形象而富有感染力。另外,詩的后半部分寫得最好,不光詩意好,而且句式也很優美;好的詩情,好的詩句,表現了詩人新的鮮明的愛情觀點。(重視內容,也強調形式,可貴。)
主持人:這個小組說舒婷把自己和愛人比喻成兩棵樹,表面分離,然而只是身的分離;意思是只要心相依也是一種真正愛情。還有別的意思嗎?
生⑧:我們小組認為,詩中的“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語言……”等句寫得很精彩,它形象地道出了詩人深沉而不浮泛的愛情觀。
主持人:這個小組的意見概括地說是:真正的愛情不一定要掛在嘴上,不一定要法律固定,只要真心相愛,哪怕分離;真心相愛了,哪怕只默默地相視;相互愛的人,心有靈犀一點通,這也確乎是一種深情;相互愛的人,不一定要把心全部掏出來,但對方也能夠理解。這就是詩人新的愛情觀。(眾熱烈鼓掌。)
生⑨:我們這組的同學認為這首詩寫得很不錯,大家都喜歡。但我們要提出個問題:詩句“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表現男性的陽剛之美,“我有我紅碩的花朵”象征女性的陰柔之美,而下一句的“像沉重的嘆息”中“沉重的嘆息”表現的是什么,我們還不明白。(提出了新問題,深入地“學”,“主人”的求學態度。)
主持人:詩句“像沉重的嘆息”放在這里表現什么意思呢?這個問題提得好,大家來討論討論。(把握關鍵,順勢導引,“主持”有方。)
生10:我們認為詩中的“像刀、像劍,也像戟”等句了好像有一種濃重的火藥味在里面,讀起來不太舒服……
主持人:這位同學又提出了一個問題,他否剛才那個小組的意見,認為這首詩通篇都是寫得好,但“像刀,像劍,也像戟”等句子不符合男女之間談情說愛的情調,有濃重的火藥味(眾大笑)。但他還沒有回答出“沉重的嘆息”用在這里是什么意思,請大家繼續討論。另外,詩中的“像刀,像劍,也像卉”是不是不符合這首詩的主題?
生11:我認為詩中對象征男性陽剛之美的橡樹的贊美和象征女性陰柔之美的木棉樹的贊美,都表現了作者特有的風格,這是自讀提示中告訴我們的。
我認為這“沉重的嘆息”是女性柔韌情感的顯現,這也是一種象征。
生12:女性的柔韌是一種美,可是“嘆息”往往是令人焦慮的,何況這嘆息前又有“沉重”。(眾大笑)
生13:女性的柔韌固然一種美,但女性也有自己的獨特的情感,有自己情感外的表達方式,“沉重的嘆息”恰恰是女性深沉的柔韌之美的表現,難道美就一定是要喜滋滋的嗎?(眾又大笑)
主持人:剛才幾位同學的意見都不錯!皣@息”是一感情的流露,“沉重”一點或許更美。(眾笑學生鼓掌)大家還有什么意見嗎?
師:(起立,向主持人示意)剛才大家的討論很好,也很深入。我補充一點,這首詩是舒婷的名作,表現了詩人不同尋常的愛情觀。但有一點要明白,這首詩寫在什么時候呢?(生:寫在1979年)對,寫在1979年,也說法是十年動亂剛剛結束不久。當時僅二十幾歲的詩人,她渴望自由,渴望愛情,渴望未來;那么,她當時寫的詩還比較嫩氣一些,是不是?如果今天的舒婷要再一次“致橡樹”,想她可能會對詩中的有些詩句做調整修改,就不會像“這才是偉大的愛情”那么直露簡單了(眾大笑),下面請主持人小結一下。(及時評議,畫龍點睛。)
主持人:這首詩寫在十的動亂之后不久,詩人用多種修辭方法,形象地表現自己嶄新的愛情觀;但由于是十年動亂結束后不久,詩人的情感還沒有完全現代化,所以,愛情觀也還沒有完全現代化……(眾大笑,熱烈鼓掌。)
師:(向主持人表示謝意)你的主持很出色,謝謝你!(主持人含笑走回座位)討論就此結束,好嗎?下面我們試做三個作業 :①重寫一段自讀提示,或對自讀提示進行一些修改;②代今天的舒婷修改一下有的詩句;③寫一篇短文“讀《致橡樹》”賞析一下這首詩。第三個作業 放到課后去做。右面兩個小組和左邊一個小組修改提示,其余的修改詩句。
(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
師:(看了看時間,走進學生中去,時而聽討論,時而點撥幾句,連續走進三四個小組,五、六分鐘后,走到講臺前。)同學們作業 時都很認真,當然,我們的作業 不可能盡善盡美,只要有道理就行。下面,先請修改自讀提示的小組匯報一下,你們是怎樣修改的,原文哪些地方不太妥當,如何修改,為什么?(這是教者有意帶領學生走向“高于教材”的境界。)
生14:我們小組修改自讀提示的意見是:在提示的前面或恰當的地方點明一下寫作時間,以便閱讀全詩時能結合時代背景更深入地理解;另外還可以在提示里結合另外一些課文點撥一下,以便我們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愛情觀。
生15:其實,有關愛情的課文還有,如《與妻書》、《荷花淀》等,提示里如果能夠結合一下這些課文,效果會更好。
師:以上同學的意見很好!提示里結合一點課文,比如高二的《孔雀東南飛》,高一的《荷花淀》等,這樣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詩中的愛情觀。還有其他意見嗎?
生16:提示中除了對這首詩的有關寫作方法提示點撥外,還可以就詩中有些不符合現代語法的句子說明一下,以便我們較快地理解,提高閱讀效率。
師:很有道理!這邊小組的同學的意見呢?說出來大家聽聽!
生17:整個提示寫得還不錯,但可以在文末點明,在否定了舊的愛情觀的同時,也就對十年動亂……
師:哦,對不起,我還沒聽明白,請你再說一遍好嗎?(走近該生)
生17:……應該點明,詩人在否定了舊的愛情觀的同時,也同時否定了整個十年動亂社會;詩人對愛情的追求,表現了一種美好的理想。
師:同學們提出的修改意見非常好,很有價值;引人思考。下面呢,請修改詩句的小組發表意見。
生18:我們小組認為,可以把“我有我紅碩的花朵”中的“紅碩”改成“雪白”更好一些,因為雪白象征一種圣潔,更能突出愛情的純潔……
生19:另外,可以把“我們分擔”“我們共享”中的“我們”改為“你和我”,那樣既表示強調,又能表明一種更深沉的關系。
生20:我們小組認為詩句不需要修改!因為舒婷的詩是朦朧的,讀起來給人一種朦朧感,改得直白了,就沒有朦朧味了!
生21:為了和詩中的“像刀,像劍,也像戟”對比,可以把“像沉重的嘆息”等兩句改成“像冰淋,像雪峰,像大!敝,當然,我們這里的改只是一種學習,不一定對。
師:正像剛才這位同學講的,我們這里的改,只一種學習,學習嘛,就可以隨便一點暢所欲言,對嗎?我想舒婷要是在這里聽一聽大家的意見,如果她想再寫一首詩,把大家帶進21世紀,一定會寫得更好……—(下課鈴響)
生仍專注地看著教者
師:下去等大家把這個單元的詩學習完以后,寫一篇詩歌,好嗎?我想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行嗎?我馬上就要回上海了,我希望大家努力學習。我們仿佛分離,心,卻永遠在一起。(學生喜悅地鼓掌,眾大笑。下課。)
[1]